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題材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日軍士兵稱呼自己長官為「大佐」的情況。似乎在日軍中層官員中,「大佐」這一職位很受歡迎。那日本的大佐,相當於我國的什麼軍銜,又可以帶多少兵呢?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日本官吏制度中的「佐」,來源於中國文化。當初唐朝十分強盛,萬國來朝,日本也派出遣唐使到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制度。而中國官制中的「佐」,便被日本引入,並一直流傳下來。「佐」,有「輔佐」之意,所以通常情況下都是指某一職位的副手。在19世紀中期,日本受到帝國主義的入侵,開始進行自上而下的變法改革,即明治維新。
日本明治維新期間,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並確立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而在強兵這一項,日本開始進行軍隊編制的改革。其中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則參考英國訓練。同時,日本於1872年頒布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服兵役。
在伊藤博文的建議下,日本天皇建立起中央直轄的軍隊,同時將軍隊分為陸軍和海軍兩個標準。在舊日本軍銜中,大元帥為日本最高軍銜,由天皇擔任海陸軍的大元帥,全權定奪陸海軍的編制和常備兵額。而在大元帥之下,又可以分為:將官,佐官,尉官,準士官,下士官,和兵,計六等十六級。而準士官即相當於準尉,下士官相當於軍士。
在佐官中,又可以分為:大佐、中佐和少佐,大佐通常對應元帥、將官之間或之上。而同為大佐,其級別也可能不同。因為大佐可以擔任的職務有聯隊長、旅團參謀長和師團參謀長。而師團參謀長雖然在軍銜上屬於佐官,但由於長期在師團長身邊工作,所以實際權力可能比下面的少將旅團長還要大。所以一些日軍,寧當大佐,也不當少將。
那大佐相當於我國什麼軍銜呢?從軍隊編制上講,大佐相當於或高於我國的上校。而在二戰期間,日本一個聯隊的兵力大致在3800人左右,所以作為聯隊長的大佐,最多可帶兵力在4000人上下。而我國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團的兵力在1000人左右。所以,二戰時,日軍的一個聯隊,相當於我國的三個團。而在二戰結束後,日本又對軍制進行了改革,把將官分為了將一、將二和將補,佐官則稱為一佐、二佐和三佐。這裡的一佐,就相當於世界範圍內的上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