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起源於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的義大利,開創者是米開朗基羅·梅裡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年)。
在荷蘭畫家倫勃朗·凡·萊因(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年)的作品裡,也體現出很多現實主義的意味。
法國畫家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年)是現實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
庫爾貝出生於法國東部小鎮奧爾南,祖父是法國1789年大革命的雅各賓黨人,父親是葡萄園主,後來做過地方行政長官,庫爾貝幼年就接受過革命思想影響。
他一生命運多舛,不僅因為他爭強好勝,主要是他對被壓迫者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他獻身於無產者革命事業,為了這個理想,他可以犧牲一切。
庫爾貝受倫勃朗等17世紀荷蘭畫家大型油畫的啟發,1849年夏末前後,開始創作高315釐米、寬668釐米的巨幅作品《奧爾南的葬禮》(A Burial at Ornans,1849-50年),這幅作品也題為《人物群像,奧爾南葬禮的歷史》(A Painting of Human Figures, theHistory of aBurial at Ornans)。
畫中描繪的是他家鄉奧爾南的習俗場景——參加庫爾貝叔祖父的葬禮的人。這種葬禮往往也是當地各式各樣人物出現的場合,畫中包括牧師和畫家的母親和姐姐。真實再現了法國農村的當代生活,採用了真人等身大小的人物。
1850年在巴黎年度沙龍上展出時,引起批判性反響,認為畫作瑣碎而且醜陋——以皇室或歷史繪畫的規模和題材形式誇大描繪了普通人群。
在當時的當權派心目中,1848年的二月革命仍然記憶猶新。
一方面,官方評論指責說「粗俗、片面,不懂得起碼的繪畫規則」。
另一方面,備受青年畫家們的歡迎,稱讚「這幅畫以令人驚異的技巧畫成,風景的色彩具有出色的透明感,那些紅、白、青的色調,使整個畫面豐富起來」。
在這幅畫中,畫家採用紀實的形式,不加任何修飾和美化,描繪了這一真實而平凡的生活場面,因此有人說這幅畫是「浪漫主義的葬禮」。
庫爾貝另一幅現實主義作品——《採石工》(The Stone Breakers,1849年)——也遭遇到同樣的反應。
畫中描繪了在炙熱的太陽下,一位青年和一位長者在路邊砸石頭,展現出現實生活中最底層社會勞苦人的真實寫照。有人指責他的藝術「與其稱之為現實主義,還不如稱之為自然主義更合適」。
這兩件作品令庫爾貝在當時備受爭議,但也促使這位年輕藝術家從理想化的浪漫主義轉向現代生活的繪畫。
庫爾貝將此稱為「開創我自己的原則」。
他的《浴女》(The Bathers)1853年在巴黎沙龍展出後,激起特別強烈的喧囂和抗議。因為庫爾貝的浴女是真實的人物,而不是神話中的女性。畫中描繪了密林深處溪水邊一位沐浴後上岸的裸女,她體形圓渾厚碩,健壯有力,完全打破傳統的美學法則。
1855年,他創作的大型油畫《奧爾南的葬禮》和《畫室》遭到萬國博覽會評選團的否決,他繼而憤然在博覽會附近搭建一個展棚,舉辦了名為「現實主義——庫爾貝40件作品」的展覽,其中包括包括《畫室》(The Artist’s Studio,1854-55年),這件作品的副標題為《真實寓言》(A Real Allegory)。
同時發表聲明,闡述自己的藝術主張,向保守派所倡導的陳腐題材和清規戒律進行挑戰。
他指出,就其本質來說,現實主義是民主的藝術;反映生活的真實是藝術創作的最高原則;強調反映平民生活的重要性和巨大意義。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ois Millet,1814-1875年)出生在諾曼第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 23歲時到巴黎師從於畫家德拉羅什,畫室裡的同學都瞧不起米勒,說他是「土氣的山裡人」。
這位鄉下來的年輕人也厭惡巴黎,說這個城市簡直就是雜亂荒蕪的大沙漠,只有羅浮宮才是藝術的「綠洲」。
當他走進羅浮宮的大廳時,驚喜地說:「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藝術王國,這裡的一切使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
1855年,他與庫爾貝同時展出,在他的作品中,運用現實主義描繪農民生活——《播種者》(1850年)、《拾穗者》(1857年),《晚禱》(1859年)——但大都是情感性的描繪,與庫貝特不帶感情的現實主義有所不同。
法國畫家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年)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印象派畫家,他從沒有參加過印象派的畫展。
1865年,他展出了《奧林匹亞》(Olympia),畫中詮釋了當代生活的現實主義,以其離經叛道的藝術形式掀起一場軒然大波,遭到評論界和新聞界的猛烈攻擊,被咒罵為「無恥到了極點」。
以左拉為首的進步作家和青年畫家們則為馬奈喝彩。
馬奈因此名聲大振,周圍匯集了一批年輕畫家,他們受馬奈新穎畫風影響,被諷刺為「馬奈幫」,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印象派,馬奈無形中成為印象派畫家的領袖。
《奧林匹亞》這幅作品幾乎就是提香《烏爾比諾的維納斯》(1538年)的翻版。
馬奈的「維納斯」是一位赤裸的巴黎妓女,直勾勾地盯著資產階級觀眾。但為馬奈贏得了「第一位現代畫家」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