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國以來,齊魯地區陸續出土有大批漢代時期的畫像石;這個現象是山東地區特有的;從畫像石中我們看到了漢朝人們精彩紛呈的生活;其中一幅畫裡,一群人正你追我趕,看起來現場人聲鼎沸、十分熱鬧,似乎在進行體育比賽;專家仔細研究發現,原來這是古人在踢球,而且畫中展現出各種花式踢法,看過的人不禁感嘆:古人這麼會踢球啊!研究這幅畫像石,對今天的中國足球有很大幫助!這是怎麼回事呢,對今天的中國足球有很大幫助!這?畫中展現出哪些球技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有一項著名的體育活動,稱為「蹴鞠」;它和現代足球類似,都是用腳踢一個球形物體;蹴鞠在我國起源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十萬年前,當時的「鞠」是石球,是狩獵工具;傳說蹴鞠始於黃帝,作用是軍事訓練;最早有史料關於蹴鞠的記載,是在戰國時期,據《戰國策·齊策一》和《史記·蘇秦列傳》都曾記載齊地盛行蹴鞠,說明最晚在戰國時期,蹴鞠就已經出現並流行於山東地區。
到了漢代,蹴鞠作為一項娛樂活動贏得上至皇帝,下到市井子弟的廣泛喜愛,普及範圍進一步擴大;據《鹽鐵論·國疾》記載,西漢中期以後,市井子弟「窮巷蹋鞠」是常見的景象;《漢書·霍去病傳》載霍去病塞外出徵之時,「穿域蹋鞠」以為戲樂;武帝喜歡蹴鞠,令枚皋作《蹴鞠賦》;漢成帝酷愛蹴鞠,據史料記載,東漢皇宮中還專門修建有踢球的地方,比如含章鞠室,以及靈芝鞠室;如果「鞠」是足球的話,漢代是名副其實的全民足球。
所謂「鞠」,圓形的球體是什麼呢?和現代足球又有什麼區別呢?英國是現代足球的發源地,古代英國人踢的足球是什麼樣子?據《藝文類聚》記載:「蹴,足蹴之也。鞠以韋為之,中實以物,蹴蹋為戲樂也。」由這段文字記載可知,「鞠」是革制球體,內填以動物的毛髮,所謂「九毛謂之鞠」,即漢代人所說的「捖革為鞠」;再看外國,十一世紀,英國人發明了足球,剛開始的時候,人們踢的是人的腦袋!具體說,是海盜的腦袋;發現骨頭太硬,踢起來腳痛,於是改踢膀胱,不是人的膀胱,是豬的膀胱;相比而言,我國古代的「鞠」更適合娛樂,也沒有那麼血腥。
古代「足球」的規則是怎樣的呢?東漢李尤《鞠城銘》有對蹴鞠活動的簡略說明:「員鞠方牆……法月衡對,……建長立平……不有阿私……鞠政由然也。」從這段文字可知漢代蹴鞠是在一個長方形的球場上進行的,雙方各有六個鞠;參賽人數雙方各有十二人,其中六人為固定的守門員,六人為進攻者從場地設備到運動員、裁判員的作風要求等方面都表述得非常清楚,說明漢代的蹴鞠競賽活動已經基本成型;相比國外的,兩大群人帶刀上陣,踢不過就互砍,踢球往往變成了群毆;我國古代足球也文明了許多。
蹴鞠到底如何踢法,其具體細節史料並無記載;但我們從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上的蹴鞠圖中,卻能夠找到一些線索;如南陽漢畫像石蹴鞠場面, 分別是一男一女相向蹴鞠和單人蹴鞠;濟寧喻屯鎮城南張蹴鞠圖刻畫的是多人蹴鞠;中間橢圓形圖像為網,八人參加蹴鞠活動,其中四人手中託球。
據專家考證,蹴鞠到了唐代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據《唐音癸籖·卷十四》記載:「唐變古蹴鞠戲為蹴毬,其法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這時候的比賽與現代足球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球門高懸,且無人作守門員。
可以看出,我國古代踢球活動進行了幾千年,繁榮的時候還成為各個階層的全民活動;由此可見,古人的球技應該十分高超;「蹴鞠」雖然和現代足球略有差異,但是一定有很多共同點;通過研究古蹟,對今天的中國足球將會帶來很大幫助。
【參考資料:《唐音癸籖·卷十四》《鞠城銘》《藝文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