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河北定州發掘出一批漢朝中山王的墓葬;其中第一代中山王劉勝,以及王后竇綰的墓葬,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尤其是大量的玉器讓考古工作者感到震撼;在墓主人身旁,有一件精緻小巧、跽坐式的玉人擺件引起了專家的注意;經過研究分析,專家得出結論:它並非漢朝時期的物件;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河北定州在漢朝時期是其封國中山國的封地;這裡埋葬了前後一共十七代中山王;1968年,考古隊在這裡發掘出第一代漢中山王劉勝和他的王后的墓葬;兩墓大量製作精美的玉器,有玉衣、玉九竅塞、玉璧、玉璜、玉環、玉佩等等;其中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為世間罕見;它是用金絲將一片一片的玉連綴而成的殮服;只有天子和諸侯王才配穿;玉衣做工精細複雜,據測算,一名熟練的玉工製作一件玉衣得花上至少十年。
專家在清理這批玉器的時候發現,在墓主人身旁有一特別精緻、小巧玲瓏的玉人擺件:通高5.4釐米,臉呈瓜子形,以斜平行線飾眉毛,眼睛呈橄欖形,目珠略突,寬鼻小口,短鬚整齊;頂戴小冠,冠兩側有雙帶扎於頜下;身穿交領右衽長衣,緊束腰寬大袖,腰帶飾斜方格紋;玉人前方有一几案;他扶幾而坐,雙手搭於身前的長條形几案上;底部有銘文:"維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
由於玉人出土於漢中山王劉勝之墓,當時考古人員認為其製作年代為西漢中期;然而後來專家在研究分析時發現,玉人的製作並不是漢代的工藝。
古人用玉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玉雕工藝在漢代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而這件玉人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比,無論在整體設計,還是雕造工藝以及細節處理上均有一定的差距。
這蹊蹺該作何解?專家試圖從玉人底部銘文中找到一些線索:"維"用於句首無實義,"王公"漢代以後泛指達官顯貴,在漢代以前指天子及諸侯;據《周禮》記載:"坐而論道,謂之王公",鄭玄注"天子,諸侯" ;意思是安坐而謀慮治國之道的天子、諸侯,稱之為王公;"延"為延年益壽、永享福祉之祈語;刻銘用"年"字最早始於周代,西漢前期的紀年方式有漢廷紀年和諸侯國紀年;其中諸侯國紀年只在其內部使用;並成為諸侯國獨立地位的重要標誌;比如刻銘銅器中有"卅二年""卅四年""卅六年""卅七年""卅九年"等,均指劉勝在位時期的中山國紀年;所以專家認為"十九年"應該指的是劉勝在位的年數。
最重要的信息是"古玉人"三字;說明此玉人在刻銘文之時已為老物件,也就是說,其製作年代早於刻銘時間,不然怎麼會刻一"古"字?此器是劉勝十九年刻上的銘文,整句話意思大致是,"劉勝王十九年得一古玉人,保佑我王延年益壽、永享福祉";如此說來,按照專家的推測,如果玉人不是漢代之物,能否推算出它是哪個年代的呢?
1972年,河南省洛陽市銅加工廠出土了一件戰國圓雕玉人,同為跽坐式,兩膝著地,雙腳交於臀下,上身直立,"目視前方;玉人為青玉質,高7.5釐米;玉人頭戴假面具,短髮結辮,頂有圓髻,臉部兩側有冠帶;唇上劃須;全身刻飾大方格紋、三角紋和條帶紋;仔細觀察,這件玉人與劉勝墓中出土的玉人,雖然玉質不同,卻在人物體態、冠帶方面有相似之處,尤其面部神態如出一轍。
還有河南許崗韓王陵出土的一件戰國玉人,與劉勝墓出土的相比,無論在玉質還是造型上均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皆為白玉,而且均著"右衽長衣";(戰國時期流行深衣,即上下連在一起的長衣,領口較低,以便露出裡衣,通常為右衽);兩件玉人寬袍大袖,且為戰國時期典型的三重衣;所以,玉人的製作年代極有可能是戰國時期。
綜合以上分析,專家推斷,中山王劉勝愛好收藏,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劉勝在位的第十九年,有一天他得到這件心愛的戰國玉人;並命玉工刻銘以示所有,日日把玩,最後帶進了墳墓。
【參考資料:《漢書》《史記》《收藏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