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鎖國」這個政策肯定是中國人最痛恨的一項政策,畢竟這項政策曾經讓中國陷入了被西方列強殖民的痛苦之中,甚至還讓中國遭受到了長達十四年的侵華戰爭的侵擾。我們經常能夠在現在的一些電視劇中看到日本軍官的鏡頭,並且這些日本軍官大多是佐級的軍官,這些軍官所帶領的日本士兵,往往能夠給中國軍隊造成巨大的損失,讓人感到非常痛心。
在很多人看來,既然日本的佐級軍官都已經如此厲害了,那麼將級的軍官一定更厲害,但事實上在二戰的時候,很多日本軍人寧願去當大佐也不願意當少將。那麼日本的「大佐」到底可以帶多少兵,為何日軍不當少將都要爭當大佐呢?
首先我們先說說佐官的來歷,日本在早期的時候是中國的藩屬國,因此在官僚制度上參考了中國的制度,在中國古代時期,副手官員一般都被稱之為佐官,因此日本也將參謀等官員列為佐官。
後來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在軍銜制度上參考了德國的制度,但是並沒有全部照抄,而是分為了六等十八級,大佐上面就只有將級、元帥和天皇了,因此佐官的地位已經算非常高了,按照現代軍銜來看的話,也相當於我國的大校了。
二戰時期,佐官往往可以帶領一千多人的大隊兵力,相當於當時中國軍隊一個團的兵力,但是日本軍人的作戰力比中國軍人要強很多,日本大佐帶的部隊,往往可以正面對抗中國三個團。
在執行一些大型會戰任務的時候,大佐往往可以帶一整個聯隊的兵力,數量可達到6000人以上,從帶兵人數上來看,甚至比少將所帶的士兵數量還要多上不少。
實際上最關鍵的還是因為當時日本士兵都被帝國主義思想給洗腦了,滿心都是為了日本的帝國主義發展建功立業,因此能夠在前線作戰的大佐自然比在後方指揮的少將更有吸引力。
當然綜合來說,少將的地位和權利肯定要比大佐更大一些,但是相對來說建功立業的機會卻更少了,因此當時很多好戰的日本軍官都寧願去當大佐而不當少將。當然了如果讓這些日本軍官去擔當更高一級的中將,肯定沒有哪個日本軍官會拒絕,畢竟這個時候就真正的進入到了日軍的高層之中。
時過境遷,距離抗日戰爭結束也已經有七十多年的時間了,雖然現在的生活已經逐漸好起來了,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夠忘記曾經遭受過的屈辱,不驕不躁繼續前行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