孫悟空有兩個老師,一個是唐僧,空有師父之名,卻沒有教過孫悟空任何本事。一個是須菩提祖師,是孫悟空的授業老恩師。孫悟空跟他學會了「七十二般變化」、「筋鬥雲」的長生不老之法。後來因為孫悟空隨意賣弄本領,須菩提祖師一怒之下將其趕跑,並命令其永世不能透露自己的名字。
自此之後,這位須菩提祖師就從書中消失了,後文中再也沒有出現過。大鬧天空和取經路上,孫悟空遇到了無數困難,卻從來沒有想到過去找這位老師,這是為什麼?這位神通廣大又神秘莫測的須菩提祖師到底是誰?
這些年來,解構《西遊記》的潮流流行,許多人用盡各種理由各種角度去分析須菩提祖師的「真實身份」到底是誰。又說他其實就是如來的,有說他是太上老君的,有說是靈寶道君的,還有人說是觀音、是唐僧的前世金蟬子,是燃燈古佛,甚至還有人說另一本古典小說《封神演義》裡的通天教主、準提道人的。一個都說的煞有介事,有鼻有眼的。
但不知為什麼,所有人就是放著書裡寫明的身份不信,沒有人認為須菩提祖師就是須菩提祖師而已,他就是他自己,不是什麼其他人物的分身、化身、前世,就是他自己而已。這裡還要強調一句,人家的名字叫須菩提祖師,不是菩提祖師。
《西遊記》和孫悟空的故事並不是作者拍腦袋憑空想像而來的,而是吸收了數百年來的唐僧取經故事和各地的民間傳說加工而成的。孫悟空和唐僧取經的故事由來已久,是作者借鑑而來的,大鬧天宮和孫悟空拜師學藝的故事才是《西遊記》的作者獨創的。按照小說裡的故事順序,是先有拜師學藝,再有大鬧天宮,最後才有西天取經;但是作者創作這部小說的順序,確實先有西天取經,然後才有的大鬧天宮,最後為了圓上整個故事,使其圓滿,有頭有尾,才最後加上了拜師學藝的故事。
也就是說,這位須菩提祖師完全是為了孫悟空拜師學藝搞出來的工具人,他的出現就是為了給孫悟空一個學習本事的理由和出身,孫悟空學會了本事,這個人物也就沒用了,自然也就不會再出現了。
不僅這個師父的角色是為了配合孫悟空而出現的,就連須菩提祖師這個名字,也是為了配合孫悟空而起的。孫悟空這個名字吳承恩創造的,早在吳承恩撰寫《西遊記》前,各地流傳的取經故事裡就已經出現了孫悟空這個名字。
須菩提祖師的名字來源是須菩提。須菩提是釋迦牟尼即如來的十大弟子之一。須菩提亦音譯作須浮帝、蘇部底、須扶提,意譯作善見、空生、善觀、善吉。他的特點是解空第一,對「空」字的解釋水平最高,所以,才讓給他孫悟空當老師。在須菩提和孫悟空的名字關係上,不是兒子隨父親,反而是父親隨兒子。
須菩提是拘薩羅國舍衛城人,家中很富有。據《本緣經》中說,傳說在尊者出生的那一天,家中財寶、用具忽然消失了,家人大驚,就請相師來說究竟。相師認為這是件喜事,家生貴子故室內財寶一時皆空,這象徵他是解空第一人,故可取名空生,而且認為這是大吉大利事,又為尊者取名善吉。相師的話安定了家人的心,三天之後家中財寶、用具又恢復了原狀。尊者從小不願做金錢的奴隸,樂施好善,後來出家投身佛門。過去僧人每日託缽乞食,遵佛陀法制,次第行乞,一個個,一排排,無論人家施捨與否,必需經過,而須菩提不依此法,一離精舍就與同門分道而行,他一人威儀齊整,乞富不乞貧,為此遭同門反對。他卻義正詞嚴回答,我乞富不為美味珍餚,如果好吃,我家中富有也不要出家學道了。窮苦人家,自己生計艱難,我們不去救濟他們,再去乞食增加他們負擔這不合適。
須菩提對「無常」、「空」、「般若」學理解精深,因為他解空特別好,他能從精神上第一個迎佛,迎接了釋迦牟尼。在佛學中,尤其是大乘佛學中,以般若為中心,對般若最好的解釋,就是覺知「空」的智慧,須菩提因精於此道,被佛陀稱為「解空第一「。
佛教講究的就是空,空和有之間的關係。它認為萬事萬物就其本質來講,沒有常住性,沒有永遠不變的實體,是無常的。就這一點來看,它是空的。所以我們必須對「空」有個理解才行。
須菩提祖師住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靈臺」、「方寸」都是「心」的代稱,「斜月三星」是「心」字的形狀,佛教禪宗強調明心見性,便可頓悟成佛,可見這位須菩提祖師,不過是孫悟空的「心」之所想罷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