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的核心是「典型化」

2020-12-22 騰訊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民族復興的新時代。因此,認識新時代、表現新時代是每一個中國作家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和神聖職責。那麼,如何才能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呢?有人認為現實主義有些陳舊和過時,但我恰恰認為,現實主義永遠不會過時,而具有永恆的生命力。現實主義的要義是「面對現實」,但現實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故能常寫常新。作家只有和「現實」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才能避免主觀認識落後於客觀現實,才能面對新現實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力。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

現實主義源遠流長,縱貫古今。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出現在1826年的法國文壇,但其源頭可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比如柏拉圖、赫拉克利特、亞里斯多德等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摹仿說」「再現說」等現實主義最早的藍本,到19世紀中期,現實主義發展到了非常自覺、成熟的階段,出現了巴爾扎克、福樓拜、託爾斯泰等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同時,在理論上恩格斯對現實主義的原則進行了精闢論述。到了20世紀,西方文學先後出現了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但現實主義依然存在。馬爾克斯等拉美作家被冠以「魔幻現實主義」,被視為後現代主義的一個流派,馬爾克斯在《番石榴飄香》一書中則明確表示,自己的作品屬於現實主義,而不是什麼「魔幻」。在中國,從《詩經》開始,到《紅樓夢》到魯迅到「紅色經典」,現實主義傳統一脈相承。其他創作方法,有其產生的社會背景和存在條件,只適合於某種特定的歷史時段,而現實主義適合於人類社會的任何時代、任何民族和國家。文變染乎世情。可以斷言:只要「現實」存在,現實主義文學就會存在。而堅持現實主義和作家借鑑、吸收其他流派的藝術手法並不矛盾。

魯迅

可以這樣說,沒有「典型化」,就達不到現實主義文學所要求達到的「高度」。因為現實主義對文學的要求是:以形象化的手段,既反映現實,還要說明現實。而這一要求,只有通過「典型化」的途徑才能實現。恩格斯在給哈克奈斯的信中指出:「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了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們本身而言,是夠典型的;但是環繞著這些人物並促使他們行動的環境,也許就不是那樣典型了。」恩格斯這段話的要義有兩層意思:一是現實主義要求細節上要「真實」;二是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密不可分,沒有環境的典型也就沒有人物的典型,而這個典型環境也必須是「真實」的。千萬不要忽略,恩格斯這裡談到的兩個「真實」,是兩個不同層面的「真實」。細節的「真實」,是個別的、現象層面的「真實」;環境的「真實」,是社會整體性的本質方面的「真實」。達到「典型」的高度,必須同時具有這兩個「真實」,哈克奈斯筆下的人物,只有個別的、現象層面的真實而沒有環境的真實,所以就「個人」來說是「夠典型的」,但環境的「不典型」,導致了其人物整體上的「不典型」。因此,所謂典型,就是要求以局部反映整體,以個別反映一般,以現象反映本質,以偶然反映必然。而「本質」不會抽象地存在,只能在現象中存在和顯現。對於典型人物,過去有人把它概括為「熟悉的陌生人」,不無道理。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2008年5月8日在浙江紹興文理學院的演講,題為《我們究竟是誰》,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小說可以被定義為這樣一種形式,它使技巧高明的寫作者把自己的故事轉化為別人的故事,但這只是近400年來帶給那麼多讀者狂喜,給了那麼多作者靈感的偉大而迷人的藝術的一個方面。是這個問題的另一方面吸引我來到法蘭克福和卡爾斯的街道,那就是把別人的故事當做自己的故事來書寫。這是我想強調的另一點。」也就是:「他人變成了『我們』,而我們則變成了『他人』。」帕慕克在這裡所談的「我們」和「他人」、「自己」和「別人」的相互「轉化」,實際上就是「典型化」的過程。

費利特·奧爾罕·帕慕克

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之所以能夠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所憑藉的就是他們塑造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不僅深刻地把握到了某個歷史時代重要的本質特徵和時代精神,甚至還觸及到人性中某種共有的東西,比如「阿Q精神」,不僅中國人有,外國人也有;過去的人有,今天的人同樣有,明天的人還會有。所以,《阿Q正傳》會被世世代代的人閱讀,並且常讀常新。詩詞歌賦一般不塑造人物,但同樣需要「典型化」,如情感的典型化,以及社會心態、意境、人生體驗的典型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既是李白的思鄉之情,也是所有遠離家鄉親人的遊子們所共有的情感體驗。

反觀當代中國文學,可用「多而不精」來概括。作品的數量之多,空前未有,加上網絡文學,可以用「海量」來形容。但是,能夠經得起時間淘洗和篩選的作品,恐怕是少而又少。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我認為缺乏能夠長久地活在人們心中的「典型」人物,恐怕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許多作家醉心於「怎麼寫」,而不重視「寫什麼」;只強調寫自己,而忽視像帕慕克所說的那樣,在「自己」和「別人」、「我們」和「他人」之間的相互「轉化」。

中國作家應當重視這種「轉化」,應當在「典型化」上下一番苦功夫。然而,由於受「反本質」論的影響,致使有些作家對「典型」二字諱莫如深,似乎「典型」就是陳舊、僵化、保守的代名詞。

「反本質論」是西方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基石和世界觀。本質與反本質的爭論,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在我國,21世紀的前10年,本質論和反本質論進行過長期爭論。《文藝爭鳴》在2009年就此開闢了一個專欄,集中發表了一些爭鳴文章。當時不少著名的學者、專家、教授,都主張過「反本質」,他們的觀點,必然會對中國作家的創作理念產生影響。「反本質論」認為:所謂「本質」,根本就不存在,而且危害巨大,所以要「反本質」。概而言之,他們「反本質」的邏輯推理是這樣的:「本質」是僵化、封閉、獨斷和固定不變的,而事物則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不存在「固定不變」的「本質」,所以要反本質,所以主張「本質懸置」,即將本質束之高閣。

問題的關鍵在於:事物的「本質」是否存在?回答當然是肯定的;本質是否是僵化、封閉、獨斷和固定的?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什麼是「本質」?本質就是不同事物相互區別的「主要特徵」。對於較為複雜的事物來說,就是多種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一對矛盾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簡言之,就是對事物的性質起決定性作用的方面,也就是事物的真相和實質。而不承認事物有自己的「本質」,就是否認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區別。那麼請問:文學作品和科學論文是沒有區別的嗎?人與動物是沒有區別的嗎?老虎和羊是沒有區別的嗎?顯然不是。在較為複雜的事物中,假象往往掩蓋著事情的實質和真相。比如,蓄意殺人後偽造成一般的交通事故現場。請問,故意殺人和交通事故的性質是一樣的嗎?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在自身的矛盾運動中不斷發展變化的,但舊有的矛盾消失之後,又會產生新的矛盾;舊有的矛盾有自己的「本質」,新產生的矛盾又會有新的「本質」,因此,所謂「本質」,也絕對不是僵化和「固定不變」的,同樣也是不斷地在「推陳出新」。所以,反本質論者所依據的大前提本身就是站不住腳的,由此得出的結論,難道會是正確的嗎?而「反本質」必然導致反「典型化」。因此,只有認清「反本質」的虛妄性,才能自覺地在「典型化」上下功夫。

在「典型化」上下功夫,要求作家不僅熟悉生活,還要具有「透視生活」的能力。到生活中搜集一大堆素材是比較容易的,而通過這些素材真正地認識並對社會現實進行「整體把握」卻是非常困難的。我們所處的新時代,既讓我們神往,又因為它的「新」而感到陌生。同時,世界格局也正在發生著「百年巨變」,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正在加速著這種變化。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矛盾像擰麻花一樣相互纏繞,迷霧重重,令人費解。但對作家來說,必須要對這樣難以認識的現實有正確深刻的認識才行,這就要求作家必須具有「透視」生活的能力。

作家的這種「透視」能力,就是要求作家能夠透過紛亂如麻的各種表象而看到事物真相和實質,看到問題背後的問題,原因背後的原因,也就是要看到事物之間實際存在卻不易發現的最隱秘的內在聯繫;在錯綜複雜的矛盾糾葛中,去偽存真,發現並不易發現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謂對現實生活進行「整體把握」,就是作家能夠從大量的生活現象中,真切地感受到其中最重要和最具普遍性的本質特徵和時代精神,並且讓它在獨特、個別的現象中存在和顯現。

在「典型化」上下功夫,還要求作家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面對現實」,是現實主義在變化中永遠不變的根本原則。現實生活是不斷變化的,所以現實主義不是僵化、封閉和固定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包容和開放的。我們也不必擔心堅持典型化會導致一個時代只有一個典型,也不會造成創作上的雷同化、公式化和概念化。過去的確出現過這種情況,但另有原因,不能「甩鍋」給現實主義和典型化。恰恰相反,現實主義面對的是新的不斷發生著變化的新生活,典型化是對新現實新生活的典型化,所以它要求的是藝術創新,而不是墨守陳規。因為內容決定形式。新的內容必須找到與之相適應的新的表現形式;反之,新的內容就難以得到準確的藝術表現。因此,典型化不是限制作家的創造性,而是對作家創新能力的巨大考驗。

典型化是一個異常艱難的創作過程,而唯有創造出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典型人物,才能真實地而不是虛假地、深刻地而不是膚淺地反映我們這個偉大的新時代!

相關焦點

  • 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分析
    導語:在西方的19世紀40年代開始,有一種新的藝術風格逐漸興起,那就是批判現實主義。他們的繪畫風格主要是以描繪當時的客觀現實世界。當時的現實主義畫家認為古典主義是非常裝腔作勢的,而浪漫主義則是無病呻吟的。
  • 從《秒5》到《天氣之子》,看新海誠從現實主義到批判現實主義
    距離是貫穿新海誠每一部作品的核心,從《秒速5釐米》中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距離,到《言葉之庭》中相差十二歲「師生戀表現手法上的變化:從現實主義到魔幻現實主義,從魔幻現實主義到批判現實主義新海誠在前期的作品大部分都反應了非常深刻的現實,比如在《秒速5釐米》中,新海誠給粉絲們呈現的是無比現實的情境。
  • 從《秒5》到《天氣之子》,看新海誠從現實主義到批判現實主義
    距離是貫穿新海誠每一部作品的核心,從《秒速5釐米》中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距離,到《言葉之庭》中相差十二歲「師生戀」的年齡距離,再到《你的名字》中時空的距離。不難發現同樣是距離,但是新海誠卻將距離不斷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 與時代共振的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 重塑現實主義之魂
    可以說,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是伴隨著中國電視事業共同成長起來的。投射中國社會變遷:從關注個體命運到民生百態早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電視熒幕以農村題材作為塑造典型,電視劇創作十分明顯地受到了當時文藝創作思潮的影響,忽視了作品的藝術性,將人物英雄化、完美化,脫離了現實主義基礎,並一度進入停滯期。
  • 銀幕上的現實與現實主義引熱議 國產現實主義電影的堅守與奮進
    在此次電影展中,導演曹保平、蔡尚君、高群書、編劇劉恆就「銀幕上的現實與現實主義」進行暢聊,引發網友熱議。現實主義跟類型化是矛盾的嗎?導演曹保平曹保平導演就此也表示:「經常讓我跟一些年輕編劇談劇本,每每就會說你這是一個現實主義題材,起碼的邏輯性、真實性等等。但可能我用的詞有問題,對方並不明白我說的現實主義是怎麼回事,很多時候是雞同鴨講。」曹保平導演認為,現實主義的電影首先和時代的「土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
    Gabriel Garcia Marquez.加西亞•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這種文體稱為「神話,魔幻以及其它非同一般的現象」。魔幻現實主義(magical/magic realism)指的是一種將魔幻因素(magic elements)自然融入現實背景的流派,多見於文學作品,不過也用於電影和視覺藝術(visual arts)領域。
  • 一文說清楚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始末
    作為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理論奠基人,著名新現實主義電影編劇柴伐梯尼就說過,新現實主義最突出的特徵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於它證實了一部影片並不一定需要有一個「故事」,即一種根據傳統臆造的故事;新現實主義的最大努力就表現在它儘可能使敘事淺顯,講得儘可能簡明。
  • 現實主義是電影的永恆話題
    千百年來,來自現實生活、散發著泥土芬芳的詠嘆,形成了中國文學和藝術的現實主義源頭。今天,中國電影能夠在全球電影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衝擊和挑戰之際,成為首個滿血復活的電影大市場,其根本原因也在於中國電影植根於中國這一片現實的沃土。在人類社會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年代,中國電影人更應繼續發揚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傳統,把鏡頭對準中國大地。
  • 早期魔幻現實主義的藝術發端
    魔幻現實主義被視為「20世紀中葉以來流行於拉丁美洲的文學流派」。實際上,魔幻現實主義並非僅流行於拉丁美洲,它的藝術疆域也不只局限於文學。和巴洛克、現代主義等世界性的文藝思潮一樣,魔幻現實主義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概念。早在1973年舉行的伊比利亞美洲文學研究國際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圍繞魔幻現實主義這一主要議題,展開激烈而充分的討論,卻難以達成基本共識。
  • 阿悅閒譚:現實主義藝術運動
    現實主義起源於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的義大利,開創者是米開朗基羅·梅裡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年)。在荷蘭畫家倫勃朗·凡·萊因(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年)的作品裡,也體現出很多現實主義的意味。
  • 愛奇藝發布網絡電影9月票房榜 現實主義題材內容包攬分帳冠亞軍
    從榜單來看,現實主義題材影片迅速突圍並領銜月榜,票房榜TOP5中有三部均為此類題材,這三部影片分帳票房金額佔榜單總票房金額超過一半。9月票房首位《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上線28天片方票房分帳收益達到1884萬,有效觀影人次和分成金額大幅領先。《毛驢上樹2倔驢搬家》上線14天票房分帳收益597萬。《樹上有個好地方》收穫近年來網絡電影最高開分。
  • 2020年終盤點:《在一起》包含了現實主義創作的真正內核
    在各個文藝領域都樹立了強化現實主義創作目標,尤其體現在以影視劇為代表的大眾文化生產中,並形成了全新的創作環境與文藝現實的背景下,該劇在題材呈現、美學表現和製作實現三個層面上,對現實主義創作的外延與內核進行了精準的表達,為我們認識現實主義創作理念提供了一種穩定的闡釋模型。
  • 俄羅斯現實主義,到底是因為什麼,如此流行
    957年,利哈喬夫在蘇聯著名的文藝理論刊物《文學問題》上發表了《俄羅斯現實主義的起源》。這是他與某些把現實主義僵化的觀點論戰的學術論文。他肯定19世紀以來現實主義在俄羅斯文學中的主導地位,但是不贊成把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定於一尊的那種絕對膜拜的做法。他從文學史考據的角度澄清了許多問題。
  • 新中國珠三角水鄉建設美術作品中的三種現實主義
    以上三種不同「現實主義」的傾向無疑是廣東在新中國美術史時間軸上一個非常有價值的點,它既是社會圖像內容發展史,也是藝術語言變化史。 而就這個課題,本次展覽的珠三角水鄉建設題材創作正好為我們釐清歷史細節提供了集中和客觀的圖像材料:我們在上述「金色稻田」「香風鄉情」和「縱橫交通」三個單元題材內容的正題上分別加上了「生活現實主義」「浪漫現實主義」和「現代性寫實」的副題,引導觀眾在觀看歷史圖像的同時能夠關注到藝術家對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不同理解和發展。
  • ...現實主義題材備受關注 第二屆中國網絡電影周選定《中國飛俠...
    作為本屆網絡電影周開幕影片,現實主義題材影片《中國飛俠》舉行了放映活動,獲得現場觀眾高度認可,該片將於愛奇藝獨家播出。此外,《東北往事:我叫劉鐵柱》《樹上有個好地方》《毛驢上樹2:倔驢搬家》《臥魚》《奇門遁甲》等14部愛奇藝網絡電影入圍本屆網絡電影周各年度影響力單元,其中現實主義題材類型影片佔比一半。
  • 對話網絡作家枯玄:現實主義題材如何更好的應用於漫改輕小說IP
    原作者枯玄自2012年註冊成為起點中文網作者,是上海、廣東網絡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畢業學員、迄今已創作六部網絡小說作品,行文風格輕鬆幽默深得讀者喜愛,同時枯玄自己也在探索現實主義題材與漫改小說IP之間的關聯,本次對話將有助於了解年輕一代作者對於現實主義題材與輕小說之間實際寫作應用的理解。 記者:如何看待現實主義題材與漫改輕小說IP之間的關係?
  • 現實主義繪畫創作者:地上霜和白月光
    二、現實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現實主義畫派主要分為兩個畫派:巴比松畫派和挪威畫派。兩個畫派以地點為標識,衍生出濃鬱特色的兩支分線。前者更看重生活的本真,而後者則奉行個人主義和民族主義。三、現實主義繪畫作品的藝術特點(一)接近性寫實主義繪畫作品具有很強的接近性。不同於浪漫主義的遙不可及,現實主義繪畫作品開始越來越傾向於生活化。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接地氣兒」。
  • 尼斯往事:法國新現實主義的前世今生
    1這晚,皮埃爾∙雷斯塔尼執筆,在伊夫·克萊因準備的九張100釐米X66釐米的純色稿紙上,寫下了《新現實主義憲章宣言》,九人分別在每張稿紙上簽名。其中一張藏於法國尼斯現代當代藝術博物館(MAMAC),成為鎮館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