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訊丨儀徵出土漢代銅鏡亮相漳州

2020-12-27 湘湘愛旅行

清代《裘裝攬鏡》局部

鏡子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是一種生活器具,可照容顏變化,也是一段凝固的歷史,可鑑國家盛衰。在長達四千多年的時間裡,作為古人正衣冠、飾面容的生活用具,銅鏡一直不可或缺。

在中華文明的歷程中,漢代是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時代,是一個泱泱大國氣勢恢宏的開篇,更是中國銅鏡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銅、錫、鉛的比例更加合理,紋飾題材也達到前所未有的豐富,銘文廣泛地成為銅鏡的裝飾,這也是漢鏡的一大特色。

儀徵市博物遴選出館藏漢代精品銅鏡70餘面亮相漳州市博物館,讓觀眾從中欣賞漢代銅鏡工藝之美,領略漢代厚重文化內涵。

精品銅鏡

蟠螭菱紋鏡

1994年儀徵市劉集鎮聯營1號漢墓出土

鏡背紋飾為三隻蟠螭,呈螭龍盤曲糾結圖案。蟠螭紋是一種變形龍紋,是戰國楚地流行的紋飾,與楚人崇尚龍鳳的現象有關。

四葉蟠螭紋鏡

1999年儀徵市劉集鎮聯營趙莊漢墓出土

蟠螭紋是戰國、西漢比較流行的銅鏡紋飾之一,形體複雜多變,鏡背中主紋為四組蟠螭紋,精美繁複,刻劃流暢,鑄造優良,堪為銅鏡中之佳品。

四乳四神紋銅鏡

2010年儀徵市新集國慶前莊漢墓出土

鏡背飾有柿蒂紋鈕座,主紋由四枚帶圓座的乳釘分為四組,分別為羽人戲龍、玄武配蟾蜍、虎與羊、朱雀與鳥,紋飾刻畫細膩生動,鑄作精良。

十二地支銘四神紋博局鏡

方格內為帶鈕座十二乳釘,鑄有十二支銘文。以博局紋將內區分為四方八區,分別配置青龍與瑞獸、白虎與卷角獸、朱雀與虎、玄武與羽人紋飾,四神及瑞獸、羽人均背向而馳,隔著「V」形紋兩兩相對。紋飾優美,製作精良。

龍虎紋鏡

1981年儀徵市胥浦鄉甘草村出土

龍虎紋鏡是東漢中晚期流行的鏡類之一。該龍虎紋鏡鏡體厚重,主紋為高浮雕龍虎圖案,龍虎互相對峙,刻畫細膩,形象生動,品相完美,是東漢銅鏡中的精品。

展覽一景

展覽已準備就緒

等待您的到來~

展期: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2月15日

地點:市博物館三樓周碧初廳

請提前預約,並佩戴口罩入館。

【預約方式】通過本公眾號菜單欄「進館預約」——博物館預約 ,填寫相關信息即可預約

開放時間:9:00-17:00(午間正常參觀,周一閉館)

【來源:花樣漳州文旅之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七十面漢代銅鏡亮相漳州市博物館 展期至明年2月15日
    12月15日,由江蘇省儀徵市博物館精心準備的「美哉靈鑑——儀徵出土漢代銅鏡精品展」在漳州市博物館開展,70面各具特色的精美銅鏡與漳州的市民朋友們正式見面。 鏡子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是一種生活器具,可照容顏變化,也是一段凝固的歷史,可鑑國家盛衰。
  • 長沙伍家嶺出土神秘銅鏡,上有英文字母,專家最後揭秘它的用途
    在考古發現中,出土文物帶有文字或者符號,都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並不會讓專家們感到分外驚奇,但如果文物上出現了英文字母,那就會讓專家們感到不可思議了。比如湖南伍家嶺古墓,就出土了帶有英文字母的銅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新見漢代銅叉形鏡架
    溧陽蔣笪裡M35出土銅叉形器 鏡架是架設銅鏡的配套用具。銅鏡是古人整理容顏和衣飾的生活必備品。 蔣笪裡墓地共發現漢代墓葬25座,清理髮掘23座。墓葬形制分為磚室墓和土坑墓兩種。發掘的漢墓均被盜擾,殘存銅、鐵、石、漆木、釉陶、陶等質地器物121件(組)。銅叉形器出土於M35,墓葬被盜擾嚴重。根據出土大布黃千及大量的五銖、大泉五十等錢幣,墓葬年代定為西漢晚期到東漢早期。墓主可能為漢代溧陽侯及其家屬。
  • 日本從仿製中國銅鏡到日臻完美的「和鏡」形成,在400多年前銷往中國
    從2019年4月份開始,「扶桑止水——王綱懷捐贈和鏡展」亮相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吸引了大量觀眾前往參觀,受到廣泛好評。他曾先後向母校捐贈銅鏡274面(包括101面日本和鏡),現已成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重要館藏。 「和鏡」是日本古代銅鏡的名稱,日本銅鏡是從中國傳入日本,並經歷了長時間的仿製創新,逐漸形成了日本風格的「和鏡」。 在很多日本人用於傳家的「和鏡」上都能看到漢字紋飾,足以見得中國銅鏡對日本銅鏡的影響。
  • 古色古香的古代銅鏡,看見不一樣的美
    說起鏡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玻璃鏡,但是中國古人用的鏡子大都是銅或者鐵做的,而銅鏡的數量佔了絕大多數,所以古玩收藏所說的古鏡一般都是指銅鏡或者青銅鏡。在古代古鏡除了作梳妝照面用之外,還有照妖闢邪的作用,是一種祥禎之物。王度的《古鏡記》說隋代汾陰侯生臨終前以古鏡贈予王度。"持此鏡百邪遠人。"
  • 小銅鏡,大世界|國博「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看點集錦
    (攝影 | 龐道瓊)11月24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展覽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
  • 古代銅鏡鏡盒:東西周時期問世,彩繪精美珍貴異常
    銅鏡的使用是照容,保管是儲存,陳設則是在使用的同時注重其工藝展示,是實用性在精神層面的更高要求。可以想見,古代以銅鏡照容,不外以手把握、懸掛鏡架或牆上、置於案上等幾種形式。這種使用方式,不僅制約了銅鏡的保管和陳設,也直接影響著銅鏡的製作。
  • 國博用260餘件展品串起中國銅鏡文化
    展覽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展廳入口。餘冠辰 攝展廳內部。餘冠辰 攝銅鏡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日用器具,傳世和出土數量極多,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分布廣泛的收藏門類。目前考古發現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延續使用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自1958年沈從文出版《唐宋銅鏡》以來,對古代銅鏡的整理研究工作堅持不懈,形成了深厚的學術積累。
  • 山東出土漢代畫像石,畫中密麻一群人正「幹活」,專家:他們是廚師
    畫像石是漢代厚葬之風的產物;它是漢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在石槨、墓闕以及祭祀祠堂等建築上,雕刻出一系列圖案和文字,以紀念墓主人生前的一切;山東出土了各式各樣的畫像石,生動展現出漢代的社會景象;其中有一幅畫面上刻有一群密密麻麻的人物,他們似乎在忙些什麼,專家經研究發現,這一大群人都是廚師
  • 50年前濟南無影山挖出漢墓,出土一組漢代「手辦」,評為一級文物
    濟南市博物館照片1969年的4月,當地農民在工作的時候,在濟南市無影山南坡,發現了一片古墓群,後來經過考古工作者研究發掘,確定為西漢前期墓葬群,共發掘墓葬14座,在編號為11號的墓葬裡,出土了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套樂舞雜技彩繪陶俑
  • 【考古學】本學會理事孫汝初教授:世界古代銅鏡的考古學研究之二---世界古代銅鏡從伊朗錫亞爾克向南、向西方的擴散
    相鄰的胡澤斯坦平原的蘇薩文化出土了許多精美的彩陶,更為重要的是在蘇薩文化A期出土的銅器中發現了銅鏡。蘇薩西部相鄰的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蘇美爾文明的烏魯克、基什和阿斯瑪爾都開始有銅鏡出土,並且影響了西部鄰居北非埃及系列銅鏡的誕生。下面我們先來看錫亞爾克銅鏡向南、向西方向的傳播情況。
  • 睢寧出土漢代牛耕圖,圖中發現「二牛抬槓」,專家:揭示出一事實
    江蘇睢寧發現一座漢代時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一幅"牛耕圖";圖中出現兩隻黃牛抬著一隻橫槓在耕地,專家解釋,這就是傳統農業中重要的耕種方法——二牛抬槓;這個技術一直沿用了上千年;在徐州一帶,不止出土"牛耕圖",還發現大量跟當時跟農業相關的文物;專家通過研究、對比史料,發現了一個歷史事實;
  • 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漢代馬骨的DNA 初步研究
    漢代遺物有陶器、鐵器、骨器、玉石器、銅錢等。漢代遺蹟填土多為灰黑土,其內夾雜大量動物骨骼,也浮選出較多植物種子。 作為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喇家地區也應該是一個重要的「東西交流」的通道。喇家遺址距離著名的「臨津古渡」只有7公裡。「臨津古渡」始於漢代,繁榮於唐宋時期,從漢到明、清以及近代一直是黃河上遊的重要渡口,可以西進新疆、南入西藏。
  • 小賈莊,唐山一處漢代古戰場遺址!回望,戰馬嘶鳴,青銅劍錚錚!
    我們想要了解一個已經遠離現代社會的朝代故事,除了閱讀古籍以外,就是古代遺址和出土的器物。相比較而言,遺址和器物會給我們帶來直觀的印象,傳遞的文化也更容易被人接受!01 小賈莊漢代古戰場遺址小賈莊漢代古戰場遺址位於灤南縣程莊鎮小賈莊村東200米處,遺址面積5.42萬平方米。出土文物有鎏金銅馬飾、青銅寶劍、青銅帶鉤 、盔頂、銅仁飾件、銅鏡、獸頭飾件等。
  • 衣冠五千年,中國傳統服飾,漢代女裝服飾特點
    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素紗襌衣,僅49克重,幾乎透明。秋冬季穿的叫「復」或「袷",有襯裡。還可以在襯中加上絲絮。絲絮穿髒後要在河裡漂洗。在襦衣裡面,往往要穿一件貼身的褻衣。司馬相如曾在其《美人賦》中描寫了女子解開上衣露出褻衣的情景。
  • 絲路百館百物|金「煌丕昌天」海船紋銅鏡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銅鏡是中國古代人們生活的實用器 ,歷來講究和重視紋飾,這些紋飾的產生與流行,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時代風尚有一定的關係,銅鏡的紋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宋金時期銅鏡紋飾趨於簡樸,接近現實生活,海船紋就是這一時期出現在銅鏡上的一種新紋飾。海船鏡又叫船舶鏡,在宋金時期比較流行,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發現。這是吉林省博物院藏的金「煌丕昌天」海船紋銅鏡。
  • 漢代尺子出土,終於知道劉備等人身高了,還有七尺男兒的身高
    洛陽出土漢代骨尺,提供了答案。這座漢墓埋葬時間為東漢晚期漢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骨尺長23.7釐米,寬2釐米,骨尺分寸刻畫清晰,尺的正面一半刻卷草紋和菱形點紋,另外一半分為5等分。 骨尺就是用長骨頭磨製的尺子,中國古代經常作為尺寸標準。
  • 西安北郊出土漢代金餅,公安機關全力追回,寶物重回大家視線
    挖出金餅的消息不脛而走,西安市公安局未央分局在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前往現場追繳,收回金餅93塊,巧合的是,追繳過程中,現場又發現一個埋金坑,當即發現金餅107塊,後續右相繼追回19塊,兩個坑共出土金餅217塊。
  • 銅鏡市場高升
    LOT 9701「桼言之始」規矩鏡D19cmRMB 300,000-400,000有漢一代,金戈鐵馬的歷史、大一統的疆域、泱泱大國的民族自豪激勵漢代藝術走上了沉雄博大、雄走飛揚的道路。LOT 9683「角王巨虛」中圈銘文七乳鏡D21cmRMB 80,000-300,000其中銅鏡藝術佔據了主導地位,光大金石文化的銘篆精神空前絕後地鑄煉三商、玄錫善銅,其藝術的魅力具有提攜時代的力量
  • [淮安] 2000多年前「盱眙星象圖」記下漢代彗星軌跡
    棺內出土的陶器被老百姓當廢物亂扔、亂損,大家感興趣的是銅器,一面銅鏡可以換2包香菸,一個銅壺可以賣2元錢,被貨郎換去的出土文物數量頗多。曾任盱眙博物館館長的秦世之至今還記得當時的紛亂情景。他介紹,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東陽公社境內盜墓猖獗,一些不法分子肆意偷盜西漢古墓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