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睢寧發現一座漢代時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一幅"牛耕圖";圖中出現兩隻黃牛抬著一隻橫槓在耕地,專家解釋,這就是傳統農業中重要的耕種方法——二牛抬槓;這個技術一直沿用了上千年;在徐州一帶,不止出土"牛耕圖",還發現大量跟當時跟農業相關的文物;專家通過研究、對比史料,發現了一個歷史事實;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2002年,江蘇徐州考古研究所在睢寧發掘出一座漢墓,其墓門向南,一共有9間墓室;包括長2.6米、寬1.9米的前室,前室東西兩側各有一間耳室,均長1.95米、寬1.17米;然後還有中室、東側室;中室的西壁和側室的東壁上,還分別建造有一間小耳室;整個墓葬跟迷宮一樣!
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有研究價值的文物;最特別的是一件銅縷玉衣;在漢代,天子和諸侯王的專用殮服,是金縷玉衣,它是由金絲將一片一片的玉連綴起來,穿在身上走向陰間,一來象徵身份、一來當時人們相信玉能保存屍身不腐朽;睢寧漢墓主人身穿銅縷玉衣,說明了他的等級,應該是高級官員。
墓中還出土一幅"牛耕圖",有兩隻牛正抬著一根橫槓在耕地,圖中反映的是最早的"二牛抬槓";"二牛抬槓"是我國早期農耕的主要形式,也稱"二牛三夫"耕作法;操作時,兩頭牛相距約七八尺,中間抬一橫"槓","槓"後接續轅犁,即耕犁,耕地用的工具;需要一人牽牛;一人坐"槓"上,用腳踏耕犁;還有一人在後面掌握平衡;二牛三人的這種也稱為"耦犁"技術,而二牛一人的稱為"犁耕",它們不僅極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而且用犁起壟後,可以使間苗工作易行,既便於中耕除草,又可以在播種時節省種子;這種耕作方式沿用了很多年,至今仍可在雲南及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一些地方見到。
兩漢是徐州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個輝煌的時期,而作為社會發展重要支柱的農業是呈現這一輝煌的基礎產業;首先,徐州地區自然條件非常好: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氣候較為溫和;加上周朝就已經有的的"重農風俗"及漢朝統治者實行的一些優惠政策等,都促進了徐州漢代農業發展。
漢政府比較重視推廣新農具,據《漢書·食貨志》寫道:" (趙) 過史教田太常、三輔、大農, 置工巧奴與從事, 為作田器。"漢代農具的生產主要是依託當時發達的冶鐵技術;據《鹽鐵論·水旱篇》記載:"農, 天下之大業也, 鐵器, 農夫之器也。"鐵質農具的推廣使用是漢代農業迅速發展的一個標誌。
除此以外,漢代還非常重視水井的建設;種類有陶圈井、石砌井、磚井等;徐州地區水井的形制與構造複雜、鑿井技術高超;而且在當地出土的漢代庖廚宴飲圖中,均有用軲轆從井中汲水的畫面;水井除了方便廚事,還使得灌溉更加方便,如此一來,促進了農業生產。
如前文所述,徐州地區自古以來氣候宜人,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據專家考證,在漢代,這裡已經有水稻、小麥、粟、黍等穀類的大面積種植;《漢書》《後漢書》中也提到,徐州地區種植麥、蕪菁等糧食作物;還有棗、桃、梅、杏、酸棗、李、慄子、芹菜、葫蘆等水果和蔬菜類作物;綜合以上考古發現,反映出徐州一帶在漢代時期已經有相當發達的農業。
【參考資料:《漢書》《後漢書》《鹽鐵論·水旱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