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國的近代史可以發現,中國曾歷經了不少屈辱,我們先後經歷了西方列強的攻擊和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但是中國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走向新生的希望,最終在全體國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終於趕走了入侵者,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對於一些喜歡看抗戰劇的人來說,最常看見的日軍將領應該就是大佐了吧。畢竟我國的抗戰劇,基本上每部劇裡面都會設定一個非常壞的日軍大佐,而主角的主要目的也是打敗這個大佐。
由此可見,大佐在日軍中的地位確實比較高。那麼,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的「大佐」究竟可以帶多少兵,而它又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為何很多日軍士兵寧願不當少將,也要爭大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日本的軍銜等級,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有較為完善的軍隊制度,一共分為了六等十六級。而佐官的等級是比較高的,在它上面的就只有天皇、大元帥和將軍。
而佐官又被分為了三個等級,大佐就相當於佐官中軍銜最高的軍官。那麼若是按照我國的軍銜劃分來進行比較的話,大佐其實就類似於我國的上校軍銜。
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過程中,一個大佐相當於我國的團級幹部,基本上可以帶領一千名以上數量的精兵。雖然整體數量並不多,但由於日軍的軍事素養較高,所以一千日軍的戰鬥力完全抵得上我軍的一個團。
另外,當時日軍中還有這樣的規定,大佐在軍隊中還可以擔任連隊隊長一職,這個時候一個大佐所帶領的兵力就會比之前多了兩三倍,甚至比少將所帶領的士兵還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日本軍官都想當大佐,而不願意成為軍隊的少將。
我們都知道,當時的日本軍民都已經被軍國主義給徹底洗腦了,等日軍來到中國戰場以後,他們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建功立業,所以即便擔當大佐一職就意味著要參與正面戰場,但是依舊有不少日本軍官想要成為大佐。
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大佐為日軍的戰事推進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中國軍人則對這些大佐恨得牙痒痒,所以一旦在戰場上遇到了日軍大佐,我軍都會想辦法擊殺對方。
現如今,戰爭已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中國也迎來了幾十年的和平生活。但是我們絕不能因此而放鬆警惕,畢竟如今的國際局勢依舊較為動蕩,說不定什麼時候我們就會受到戰火的波及,所以中國也應該時刻做好準備,這樣才能應對戰爭的突然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