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悅閒譚:現實主義藝術運動

2021-01-20 張悅而已

現實主義起源於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的義大利,開創者是米開朗基羅·梅裡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年)。

在荷蘭畫家倫勃朗·凡·萊因(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年)的作品裡,也體現出很多現實主義的意味。

法國畫家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年)是現實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

庫爾貝出生於法國東部小鎮奧爾南,祖父是法國1789年大革命的雅各賓黨人,父親是葡萄園主,後來做過地方行政長官,庫爾貝幼年就接受過革命思想影響。

他一生命運多舛,不僅因為他爭強好勝,主要是他對被壓迫者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他獻身於無產者革命事業,為了這個理想,他可以犧牲一切。

庫爾貝受倫勃朗等17世紀荷蘭畫家大型油畫的啟發,1849年夏末前後,開始創作高315釐米、寬668釐米的巨幅作品《奧爾南的葬禮》(A Burial at Ornans,1849-50年),這幅作品也題為《人物群像,奧爾南葬禮的歷史》(A Painting of Human Figures, theHistory of aBurial at Ornans)。

畫中描繪的是他家鄉奧爾南的習俗場景——參加庫爾貝叔祖父的葬禮的人。這種葬禮往往也是當地各式各樣人物出現的場合,畫中包括牧師和畫家的母親和姐姐。真實再現了法國農村的當代生活,採用了真人等身大小的人物。

《奧爾南的葬禮》

1850年在巴黎年度沙龍上展出時,引起批判性反響,認為畫作瑣碎而且醜陋——以皇室或歷史繪畫的規模和題材形式誇大描繪了普通人群。

在當時的當權派心目中,1848年的二月革命仍然記憶猶新。

一方面,官方評論指責說「粗俗、片面,不懂得起碼的繪畫規則」。

另一方面,備受青年畫家們的歡迎,稱讚「這幅畫以令人驚異的技巧畫成,風景的色彩具有出色的透明感,那些紅、白、青的色調,使整個畫面豐富起來」。

在這幅畫中,畫家採用紀實的形式,不加任何修飾和美化,描繪了這一真實而平凡的生活場面,因此有人說這幅畫是「浪漫主義的葬禮」。

庫爾貝另一幅現實主義作品——《採石工》(The Stone Breakers,1849年)——也遭遇到同樣的反應。

畫中描繪了在炙熱的太陽下,一位青年和一位長者在路邊砸石頭,展現出現實生活中最底層社會勞苦人的真實寫照。有人指責他的藝術「與其稱之為現實主義,還不如稱之為自然主義更合適」。

這兩件作品令庫爾貝在當時備受爭議,但也促使這位年輕藝術家從理想化的浪漫主義轉向現代生活的繪畫。

《採石工》

庫爾貝將此稱為「開創我自己的原則」。

他的《浴女》(The Bathers)1853年在巴黎沙龍展出後,激起特別強烈的喧囂和抗議。因為庫爾貝的浴女是真實的人物,而不是神話中的女性。畫中描繪了密林深處溪水邊一位沐浴後上岸的裸女,她體形圓渾厚碩,健壯有力,完全打破傳統的美學法則。

《浴女》

1855年,他創作的大型油畫《奧爾南的葬禮》和《畫室》遭到萬國博覽會評選團的否決,他繼而憤然在博覽會附近搭建一個展棚,舉辦了名為「現實主義——庫爾貝40件作品」的展覽,其中包括包括《畫室》(The Artist’s Studio,1854-55年),這件作品的副標題為《真實寓言》(A Real Allegory)。

同時發表聲明,闡述自己的藝術主張,向保守派所倡導的陳腐題材和清規戒律進行挑戰。

他指出,就其本質來說,現實主義是民主的藝術;反映生活的真實是藝術創作的最高原則;強調反映平民生活的重要性和巨大意義。

《畫室》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ois Millet,1814-1875年)出生在諾曼第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 23歲時到巴黎師從於畫家德拉羅什,畫室裡的同學都瞧不起米勒,說他是「土氣的山裡人」。

這位鄉下來的年輕人也厭惡巴黎,說這個城市簡直就是雜亂荒蕪的大沙漠,只有羅浮宮才是藝術的「綠洲」。

當他走進羅浮宮的大廳時,驚喜地說:「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藝術王國,這裡的一切使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

1855年,他與庫爾貝同時展出,在他的作品中,運用現實主義描繪農民生活——《播種者》(1850年)、《拾穗者》(1857年),《晚禱》(1859年)——但大都是情感性的描繪,與庫貝特不帶感情的現實主義有所不同。

《播種者》
《拾穗者》
《晚禱》

法國畫家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年)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印象派畫家,他從沒有參加過印象派的畫展。

1865年,他展出了《奧林匹亞》(Olympia),畫中詮釋了當代生活的現實主義,以其離經叛道的藝術形式掀起一場軒然大波,遭到評論界和新聞界的猛烈攻擊,被咒罵為「無恥到了極點」。

以左拉為首的進步作家和青年畫家們則為馬奈喝彩。

馬奈因此名聲大振,周圍匯集了一批年輕畫家,他們受馬奈新穎畫風影響,被諷刺為「馬奈幫」,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印象派,馬奈無形中成為印象派畫家的領袖。

《奧林匹亞》這幅作品幾乎就是提香《烏爾比諾的維納斯》(1538年)的翻版。

馬奈的「維納斯」是一位赤裸的巴黎妓女,直勾勾地盯著資產階級觀眾。但為馬奈贏得了「第一位現代畫家」的稱號。

《奧林匹亞》
《烏爾比諾的維納斯》

相關焦點

  • 早期魔幻現實主義的藝術發端
    魔幻現實主義被視為「20世紀中葉以來流行於拉丁美洲的文學流派」。實際上,魔幻現實主義並非僅流行於拉丁美洲,它的藝術疆域也不只局限於文學。和巴洛克、現代主義等世界性的文藝思潮一樣,魔幻現實主義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概念。早在1973年舉行的伊比利亞美洲文學研究國際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圍繞魔幻現實主義這一主要議題,展開激烈而充分的討論,卻難以達成基本共識。
  • 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分析
    導語:在西方的19世紀40年代開始,有一種新的藝術風格逐漸興起,那就是批判現實主義。他們的繪畫風格主要是以描繪當時的客觀現實世界。當時的現實主義畫家認為古典主義是非常裝腔作勢的,而浪漫主義則是無病呻吟的。
  • 詩化現實主義」的藝術色彩
    編者按:   中國話劇或許是各類表演藝術門類中最富有「現代性」的一種了,它伴隨著「現代中國」的步伐一路前行。百年來,它記錄著中國人民熱血奮戰,為民族獨立、自由解放而鬥爭的歷史。在百年話劇藝術史上,湧現了歐陽予倩、田漢、曹禺、郭沫若等一批標誌性人物。
  • 唯美與浪漫:阿爾豐斯·穆夏的歐洲新藝術運動風格
    2019年底,國家大劇院與捷克共和國布拉格國家工藝美術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穆夏——新藝術運動先鋒」特展引起藝術學界廣泛關注。出生於1860年的阿爾豐斯·穆夏(Alphonse Maria Mucha)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著名畫家與裝飾品藝術家,作為歐洲新藝術運動先鋒,他的藝術涉及領域十分廣泛,且風格特點以裝飾為主,大量採用有韻律的曲線和優雅的花卉等元素。在新藝術運動發展百餘年後的今天,在現代主義設計理念依然有著強烈聲譽的當下,重溫穆夏的藝術成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
    Gabriel Garcia Marquez.加西亞•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這種文體稱為「神話,魔幻以及其它非同一般的現象」。魔幻現實主義(magical/magic realism)指的是一種將魔幻因素(magic elements)自然融入現實背景的流派,多見於文學作品,不過也用於電影和視覺藝術(visual arts)領域。
  • 尼斯往事:法國新現實主義的前世今生
    從這一刻起,新現實主義運動(Nouveau réalisme , New Realist)誕生。他們拒絕抽象的藝術表達,他們認為工廠、工業製成品和城市展示出的是一種現代天然美。這些數字意味著什麼,從事藝術創作的朋友都懂。所以馬克∙夏加爾,亨利∙馬蒂斯,費爾南德∙萊熱等頂級藝術家晚年都選擇在尼斯附近生活和工作。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尼斯作為新現實主義運動的大本營,理由很充足。伊夫·克萊因出生在尼斯,並在那裡度過青年時光。阿爾曼也是尼斯人,並在尼斯裝飾藝術學校完成藝術學業。妮基第一次在尼斯生活是1953年。
  • 一文說清楚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始末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另一個不期然的社會效應,就是在起始之初,大概不會想到它會引發一個延續數十年的全球電影運動,這其中包括後來的法國新浪潮和德國新電影運動等著名電影藝術運動,這些發生於歐洲各國的電影藝術運動使得歐洲藝術電影成了能與美國好萊塢並置的坐標系列,並由此形成能與奧斯卡抗衡,但是完全不同評價機制的歐洲藝術電影節
  • 泰特呈現百年前的魏瑪藝術,看「魔幻現實主義」的混亂與頹廢
    目前,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舉辦為期一年展覽「德國魏瑪藝術1919-33年」,重現了百年前的魏瑪藝術實踐,在戰爭之間探索特殊背景下的德國藝術。展覽展出約70幅作品。在當時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德國藝術表現出的焦慮、混亂的「魔幻現實主義」現象。在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看來,被納粹譴責為「墮落」的藝術家確實陶醉於墮落和墮落之中,他們在作品中的表達,仍舊令人震驚。
  • 現實主義的核心是「典型化」
    有人認為現實主義有些陳舊和過時,但我恰恰認為,現實主義永遠不會過時,而具有永恆的生命力。現實主義的要義是「面對現實」,但現實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故能常寫常新。作家只有和「現實」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才能避免主觀認識落後於客觀現實,才能面對新現實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力。
  • 米開朗基羅如何將現實主義思想,運用到藝術創作中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鬥爭的精神面貌。
  • 現實主義繪畫創作者:地上霜和白月光
    文藝復興藝術運動的「後遺症」遠不止於此。當大風暴來臨,生活的烏雲突然擠掉那些色彩斑斕的浪漫,以法國為中心,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始擦亮眼睛,開始認真打量這個世界。這個時候。人們開始覺得浪漫是抽象的,是遙遠的。離他們最近是隨處可見的苦難眼淚,是資本家爽快倒入海邊的牛奶,是普羅大眾的掙扎生活。
  • 俄羅斯現實主義,到底是因為什麼,如此流行
    難能可貴的是他在當時區分了"現實的藝術"與"現實主義的藝術",以力求避免把文學史上複雜多樣的文學都定義為單一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產物。他指出:"在11世紀至17世紀的俄羅斯文學裡,描寫現實的藝術方法絕不是現實主義的。
  • 趙無極:我國的現實主義不僅否定了藝術,也否定了傳統,藝術讓我不怕死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那個講習班上趙無極藝術思想的傳播,被視作中國現代藝術進程中的一個裡程碑事件。 雖然談的是繪畫,但趙先生的觀點對現在的我們仍具有借鑑意義,不只是繪畫門類,甚至不只是藝術創作,哪怕你像我一樣並沒學過繪畫,你依然能從他率真的言論中了解到藝術家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們到底在做什麼樣的事。
  • 現實主義是電影的永恆話題
    千百年來,來自現實生活、散發著泥土芬芳的詠嘆,形成了中國文學和藝術的現實主義源頭。今天,中國電影能夠在全球電影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衝擊和挑戰之際,成為首個滿血復活的電影大市場,其根本原因也在於中國電影植根於中國這一片現實的沃土。在人類社會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年代,中國電影人更應繼續發揚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傳統,把鏡頭對準中國大地。
  • 銀幕上的現實與現實主義引熱議 國產現實主義電影的堅守與奮進
    在此次電影展中,導演曹保平、蔡尚君、高群書、編劇劉恆就「銀幕上的現實與現實主義」進行暢聊,引發網友熱議。現實主義跟類型化是矛盾的嗎?在討論的過程中,曹保平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為例,他認為在二戰後背景下誕生才產生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這與當時社會環境產生巨大關係,才產生很多主題和表達手法。但在中國電影範疇裡,環境是破碎的,因此沒有形成現實主義的潮流。而且現實主義和類型片完全是兩回事,但我們往往把一些現實題材劇情片叫現實主義,其實和真正的現實主義風馬牛不相及。
  • 俄羅斯,現實主義風景油畫,經典作品欣賞
    19世紀的俄羅斯風景畫壇,群星燦爛,大師輩出,希什金、華西裡耶夫、庫英治、列維坦,這些拿著畫筆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地詩人,在他們短暫而輝煌的藝術生命中,舉凡沙皇專制政治壓迫下可能產生的種種典型的國民情感,從普通民眾貧困無助的痛苦與悲哀,到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憤懣與希望,都一一通過畫家獨樹一幟的藝術表現,在俄羅斯大自然那迷人的詩意中得到完美抒發
  • 從《秒5》到《天氣之子》,看新海誠從現實主義到批判現實主義
    宮崎駿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他將日本動漫從本土推向了全世界,作品題材豐富,架構龐大,夢想、環保、人生、生存、和平主義、女權運動這樣題材的作品只有宮崎駿可以駕馭。表現手法上的變化:從現實主義到魔幻現實主義,從魔幻現實主義到批判現實主義新海誠在前期的作品大部分都反應了非常深刻的現實,比如在《秒速5釐米》中,新海誠給粉絲們呈現的是無比現實的情境。
  • 當有機玻璃融入了極具生命感的血色,魔幻現實主義呈現了!
    你知道魔幻現實主義藝術嗎?魔幻現實主義指的是20世紀的一種繪畫,這種繪畫用現實主義的精確來描繪物體,但是卻悖論般地表現出一種由於對時空因素進行迥然不同的並置所致的奇異的效果。比如,豔陽高照的正午卻有一盞亮著的街燈。
  • 歐洲藝術:19世紀和東方藝術作品欣賞
    歐洲藝術:19世紀和東方藝術EuropeanArt:19thCentury Orientalist Art 12Decemb:19世紀西方藝術在18世紀的基礎上又有著很大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跟多的藝術流派的產生
  • 從《秒5》到《天氣之子》,看新海誠從現實主義到批判現實主義
    宮崎駿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他將日本動漫從本土推向了全世界,作品題材豐富,架構龐大,夢想、環保、人生、生存、和平主義、女權運動這樣題材的作品只有宮崎駿可以駕馭。但是關於愛情題材,相信沒有人能夠比新海誠更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