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主流音頻平臺更傾向於視頻平臺思路的當下,更聚焦於「播客」垂類本身的小宇宙App有望收穫一批用戶黏性較高的群體,但其發展天花板依然面臨著基本盤和監管風險等多重考驗。
作者 | 周亞波
這是「新商業情報NBT」的第92篇產品觀察
本周,一款名為「小宇宙」的播客App登陸各大應用商城,並正式展開了依託於邀請碼的內測。
在蘋果商城介紹頁,小宇宙App在自述中表示:「小宇宙App是為播客而生的產品。播客聽眾值得一個更好的選擇,我們總能做點什麼。」
「小宇宙App」的開發者為寧波意賦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於2019年7月成立,根據「天眼查」軟體著作權和網站信息,該公司目前擁有匿名社交應用「一罐」和即刻簡化版「Jellow」的軟體著作權。2019年11月,即刻向確認收購一罐,並稱一罐將獨立運營,由此可見,小宇宙應為即刻旗下產品。
從產品體驗上看,「小宇宙App」跳脫了當下國內主流音頻App的思路,而是採取了國際上播客領域較為主流的RSS訂閱模式,整個App顯得較為清爽簡潔,且具備「時間軸評論」等特色功能。
當前,小宇宙已在國內播客圈形成傳播,許多著名中文播客也都可以在「發現」頁面獲得推薦。在部分主流音頻平臺運營思路更近似於視頻平臺的當下,更聚焦於「播客」本身垂類的小宇宙App有望收穫一批用戶黏性較高的群體。
但其發展天花板依然面臨著基本盤和監管風險等多重問題。而且,就播客目前的用戶群體與內容體量來看,還較難支撐起一個新的即刻的產生。
01|新體驗
「中文播客終於有一款好用的App了。」一名播客圈人士告訴《新商業情報NBT》。
當前,小宇宙App尚處於需要邀請碼才能使用的「內測」狀態,但邀請碼已經被一些播主在社交平臺進行了較廣泛的傳播。
輸入邀請碼後,可選的登陸模式為「微信登陸」和「手機號登陸」兩種模式。登陸後的主界面由下方的三個標籤組成,分別是信息流的「發現」標籤、訂閱流的「我的播客」標籤,以及關於個人和軟體設置的「個人」標籤。播放器橫條則位於三個標籤之上。
「發現」標籤為按日期倒序的信息流,內容十分簡潔明了,每日會有三條推薦內容。每條推薦包含了節目名、單集標題、一條精彩評論,以及三個聽過的用戶的頭像等,每條推薦右下角則包括了收聽人數和評論數。
在「發現」頁面上方還包含了搜索框,支持輸入關鍵詞或Feed地址搜索,可以搜索到支持RSS訂閱功能的眾多播客。目前,如日談公園、忽左忽右等精品播客都可以在發現頁面找到,在發現頁找到的播客也均可被用戶加入到訂閱內容中。
「我的播客」標籤就是個人訂閱內容的入口。用戶初次使用時可以選擇「從其他平臺導入」,目前支持Apple Podcasts(只會導入蘋果資料庫中下載過的節目)、 Overcast、 Pocket Casts、 Castro、Castbox等途徑,也可以通過拷貝opml文件來形成從外部文件導入。導入完成後,則會自動形成已訂閱節目的最新更新,以及通過「訂閱」按鈕查看往期節目。
「個人」標籤則包括了個人主頁,邀請碼(內測版本),我的通知,問題反饋和設置等標籤,其中個人主頁和我的通知都指向了軟體中的社交功能。
在「小宇宙App」中,用戶之間可以類似微博等社交平臺一樣單方面關注或互相關注,也可以在播客單集節目下評論,其中,小宇宙支持按照時間點點讚、評論功能,類似B站等視頻平臺的彈幕功能,方便更為精確的溝通與交流。
在個人主頁中,包含了關注數、粉絲數、訂閱數、總收聽時長,以及最近聽過的播客。「我的通知」則會顯示當前的收到的回覆和新增粉絲等信息。
02|理想國
相較目前主流的音頻平臺,「小宇宙App」提純了播客垂類用戶的基本需求,並儘可能做到了簡潔、高效。不論是對內容的甄選,還是產品交互一側,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與即刻類似的產品特點。
RSS訂閱是「小宇宙App」最為核心的要素。當前,國內播放量較大的喜馬拉雅、荔枝、網易雲音樂等音頻內容平臺在自製播客節目範疇仍然採取的是「播客播主上傳-B端平臺運營-C端用戶收聽」的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視頻平臺的內容生產、運營模式並無二致,也導致了部分音頻平臺可能會陷入視頻平臺曾經走過的內容+IP的「跑馬圈地」邏輯當中。
而在當前,國際播客領域常見模式為Hosting+RSS模式,平臺起到的是播放工具的作用,並不具備對內容的管理權和主導權,在降低了伺服器等成本的同時,將內容的主導權進一步讓渡到播客作者手中。
「小宇宙App」也是更傾向這一思路、力求還原到播客核心本質的一款產品。不論是其簡單的訂閱功能,還是其立足社交的評論功能與用戶間關注功能,乃至特色的時間軸評論等功能,都是圍繞著「更好地收聽播客內容」展開,其交互和設計美學都在水準之上。
目前,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小宇宙App已經獲得了一部分播客播主的推薦分享。一位播客圈內人士告訴《新商業情報NBT》,「基於即刻自己的號召力和即友自己的凝聚力,目前這款產品在中文播客圈子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當前,「小宇宙App」面臨的主要問題,首先是產品定位是「小而美」還是更「面向大眾」,即出圈程度問題。
從即刻團隊的思路來看,「小宇宙Ap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準備在播客領域中重建一個即刻。不同的是,即刻所涉及的內容範圍更廣、用戶基數更大、覆蓋圈層更豐富,門檻也更低;而小宇宙聚焦的播客在國內的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受到短視頻直播的影響,雖有紅利卻開墾遲緩。
而即刻產品在2019年所遭遇的強監管,也讓團隊在推出新產品時動作更加謹慎。目前,即刻簡化版「Jellow」尚處於內測階段,與「小宇宙App」同時上架的線下組局交友軟體「Comeet」也還僅限上海地區使用。
播客行業媒體「播客一下」主編楊一曾在採訪中表示:「播客自誕生起,就天然具有Web 2.0 的屬性,成為個人發表意見與創作的平臺。」
相比其他流媒體形態,由於多種原因,中文播客產品從規模上與國外差距更大,中文播客總體規模和頭部內容產出都較少。但在近年,個人發表意見和創作平臺的屬性在播客圈內的努力下得到了一定的開發。參照國外發展軌跡,以聊天說話為核心內容的播客仍然具備著較大的潛力。
楊一表示,播客在中國發展的下一步,其實是在進一步吸引更多在專業領域有建樹的人參與到節目創作之外,更應該借鑑海外播客的經驗,在節目的形式上有更多的探索。
這也和「小宇宙App」的立足點形成了相關。從「小宇宙App」的發現頁面上看,一些具備著專業素質、表達專業觀點的播客更容易獲得推薦。而「為播客而生的產品」、「播客聽眾值得一個更好的選擇」此類的話術、乃至產品設計的初衷,都體現出了這樣的期盼。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小宇宙App」更像是中文播客的理想國初建,在當前環境中,「小宇宙App」在可以想像的發展軌跡中,依然會有內容審查等一系列的考驗。但小宇宙確實是瞄準著「中文播客的下一步」而來。
「中國和海外有著不同的環境。但在播客這件事上,相比其他媒介,可參考的、可相互借鑑的內容也更多。而從監管的角度,現階段音頻也比其他已經『火』了的媒介遇到的壓力更小。」楊一告訴《新商業情報N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