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古墓出土的古玉水晶

2020-12-19 暢明軒

2004年1月的一天,在南京市江寧區江寧鎮建中村的一處建築工地,工人在施工中偶然發現了地下埋藏的古墓。南京市博物館工作人員聞訊後,立即組織考古專家趕往現場,對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墓葬由墓坑和墓室構成,磚石結構。墓室有南、北兩個並列的長方形墓室,總寬7.94米,北側墓室全長6.58米,南側墓室全長4.82米。

墓壁由3重磚石砌築,由內到外依次為石灰磚、條石、青磚,厚逾1米。墓頂外層用條石封蓋,內層使用了多層石灰磚。北側墓室歷史上曾遭到多次盜掘,南側墓室保存完好,內置棺槨各1具,棺內屍骨經鑑定為一老年女性。

北側墓室的墓底中部用長方形青磚平鋪,四周為製作規整的長方形石板鋪地,部分墓磚上還印有「大宋紹興二十五年四月八日……」等銘文。

該墓是迄今為止江蘇地區已經發掘的規模最大、結構最為牢固、出土文物最為豐富的宋代墓葬。該墓也被列為2004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上圖摘自南京市博物館官網)墓內出土瓷、銀、銅、漆木、玉及玻璃、水晶、瑪瑙、琥珀等不同質地的文物約800件,主要有玉梳、玉璧、玉印章、瑪瑙璧、玻璃杯、水晶璧、銀罐、嵌寶石銀戒指、牙角質香料盒、木質冊書、木牌飾、銅鏡以及大量人形和各種動物形狀的玉佩飾。

據記載,建中村南宋墓墓地近旁的牧龍鎮地區是南宋奸臣秦檜的家族墓地。王志高向記者透露,該墓北側墓室磚銘上的紀年與秦檜的卒年相符,更與該墓南側不遠發現的秦檜父親墳寺—「移忠寺」塔磚上的銘文完全一致。

同時,秦檜的墳寺叫「旌忠寺」,而該墓葬的所在地就叫建中村,極有可能建中村就是秦檜墳寺旌忠寺的諧音。更重要的是,在該墓南側的女性墓室中,還出土了一枚女墓主生前所用的玉質印章。結合文獻記載與出土印章上的文字線索,有考古學家推測,建中村南宋墓的墓主很有可能就是秦檜夫婦。目前該墓考古發掘報告在進一步整理中,還沒有公開發表,只能耐心等待了。

(這件的圖片是摘自網絡的)「墨元」白玉獸鈕印章,有專家認為,印章上的文字是秦檜妻子王氏的道號。

(秦檜的老婆王氏,特別信奉道教,宋高宗曾經三次贈道號給王氏,其中前兩個道號,史書上有記載。而最後一次道號,史書上沒有記載。發現的印章上的文字,恰恰是第三次沒有記載的。)

牡丹紋玉梳,是南京地區迄今發現中,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玉梳。玉梳以和田玉製成,整體呈薄片狀,長13.7釐米,寬5.1釐米,厚0.3釐米。梳子呈半月形,大小與成年人手掌差不多。

梳齒製作規整,在僅1釐米寬的梳背上採用透雕工藝細緻的琢出三朵盛開的牡丹和兩朵含苞待放花蕊,其間輔之以纏枝葉,構圖疏朗雅致。鏤空最細的地方,只有2—3毫米,顯示出工匠高超的琢玉技巧。

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中國人重視禮儀,在儀容服飾上就體現出很強的禮儀觀念。《周禮》規定日日梳理頭髮,每三天必須洗頭沐浴,稱之為「櫛沐」。晉代詩人傅鹹在《櫛賦》中說:「—發不順,實以為恥:」意思是說頭髮散亂而不加梳理,是一種羞辱。可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梳頭納入了禮儀的觀念。

古代稱梳子為:櫛,一般按照梳齒的密度,把齒松的稱為櫛,齒密的稱為篦,所以梳子又統稱為「梳篦」。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經出現梳子。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隋唐五代的梳篦,多做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

唐代時,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而且婦女頭上插的梳篦不僅使用一把,這從唐代著名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周疇的《搗練圖》等婦女形象上可以看到。(《虢國夫人遊春圖》現存宋摹本,藏於遼寧省博物館,上圖摘自網絡)

(山圖摘自網絡,《搗練圖》原屬圓明園,1912年由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東方部部長日本人岡蒼天心從北京一位貴族手上購買的,並於當年8月正式入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做成半月形,建中宋墓出土的玉梳,就是宋代玉梳很典型的形制。

宋代時,頭上插梳比唐代更加流行,梳子的奢華程度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期。在一幅甘肅敦煌的宋代壁畫上,一位端莊的婦人,頭上插有三對兒梳子,真實再現了宋代婦女頭飾和妝容的雍容華貴。

正如畫中描繪的婦女形象,宋代婦女頭上所插梳子經常是左右兩側都插,加上高高盤起的髮髻,上面插滿各種首飾,使婦女行動十分不便,而且梳子的材質,也越來越豪華,雕刻更加精美。

逐漸形成了奢侈浪費的社會風氣,為了限制這種炫富的不良風氣,北宋皇祐年間,宋仁宗曾下詔規定:「婦人所服冠,高無得過四寸,廣無得逾一尺,梳長無得逾四寸,仍無得以角為之。」規定梳子的長度不能超過四寸,而材質不能用貴重的牛角。

但是,皇帝頒布的法令,並沒能有效禁止梳子的奢華之風,直至元代,梳子的奢華之風才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建中宋墓出土的玉梳,不僅反映出宋代梳子奢華的時尚,而且,專家推斷它出現的年代應該在皇帝禁令頒布之後,這證明宋代梳子奢華之風,並沒有因皇帝的明令禁止,而得到控制。

「香噴瑞獸金三尺,人插雲梳玉一彎」,宋代詞人辛棄疾在《鷓鴣天》中對婦女插梳的美好形象進行了細膩描繪。好像一輪彎月的玉梳,不僅是實用與美觀結合的藝術品,也在詩詞,繪畫中展現出中國古人追求美的精神內涵。

「纏絲瑪瑙羊掛件」。這羊非常有特點。這借著纏絲瑪瑙的紋路的雕琢的有創意。所謂纏絲瑪瑙是各種顏色以絲帶形式相間纏繞的一種瑪瑙,因相間色帶細如遊絲,所以稱為纏絲瑪瑙。這件瑪瑙羊身長不足兩釐米,小巧玲瓏,瑩潤可愛,其紋理和「南京特產」雨花石有些相似。

這小人也是纏絲瑪瑙的,巧做的也很有意思,可惜那天趕時間,拍攝的不是很清晰,下次去好好拍下。

我覺得還是像水晶吧,展廳的標牌註明的是玻璃劍格,咱沒上手,也不好說~

接下來是幾件同出的飾件,可惜圖片質量不高,留待以後再仔細拍吧。其實南京市博物館的玉器還是挺好的,品種也多的,在朝天宮,環境好,人還少。踏實看1-2小時還真不夠。

今天分享就到這裡了,下次見。

相關焦點

  • 「越地寶藏」之——南宋趙伯澐墓出土孔壁垂直水晶璧!
    水晶璧台州黃巖區嶼頭鄉前礁村南宋趙伯澐墓出土外徑 7.5 釐米,孔徑 3.2 釐米,厚 1.2 釐米台州市黃巖區博物館藏水晶璧質地純淨光潔、晶瑩透亮。相似的水晶璧在江西上饒茶山寺南宋建炎四年(1130)趙仲諲墓、南京西天寺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墓、浙江湖州吳興區漾西宋墓、慶元會溪南宋胡紘妻吳氏墓都有發現,唯一的區別是上述水晶璧均為孔壁對稱內削,而趙伯澐的水晶璧孔壁垂直。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其他墓中都僅存水晶璧,而趙伯澐墓的水晶璧以一根精緻的絲繩帶穿孔而過繫結,絲質編織繩帶保存完好如初。
  • 南京博物院館藏古玉賞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名國立中央博物院,由文化部領導;1950年3月更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初屬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後隸屬華東行政委員會文化部;1954年起,改屬江蘇省文化局領導;1959年,南京博物院、江蘇省博物館、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仍名南京博物院。建院至今,歷任院長為徐平羽、曾昭燏、姚遷、梁白泉、徐湖平、龔良。
  • 浙江佳寶2020春拍,凝靈集精—古玉精賞
    cm起拍價:28,000LOT 050元 白玉受沁鴛鴦L:3.6 cm W:1.3 cm H:4.1 cm參閱:《英國國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中國古玉珍藏LOT 077遼-金 白玉坐龍W:8.1 cm H:6.2 cm參考:1.首都博物館藏北京豐臺區史思明墓出土「唐代 銅坐龍」;2.遼寧省朝陽市北塔天宮出土「遼代 玉坐龍」;
  • 南京出土明代古墓,墓主來歷非凡,或許是傳說中「觀山太保」
    然而2015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發掘一批明朝古墓群,墓主人的來歷非凡,似乎和傳說中的"觀山太保"有關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比如主墓室中出土三枚金幣,這三枚金幣是我國古老"冥幣"。所謂"冥幣"就是術士進行堪輿風水,替人解惑消災時使用的一種道具(不是紙錢)。
  • 南京版「盜墓筆記」:找古墓要順著「龍脈」(圖)
    上世紀50年代,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發現位於江寧牛首山南麓的南唐二陵(南唐先主李昪的欽陵和中主李璟的順陵)。但當年隨葬的金銀珠寶早已被盜墓者洗劫一空。1996年,江寧湖熟鎮發生400多座古墓在一夜之間被破壞、大批文物流失的事件。2003年12月29日,安徽籍男子黃某因盜挖中山陵景區的清朝墓葬而被判刑5年,罰金人民幣5000元。
  • 瑪雅神廟有水晶骷髏,我們南宋有水晶壁,外加一根「淘寶送的繩」
    就比如今天小李子給大家帶來的這件南宋水晶壁!此物出自趙伯澐墓,現如今被收藏與台州市黃巖區博物館。從外形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件水晶壁晶瑩剔透,毫無瑕疵,就算放到現如今,人們對它的評價也就只會有兩個字:完美!
  • 南京挖出明朝錦衣衛古墓,出土現代藍色酒瓶,專家欣喜:值十幾億
    即使再窮的人家,也會按照慣例習俗在墓中放置一些陪葬品,那就更不要說達官貴族家的古墓了,那更是金銀珠寶無數,所以盜墓賊無論是光顧哪個古墓,都不會空手而歸。 在大家想像中,應該裡面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但是隨著一個明朝古墓的發掘,專家得出了不一樣的研究結果。
  • 專家:非盜墓者遺留,5000年前就有水晶
    高15.4cm、口徑7.8cm、底徑5.4cm1990年10月下旬,在杭州半山鎮石塘村一個不起眼的磚瓦廠,一名磚廠工人鐵鍬一揮,刨出了一件2000多年前的戰國古墓。考古工作者很快便趕到了現場,隨即展開搶救性考古發掘。
  • 熊家冢墓地出土精品古玉欣賞
    2005年年底開始發掘,目前僅發掘了部分殉葬墓、車馬坑,就已經出土1000餘件以玉器為主的珍貴文物,其中有大量精美的玉璧、玉璜、玉龍、玉龍鳳佩,令人大開眼界。 一、熊家冢墓地出土楚國鏤空蟠虺紋玉璧賞析 在熊家冢墓地殉葬墓、車馬坑出土的戰國早中期楚國玉佩中,有一件鏤空蟠虺紋玉璧令人過目難忘。
  • 八百年前的南宋「衣櫥」:趙伯澐墓出土服飾的應急保護(下)
    在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的南宋趙伯澐墓,出土了一批非常珍貴的南宋時期絲綢服飾(現保存於黃巖區博物館),這批服飾歷經800年的歲月,但是保存完好、數量眾多、品種齊全、信息完整,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高規格的南宋絲綢服飾,在出土之後被譽為「宋服之冠」,為研究南宋時期服飾提供重要的考古學實證。
  • 「蘇」南京仙鶴觀6號墓出土玉器資料圖賞
    仙鶴山位於南京東郊仙鶴門外,有東、西二峰。西側主峰海拔100.5米,東側峰巔舊時有仙鶴觀。仙鶴觀距南京太平門約10公裡,地屬棲霞區仙林農牧場(今仙林大學城北側),山前地勢開闊。1998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新校區在道路施工中又發現一處六朝磚室墓群。這處六朝墓群位於仙鶴山東南麓海拔約50米的小土山的南坡,共發掘6座磚室墓葬這6座墓葬分屬東吳和東晉時期兩個不同的世家大族。其中3座東晉墓偏於墓地西側,據出土墓誌等分析,為東晉名臣廣陵高崧家族墓葬。
  • 廣陵王劉荊的陵墓中,出土一個嵌水晶金圈,竟是歷史上首個眼鏡
    其實,古人也有特殊的眼鏡,比如廣陵王墓中出土的一件嵌水晶金圈就是古人的「眼鏡」。究竟嵌水晶金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吧:(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考古專家們在江蘇邗江縣甘泉鎮一帶考察,發現了大量的漢代古墓群,其中有兩座漢墓規模較大,分別位於東西兩個方位。
  • 寧馬城際傳出新消息,江寧濱江成為最大受益者,區域價值即將...
    值得注意的是,寧馬城際途徑江寧濱江,設立江寧、翔鳳路、銅井站三站。另外根據南京地鐵8號線規劃,8號線在江寧濱江同樣設立了江寧、翔鳳路、銅井站三站。這也意味著江寧濱江新城未來將迎兩條地鐵線。  2、區域交通、規劃利好不斷,江寧濱江即將騰飛!  除了寧馬城際建設持續推進,江寧濱江的各項利好消息也不斷傳來。交通配套上,揚子江大道即將建成通車;地鐵8號線即將動工,寧馬高速江蘇段擴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錦文路過江隧道也爭取今年立項……未來,江寧濱江地區交通四通八達,盡享都會便捷生活。
  • 剛剛,南京江寧東山、牛首山新掛兩幅地
    本批預公告地塊,分布於河西(1幅)、城中(1幅)、紫東(2幅)、江寧(2幅)、六合(2幅),其中:涉宅用地3幅、總用地面積21.23公頃,商辦用地3幅、總用地面積6.57公頃,商業用地2幅、總用地面積19.02公頃。
  • 匯聚五洲才俊 建設創新名城 南京江寧:為南京創新周烙印「人才LOGO」
    6月23日至29日,「2019南京創新周」重磅活動之一的「首屆全球菁英人才節」在南京江寧隆重舉行。作為南京創新周中唯一以人才為主題的專場活動,人才節吸引了來自國內以及德國、義大利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000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齊聚南京。「江海納才寧聚致遠」,連續7天18場系列活動,為南京創新名城築高「人才地標」,為2019南京創新周烙下鮮明的「江寧印記」。
  • 南京江寧牛首山 藏著一座天上宮殿
    南京江寧牛首山,藏著一座天上宮殿。水波掩映間,這華貴天闕 好似降臨人間。走入禪境大觀,看他封印天地輪轉,穹頂之上 娑羅樹 在日月星辰中變化,菩提樹於嫋嫋煙嵐中開花…一座牛首山 見證這座城浮沉的曾經。牛首山位於江寧,由雙峰並闕形似牛角得名,剛上牛首山,就被兩個巨大的穹頂建築吸引,其中小穹頂下部為蓮花寶座造型,上部為摩尼寶珠造型,上下結合形成「蓮花託珍寶」的神聖意象。
  • 甘肅武威1800年的古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自這裡
    這個標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馬踏飛燕」,出土自甘肅武威的一座墓葬中,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甘肅武威,古稱涼州,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長期以來是西北地區僅次於西安的第二大城市。這裡曾經非常繁華,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往返於絲綢之路的客商雲集於此,給武威這座城市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 河北發掘出漢墓,墓中出土一跽坐式玉人,專家:它不是漢朝東西
    由於玉人出土於漢中山王劉勝之墓,當時考古人員認為其製作年代為西漢中期;然而後來專家在研究分析時發現,玉人的製作並不是漢代的工藝。古人用玉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玉雕工藝在漢代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而這件玉人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比,無論在整體設計,還是雕造工藝以及細節處理上均有一定的差距。
  • 「長三角資本市場基地南京分中心」落戶江寧
    4月3日下午,2020年南京江寧區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大會召開,江寧區政府、江寧開發區管委會與34家銀行、證券機構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授信總額達4200億元,為全區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強勁支撐。    會上,江寧區政府、江寧開發區分別與國開行江蘇省分行、工行江蘇分行、交行江蘇分行、華泰證券、中信證券等34家省市分行、證券機構籤訂戰略合作協議,與紫金農商銀行、江蘇省信用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合作開展「江寧紫金快貸」項目。
  • 「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移師南京 展出340件(套)明代精品文物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南京12月20日電(記者朱筱、蔣芳)合成「明」字的雲託「日」「月」紋銀飾件、定陵萬曆帝棺內出土的金盆……南京市博物總館與北京、南京等地多家博物館聯合舉辦「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並於近日在南京市博物館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