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頭盔單調?漢朝人不服:作為鐵器時代先鋒,背後的難你們不懂

2020-12-16 冷兵器研究所

漢代這個朝代,有兩個第一:中國現存完整鐵札甲最多的朝代,中國第一個大規模裝備鐵甲的朝代。研究盔甲,漢朝的甲就非常有價值,可惜由於漢代年代久遠,本身也缺乏撕逼話題,搞得現在網上連噴子都不愛噴漢朝的甲了,這真是時也命也,無可奈何。

▲漢代鮮卑盔甲從甲上說,漢代的鐵甲比較單調,都是鍛打甲片綴連而成的鐵札甲,無非是有的甲片大點,有的甲片小點,然後結構上有些許區別罷了,但是要說頭盔的話,兩漢的盔型還算是比較豐富的,值得來說一說。先說第一種,漢朝之前是秦朝,秦朝之前是戰國,那眾所周知,盔甲這東西有傳承,漢代的盔甲,多多少少都有秦代以及戰國時期的特徵留存,這第一種頭盔便是典型,由於沒有準確命名,我姑且稱其為「頭頸全包式方片札盔」好了,這名字我就隨便一起,您就隨便一聽,要是哪天專家給它起名字了,我再改過來就是。「頭頸全包式方片札盔」的特點有這麼兩個,一是用方形或者接近於方形的鐵甲片編成;二是防護全面,除了臉露在外面,頭頸都防護到了。這種盔最早的雛形是燕下都出土的鐵盔,到了秦朝時期,這種盔應該就發展的很成熟了,為啥這麼說呢?這證據就是秦陵出土了大量類似形制的石質明器盔甲,明器這個東西有個說法叫事死如生,大量類似形制的明器陪葬,那說明在秦始皇生前的時候,這種盔已經很常見了。

▲徐州博物館楚王墓頭盔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過一件全包式盔,現在已經復原組裝好了,躺在徐州博物館的一個玻璃櫃裡,大家隨時就可以去看。另外,楚王墓出土了不少陶俑,這些陶俑中也不乏頭戴全包式盔的,當然由於漢代製造陶俑的技術差了點,這些陶俑看起來就跟戴了個頭巾差不多,需要您有足夠的想像力才能看出來他頭上那玩意是頭盔。

▲徐州博物館楚王墓頭盔全包式盔的甲片都比較大,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眾所周知那人的腦袋是圓的,因此頭盔也得是圓的,就算不能是圓的,起碼也得儘量是圓的,那麼,如果你用較大的甲片來拼頭盔,就會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拼出來的頭盔比較支楞,不夠圓,如果想改變這種情況也不難,那就是你把甲片本身敲出弧度,不過這可就又費工時了。

▲西安北郊漢墓盔甲復原相對來說,還有一種解決方案就是把甲片做小點,這樣即便沒有弧度,也能拼出來比較圓的頭盔。這種「小甲片式札盔」就是咱說的第二種了。西漢北郊漢墓出土過一件這種盔,和剛才咱說的楚王墓的盔不同,這件盔包括盔帽,護耳,護項幾部分,從結構上來說,跟後世的鐵盔已經差不多了,不過後世比如明清時期,鐵盔的盔帽都是大片鐵片組成,只有護耳護項這些部位會用小甲片,而這件盔從盔帽到護項,都是由小甲片綴連而成。開始時候咱說了,漢朝是第一個大規模裝備鐵甲的朝代,那漢朝人就有個迷惑就是,鐵甲,它到底該長個啥樣呢?你要說皮甲銅甲,那往上數一千年就開始用了,形制也好做法也好,那都是現成的。到了鐵甲這,漢朝人那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了。

▲現代網友復原的漢代武士接下來咱說的這個盔型,就是漢朝人摸的石頭之一,我們稱其為「頭巾式盔」。為啥起這個名字呢?眾所周知,頭盔頭盔那是保護腦袋的,要保護腦袋,你起碼就得把腦袋給包起來,而這個頭巾盔呢,也是用鐵甲片綴成,這跟別的盔都差不多,但是比較特殊的地方是,他的盔帽部分比較簡單,就是鐵甲片圍著腦袋綴一圈就完事了,頭頂露在外面,這要是敵人拿大棍子一敲,戴頭盔這人就完蛋了。那麼,會不會是這個盔粗製濫造,本身不合格?還真不是,因為這件頭巾盔出土於齊王墓,那是王爺的陪葬品!與之搭配的甲,那本身也是鍍金鍍銀,華貴的很。王爺是不差錢的,也不會故意找死,因此這個玩意,那只能說是王爺殿下當初的一個嘗試了。

▲頭巾式盔穿著效果那麼你要說了,頭巾盔露著頭頂,那給加個頂不就得了?恭喜你答對了!吉林榆樹縣老河深村出土的漢代時期鮮卑盔,就是這麼幹的,甲片圍著腦袋一圈,頂上加個圓頂。除了加個頂之外,這件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盔帽部分的甲片是整條的長條形甲片,也就是說,盔帽是由一圈彎曲的長條形甲片綴連後再加盔頂製成的,這個特點看著沒啥,實際上是個劃時代產物,中國從魏晉到唐宋,這種盔型都是常見盔型之一,現在存世的西藏鐵盔中,就有類似的盔型,當然和西漢時期用繩子編綴不同,後世的鐵盔那都是鉚接而成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漢朝士兵的戰鬥力有多強?看看漢軍的武器和防具就知道了!
    漢朝,中國軍事最為強盛的時代之一,在一個個傳奇英雄的奮戰之下,大漢因此而威名遠揚。「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口號威震天下。但在這些傳奇將領成功的背後,屹立著大漢發達的軍工業和許許多多默默無聞的工匠,正是他們精湛的技藝,成就了英雄們的傳奇偉業。
  • 裝備著當時世界上最精良的武器,漢朝為何有如此強大的國力
    導語: 漢代先進的冶鐵技術保證了環首刀極為優秀的品質,讓漢軍士兵可以使用那個時代最為優秀的兵器與敵人廝殺。 而且讓現代人驚嘆的是這樣一名普通士兵使用的環首刀便可以達到如此高的品質,足見漢朝的科技水平之高,國力之雄厚。
  • 漢朝和羅馬誰更強大?
    作為同時代東西方並立的兩大強國,「漢朝與羅馬誰強大」的話題,經常惹得口水紛飛。但有理不在聲高,最能釐清話題的辦法,還是事實說話。比如下面這幾種,歷經歷史考驗的漢代文物遺址,都可以對這個火爆話題,給出客觀回答。
  • 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領的匈人,真的是被漢朝打敗西遷的匈奴後裔嗎?
    西漢晚期,被漢軍持續打擊了上百年的匈奴,最終分裂為南北匈奴。 北匈奴 而且,與南匈奴親善漢朝不同,北匈奴仍堅持以漢朝為敵。 而這樣的推論無疑令許多人十分興奮,因為很顯然,曾經建立橫跨萬裡之遙的匈奴帝國,最終被強漢所滅,而被漢軍擊敗的北匈奴殘軍卻能一路擊敗強敵,並最終建立橫掃整個歐洲的匈人帝國,並打得兩個羅馬帝國抬不起頭來,這豈不是意味著漢軍的戰鬥力遠遠強於羅馬帝國的軍隊?
  • 歷史從來不會同情弱者,古時代的黑暗法則,最強大的漢軍
    李廣利並非名將,甚至對他的軍事能力,史書頗有微詞,但這已經足夠了,強大的漢軍,已經到了即便是庸將帶領,也能輕易滅掉西域強國,而這場戰爭的起因,僅僅是因為生意沒談成,漢朝想買汗血寶馬,但價格沒談攏。若是比戰鬥力,差異更是巨大,上文提到的大月氏不是烏孫對手,更不是匈奴人對手。大月氏與烏孫結仇,原因是殺了烏孫王,而大月氏王的腦袋,則是被匈奴人做成了酒壺。就算是後來被漢朝打到崩潰的匈奴殘部,也一樣能橫行天下。
  • 從石器到鐵器,中國冷兵器的發展,是時代的進步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鐵器最早在西周時代就已經出現,但由於鐵器的製作工藝仍是初級階段,煉鐵技術還不強大,因此無法普及化鐵兵器的使用。到了秦漢之後,中國兵器正式脫離青銅時代,發展邁入鐵器時代。 在樣式上,青銅兵器和鐵器差別不大,但青銅兵器的出現與消失,並不止是一個生產力的遞進這麼簡單。青銅繁盛於商朝,最後在秦朝逐漸消失,這同時還是奴隸制度的終結,封建主義制度逐漸形成的一個開始。由此可見促進這一變革的,不僅是一個生產技術的變化,還是一個舊時代的結束和新時代的開始。
  • 古代漢朝200人吊打2萬斯巴達人
    漢軍騎兵然而,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的傳奇,我們中國人卻將其變成了現實,這就是中國東漢王朝的將領耿恭。強悍的漢軍被東漢王朝趕走的匈奴人並不死心,他們在漢軍撤走之後帶兵兩萬攻擊西域,在打下車師國之後,馬不停蹄的向耿恭所在金蒲城發動攻擊,此時的耿恭手裡只有不到200人,而來襲的匈奴高達兩萬人以上。
  • 古代漢朝200人吊打2萬斯巴達人
    波斯人甚至驚懼:「斯巴達人難道都是這樣的嗎?」漢軍騎兵然而,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的傳奇,我們中國人卻將其變成了現實,這就是中國東漢王朝的將領耿恭。在公元75年,在東漢大軍趕走西域的匈奴人之後,耿恭奉命留在西域以保持東漢王朝對西域的控制力,防備匈奴人捲土重來。
  • 漢朝軍隊的鼎盛時期,對抗羅馬軍團的鼎盛時期,誰強誰弱?
    漢朝軍隊不是職業軍隊,大多數人都是農民,有戰爭拿起武器,沒有戰爭拿起鋤頭種地,漢朝軍隊數量龐大,其鼎盛時期有一百多萬軍隊,漢軍沒有像羅馬人那樣把軍隊以軍團為單位,而是把軍隊的職責進行劃分,主要分為中央軍、郡縣兵和邊防軍,也不是絕對固定的。
  • 此漢朝將軍把勸降的匈奴人烤了吃,成了「壯志飢餐胡虜肉」的來歷
    很多人一直以為這只是對敵人憤怒的一種誇張說法,誰會吃敵人的肉呢,可是漢朝有一位將軍,真的做出了吃匈奴人肉的壯舉,這名將軍便是耿恭。 事情發生於東漢初年,公元74年,漢朝重新設立西域都護,任命將軍耿恭和關寵為戊己校尉。第二年,漢軍主力班師回朝,耿恭率領數百人駐守在車師後國的金蒲城,防止匈奴入侵西域北道。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當年對漢朝做了什麼?讓唐朝詩人也念念不忘
    它東西長6000餘裡,南北長1000餘裡,東以玉門關、陽關聯結漢朝,西至帕米爾高原。在西域這片廣袤的荒漠上,自古就散落著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習俗的多個民族。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其最初的目的是要聯合大漠背後的大月氏國,一同對付強大的匈奴。
  • 一個屬於漢武帝的英雄時代
    然而這並沒有動搖與匈奴全面作戰的決心,或許他從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出徵的漢軍在匈奴面前,已經不再是昔日待宰的羔羊。漢軍的勇氣和決心標誌著漢帝國意志的覺醒。國家的民眾比劉徹更加期盼帝國的榮耀。
  • 喋血漠北:漢朝步兵對匈奴鐵騎的浚稽山之戰
    那是漢天子劉徹命人創作的《西極天馬歌》,歌頌的是貳師將軍李廣利奪取大宛寶馬的戰績。披掛黑色玄甲的漢軍戰士歌聲的來源,是浚稽山山腳的一支漢朝孤軍。戰士們身披魚鱗鎧和皮甲,在陽光下散發出黑色的光澤。顏色深沉的玄甲,和大軍嚴明的軍紀,整齊的步伐相得益彰。一排排的長戟和長戟,如同鋼鐵的森林,在光禿禿的草原上緩緩移動。
  • 告別單調,EVO摩託車配件攜南通欣智同做不一樣的頭盔
    告別單調,EVO摩託車配件攜南通欣智同做不一樣的頭盔 不管是騎著電動車,還是摩託車,為了保障安全,對於人們來說,一件舒適的摩託車頭盔必不可缺。
  • 漢匈漠北之戰,出塞14萬匹戰馬,回來不到3萬,漢軍到底損失多少
    漠北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原打算此戰可以作為對匈奴戰爭的收官之戰,徹底降服匈奴,但沒曾想陣前出現失誤(主要指衛青部),致使總體的收官變為階段性的收官,於是又有了後期戰爭的繼續。霍去病劇照儘管漠北之戰在漢武帝的心中留有遺憾,但是漢軍得了優勢性的勝利,其中衛青部共俘、斬殺敵軍一萬九千餘人,霍去病俘虜、斬殺匈奴共計七萬零四百四十三人。
  • 與漢朝有關;其種族成謎,後裔仍存於世
    由於西域被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白龍堆沙漠分為南北兩個部分,故而將「絲綢之路」分割為南北兩條通道,而樓蘭古國就位於前往兩條通道的樞紐之地,因此樓蘭既是亞歐文明的交匯之地,更成為漢朝與匈奴人必爭之戰略要地。匈奴人自然不會眼睜睜的看著漢朝與西域關係逐漸加深,於是經常與漢朝使者、商隊發生一些摩擦。
  • 李陵:我這一生為漢朝鞠躬盡瘁,卻落得一個漢奸的名聲
    從這首詩詞當中我們不難發現,漢朝將領李陵的前半生都在攻打匈奴,但到了後半期的時候,這樣一個名將卻反叛漢朝,降於匈奴。李陵在被俘期間,漢朝兩次三番都想將李陵接回來,繼續為漢朝效力。但李陵沒有繼續聽命於漢朝,反而開始為匈奴效力了,這一點讓很多人覺得李陵是個小人,居然這麼沒有氣節。
  • 英國蘇格蘭島,可以追溯回鐵器時代的城堡,來聆聽英國皇室
    仰視愛丁堡城堡根據小魚兒的了解,愛丁堡城堡的建成要一直追溯到鐵器時代。傳說當時的戰士在這樣一個易守難攻的山頭建造了一座堡壘來作為他們的據點,如此的地理位置優勢讓戰士們快樂的生活了很久,但他們最後還是在戰爭中喪生。時間一直來到了英國的獨立戰爭,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之間的戰爭便一直為了爭奪城堡而展開。
  • 白沙,鐵器時代冷卻的焰火
    今天,熊熊烈焰燃燒的鐵器時代已經被一片明淨的湖泊所替代,而真實的白沙水庫是什麼樣子?讓我用數據告訴你。白沙水庫 位於花石鎮北部,在城區西北30千米處的潁河幹流上,北臨登封市。因南臨白沙村,故名。以村名命名。1951年始建,1953年建成,1956年擴建,為我國解放初期始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