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呼學不可須臾怠,道不可須臾離 !

2021-01-10 祖道影

來源:《緇門警訓》明代 如巹 續集


孤山圓法師示學徒


於戲大法下衰去聖逾遠。披緇雖眾謀道尤稀。競聲利為己能。視流通為兒戲。遂使法門罕闢教網將頹。實賴後昆克荷斯道。汝曹虛心請法潔己依師。近期於立身揚名。遠冀於革凡成聖。發揮像法舍子而誰。故須修身踐言慎終如始。勤爾學問謹爾行藏。避惡友如避虎狼。事良朋如事父母。奉師盡禮為法亡軀。有善母自矜。起過務速改。守仁義而確乎不拔。處貧賤則樂以忘憂。自然與禍斯違與福斯會。豈假相形。問命諂求榮達之期。擇日選時苟免否屯之運。此豈沙門之遠識。實惟俗子之妄情。宜乎見賢思齊。當仁不讓。慕雪山之求法。學善財之尋師。名利不足。動於懷。死生不足憂其慮。倘功成而事遂。必自邇而涉遐。不沽名而名自揚。不召眾而眾自至。智足以照惑。慈足以攝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使真風息而再振。慧炬滅而復明。可謂大丈夫焉。可謂如來使矣。豈得身棲講肆。跡混常徒。在穢惡則無所間然。於行解則不見可畏。以至積習成性自滅其身。始教慕彼上賢。終見淪於下惡。如斯之輩誠可悲哉。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斯之謂矣。


中人以上可不誡歟。抑又戒慧分宗大小異學。悉自佛心而派出。意存法界以同歸。既而未曉大猷。於是各權所據。習經論則以戒學為棄物。宗律部則以經論為憑虛。習大法者則滅沒小乘。聽小乘者則輕毀大法。但見人師偏贊。遂執之而互相是非。豈知佛意常融。苟達之而不見彼此。應當互相成濟。共熟機緣。其猶萬派朝宗無非到海。百官蒞事鹹曰勤王。未見護一派而擬塞眾流。守一官而欲廢庶績。原夫法王之垂化也。統攝群品各有司存。小律比禮刑之權。大乘類鈞衡之任。營福如司於漕輓。制撰若掌於王言。在國家之百吏鹹修。類我教之群宗競演。果明此旨豈執異端。當須量己才。能隨力演布。性敏則兼學為善。識淺則顓門是宜。若然者雖各播風猷。而共成慈濟。同歸和合之海。共坐解脫之床。夫如是則真迷途之指南。教門之木鐸也。居乎師位諒無慚德。趣乎佛果決定不疑。汝無矜伐小小見知。樹立大大我慢。輕侮先覺熒惑後生。雖雲聽尋未補過咎。言或有中。汝曹思之。


勉學上(並序) 


中人之性知務學而或墮於學。乃作勉學。 


嗚呼學不可須臾怠。道不可須臾離。道由學而明學可怠乎。聖賢之域由道而至。道可離乎。肆凡民之學不怠可以至於賢。賢人之學不怠可以至於聖。冉求之學可以至於顏淵。而不逮具體者中心怠耳。故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患力不足者中道廢。今汝畫。顏淵之學可以至於夫子。而不齊於聖師者。短命死耳。如不死安知其不如仲尼哉。以其學之不怠也。故曰。有顏氏子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或問。聖人學耶。曰是何言歟。是何言歟。凡民與賢猶知學。豈聖人怠於學耶。夫天之剛也。而能學柔於地故。不幹四時焉。地之柔也。而能學剛於天故。能出金石焉。陽之發生也。而亦學肅殺於陰故。靡草死焉。陰之肅殺也。而亦學發生於陽故。薺麥生焉。


夫為天乎地乎陽乎陰乎。交相學而不怠。所以成萬物。天不學柔則無以覆。地不學剛則無以載。陽不學陰則無以啟。陰不學陽則無以閉。聖人無他也。則天地陰陽而行者四者學不怠。聖人惡乎怠。或者避席曰。予之孤陋也。幸子發其蒙。願聞聖人之學。中庸子曰。復坐吾語汝。書不云乎。惟狂克念作聖。惟聖罔念作狂。是故聖人造次顛沛未嘗不念正道而學之也。夫子大聖人也。拔乎其萃出乎其類。自生民以來未有如夫子者。入太廟每事問。則是學於廟人也。三人行擇其善者而從之。則是學於偕行也。入周則問禮於老子。則是學於柱史也。豈仲尼之聖不若廟人行人柱史耶。蓋聖人懼夫不念正道而學之。則至於狂也矣。故曰。必有如丘之忠信焉。必不如丘之好學也。曰聖人生而知之何必學為。曰知而學聖人也。學而知常人也。雖聖人常人莫有不由於學焉。孔子曰。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矣。噫聖人之學無乃栝羽鏃礪使深入乎。豈生而知之者。兀然不學耶。 


勉學下


夫聖且賢必務於學。聖賢以下安有不學而成人哉。學猶飲食衣服也。人有聖乎賢乎眾庶乎。雖三者異。而飢索食渴索飲寒索衣則不異矣。學也豈得異乎。惟禽獸土木不必學也嗚呼愚夫嗜飲食而不怠。[曰/月]貨利而不休。及就於學朝學而夕怠者有矣。夫有春學而冬怠者有矣。夫苟如嗜飲食[曰/月]貨利之不知怠者。何患於不為博聞乎。不為君子乎。曰世有至愚者。不辯菽麥之異。不知寒暑之變。豈令學耶。豈可教耶。曰至愚由不教也。由不學也。苟師教之不倦彼心之不怠者。聖域可躋而升乎。何憂菽麥之不辯乎。且愚者渴而知飲。飢而知食。寒而知衣。既知斯三者則與草木殊矣。惡乎不可學也。不可教也。


人之至愚豈不能日記一言耶。積日至月則記三十言矣。積月至年則記三百六十言矣。積之數年而不怠者。亦幾於博聞乎。又日取一小善而學行之。積日至月則身有三十善矣。積月至年則身有三百六十善矣。積之數年而不怠者。不亦幾於君子乎。為愚為小人而不變者。由不學耳。中庸子喟然嘆曰。吾嘗見恥智之不逮才之不敏。而輟於學者。未見恥飲食不如他人之多而輟飲食者。輟飲食則殞其命。何必恥於不多耶。輟學問則同夫禽獸土木。何必恥才智之不如他人耶。苟恥才智不如則不學。則亦應恥飲食不如他人則廢飲食。以是觀之豈不大誤乎。吾亦至愚也。每揣才與智不逮他人者遠矣。由知飲食之不可輟。而不敢怠於學也。行年四十有四矣。雖病且困。而手未嘗釋卷。所以懼同於土木禽獸耳。非敢求臻聖域也。亦非求乎聞達也。雖或彷徉戶庭。夷猶原野。以暫頤養。目觀心思。亦未嘗敢廢於學也。


由是登山則思學其高。臨水則思學其清。坐石則思學其堅。看松則思學其貞。對月則思學其明。萬境森列各有所長。吾悉得師而學之。萬境無言而尚可學。人之能言。雖萬惡必有一善也。師一善以學之。其誰曰不然乎。中庸子曰。世有求之而或不得者也。世有求之而必得者也。求之而或不得者利也。求之而必得者道也。小人之於利也。雖或萬求而萬不得。而求之彌勇。君子之於道也。求之必得。而望塗懷怯自念力不足者。此求利小人之罪耳。仲尼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言求之而必得也。  


相關焦點

  • 九州天空城2須臾為什麼追殺雪景空 須臾的真實身份揭秘
    在電視劇《九州天空城2》中,須臾是一個非常神秘的人物,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他總是跟蹤雪景空。那麼,他和雪景空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他為什麼要傷害雪景空?九州天空城2須臾為什麼追殺雪景空:  在劇中,雪景空經常被一個黑衣殺手跟蹤,這個殺手的名字就叫須臾。
  • 瞬間、須臾、一會兒究竟是多長時間?盤點古詩文中的時間單位
    又《僧祗律》云:「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通過計計算得出:6、一須臾=0.8小時,即48分鐘;7、一羅預=2.4分鐘,即144秒;8、一息=21.6秒;9、一彈指=7.2秒;10、一瞬=一怛剎那=0.36
  • 《九州天空城2》,須臾主上為什麼要讓他刺殺殺雪景空才能說話
    那個刺客叫須臾。受他主上吩咐去刺殺雪景空。雪景空不殺須臾是為了引出他背後的黑衣人,他知道那個人才是自己的敵人。須臾的刺殺幫助雪景空更快恢復了自己遺忘的記憶,他終於想起自己當年是把星流花神封印了起來,以及他和風如澈早年的關係。須臾也是個苦命人,一直在被星流花神利用,每次還要把須臾說話的權利給收回才放他走,目的也是為了讓他能拼盡全力完成擊殺雪景空的目標,這樣才能恢復講話。
  • 一夜相思老,須臾兩鬢斑;深情傷感詞七首,詞殤脈脈待君還
    一夜相思老,須臾兩鬢斑。深冬的夜空,寂靜中有一種遠離塵世煙火的寂寞與清冷。在無垠的深邃裡,有著一份只屬於意念的剎那與永恆。這世間,本就沒有什麼事物不是易逝和長久不變的。惟有一顆不死的心與不老的情懷,依舊念念不忘,歷久彌新。
  •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從哲學層面講,人類面臨著生存的根本焦慮,這就是人誕生的偶然性。偶然性讓我們恐慌和焦慮,於是我們要尋求一種必然性,這就需要通過意義構建。於是,我們會通過意義、價值抑或目的等詞語來指導我們的一切活動,這樣就可以擺脫無限世界和偶然性帶來的虛無感和焦慮感。
  • 指如疾風,勢如閃電,須臾之間,製造奇景。
    獲得認證書的張瑜庭中國地大物博,人才輩出。中國是世界紀錄的創造者。是世界紀錄的更新者。
  • 《一秒鐘》:須臾之間 有容乃大
    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時代,但塑造時代的也是人,一部電影如若有著生動鮮活的人物,哪怕他只是一個平凡普通的個體,同樣可以去反映一個時代,甚至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張藝謀在「一秒鐘」的時間裡所蘊含的父愛,所夾雜的時代,所一展的人性,須臾之間,有容乃大。
  • 如何理解「道」是化育萬有,又包含一切呢?
    「空無」、「道」是化育萬有、化育一切,生了萬有之後,它包含一切,把一切又包含在裡面,就像母親把小孩子抱在懷抱中。「道」是化育萬有,又包含一切!所以你、我、他也都被「道」的「空無」所包含。這就是孔子所講的:「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 我們旁邊周遭有沒有「空無」?有。這個不是說:「那個空海他可能有些什麼幻覺他才看到。
  • 閃電直擊·援湖北故事|生死召喚,須臾不待,值此疫情,責無旁貸!
    生死召喚,須臾不待,值此疫情,責無旁貸!這便是白衣天使的情懷和使命。有太多的叮嚀、囑託、鼓勵、感謝想要送給疫情一線的你們,讓我們懷著敬意,品讀讚美逆行者的詩歌,願大家早日凱旋歸來!慈母切切煮罷湯圓待兒團圓,小兒淘淘猶盼全家遊湖觀燈……多少祈願亮如星辰,多少祝福未及說出,那人已在千裡之外——生死召喚,須臾不待,
  • 彼空性不離大悲,般若菩提等持雙運,故空悲雙融方為正定
    因為本性之所以為空,是因為空能融萬有,不是無相的死空頑空,所以它不離大悲心起種種度生妙用。體、相、用俱全,方是法界全體,否則,死而不動,何能福慧雙圓而證成佛果!因是,修道必須空慧雙融,不可或缺。我們修道果能立正知見,認識本性乃成道之本,從空悲雙運道上下手,努力用功,不消多時即能打開本來,親見佛性,即知物物頭頭皆我本性顯現,時時處處無非般若妙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又何有人、我、物與眾生之分別哉!若有絲毫角元、分釐隔閡,就難免為事相或老和尚舌頭所瞞,於言行上納敗闕而不得自由了。
  • 中庸之道有什麼特別的神秘性嗎?它一面是天道,一面是人道
    沿著本性所敞開的道路而行正是道。在這樣的意義上,道不僅具有名詞的特性,而且也具有動詞的特點。道不僅是道路,而且也是行道,也就是開闢道路和行走道路。就行道自身而言,不僅天行其道,而且人也行其道。這就表明,道包括了天道和人道,是這兩者的結合和聚集。但修道主要不是天道,而是人道。它強調人們不僅要行道,而且還要以道來教化和教育。但道之教是以道的思考和言說為基礎的。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不可不知的儒家智慧
    孔子和老子論道2、聽思聰一件事,一種觀念,一個理論,一種言論,都不可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斷,去取捨。對事盡心竭力去做就是忠,忠於信是不可分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誠實是最好的做人態度。君子言思忠,要學會說話,說好話,一定要言行一致,說出的話,擲地有聲,常言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心忠誠負責,不可以,心口不一,讓人不相信。
  • 歷史文化源流丨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報導「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人無信不立,企業和企業家更是如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企業家要同方方面面打交道,調動人、財、物等各種資源,沒有誠信寸步難行。
  • 「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這句歌詞原來出自李白的詩
    「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風四飄流。」這句歌詞是黃安的歌曲——《新鴛鴦蝴蝶夢》中的一句。這首歌曾在1993年左右家喻戶曉。其實這句歌詞的原型是:「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它出自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的詩歌《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這句詩歌的創作背景也是鮮為人知的。
  • 刃牙「父子之戰」中的道理——道之所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道之所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句話原本是古時候有人談起孔子的時候說起來的,有人問起孔子的學生他的老師是誰,學生答是孔子之後,那人驚訝的反問,「就是那個明知道做不到也要去做的人嗎?」其實,愚蠢不愚蠢還要去看「道」在不在。這裡的「道」就是一個人的精神,一個人的抱負,一個人的堅持,一個人的信仰。一個人如果心中什麼都沒有,只是為了一口氣去做自己都知道做不到的事情,這就是愚蠢,是賭氣,是幼稚的一種表現。
  • 不可描述的事物,我們就覺得很神秘
    ,或者說出來也很玄妙,甚至無法細緻地加以描述,它還是不可碰觸的,因為這些緣故,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就不信,就很懷疑,甚至反對因和緣的存在。之所以有這種情形的存在,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身邊的世界,都是可講、可聽、可想、可描述、可觸摸的世界,為此,我們只看到眼前確定的事物,才去信服,才敢去肯定,而那些不可聽、不可講、不可想、不可描述、不可觸摸的事物,我們就覺得很縹緲,很神秘,甚至說那些都是糊弄人的胡說八道,因此也就不信了。
  • 為啥說自家的君子蘭長壽花,不可隨便送人,這些講究不可不知!
    隨著花友圈子的擴大,不少朋友親人來家裡的時候,有時候會將一些花卉盆栽作為禮物送給朋友,不過,有一些花草最好別亂送,這些講究花友們不可不知,一起來看看吧!花草們大都有一些寓意,在傳統上有藏風聚氣的作用,這些花草不可亂送給別人,以免送走財氣和運氣。但是可以送一些自己扦插、分株出來的小苗花卉,既不會影響主人運勢,也可以讓關係更加和睦。 (1)家裡的發財樹不可亂送,發財樹有招財進寶、興旺發達的寓意,發財樹常放置於客廳財位。不僅能夠起到觀賞的作用,還可以淨化空氣,讓家裡更加清新。發財樹一般不送人,以免將自己的財氣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