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寧出土漢代牛耕圖,圖中發現「二牛抬槓」,專家:揭示出一事實

2020-12-17 老王歷史閒談

江蘇睢寧發現一座漢代時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一幅"牛耕圖";圖中出現兩隻黃牛抬著一隻橫槓在耕地,專家解釋,這就是傳統農業中重要的耕種方法——二牛抬槓;這個技術一直沿用了上千年;在徐州一帶,不止出土"牛耕圖",還發現大量跟當時跟農業相關的文物;專家通過研究、對比史料,發現了一個歷史事實;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2002年,江蘇徐州考古研究所在睢寧發掘出一座漢墓,其墓門向南,一共有9間墓室;包括長2.6米、寬1.9米的前室,前室東西兩側各有一間耳室,均長1.95米、寬1.17米;然後還有中室、東側室;中室的西壁和側室的東壁上,還分別建造有一間小耳室;整個墓葬跟迷宮一樣!

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有研究價值的文物;最特別的是一件銅縷玉衣;在漢代,天子和諸侯王的專用殮服,是金縷玉衣,它是由金絲將一片一片的玉連綴起來,穿在身上走向陰間,一來象徵身份、一來當時人們相信玉能保存屍身不腐朽;睢寧漢墓主人身穿銅縷玉衣,說明了他的等級,應該是高級官員。

墓中還出土一幅"牛耕圖",有兩隻牛正抬著一根橫槓在耕地,圖中反映的是最早的"二牛抬槓";"二牛抬槓"是我國早期農耕的主要形式,也稱"二牛三夫"耕作法;操作時,兩頭牛相距約七八尺,中間抬一橫"槓","槓"後接續轅犁,即耕犁,耕地用的工具;需要一人牽牛;一人坐"槓"上,用腳踏耕犁;還有一人在後面掌握平衡;二牛三人的這種也稱為"耦犁"技術,而二牛一人的稱為"犁耕",它們不僅極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而且用犁起壟後,可以使間苗工作易行,既便於中耕除草,又可以在播種時節省種子;這種耕作方式沿用了很多年,至今仍可在雲南及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一些地方見到。

兩漢是徐州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個輝煌的時期,而作為社會發展重要支柱的農業是呈現這一輝煌的基礎產業;首先,徐州地區自然條件非常好: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氣候較為溫和;加上周朝就已經有的的"重農風俗"及漢朝統治者實行的一些優惠政策等,都促進了徐州漢代農業發展。

漢政府比較重視推廣新農具,據《漢書·食貨志》寫道:" (趙) 過史教田太常、三輔、大農, 置工巧奴與從事, 為作田器。"漢代農具的生產主要是依託當時發達的冶鐵技術;據《鹽鐵論·水旱篇》記載:"農, 天下之大業也, 鐵器, 農夫之器也。"鐵質農具的推廣使用是漢代農業迅速發展的一個標誌。

除此以外,漢代還非常重視水井的建設;種類有陶圈井、石砌井、磚井等;徐州地區水井的形制與構造複雜、鑿井技術高超;而且在當地出土的漢代庖廚宴飲圖中,均有用軲轆從井中汲水的畫面;水井除了方便廚事,還使得灌溉更加方便,如此一來,促進了農業生產。

如前文所述,徐州地區自古以來氣候宜人,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據專家考證,在漢代,這裡已經有水稻、小麥、粟、黍等穀類的大面積種植;《漢書》《後漢書》中也提到,徐州地區種植麥、蕪菁等糧食作物;還有棗、桃、梅、杏、酸棗、李、慄子、芹菜、葫蘆等水果和蔬菜類作物;綜合以上考古發現,反映出徐州一帶在漢代時期已經有相當發達的農業。

【參考資料:《漢書》《後漢書》《鹽鐵論·水旱篇》等】

相關焦點

  • 炒鋼爐 漢代的「硬核技術」
    自從春秋戰國年間,中國人首先煉出了生鐵後,中國的鋼鐵冶煉技術就突飛猛進。漢代更成了中國冶煉業的「高潮」時期。同時代的羅馬帝國,直到公元3世紀時,也只有32座冶煉工廠,最大的冶鐵高爐高一米六。漢代已發現的冶鐵工場,就已有一百六十處之多,三米以上的高爐一座座。高四米五容積50立方米的「滎陽大鐵爐」更是震驚世人。
  • 山東出土漢代畫像石,畫中密麻一群人正「幹活」,專家:他們是廚師
    畫像石是漢代厚葬之風的產物;它是漢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在石槨、墓闕以及祭祀祠堂等建築上,雕刻出一系列圖案和文字,以紀念墓主人生前的一切;山東出土了各式各樣的畫像石,生動展現出漢代的社會景象;其中有一幅畫面上刻有一群密密麻麻的人物,他們似乎在忙些什麼,專家經研究發現,這一大群人都是廚師
  • 二牛抬槓!扎尕那,你從未領略過的春耕圖
    二牛抬槓!扎尕那,你從未領略過的春耕圖 晨曦裡 暮色間 迭部 · 扎尕那迎來了春日的第一耕
  • 山東出土畫像石,畫中人吐火且頭頂刀劍在飛,專家:這是古代雜技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山東出土陸續發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時期的畫像石;畫中景象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各種社會生活,給後人帶來十分寶貴考古資料,對史書上的文字記載作出了非常有力的補充;有人發現一塊畫像石上有人在吐火,有人頭頂上正有三把劍在飛;這是神話形象嗎?
  • 山東出土漢代畫像石,畫中一群人你追我趕,專家:古人好會踢球
    自建國以來,齊魯地區陸續出土有大批漢代時期的畫像石;這個現象是山東地區特有的;從畫像石中我們看到了漢朝人們精彩紛呈的生活;其中一幅畫裡,一群人正你追我趕,看起來現場人聲鼎沸、十分熱鬧,似乎在進行體育比賽;專家仔細研究發現,原來這是古人在踢球,而且畫中展現出各種花式踢法,看過的人不禁感嘆
  • 山東出土畫像石,再現漢代齊魯繁榮,畫中出現兩大鐘是幹什麼用的
    1986年,山東省考古隊在諸城市涼臺鄉前涼臺村西邊1000米處,發現一座東漢時期的墓葬;其墓門西向偏南,為磚石墓,而且帶有多室;有前、中、後三室,前室兩側各附一耳室,後室後面還附有三個並列的後庫房,各室間有門相通;專家在墓葬中的耳室、庫房中發現有大量的畫像石,共計33塊;畫作內容豐富多彩,有庖廚圖、樂舞圖、送葬圖等等;還有比較罕見的"授課圖";專家發現,在所有畫像石中
  • 河北發掘出漢墓,墓中出土一跽坐式玉人,專家:它不是漢朝東西
    專家在清理這批玉器的時候發現,在墓主人身旁有一特別精緻、小巧玲瓏的玉人擺件:通高5.4釐米,臉呈瓜子形,以斜平行線飾眉毛,眼睛呈橄欖形,目珠略突,寬鼻小口,短鬚整齊;頂戴小冠,冠兩側有雙帶扎於頜下;身穿交領右衽長衣,緊束腰寬大袖,腰帶飾斜方格紋;玉人前方有一几案;他扶幾而坐,雙手搭於身前的長條形几案上;底部有銘文:"維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
  • 漢墓出土銅鼎,上面所刻「裡」字銘文,印證漢代城市中最早居民小區
    漢代是我國歷史上高度發達的一個朝代,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地方;漢代產生了很多文化,對後世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徐州漢墓中出土一銅鼎,上面刻有一銘文;專家研究發現,銘文反映:銅鼎來自最早的居民小區;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 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漢代馬骨的DNA 初步研究
    該遺址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例如喇家遺址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麵條」;房址內發現數量不等人骨,姿態各異,一組組呈不同姿態分布於居住面上,有的相擁而死、有的倒地而亡、有的匍匐在地、有的母子相依等。
  • 疑麻將骰子2000歲「老祖宗」出土 古人骰子長啥樣(圖)
    中西合璧2000歲 德陽出土麻將「骰子」的老祖宗   專家推測:這枚陶骰子可能是中印文化碰撞的產物,並非賭具而是玩具   「國產」骰子溯源   中國現在發現最早的骰子,出自於山東的一座戰國墓。
  • 一場暴雨衝毀了關羽墓,墓中出土一物,為什麼專家鑑定後傻眼了?
    然而,上世紀70年代的一場暴雨衝毀了關羽墓,墓中出土一物,專家鑑定後直接傻眼了。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其中到底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歷史秘密。關林公元219年,鎮守荊州的關羽,為了幫助劉備一統天下,率領大軍北伐,水陸並進,圍攻襄陽和樊城。
  • [淮安] 2000多年前「盱眙星象圖」記下漢代彗星軌跡
    盱眙縣檔案館提供的檔案資料顯示,世界上最早的木刻星象圖是從盱眙東陽漢墓群中發現的。這件珍貴文物目前就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中,它比之前世界公認最早的耶路撒冷彗星圖還早了110多年,被定名為「盱眙星象圖」,屬國家一級文物。
  • 國寶有話說|什邡漢代陀螺骰子
    骰子出土這是一枚夾砂灰陶骰子,夾雜在一堆唐宋時期瓦片,陶片,碎磚塊以及漢代夾砂陶片中,毫不起眼。考古隊員何普小心翼翼的取出,放在手心仔細觀察,骰體輪廓磨損嚴重,中間粗,兩頭細,呈陀螺狀,在陀螺狀的腰身上刻有圓形的凹點,有規律地排列,一、二、三、四、五、六點。
  • 關羽墓被暴雨衝毀,出土一物,為何專家鑑定後直呼不可能?
    但是,70年代的一場大暴雨衝毀了關羽墓,墓中出土的物品經專家鑑定後,直接傻眼了。那到底是怎麼了,到底裡面有什麼不為人所知的秘密呢?現在我們將一起探索這些歷史秘訣。公元219年,鎮守荊州的關羽,為助劉備統一天下,率軍北伐,水陸並進,圍攻襄陽、樊城。關羽被水淹七軍,全殲于禁大軍,擒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大吃一驚,一度想遷都。
  • 新疆出土的漢代美男,身世奇異成迷,遊客:還是辛追夫人好看些!
    展出時嚇跑遊客其實現在對於很多人來說,如果說在考古學界的話能夠出圖女生是非常常見的一件事情,畢竟在過去的時候早就已經擁有過非常多的例子了,可是現如今在新疆這個地方的古墓當中竟然出土了一具美男乾濕,相信這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會覺得非常稀奇,畢竟對於這樣的事情,相信對於很多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
  • 馬王堆出土國內最早《地形圖》,專家根據地圖,找到6個廢棄城市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72年時,湖南省軍區某醫院在建造地下醫院時,偶然於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附近發現一座古墓,並由考古專家們展開大規模發掘,令其內三座墓葬相繼出土。馬王堆內三座出土的墓葬,分別被定義為馬王堆一號、二號、三號,其內不僅出土大量珍貴文物,而且還保存有一具震驚世界的溼屍——辛追夫人。
  • 展訊丨儀徵出土漢代銅鏡亮相漳州
    在中華文明的歷程中,漢代是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時代,是一個泱泱大國氣勢恢宏的開篇,更是中國銅鏡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銅、錫、鉛的比例更加合理,紋飾題材也達到前所未有的豐富,銘文廣泛地成為銅鏡的裝飾,這也是漢鏡的一大特色。
  • 河南發現戰國墓葬,出土大批刻紋青銅器,專家:從紋飾看出一現象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豫北地區發掘出大量戰國時期的墓葬;出土眾多價值極高的文物;其中青銅器佔了很大一部分;專家發現,這些青銅器製作工藝相比以前年代的進步很大;尤其是上面的刻紋圖案發生了重大改變;從這些改變中看出來一個現象;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 西安北郊出土漢代金餅,公安機關全力追回,寶物重回大家視線
    話說西安市北郊有一個新華磚廠,1999年11月2日上午8時許,當工人們用推土機取土燒磚時,意外地發現了大量的金餅,一層摞一層,有上百塊之多。挖出金餅的消息不脛而走,西安市公安局未央分局在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前往現場追繳,收回金餅93塊,巧合的是,追繳過程中,現場又發現一個埋金坑,當即發現金餅107塊,後續右相繼追回19塊,兩個坑共出土金餅217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