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著艦指揮官張敏

2020-12-09 光明網

  著艦指揮官張敏進行陸基模擬著艦指揮。資料圖片

   暖暖的陽光,透過玻璃灑在張敏身上。這位年輕的海軍少校,眉心刻著深深的紋路,黝黑的臉龐上是海風和烈日灼下的印記。

  張敏今年32歲。32歲,成家立業初為人父的他,已是飛行大隊大隊長。3個月前,張敏剛剛就任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航母艦載機著艦指揮官(英文簡稱LSO)。

  年輕,意味著無限可能。張敏是這支部隊最年輕的LSO,和這支年輕的部隊一樣,在時代的推動下乘風破浪,負重前行。某種意義上,他和戰友們肩上扛著一個軍種轉型的重擔,承載著一個民族向海圖強的世代夙願。

   「沒有人民海軍全面推進轉型建設、大力發展航母事業,我就沒有機會來飛艦載機,更沒有機會成為LSO。」張敏感到十分慶幸。

   LSO,是伴隨航母事業發展才出現的新戰位。這既是張敏本人的新戰位,也是人民海軍轉型發展、走向遠海大洋必須有的新戰位。

   站在岸基LSO工作站,張敏拿著話筒開始進行又一批次艦載戰鬥機模擬著艦指揮。

   遇上最好的時代,成就最好的自己

   走進張敏的宿舍,最引人注目的是牆上的一張地圖,圖上用不同顏色的筆畫滿了各類線條和標記。

   這些線條和標記,是張敏這些年駕駛戰機飛過的航跡匯聚而成的軍旅人生。站在這張地圖前,張敏時常會想起這條航線的起點。

  學生時代,張敏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駕駛「飛鯊」艦載機上航母。大學畢業前,他已經和一家國企籤約。沒想到,學校網頁上的一條招飛信息,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一路層層選拔,張敏最終脫穎而出。

   2013年7月,從空軍航空大學畢業的張敏被分配到南方某機場。那裡部隊裝備的是先進的國產岸基殲擊機,但張敏的心裡總有一點點「不滿足」。

  不久之後,張敏聽說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組建成立。這是人民海軍第一支艦載戰鬥機部隊,也是航母編隊戰鬥力的核心、海軍新型作戰力量的代表。他很想去。

   夢想的種子一旦埋下,追求目標的力量便勢不可擋。張敏刻苦訓練,1年半之後就擔負起戰備值班任務。

   這時,艦載機部隊到單位選拔飛行員的消息傳來,張敏迫不及待地報了名。

   部隊領導不捨得:這麼好的苗子,在這邊發展勢頭挺好,換機型,又得從頭開始……

   家屬有想法:剛穩定下來,又要到千裡之外的陌生地方去。

   靠真心誠意,張敏說服了領導,又做通了家屬工作。他的理由也很簡單:「作為飛行員,有機會我想飛得更高、更遠!」

   最終,張敏從眾多報名人選中脫穎而出,就像當年衝出重重選拔招飛成功一樣。

   張敏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他經常說,「我遇上了最好的時代」。

   其實,這不是張敏一個人的幸運,這是他們這一代飛行員的幸運。

  和張敏同一個班次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如今早已經全部成功上艦。像張敏這樣擔任LSO的,也有不少。相鄰幾個班次的同學都已經成長為部隊的骨幹力量,成為人民海軍轉型建設的先鋒。

   「遇上最好的時代,就要成為最優秀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張敏在感謝時代的同時,也在努力讓自身更匹配、更適應這個時代。

  來到艦載機部隊的4年多,張敏見證並參與了這支部隊發展的很多重大轉折和全新突破。他是我軍航母建設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推動者,這是時代賦予他前所未有的人生際遇。

   去年,組織決定培養張敏為LSO,張敏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為了儘快掌握指揮技巧,每個飛行日,張敏只要不飛行,就搶著去LSO工作站學習。從觀摩到見習,張敏一點點地觀察、記錄、領會、模仿,回到宿舍又反覆琢磨練習,越來越得心應手。

  從空軍到海軍,從駕駛岸基殲擊機到駕駛艦載戰鬥機,再到如今擔任LSO指揮艦載機著艦,張敏以一種加速度的方式成長著,就像這支年輕的部隊加速發展一樣。

   託舉他加速成長的,是人民海軍加速推進轉型建設的鏗鏘步伐,航母戰鬥力建設的背後是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在支撐。

   這裡是最佳的視角,也是最危險的位置

  在遼寧艦飛行甲板左舷後部,有一個1平方米左右的區域。從這個角度望去,準備著艦的「飛鯊」艦載機正迎面朝這裡飛過來,姿態、高度、方向清晰可見。

   這裡,就是遼寧艦的LSO工作站。

  這裡是觀察航母艦載機著艦的最佳視角。它源於世界海軍強國百年航母的發展經驗,也源於他們從千百次艦載機著艦事故中吸取的教訓。

  在座艙裡,飛行員對艦載機著艦偏差和趨勢判斷有時候並不是很精確很及時。但是,站在這個最佳視角,LSO可以及時發現飛行員看不到的偏差信息和發展趨勢。作為LSO,張敏經常對飛行員們說:「你必須相信我,但我不一定相信你。」

  這裡是最好的位置,也是最危險的戰位。艦載戰鬥機著艦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蹈」。回顧世界航母史,艦載機飛行安全事故有大約80%發生在著艦過程中。在LSO工作站指揮時,艦載機著艦掛上攔阻索的那一剎那,LSO跟戰機的間隔只有三四米。毫不誇張地說,LSO是在「刀尖」上指揮「刀尖舞者」。

   去年10月,張敏第一次拿起話筒模擬指揮著艦。雖然已經在工作站觀摩見習了數百架次,他還是有些緊張。

  看著戰機進入下滑航線,張敏手持話筒,盯著高速相機投射的屏幕不敢眨眼。看到戰機代表的點在屏幕中心偏左的位置,張敏在下達指令的那一瞬間,突然意識到視角與飛行員不同,頓時心裡一驚……

  現在張敏岸基指揮已經遊刃有餘,但第一次模擬指揮著艦的經歷讓他刻骨銘心:「若是真實著艦指揮時發生類似錯誤,後果不堪設想!」

   危險和困難,遠不只這些。

  工作站露天設置,LSO要忍受搖晃、噪音、大風和輪胎摩擦地面產生的膠煙。由於整個指揮過程要求很精準,到了工作站,LSO不便佩戴更多的防護設施。加之長時間在外風吹日曬,皮膚黑、皺紋多、老得快,成為LSO的獨有特徵。

   冬季,北方的溫度接近-20℃。夏季,航母甲板溫度能達到50℃。這常人難以想像的巨大溫差,讓LSO飽嘗「人間炎涼」。

  在別人眼中,張敏是飛艦載戰鬥機的「明星」,LSO更是「明星」中的佼佼者。然而,光環的背後,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

  面對全新的崗位、全新的領域,張敏時刻保持「在線」,如履薄冰。拿起話筒的那一刻,張敏才知道「著艦指揮官」的分量有多重。

   除了可以預見的危險和挑戰,張敏還要承擔心理上的巨大壓力。

  在艦載戰鬥機著艦過程中,飛行員幾乎完全信任並聽令於LSO。「整個航母上的人員、裝備安全都繫於你一身。一旦飛機撞上航母,後果難以想像!」

   對於踏入LSO門檻的張敏來說,以後的路還很長。「我有信心,下一個航段任務,我要挑戰艦基著艦指揮。」

   「艦基工作站是航母上危險最大、責任最重、環境最惡劣的戰位。」從到岸基LSO工作站觀摩的第一天起,老LSO們就一直向張敏重複這樣的話,但這裡仍是新LSO們最嚮往的戰位。

   為什麼他們如此義無反顧?

   「這是繞不過去的坎,我們這些『先行者』必須直面挑戰。」張敏說。

   沒有LSO,就沒有艦載戰鬥機順利著艦

   結束一天的緊張飛行訓練,飛行員們返回內場。此時,LSO的工作還未結束。

   張敏要仔細分析每名飛行員的進入點距離、次數,迎角、高度等各類數據,以圖表的形式展現出來,最終形成訓練質量評估報告。

  針對每名飛行員的特點,張敏還要思考如何克服偏差的辦法,幫助他們在下一架次模擬飛行中,更精準地進入航線並順利完成著艦。

   「比如,數據顯示有一名飛行員一半的飛行架次中迎角大,LSO就要在下次指揮中,提前去提醒他。」張敏說,每個人的性格、技術特點不同,對同一種口令做出的反應也不同,這就需要LSO科學把握,適當調整語氣。

   對於LSO指出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每一名艦載機飛行員都會認真對待。他們知道,「LSO是艦載機著艦的真正主宰」。

   張敏對這句話感同身受。在他看來,擔任岸基LSO指揮已經如此不易;艦基指揮,尤其是夜間著艦指揮,更是難上加難。

  艦載機著艦,條件和環境十分嚴苛和複雜。在湧浪的作用下,飛行甲板可能會出現縱搖、橫搖、升沉等運動,同時風向、風速複雜多變,高速前進的航母尾甲板產生的艦艉流場也會對著艦下滑軌跡帶來擾動。

  置身戰機座艙,飛行員難以精準感知現場環境,只能依靠LSO的口令。因此,LSO必須及時、準確引導飛行員修正軌跡偏差、調整飛機姿態,確保艦載機著艦精準、安全。

  安全、迅速地回收艦載機,是這支部隊自行編撰的《LSO參考手冊》裡規定的第一條職責。簡單一行字,以張敏為代表的LSO們卻要付出難以想像的汗水和努力。

   「上一架次是東風,下一架次可能是西風。LSO要根據不同時間風和浪的方向、大小隨時做出調整。」張敏說,這些常人看似不經意的因素,哪怕再小,也都會影響到艦載機著艦的安全。

   「LSO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除了飛行技術要很過硬,LSO要會看晨光、昏影、海況、洋流,會分析數據,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

  張敏說,LSO在著艦指揮時發出的簡潔口令,是長期厚積的綜合能力,在幾十秒內的薄發。這個能力,需要深厚的理論、豐富的經驗、過硬的心理,還需要強大的數據為支撐。

  過硬技能和豐富經驗主要靠LSO自身經年累月地練習,還需要收集各個海域的洋流、水文、氣象等大數據資料,綜合處理後給出科學建議。每次著艦指揮,LSO都會提前熟悉所在海域的海況和氣象,為的就是在指揮著艦時更有底氣。

   目前,我國LSO培養主要採用以老帶新的方式,而國外的培養更加成體系、科學化。

   張敏說:「建設世界一流軍隊,首先我們必須得承認差距,然後在奮起直追中縮短差距、提升能力。」

   向海圖強,民族復興。張敏經常會思考這個話題,這是這支軍隊必然要完成的使命,也是自己未來甚至一生都要為之奮鬥的目標。

  離開張敏的宿舍時,再次望向牆上的那張地圖。記者相信,這張地圖上將會劃上更多的線條和標記,它們匯聚成的航線,會隨著人民海軍轉型建設的步伐,延伸到遠海大洋。

[ 責編:陳暢 ]

相關焦點

  • 奮飛在新時代的海天——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備戰打仗記事
    2020年3月27日,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參謀長盧朝輝和戰友徐愛平,分別駕駛殲—15艦載戰鬥機成功完成夜間空中加油,標誌著中國航母艦載戰鬥機部隊核心作戰本領獲得新躍升。艦載航空兵部隊作為航母戰鬥力建設的核心部分,是海軍新型作戰力量的代表和海軍戰略轉型的先鋒,在發展航母事業、建設強大海軍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 鐵翼紅星照耀聖安德烈旗——俄羅斯海軍航空兵的過去與未來
    ◎俄羅斯海軍艦載航空兵的卡-28艦載直升機比缺錢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新世紀俄羅斯海軍航空兵存在的必要性再次受到了質疑。其實早在赫魯雪夫時代,俄羅斯海軍航空兵就被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彼時赫魯雪夫認為飛彈才是海軍的戰鬥力保證,因而在其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俄海軍大力發展裝備飛彈的潛艇和飛彈艇,海軍航空兵發展被長期忽略。到新世紀之後,這一問題依然存在。
  • 海軍艦載直升機飛行員崔敖:飛向大洋,飛向更遠的地方
    海軍航空兵某團團長、特級飛行員崔敖坐在直升機駕駛艙內,準備起飛。每一次升空,他都會全力以赴。 張印傑 攝一架直升機能飛多遠?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團團長、特級飛行員崔敖駕駛直升機,從中國戰艦上起飛,飛向大洋深處。他的身後,是他的團隊;他的前方,是艦載直升機的未來。    「為國飛行是一件神聖的事」躺在苞米堆上,年幼的崔敖枕著雙手,遙望深邃的夜空。那時的他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離天空這麼近。那時,天空像一個巨大的穹頂,遙不可及。
  • 中國海軍殲15艦載機飛行員張超簡歷資料照片 犧牲原因
    據央廣網消息,2016年4月27日12時59分,海軍艦載航空兵部隊中隊長張超在駕駛艦載戰鬥機進行陸基模擬著艦接地時,突發電傳故障,危機關頭,他果斷處置,盡最大努力保住戰機,推桿無效、被迫跳傘,墜地受重傷,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 硬核知識——二戰日本海軍航空兵的識別標識和編號變遷
    英國皇家海軍裝甲航空母艦「勝利」號模型封繪,注意艦載機仍為雙翼的「劍魚」,這是高級黑嗎正因為日美兩國的海軍可以分得整個軍隊近一半的航空資源,所以都編練出強大的海軍航空兵,英國海軍雖然在傳統戰艦上很強,但是被獨立的空軍搶走了大部分的飛機和航空人才,導致英國海航長期發育不良,到二戰爆發時,皇家海軍的航空兵尤其是艦載航空兵已經大大落伍於美日兩國的同行。
  • 海上閱兵展示人民海軍四大特徵
    4月23日,參加海上閱兵的中國海軍戰略核潛艇。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達/攝4月23日下午,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海上閱兵活動在青島海域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西寧艦上檢閱了海軍潛艇部隊、水面艦艇部隊和海軍航空兵部隊,人民海軍32艘艦艇編為6個群、39架戰機編為10個梯隊,依次接受檢閱。
  • 太平洋戰爭中與艦同沉的五位指揮官,用生命踐行海軍榮耀!
    海軍是一個歷史悠久且充滿榮譽感的兵種,一支艦隊往往是一個國家多年積累的精華,一場海戰有時能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所以艦隊指揮官往往具有極強的榮譽感,在面臨失敗之際往往會用自己的生命來履行自己責任,與艦同沉的悲壯場景時有發生,在太平洋戰爭中就有5位艦隊指揮官用這樣的方式捍衛了本國海軍的榮耀。
  • 血色殘陽,航空戰彩:二戰舊日本海軍航空兵戰機塗裝的變遷
    (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日本海軍航空兵塗裝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航空兵的90式、95式雙翼戰鬥機、96式艦載戰鬥機(簡稱艦戰)等,在大部分時候都是銀色塗裝。銀色塗裝不等於無塗裝,一些人認為飛機的銀色實際上是沒有上漆,直接保留了鋁製材料的原色,實際上是錯誤的。96艦戰的銀色就是在鋁製材料表面再噴塗銀色油漆而成的。
  • 偷襲珍珠港,美日兩國的最高指揮官是誰?
    山本五十六畢業於江田島海軍兵學校,後歷任駐美武官、第1航空戰隊司令、海軍航空部長、海軍次官。山本對日本海軍貢獻最大的是,他提出了航母制勝論。早在1924年,山本就意識到航母和航空兵對未來海戰的重要性,到處鼓吹發展發展航空母艦和艦載飛機。
  • 史上頭一回:美國海軍迎來首名航空母艦女艦長
    原標題:史上頭一回:美國海軍迎來首名航空母艦女艦長【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璐明】據美國《星條旗報》網站12月9日報導,美國海軍航空兵部隊發言人哈勒爾中校當天表示,美國海軍首次舉薦了一名女性擔任航空母艦艦長。2017年3月,時任副艦長的艾米·鮑恩施密特(右一)在「林肯」號航母上發表講話。
  • 航母上的飛行員到底是空軍還是海軍?
    通俗地講,兵種就是按使用的主要武器裝備或執行作戰任務的不同,對陸、海、空不同軍種的下一層級部隊進行的劃分。 比如,陸軍劃分為步兵、裝甲兵、炮兵、防空兵、航空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電子對抗兵等兵種;海軍劃分為潛艇兵、水面艦艇部隊、航空兵、岸防兵、陸戰隊等兵種;空軍劃分為航空兵、地空飛彈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達兵等兵種。
  • 炸沉德軍防空巡洋艦,協助陸軍作戰,1944年的波羅的海艦隊航空兵
    另外,艦隊航空兵也將派出部隊參加這次戰役,計劃出動出動各型飛機192架支援陸軍作戰(此時波羅的海艦隊航空兵共擁有各型飛機316架,其中殲擊機163架、強擊機68架、轟炸機36架、水魚雷機24架、偵察機25架)。1944年1月14日9時35分,羅蒙索夫前進基地蘇軍數百門火炮火力密集突襲齊射的轟鳴聲衝破了基地上空的寂靜。
  • 視察機關、登艇上艦、海上閱兵……習主席為什麼如此重視這個軍種?
    「努力把人民海軍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習主席對海軍建設一直很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多次到海軍部隊視察調研。2012年12月8日,習主席登上被譽為「中華神盾」的「海口」號飛彈驅逐艦。那一刻,距離他就任黨的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不到一個月。
  • 疾速艦爆,從D4Y1到D4Y4,淺談二戰時的名機,「彗星」艦上爆擊機
    太平洋海戰期間,雙方都有名機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舊日本海軍航空兵為了與美國海軍爭奪太平洋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不僅投入了性能不俗的艦載戰鬥機,而且還研製並裝備了數款艦載俯衝轟炸機早期研發史——從99式艦載俯衝轟炸機到「十三試艦爆」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裝備的主要是99式艦載俯衝轟炸機,也就是九九式艦爆。九九式艦爆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戰果。但是該機最大飛行速度僅有430公裡每小時,在沒有護航戰鬥機保護的情況下,很容易被美軍戰鬥機所獵殺。
  • 瀋陽牽頭下一代戰鬥機,鶻鷹上艦或成定局,解放軍最缺的卻不是它
    但是中國海軍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由於中國海軍航空兵之前所擔負的任務大都是以海島/沿海基地作為依託,對進入的不明目標實施識別查證,其在建設上更像是一支海軍管理下的空軍部隊。遼寧艦代表中國海軍航母夢的正式開始進入新世紀的後十年後,由於「遼寧」號航母和「山東」號航母的相繼交付,中國海軍航空兵也逐漸從岸基部隊逐漸轉向與艦基化,這就帶來了不少問題。首先,最重要的便是艦載機教練機問題,雖說中國在其境內以及建設出了類似蘇俄「尼特卡」的訓練設施,但卻難以模擬海面上的真實情況。
  • 零式戰鬥機:日本海軍航空兵主力,有「殺人魔機」之綽號
    零式戰鬥機,簡稱「零戰」,是日本海軍航空兵主力艦載戰鬥機;當初,憑藉零戰出色的空戰性能,以及飛行員高超的飛行技能,以及大無畏空中拼刺刀的武士道精神,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真的是威名遠播,讓對方飛行員心驚膽戰。
  • 美俄青睞艦載專用直升機,075搭載武直花落誰家,結果拭目以待
    (專用艦載武裝直升機自然要比通用型武裝直升機更適合海軍陸戰隊,圖為美軍的AH-1Z武裝直升機正準備從兩棲攻擊艦上起飛)美國海軍陸戰隊自越南戰爭以來,一直裝備編號為AH-1的武裝直升機。該機的發展正如網友們所說的,"把26個字母全部用完了"。
  • 美國沃特F4U海盜艦載戰鬥機
    沃特Vought F4U海盜無疑是戰爭中最好的艦載戰鬥機之一,但特點鮮明的鷗翼並不招人喜歡。太平洋戰爭中其勝率為11:1。該機由Rex.B.Beisel設計,1940年5月29日原型機XF4U-1首飛,1942年10月首批量產型交付VF-12中隊,但其實早期製造的大多數飛機裝備了海軍陸戰隊。
  • 遼寧艦殲15「飛鯊」 重型艦載戰鬥機模型
    1/48天力殲-15「飛鯊」 重型艦載戰鬥機模型1/48天力殲-15「飛鯊」 重型艦載戰鬥機模型1/48天力殲-15「飛鯊」 重型艦載戰鬥機模型 中國海軍第1艦載殲擊機團105號機,2017年入列海軍「遼寧」艦1/48天力殲-15「飛鯊」 重型艦載戰鬥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