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最早支派五鬥米道,有哪些不足限制了其發展

2020-12-22 勤志服知

中國道教最早的支派當為張天師創立的五鬥米道。在漢末到南北朝之間的戰亂頻仍年代,五鬥米道為現實生活痛苦、精神世界苦悶的人們提供了寄託和歸宿。五鬥米道因此得到大規模發展,吸引了很多信眾加入。

可是,五鬥米道也存在很多的先天不足,限制了它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五鬥米道雖以黃老為宗,但其宗教儀軌,卻是起源於巴蜀民間巫鬼道。四川地區自古巫風很盛,張天師也是慕名前往,美其名曰蜀地「民風淳樸。」從而在四川創建了五鬥米道。

古書記載,當時蜀地「人鬼不分」,鬼物可以在白天出沒。

這實際描繪的是人巫混雜的情況。所謂「鬼」,不過是「巫」的代稱罷了。屈原寫的《山鬼》,事實上便是一位巫師。所以張天師到四川傳教,最開始碰到的挑戰就是當地巫鬼道的抵制。兩方對撞的結果,即傳說的張天師大戰八部鬼帥。

獲勝的一方為張天師。從此,惡鬼被流放西方,鬼物被鎮壓在青城山之下。人鬼從此殊途,鬼物只能在晚間才可能出現。五鬥米道一方大勝,在蜀地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以至於後來第三代天師張魯甚至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據勢力。

不過,五鬥米道和巫鬼道是既鬥爭,又融合的關係。巫鬼道的很多儀式、法術都被五鬥米道所吸收。比如著名的「塗炭齋」儀,道士用炭將臉塗黑,然後在泥中舉行儀式,以祈求神靈庇佑。

在「塗炭齋」儀中,道士或多或少有以自身為「人質」的意思。雖然看上去很神秘,便畢竟是下裡巴人的儀式,自然為喜好陽春白雪的社會中上層人士所不能接受。原始的五鬥米道中,「不雅觀」的法術還很多。類似薩滿通靈的儀式,也多為士大夫所不喜。

最致命的、影響五鬥米道發展因素,還在於「五鬥米」制度。五鬥米道信徒入道之前,必須繳納五鬥米。這大約有互助互濟的意思。後來張魯在漢中,便在大路邊辦起義舍。放了一些食物讓有需要者自由取用。

而五鬥米道對信徒的控制遠不止於此。原始的五鬥米道可收取租稅錢糧,這樣整個組織便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信眾被分為二十四治,每一治都有數千人。這在當時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並且用信仰的模式,很容易將信徒組織在同一目標之下。

有錢有人有組織,受到壓迫時,五鬥米道組織個起義便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了。徹底摧毀東晉王朝根基的孫恩起義,便是號召在五鬥米道大旗下的農民運動。魏晉南北朝,以道教名義組織的反抗朝廷鬥爭,更是數不勝數。這樣具有反抗性的宗教,必然為統治者所不喜。

五鬥米道中還有一些秘術,如果修行者持身不正,很容易流入邪道。其中受到道外人士集中攻擊的是房中之術。房中術本是道士四寶之一。祖天師張道陵曾著作《黃書》,專門闡述房中術原理。本來陰陽合和,人之大倫,水火既濟,可得大道。但很多不肖之徒打著房中術的名義,行使的卻是荒淫無恥的勾當,確實也招來了很多人對這門道教秘法的非議。以至於認為整個道教法術都是荒唐可笑的。

當然,影響五鬥米道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但過於「接地氣」的原始齋儀;鼓動人們積極造反的基因,以及房中術等道門法術,這些不足是影響五鬥米道發展的主要原因。

你是怎麼看的呢?

相關焦點

  • 道教派系之中的亂世之王,五鬥米道!
    中國國教自然是道教,而道教有著「亂世下山救世,盛世閉關修行」之稱,說起道教起源又離不開五鬥米教,其正是秉承著道教的原始信念,不斷在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大放異彩!
  • 五鬥米道的名稱源於收五鬥米?這個理解太膚淺
    一般認為東漢末張天師創建五鬥米道為道教正式成立的標誌,因此五鬥米道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和意義。「五鬥米道」這個名稱的由來也眾說紛紜。「五鬥米」這個名稱從何而來呢?正史《三國志》記載,「(張)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鬥米,故世號米賊。」
  • 中國道教的形成和發展有意義的書:《太平經》和《周易參同契》
    道教的興起(二)陳壽在《三國志·劉焉傳》中稱:「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將兵擊漢巾太守蘇固。魯遂襲修殺之,奪其眾。」「確據漢中,以鬼道民,自載,五鬥米道系張修在漢中創建,而後張魯襲殺張修,取教權。以上兩說均師君「根據以上幾條有所本,並志於此據《典略》,張修的五鬥米道,除叩頭思過、符水治病與太平道相同外,又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恩過。
  • 作為我國本土宗教,道教是怎麼建立發展的?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也是中國本土宗教裡最崇高的信仰。道教,前身是道家。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炎黃時期就開始有「順應自然」的理念出現,那時的道家著作有《太公》、《黃帝四經》等。直到百家爭鳴時代,春秋末期,老子的《道德經》橫空出世,代表著道家的成型。
  • 五鬼搬運術:道教歷史何止兩千年
    道教中有種法術非常奇怪,名稱叫做五鬼搬運術。別的法術都是請天仙下降,地位越高貴,效力越強大。五鬼搬運術卻是役使五鬼,透漏著一股邪氣。其實,這正體現了中華文化神鬼觀念的變化,也說明道教的歷史遠不止只有兩千年。上古之時,神鬼不分。神即是鬼,鬼即是神。古代的巫師也被稱為「鬼」。
  • 從「五鬥米道」到「李白的遊仙詩」,巴蜀地區上千年的仙道文化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巴蜀地區是道教重要的發源地。如果要聊巴蜀地區的仙道文化,道教自然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巴蜀仙道文化的興起與道教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地關係。從戰國時期齊國興盛起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起,到東漢末年時期發展出了兩個知名的道教門派,一個是青徐地區的太平道,一個是巴蜀地區的五鬥米道。這兩個道教門派對於仙道文化在巴蜀地區的萌發起了不可忽視的推動。我們先來說一下太平道。
  • 從「五鬥米道」到「李白的遊仙詩」,巴蜀是幾千年來不朽的文化
    如果你想談巴蜀地區的仙道文化,道教自然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巴蜀仙島文化的興起與道教的發展密切相關。從齊國興盛到齊國興盛到黃老道教,在東漢晚期發展了兩個著名的道教教派,一個是在徐地區的太平道,和巴蜀地區的五鬥米道教。這兩個道教教派促進了巴蜀地區仙道文化的出現。讓我們談談太平道。
  • 道教也分為兩大宗派,你更願意加入哪一派
    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在中國已經傳承了近兩千年。在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由於修行方法、理念等的不同,道教形成了很多宗派。如五鬥米道、李家道、上清派、靈寶派、樓觀道、神宵派、全真教、真大道、玄教、淨明道,等等。
  • 亂彈水滸(五十三)幻魔君喬道清與公孫勝鬥法是道教發展的縮影
    自東漢張道陵創五鬥米道以來,先秦的道家思想逐漸開始往宗教方面轉化,幾百年後出現中中國本土的第一大教派,道教。與國外的宗教不同,道教的起源不是唯一性的,而是多方面變革受道家思想影響的結果。道教在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教派,一個是符籙派,一個是丹鼎派。
  • 符籙三宗的支派:東華派、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玄教
    東華派 東華派為符籙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形成於南宋初,流傳至元代。東華派自稱其教始於元始上帝和靈寶天尊,祖述靈寶道士徐來勒、葛玄、鄭思遠、葛洪,尤以南朝宋道士陸修靜為其宗祖。 據此,可知該派是從靈寶、閣皂宗分衍出來的一個支派。靈寶派盛於南朝,唐以後衍變為閣皂宗,在兩宋時雖與茅山、龍虎二宗並稱「三山符籙」,但一直不如其他二宗之興盛。
  • 道教的「正一派」與「全真派」有什麼區別,其實只看一點就明白
    道教是源於我國的本土宗教,它最早誕生於東漢末年,是由張道陵創建的「五鬥米道」。道教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雖然變化出多個宗派,但最主要的是兩個宗派,一個就是張道陵創建的「正一道」,另一個則是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
  • 道教正一天師道派嗣漢天師府
    隨手轉發 功德無量本文就正一天師道的歷史沿革,現狀和發展方向進行專題探討。在展開探討之前,有必要先釐清道教正一派的「正一」二字的基本概念,即講清楚東漢時期張道陵天師首創的「正一盟威之道」與宋元「三山合一」之後道教「大正一派」之間的關係。
  • 張魯和他的五鬥米道:割據一方的軍閥,是如何成為道教的天師的?
    通常現在說到道教都會將其與道家的兩位祖宗——老莊,聯繫起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道家是起源於先秦時的一種思想學說,主張天道自然,反對人為。道教則是起源於民間的一種宗教組織形式,它的出現和早期的發展,更多是受到早期民間巫術、鬼神崇拜以及漢代儒學的影響。在之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而逐漸的與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捆綁在一起。
  • 道教:張道陵,普施符籙禳救災禍,被後世尊為五鬥米道教始祖
    他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實際創立者。張道陵沒被神化前的經歷並不稀奇,他是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曾入太學,通達五經。漢明帝時,他當過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後入鶴鳴山修道,創立早期道教,凡人道者要交米五鬥,故稱「五鬥米道」。道徒尊稱張道陵為「天師」,五鬥米道也被稱為「天師道」,成為道教正宗。
  • 道教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大道至簡,其行維艱
    從東漢末年的五鬥米道、太平道算起,道教已經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沉浮了一千八百多年。它既承受過風雨如晦、暗無天日的打壓,也面對過晴空萬裡、光芒萬丈的追捧;既領略過平民百姓的黯淡無光,也見識過王公貴族的富麗堂皇。天地之運行日夜流轉,四季之更替百轉千回,無情的狂風抹平了黃沙,道教的種子卻發了芽開了花。
  • 神秘的道教:全真派和正一派的道士有什麼區別呢?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發展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與中華傳統文化緊密相連,並對中華文化的民俗生活,科學技術等多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道教是一個神秘而又遠離世俗的宗教,目前道教主要分為兩大派系:全真派和正一派,它們之間有哪些區別和聯繫呢?本期就為大家介紹一二。
  • 曹操和原始道教之間有什麼關係?
    長期以來,關於曹操及漢魏歷史變遷與原始道教間的複雜關係缺乏研究。1959年中國學界發生關於曹操的集中辯論,大批史家參與其中,涉及黃巾起義原因與目的,曹操與黃巾之關係,曹操的評價及其黃老道信仰等問題。1960年初結集出版 《曹操論集》,所收代表性文章即有35篇。其中對黃巾歸曹接受改編的討論,多局限於政治經濟的解釋,涉及宗教較少。
  • 道教宗派:方仙道、服餌派、行氣派、房中派、黃老道、巫鬼道
    道教的早期宗派,從廣義上來說指的是南北朝道教改革以前相繼出現的一些宗派。 包括先秦時期的方仙道、服餌派、行氣派和房中派,兩漢時期的黃老道、巫鬼道、五鬥米道、太平道,以及魏晉以來相繼出現的上清派、靈寶派、帛家道和南北天師道等。 兩漢的五鬥米道和太平道之前介紹過,這裡就不說了,說說其他道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