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播客2020:還是那個小眾烏託邦

2020-12-05 全現在

今年是播客的大年嗎?似乎每一個做播客的人都在這樣問。

今年以來,新的播客節目井噴、播客產品小宇宙大火、播客主進行商業化嘗試。這一波繁榮的信號讓原本掛著「小眾」標籤的播客有了出圈的勢頭。

但就算是小宇宙這樣的新平臺,仍然使用去中心化、通過RSS分發的方式,讓播客在媒介形態不斷變化的網際網路裡仍舊保留著最初的模樣。不論受眾還是內容層面看,目前的中文播客還更像是一個小眾烏託邦。

也正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到現在,也沒有人能講清楚到底中文播客的聽眾有多少,猶如一個黑箱。這個誕生於十多年前的媒介形式如何才能在今年展現更強的生命力,待解的問題還有很多。

圖片:CFP

一位音頻產品負責人告訴全現在,「大家都是想著先進來看一看,各自想辦法,看看能不能把播客這件事情做大。從我們平臺來講,也是這麼一個想法。」

對音頻平臺來說,播客未來能不能成為一個更成熟的行業?現在還無法給出絕對的肯定答案,投入的資源也相對有限。

但樂觀之處在於,至少播客開始獲得大平臺的關注,這點在過去幾年裡都非常難得。

中文播客的風口真的來了嗎?在10月底的一場行業活動上,喜馬拉雅副總裁、總編輯殷啟明在分享中提到,要評估一個行業的熱度,還是要衡量其從生產端到消費端一整條鏈條的成熟程度。

「在內容生產端,創意人士、製作方、中間商、分發商等各個環節是否已經形成高效率的合作模式,可以持續孵化有吸引力的優質內容?在消費客戶端,是否已經擁有足夠的用戶?是否已經存在足夠成熟的品牌商業模式?從這兩個維度來看,中國播客行業勢頭可喜,但依然處於起步階段。」

播客的一股暖風

很長一段時間裡,播客都是一種發展緩慢的小眾媒體形式。

播客是英文「Podcast」的音譯,這個詞誕生於2004年,由「iPod」和「broadcast」兩個詞合併而成。在內容上,廣泛定義下的播客更像是博客的聲音版,以單人或者多人的方式,圍繞某個話題展開聊天。

在技術層面,播客一直以傳統的RSS為最主要的分發方式,特點就是它上傳和收聽的渠道是分開的。通常來說,一檔播客節目的製作首先要選擇一家服務商上傳、託管音頻文件,生成RSS連結之後,再分發到泛用型播客平臺。

美國早期的播客就有著UGC和PUGC的內容屬性。由於媒體環境不同,中文播客長期以來都以UGC為主,個人主播基於自己的興趣和表達欲,通過聲音進行輸出,因而內容題材和節目風格強烈依賴於主播的個人興趣和審美。

到現在,播客節目仍舊保留了主播個人強烈的價值觀念,強調更「無用」的知識以及精神層面的交流。在圖文、視頻佔盡用戶注意力的當下,播客倒是成為了主播和聽眾難得的網際網路自留地。

根據音頻平臺喜馬拉雅的數據,該平臺用戶人均收聽播客的時常為45分鐘,播客節目平均完播率達到50%。要知道,播客節目時長通常在半小時甚至一小時以上,節目內容屬於「無用」的知識,這樣的完播率所代表的更多是聽眾與主播之間的情感連接。

行業網站ListenNotes數據顯示,中國在今年11月初已有近1.5萬檔播客節目,而在2020年4月底,這一數字還只有1萬檔出頭。這個數字意味著在這半年時間裡,每天都有20多個新節目出現。

《大內密談》算是中文播客裡的頭部節目,從2013年首播至今,這當主題圍繞音樂、娛樂的脫口秀節目已經連續更新了超過800期。《大內密談》的創始人兼主播相徵在今年中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過去的三個月裡,我們的聽眾數量增長了近30%,這是在過去一兩年內不曾有過的」。

不過整體來看,播客的聽眾要需要更多。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整體來看,目前還沒有數據能體現播客聽眾的規模正在明顯變大,不過大平臺的加入,的確讓播客的聽眾集中到了少數平臺上,改變了此前過度分散的狀況。

一位播客平臺從業者告訴全現在,現在的年輕人普遍都很焦慮,聽得到這樣的付費課可能會讓人變得更加焦慮,但播客倒是能緩解這種心理,因此大家對一些沒有壓迫感、同時又有知識性的內容的需求越來越大。除此之外,包括B站上一些偏知識性的視頻內容也是如此。

播客行業觀察者Zac對全現在表示,從內容創作的角度來說,現在也是做播客最好的時間。在這個小眾的媒介生態裡,聽眾、創作者共同營造的環境充滿了正反饋,「只要你做的有點內容,能讓他們產生共鳴,或者獲得一些新的知識點,他們都會覺得這個節目非常好。即便在音質方面有些問題也影響不大。」

中文播客聽眾用戶畫像

暖風中的播客尚未擺脫「小眾」的標籤,這一點從聽眾畫像上也體現得頗為明顯。

今年5月,PodFest China發布的《PodFest China 2020 中文播客聽眾與消費調研》報告顯示,收聽播客的用戶群體構成中,有86.4%的用戶學歷在本科以上,月收入1萬以上的人群達到41.2%。

播客聽眾群體內更「精英化」用戶畫像與其他網際網路媒介用戶相去甚遠,這也可以看出,就算聽眾規模正在擴大,也還沒到破圈的程度。

播客品牌Justpod創始人、《忽左忽右》主播程衍樑在一期節目中表示,中文播客節目總數有1萬多檔,節目內容聚焦在文化、泛文化領域,聽眾也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這些都是中文播客不夠多元的體現,相比之下,英文播客節目的總數已經有75萬檔,類型也更加豐富。

他認為,當下中文播客的供給還是太少,如果有更多創作者能生產出更娛樂化、更下沉的內容,相應地就能吸引更多的聽眾。

一位播客平臺從業者向全現在表示,當下的中文節目對老聽眾來說是夠的,但如果要吸引更多人加入,目前的節目類型和數量還遠遠不夠。

平臺扎堆入場

播客產品小宇宙負責人kyth在今年3月17日發表了一篇題為《RSS二十年》文章,他在裡面打趣地說,播客的特殊點在於:這個行業看起來是賺不到錢了。

「古典RSS設計的核心問題在於,它沒有商業模式,甚至它是反商業的。」他提到,但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微信公眾號的精神內核就是RSS。

「這麼多年了。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之後,只要玩手機就要用眼睛,視頻是絕對的主角。因此,也沒有多少人(尤其是資本)衝進來迭代播客這個行業裡最基礎的那些東西:玩法、收聽軟體、協議等等。直到今天,播客的分發仍然是以RSS為最主要的分發方式。」

kyth在文章最後說,「未來會有什麼變化呢?不知道。但至少我可以確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聽播客了。」

文章發布不到兩周,小宇宙在3月的最後一個周末正式上線,當時有聽眾感嘆,「中文播客終於有了一款好用的軟體。」

在過去,中文播客世界還缺少易於發現、收聽播客的平臺。歐美用戶已經習慣於通過各類RSS訂閱類應用收聽播客,如蘋果播客,但這要求用戶在軟體內主動搜索,主動添加,這不符合絕大多數中國網際網路用戶的使用習慣。

小宇宙的團隊出自即刻團隊之手,也是因為即刻App社區裡有個「一起聽播客」圈子,聚集了大量喜愛播客內容的用戶,他們在小宇宙上線時提供了最早的傳播動力。

剛上線時的小宇宙還處於公測階段,新用戶註冊需要邀請碼。一時間各大播客聽眾群裡湧現一波「求邀請碼」的熱潮,甚至一度出現小宇宙邀請碼的淘寶售賣連結。最終小宇宙成為了今年中文播客最火爆的平臺。

小宇宙負責人kyth對全現在表示,小宇宙可能是中國網際網路第一個專門為播客定製的產品,此前的播客內容在別的音頻平臺裡可能只是眾多內容品類中的一種。小宇宙能降低用戶尋找節目的門檻、提升消費播客時的體驗。

圖片:小宇宙

現階段,小宇宙保留了RSS搜索、添加功能,在此基礎上,小宇宙每天會人工選擇3期節目放在首頁的推薦區,主動把節目送到用戶眼前。此外,小宇宙還提升了平臺裡用戶評論的體驗,用戶可以在特定片段標記時間戳進行評論,這點也延續了即刻的社區運營的基因。

另一方面,kyth表示,播客的聽眾原本可能分散在不同的平臺上,而小宇宙提供了一個空間,讓同樣喜歡播客的人匯集到了一個平臺上。「如果要讓這個行業引起人的注意、變得更繁榮,需要有這樣的一個機會把聲浪聚集起來的機會,這樣大家才能感受到播客被收聽、播客有人在聽,而小宇宙可能迎上了這樣的一個機會。」

播客節目 圖片:小宇宙

除了小宇宙,播客在今年掀起的熱潮讓更多平臺開始將注意力投入到這個長期被忽視的角落。今年10月,快手推出了播客節目收聽客戶端皮艇App,首次在播客產品裡使用算法推薦;音頻巨頭喜馬拉雅上線喜馬播客頻道、雲剪輯工具,進一步明確了播客在平臺上的分類;網易雲音樂也在版本更新中也將播客入口提到了更顯眼的位置。

一位播客平臺從業者對全現在表示,如今用戶的大量注意力被長視頻、短視頻佔據,現在要做一款產品和優愛騰或是抖音、快手競爭是很難的。雖然音頻的市場空間有限,但相比之下,搶佔原本的音頻市場還是相對容易一些。

他認為,很多人並不是不喜歡播客內容,只是還不知道有播客這樣的內容形式。他們要做的,就是為原本聽音樂、有聲書的人,提供一種新的內容形式。

「到哪都有沈奕斐」

整體上,播客的商業化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這也是發展當下播客行業的發展階段決定的。

一位播客產品從業者表示,用戶在看視頻的時候,注意力完全在設備上面,直接轉化成廣告效果非常方便,但播客作為一種聲音媒介,轉化的效率肯定是不高的,這是媒介形式本身的限制。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播客用戶的高粘性及高消費力補足了銷售路徑不友好的缺陷。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品牌在廣告投放時選擇了播客。播客公社創始人老袁告訴全現在,播客領域的廣告投放明顯增加了,客戶數量也越來越多。「新世相、三頓半、雀巢、寶馬、天貓、美團、jeep都在播客投了廣告,隨便數就不少了」

此外,把播客作為媒體矩陣的品牌也有不少,包括中信大方、讀客、美團、特斯拉等。

播客廣告基本有兩大類。一類是廣告貼片或者口播,在節目片頭或者中間段落裡口播廣告。另一類則是整期節目定製,根據企業想要表達的核心主題定製內容。

今年7月,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的名字出現在了在各大播客節目的口播廣告裡,為了推廣知識付費課程《復旦沈奕斐的社會學愛情思維課》,課程出品方新世相一口氣投放了17家頭部播客節目,她自己也先後成為多檔播客節目的嘉賓,以定製節目的方式推廣自己的課程。

一時間,中文播客圈裡出現了「到哪都有沈奕斐」的盛況。

投放的主要負責人之一西西在一檔播客節目中介紹,根據他們的計算,B站上現在一個觀看的成本約為是0.6—1元錢,播客的收聽成本大概是0.05—0.1元。兩者差了一個數量級。

而在投放效果上,幾檔節目的廣告投放在幾天時間ROI已經達到1,即投入產出已經打平,考慮到播客更加長尾,部分節目投放的ROI甚至可以達到2。

這是中文播客界至今都少有的批量廣告投放案例。播客節目《津津樂道》主創朱峰在節目裡說,「有可能十年之後我們來看的時候,今天這個時間點可能是一個標誌性的時間。」

目前為止,能接廣告的多為頭部節目,但播客的商業化也並不完全與流量掛鈎。

除了最直接的廣告,談話類播客《忽左忽右》倒是嘗試了另一種變現模式:輸出自己的節目製作能力,為品牌方策劃、製作節目。

《忽左忽右》上線於2018年2月,那時候這檔節目更多只是一個業餘項目,他們也沒有確信做播客能成為一門生意。據《忽左忽右》主創楊一的介紹,節目上線兩個月後,領英就找上門來,請他們參與策劃、製作一檔屬於領英自己的品牌播客節目。在當時,《忽左忽右》每期流量大約只有幾千,尚無法帶來廣告收入。又過了兩個月,他們又為投資機構GGV紀源資本策劃了一檔名叫《創業內幕》的播客,邀請後者投資的創業者講述創業經驗並負責節目製作。

根據官網介紹,目前該團隊已經為7個品牌定製播客節目。據媒體報導,楊一參與創立的播客品牌JustPod在了2019年就已經實現營收平衡,楊一自己也在同年7月辭去了電視臺的工作,開始全職投入到播客創業當中。

整體來看,楊一認為To B的商業化嘗試更多由頭部節目來完成,其中包括了廣告和節目定製。而中尾部節目則以To C為主,包括用戶打賞、帶貨等。

對播客行業來說,B端市場至關重要,他認為,目前頭部的播客都在嘗試打開廣告市場,這是遲早要做的,他對此也頗有信心。如果一個媒介都很難撬動廣告市場的話,行業的局限性就非常明顯了。

第三方缺位

雖然同樣被稱為「耳朵經濟」,但傳統播客和喜馬拉雅、荔枝等平臺關係微妙。當下的主流音頻平臺邏輯本質上是中心化分發,而基於RSS的播客是訂閱式非中心化的。

基於RSS的播客節目可以被廣泛抓取,出現在不同的平臺上,音頻平臺只是其中之一。不過,頭部音頻平臺用戶量巨大,成為不少播客節目的重要流量來源。

但在商業化方面,平臺對廣告的限制又與播客節目產生了直接的衝突。

據品玩報導,今年6月,部分播客收到了題為《喜馬拉雅主播/媒體自接廣告合作政策(2020年)》的喜馬拉雅站內信,要求所有播客應在發布廣告前,向喜馬拉雅報備包括廣告客戶信息、廣告報價等在內的,在他們看來屬於商業機密的敏感信息。如果播客與廣告主「繞過平臺私自合作」,重則將面臨節目下架,永久封號的懲罰。

所有的廣告交易都必須經過喜馬拉雅平臺,相當於剝奪了創作者直接與廣告主籤約的能力。此舉引來了不少抨擊,甚至有節目選擇直接退出喜馬拉雅平臺。後來這份通知被喜馬拉雅刪除。

播客公社創始人老袁對此表示,同樣的問題在其他平臺也存在,矛盾的根源在於,如今的音頻平臺缺乏一個成熟的廣告代理機制。

在微博、小紅書這樣的成熟內容行業裡,通常會有指定的廣告代理公司。內容方和出品方也就心知肚明,去和相應的廣告代理公司達成合作的機制。而在微信公眾號的生態裡,廣點通和公眾號廣告代理公司同樣可以並存。

但在喜馬拉雅這個案例上,老袁認為喜馬拉雅此前並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代理機制,也沒能給予商業資源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一刀切地砍掉了外部廣告代理公司。

這也顯示出在播客的生態當中,第三方服務商缺位的現狀。

老袁表示,參考微博和微信,第三方機構能夠不斷在市場上告訴品牌:誰更有商業價值。這在客觀上能推動整個商業化模型的發展,比如早期的新榜就是一個獨立的第三方,但正是因為它,公眾號的商業化的體系才得以形成。

他認為,雖然中國網際網路一再證明,第三方難以長期獨立生存,最終往往會被行業寡頭收編,但從階段性看,第三方服務商在商業模式的建立期間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這個角色也正是目前播客商業過程中欠缺的一環。

——————————

請微信搜索關注「20社」,和我們一起聊聊年輕人的錢包、工作和生活。

相關焦點

  • 中文播客迷思:小眾烏託邦還是新的流量窪地?
    2、在過去幾個月裡,播客的用戶數據有了提升,但在網際網路公司競爭激烈的賽道裡,播客是一個從未被提上檯面的小眾內容。3、在短視頻、直播、綜藝八卦充斥視聽時,播客成為了一群人的心靈避難所,他們有深層次的精神需求、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即使中文播客遠未到破圈、爆發的時刻。
  • 中文播客迷思:小眾烏託邦還是新的流量窪地? | 風眼觀察
    2、在過去幾個月裡,播客的用戶數據有了提升,但在網際網路公司競爭激烈的賽道裡,播客是一個從未被提上檯面的小眾內容。3、在短視頻、直播、綜藝八卦充斥視聽時,播客成為了一群人的心靈避難所,他們有深層次的精神需求、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即使中文播客遠未到破圈、爆發的時刻。
  • 中文播客,到底何時才能火起來?
    作者 | 語境 編輯 | Tim 中文播客就像一片「薛丁格的藍海」,有人說它是火不了的小眾烏託邦,也有人說它是被低估的新流量窪地。 「播客的聽眾是很多的,但就像雪花牛裡的脂肪,細細碎碎地融入到了肌肉裡。」 這句話來自「小宇宙播客App」6月4日發布的一條微博。
  • 中文播客元年:2021,告別「近親繁殖」
    作者 | 語境編輯 | 石燦2020年12月23日,新周刊將「年度新媒體」頒給了一檔三位女性主持的播客節目《隨機波動》。其中一句頒獎詞寫道,「把聲音當做泥和磚,在視覺媒介的世界之外,構築了新文化和新思想的烏託邦」。在領獎時,三位主播透露她們的「播客事業」暫時還入不敷出,需要靠家裡支持。
  • 荔枝播客上線,小眾「播客」大眾化時代來了嗎?
    後來美國包括Audioblog.com、蘋果公司,及各種播客工具參與者推動下,優質內容愈加豐富,逐漸形成一門成熟的產業。國內網際網路文化深受大洋彼岸影響,如今較知名的播客IP,如糖蒜廣播成立時間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雖然一直被視為小眾喜好,可播客的「群眾基礎」正在不斷擴大。2020年受音頻巨頭入場的刺激,其知名度不斷的破圈。
  • 中文播客,到底何時才能火起來?-虎嗅網
    以「雪花牛裡的脂肪」的脂肪類比播客聽眾,說明這是一群低調且質優的用戶。根據PodFest China發布的《2020中文播客聽眾與消費調研》,中文播客用戶主力來自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且近九成用戶學歷在本科以上。
  • 荔枝正式推出「荔枝播客」App 打造專業中文播客平臺
    來源:金融界網1月6日,音頻平臺荔枝正式對外公布上線了一款名叫「荔枝播客」的中文播客App產品。 內部人士透漏,早在2020年底,荔枝播客App就已經在部分主播和用戶間進行了多輪內測,並不斷改良、升級,最終在新年第一天在各大應用市場正式發布「1.0」版本。
  • 小眾領域迎來巨頭,QQ 音樂開始內測播客功能
    小眾領域迎來巨頭,QQ 音樂開始內測播客功能2020-12-14 14:58出處/作者:IT之家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報導指出,新版本的 QQ 音樂首頁進行了大幅度更新,頂部標籤欄在 「推薦」、「音樂館」和 「電臺」固有頁面外,將新增一個 「播客」入口,用來推薦中文播客內容,新版本計劃於今日開啟灰度測試。
  • 焦點分析|網易雲音樂、QQ音樂試水播客,大平臺能破解小眾市場的...
    對於絕大部分國內網際網路用戶來說,播客一詞顯得遙遠,無論是喜馬拉雅、荔枝、蜻蜓FM、懶人聽書等老牌平臺,還是小宇宙、貓耳FM等新銳垂類平臺,都算不上是什麼大眾熟知的產品。然而,在音頻賽道,播客似乎成為了今年的寵兒。
  • QQ音樂內測播客功能,小眾領域再迎巨頭參賽
    而自蘋果方面於2004年正式推出「 iPodder」應用後,這一領域內的技術也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提高,並且各式各樣的播客內容開始紮根網際網路。除了個人電臺,播客往往還會稱之為「有聲博客」,而播客與博客(Blog)兩者之間,除了中文音譯上的類似外,其在分發模式上也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相對比來看,博客與播客均是個人用戶通過網際網路平臺發布信息的方式。
  • 播客戰爭進入下半場
    前不久,QQ音樂也攜手播客APP小宇宙展開合作,上線了播客版塊;網易雲音樂將「播客」增設為其底欄五大入口之一;快手推出播客應用「皮艇」;蜻蜓FM也宣布將發布獨立的播客新產品……在海內外紛紛入局播客的形勢下,這場播客戰爭也正式打響,曾經小眾的播客從野生野長的邊緣狀態,正迎來巨頭爭霸的下半場。
  • 小眾播客,音樂平臺的新戰場?
    播客這個曾經小眾的行業,在今年突然成了網際網路巨頭們都想插一腳的香餑餑。一切源於「小宇宙」這隻鯰魚,3月底,由即刻團隊出品的泛用型播客客戶端小宇宙App上架公測,迅速受到大批用戶歡迎,有消息稱目前其在泛用播客客戶端中的市場份額已與蘋果「播客」客戶端相當。8月,經過了「合同事件」的喜馬拉雅正式將「播客」設為獨立頻道,並調整了與播客主的單期付費分成比例。
  • 外來的播客怎麼念好中國經?
    從今年初無意中接觸播客後,小月就逐漸喜歡上了這樣的內容形式,並且習慣了在每天通勤、運動和做家務的時間裡收聽節目。不過,當小月想在身邊尋找「同好」時,她才遺憾發現這實在是個冷清的圈子。而這就是當下的一個現實問題,「播客」在中國依舊是一個小眾詞彙。但在大洋彼岸,播客領域卻是熱鬧非凡。
  • 他們不是在獨樂樂,中文播客的「少數派報告」
    從2018年開始,中文播客越來越多地出現,有人歸結於知識付費音頻所帶來的聽覺經濟,也有人認為是長視頻短視頻的狂轟濫炸,讓審美疲勞的人們轉向「去視頻」化中尋找安慰。2019年是中文播客的一個節點,註冊數和播放量都有明顯增長,像《反派影評》《忽左忽右》《博物志》《無業游民》《無時差研究所》《剩餘價值》這樣的播客開始擁有固定的粉絲,也開始探索盈利的可能性。
  • 全職做播客,能養活自己嗎?
    據《第一財經》援引行業網站ListenNotes的數據,截至9月初,國內已有近1.3萬檔播客節目,而在2020年4月底,這個數字只是1萬出頭。與此同時,更多的播客平臺也漸次出現。今年3月,即刻團隊開發的泛用型播客客戶端「小宇宙」開始內測;9月,快手又推出了一款播客APP皮艇。
  • 品玩非獨家|QQ音樂內測播客功能,小眾領域終於迎來巨頭入場
    此前一向顯得「小眾」的播客行業,正在迎來巨頭玩家入場。品玩獲悉:QQ音樂正在研發測試一個新版本,該版本最大的變化在於其將突出播客內容。QQ音樂將對「寸土寸金」的「首頁」界面進行更新,頂部tab在「推薦」、「音樂館」和「電臺」之外,會新增一個「播客」入口,用來推薦中文播客內容。而「播客」板塊的內容推薦,QQ音樂將與小宇宙app深度合作、共同運營,小宇宙也會在該板塊有品牌露出。此版本計劃於周一開啟灰度測試。小宇宙為即刻旗下的播客產品,於今年3月26日正式上架iOS和安卓應用商店公測。
  • 荔枝播客AB面:初心與野心
    1月6日,音頻平臺荔枝正式對外公布上線了一款中文播客App產品「荔枝播客」,這也是繼即刻的「小宇宙」、快手的「皮艇」後,第三個獨立中文播客產品。 有內部人士透露,2020年底,荔枝播客已經在部分主播和用戶間進行了多輪內測,並不斷改良、升級,最終在新年第一天在各大應用市場正式發布1.0版本。
  • 中文深度報導播客,有哪些值得聽?
    原創 陳恆一 全球深度報導網 收錄於話題#播客1個過去一年,中文播客迎來了飛速成長,新聞機構和經驗豐富的媒體人推出新聞類播客漸漸成為一種趨勢。內地財經媒體《財新》在2019年和2020年連續推出了兩季調查報導類播客節目,講述報導背後的調查路徑、故事細節和現場情景;而臺灣地區的多家媒體也將播客作為接觸讀者的新渠道,用聲音分享深度報導的幕後故事,《關鍵評論網》、《轉角國際》和《鏡傳媒》這三家媒體平臺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中文播客矩陣。本文從這些中文播客中,挑選出了七個以深度調查報導作為切入的節目,一起聽聽那些優秀的深度報導是如何誕生的吧!
  • QQ音樂新版本內測播客功能 國內播客行業迎來巨頭
    【CNMO新聞】目前,播客業務在國外已有多家巨頭入局,像蘋果公司已經收購了多家播客公司。而在國內,想做播客的網際網路公司還沒有太大的聲音。但據相關消息,騰訊旗下的QQ音樂正在測試一個包含播客內容的全新版本,這意味著,一向「小眾」的播客行業正迎來巨頭玩家的入常
  • 「微信聽書」上線支持音頻號開通,播客又火起來了?
    傳統的播客廠商和蠢蠢欲動的網際網路巨頭們,在今年耳朵經濟帶來的」新風口」下紛紛加碼布局。喜馬拉雅在今年上線了播客頻道;網易雲音樂開通了「播客雲圈」,試圖探索播客社交;蜻蜓FM添加了全新板塊「聲界」。同時,今年3月首個中文播客客戶端「小宇宙」正式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