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期,王室傾頹,群豪並出,窺覷神器而妄言天命,原始道教及其對帝國政治文化的衝擊與重構作用,致使漢末社會政治問題更加複雜。陳寅恪先生曾說: 「後漢之所以得興,及其所以致亡,莫不由於青徐濱海妖巫之賊黨。」欲解漢魏歷史,仍需研究原始道教與王朝興替之關係。
長期以來,關於曹操及漢魏歷史變遷與原始道教間的複雜關係缺乏研究。1959年中國學界發生關於曹操的集中辯論,大批史家參與其中,涉及黃巾起義原因與目的,曹操與黃巾之關係,曹操的評價及其黃老道信仰等問題。1960年初結集出版 《曹操論集》,所收代表性文章即有35篇。其中對黃巾歸曹接受改編的討論,多局限於政治經濟的解釋,涉及宗教較少。郭沫若的核心觀點是,曹操打了黃巾卻實現了黃巾的目的。是論不為一些史家所認同。朱永嘉提出的問題具有啟發性:「曹操的軍隊不多,而青州黃巾有三十多萬,男女百萬餘口;原來的兗州牧劉岱與鮑信二人,皆被青州黃巾打死,可見青州黃巾的戰鬥力相當強。而曹操卻不費很大的氣力把青州黃巾收編過來,成為建立霸業的基礎,青州黃巾亦樂於替曹操賣力,其中道理何在?曹操收編的黃巾軍的黑山部,曾經被袁紹打敗,但袁紹並沒有辦法解決黑山部的問題,而 曹 操不費力氣就收編了黑山軍。曹 操 打 過 張 魯,張 魯 很 快 就 投 降 了 曹 操, 曾 有 人 勸 說 張 魯 投 奔劉備,而張魯卻表示 『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究竟曹操有那些吸引人的地方,值得我們研究。」
楊寬曾詳細考察自曹騰以來曹氏家族信奉黃老道的情況,提出 「曹操信奉和利用 『黃老道』,黃巾軍認他是同 『道』,青州黃巾軍的接受改編該與此有關」,並發現 「這時,曹操卻成了『黃家』的代表人物,『黃家當興』也成為曹操做皇帝的根據……所有這些,使我們不能不相信曹魏曾信奉和利用 『黃老道』,『其道乃與中黃太一同』了。當時用過 『黃家』稱呼的,除黃巾軍和張魯以外,只有曹操……從這裡,很清楚的可以看到曹操和黃巾軍,是有著同 『道』的關係。」 日本學者吉川忠夫在其著作中闢章專論 「真人與革命」,對曹操獲稱 「真人」的道家思想淵源進行了一定深度的探討。許曉晴亦曾作類似分析 。
黃初元年禪代前夕,原張魯部下李伏上表曹丕,以 「孔子玉版」讖暗示得 「天命」者乃曹丕而非曹操。H.L.Goodman認為這是張魯歸曹後五鬥米道高層人物藉機撈取政治資本,對五鬥米道的傳播有一定影響。然此非歷史本質 (詳下文)。索安曾撰文分析道教在曹魏、宋、齊、梁、北魏、北周等時期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李剛、陳華昌曾分析曹操詩詞所反映的神仙信仰。衛廣來認為,黃巾起義失敗後,「豪族道教者流爭奪皇權的歸宿,也由新豪族曹操接替其事業,曹操代表豪族這一歷史力量,在漢魏之際,左右乾坤,領導時代,終於取代東漢王朝建立了曹魏豪族政權,從而由此構成漢魏歷史銜接的一個重大脈絡」。
要之,關於曹操、原始道教與漢魏歷史變遷,過去多集中於政治、經濟上的探討,宗教層面的討論,除上述楊寬、吉川忠夫、H.L.Goodman和索安所論,湯用彤、陳寅恪、唐長孺、田餘慶、王仲犖、熊德基等曾不同程度地論及,然似乎缺乏系統研究。
探考原始道教思想於當時政治神統演進之驅動作用,重審漢魏禪代的內在歷史邏輯,可望揭示曹操逐步成為當命之 「黃家」,漢魏禪代形勢穩步形成的生動歷史圖景及其根源。事實表明,漢末諸雄暗爭天命,且援神跡以相證,而曹操所握為最。
東漢明章之際,益州太守王阜撰 《老子聖母碑》。桓帝延熹八年 (165),桓帝夢老子而派員祠祀並命陳相邊韶撰 《老子銘》,又祭王子喬而蔡邕撰 《王子喬碑》。延熹九年,桓帝親自 「祀黃老於北宮濯龍中」。永康元年 (167),濟陰太守孟鬱立 《修堯廟碑》。靈帝熹平四年 (175),濟陰太守劉郃、張寵修堯廟、立 《帝堯碑》。諸多證據顯示,東漢時期,特別是後期,黃老道已在朝廷和上層社會形成廣泛影響。
從文獻記載亦可見曹氏家族與黃老道之間的淵源。 《三國志》卷1 《魏書·武帝紀》以西漢初黃老道人物曹參為曹操祖輩:「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按楊寬先生的研究,桓帝 「祀黃老於北宮濯龍中」,而 「曹騰是漢桓帝的親信宦官,必然也參與其事,信奉了 『黃老道』。曹操早年就信奉 『黃老道』,該是出於家學淵源。曹操一直到死,並沒有完全擺脫這種 『道』的信仰,在他晚年所居的洛陽宮殿裡,也還有專祠黃老的 『濯龍祠』。」由於 「在省闥三十餘年,歷事四帝 (安、順、衝、桓)」,而皇帝多信奉黃老,故曹騰受其影響成為黃老道信仰者在情理之中,加之桓帝從小為曹騰所服侍,更可推見桓帝與曹騰在信奉黃老道的問題上互相影響。此外,經曹騰舉薦的邊韶受命撰 《老子銘》,文中顯示其對當時好道者和相關道術甚諳熟,也可能是黃老道信奉者。
由上可見當時不僅宮中崇祀黃老,而且已形成社會氣象。本身有著黃老道家學淵源的曹操信而行之亦很正常,且合於當時宗教發展趨勢,因而對其後來的政治生涯頗為有利。事實證明,曹操較其他諸雄更為深謀遠慮,深知要取天下、做 「天子」不能單憑權勢與武力,還必須把握和順應時代大勢。而太平道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和五鬥米道 「黃衣當王」之讖,則表達了漢末思潮及政治大勢,對時代政治產生了強烈而深遠的影響。曹操在其政治軍事拓展過程中,不僅適時地把握這個大勢,而且充分理解、掌握、利用原始道教的強大宗教政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