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上課!」「起立!老師好!」「同學們好!」昨天,揚州大學迎來新學期第一堂課,課堂呈現出了最熟悉又陌生的「上課禮」。大學作為傳播、研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之一,記者採訪獲悉,揚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倡議師生從開學第一課開始重拾課堂禮儀,這一「新鮮」事引起師生熱議。
某報就此開展「我看揚州大學重拾『上課禮』」徵文活動,請以讀者的身份使用「尚理」的姓名,給報社(統一稱《復興時報》)「我看揚州大學重拾『上課禮』」的專欄編輯李明寫一封信,就這一新鮮事,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暢談親身體會。
要求:自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
02審題指導
材料引述的新聞事件指向一個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學校在進行教育活動時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滲透進細小的活動中、不經意的環節上,使之成為春風化雨、歷久彌新、令人回味無窮的育人「利器」。
首先,要準確理解「上課禮」這一現象的內涵:
①「上課禮」承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提倡禮儀課堂其實只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小步,應從課堂到生活都要貫徹文明禮儀。
②尊師重教是一個傳統美德,恢復「上課禮」這一優良文明禮儀,可以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加強老師和同學們之間的互動交流,有利於建設和諧的師生關係。
③「上課禮」不是一種機械的形式,它承載著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大學教育應是做文明人和專業知識的全面教育。讓其回歸課堂既是對教育的反思,又是一種查漏補缺,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注重行為文明的細節,有利於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
④課前互相致禮,重拾「上課禮」就是讓美好的記憶回歸,讓大家再次學會敬畏。
其次,從文體上看,參加的報社專欄的討論,立論也好,駁論也罷,或者講述自己的故事,都要有很強的針對性;同時,書信的格式、用語要求,也不能有所忽視,這實際上是考查應用文體的寫作能力。
03主要問題
忽視材料。很多考生不注意時評類作文的寫法,不從材料的特定話題「上課禮」出發,根本不管材料,或只是對材料一筆帶過,然後就另起爐灶,自說自話。
偷換概念。沒有理解,也沒正面寫「上課禮「本身的內涵和意義,而是將「上課禮「這一課堂禮儀的概念擴大化,變成對」禮儀「的論述,談交往禮儀,家庭禮儀,職場禮儀,外交禮儀等,或者談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如何繼承中華文明,或者談感恩、尊重、品德等。
未擬標題。要求「自擬標題」,但很多考生沒有寫標題,按照高考要求,一般是扣除2分。
寫書信體作文要不要擬標題?無論題目有無要求,都建議擬個標題,可用表明觀點的詞句做標題(如:《讓儀式承載禮儀》《莫讓禮儀流於形式》),也可以是主標題加副標題的形式,擬個較有文採的主標題,再以「給……的一封信」為副標題,相得益彰,還可以直接用「給……的一封信」做標題。
比如2015年全國卷1要求寫書信,並未要求擬題,但還是應在標題位置寫上:給小陳(老陳、交警)的一封信。
文體不符。題目明確要求「寫一封信「,部分考生不符要求,或者書信格式不正確,尤其是稱呼和祝福語的格式。且收信人應明確為「李明編輯」,寫信人是「尚理」,雖是細節,不可忽略。
以下是書信的規範格式: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如侵權聯繫刪除)
04好題示例
儀式,亦是情意(60分)
上課有禮,教育有儀(55分)
禮出於本心,道得於禮節(54分)
重拾上課禮,傳揚中華風(56分)
禮重內容,亦重形式(57分)
禮可學於心,亦可顯於形(53分)
尊師重教須有「禮」(55分)
重拾「上課禮」,讓尊重留駐校園
重拾上課禮,是立德樹人的體現
讓文明禮儀回歸校園
文明禮儀需要一些儀式感
透過形式看禮儀
禮多人不怪
禮節,不只是一層殼
上課禮,讓我們學會敬畏
重拾上課禮,重拾美好記憶
是真禮儀還是走過場?
是「復禮」還是「作秀」
弘揚禮儀,內容大於形式
莫讓禮儀變形式
校園禮儀,不應「虛有其表」
禮儀之「本」與「末」
踐行校園禮儀:用心而非形式
05素材積累
不學禮,無以立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
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用禮儀來文飾)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詩經》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06滿分佳作
作者是一名高三女孩,名副其實的才女,平常語文成績名列年級前茅,曾在報刊發表文章十多篇。據「監考」的家長稱,完成此文耗時約50分鐘,全文字跡娟秀,卷面美觀,茲錄於此,略有改動。
儀式,亦是情意(60分)
尊敬的編輯李明先生:
展信佳!
揚州大學重拾「上課禮」,繼承的是傳統禮儀,滋潤的是師生情意。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傳道受業解惑的神聖場所,這樣的「上課禮」,恰若絲縷清風,化育學生心田!
【點評:開篇即提出觀點,用語精簡,切中肯綮,對應標題】
誠然,老師和學生之間,已不需要古時的繁文縟節。但上課禮,仍然是值得倡導的合適儀式——於學生而言,這是以一種尊重的姿態,訴說對師長的敬重;於師者而言,也可藉此傳遞善意,表達關懷。而師生的關係,由此得到一些有益的交流、互動與共情發展。
【點評:從師生雙向的角度,簡述「上課禮」的內涵和意義,表達到位】
不贊同者或許認為,情感就蘊藏在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可以用很多其它方式自然表達,何須一套被規規矩矩限定的儀式?此話也非苛責,不無道理,但自然表達雖好,再加一些儀式感,不就內容和形式兼具了?
【點評:引出可能存在的爭議與質疑,然後做一些辯駁】
當下,師生關係在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尤其是大學校園,崇尚自由,倡導平等。學生的拘謹謙恭少了,老師的師道尊嚴也淡了,這未必是壞事。但隨之引發的不良現象,也讓我們不安。有學生對老師直呼其名,毫無敬畏感,上課遲到、逃課司空見慣,整個大學課堂,美其名曰「個性」,實則混亂不堪。
【點評:聯繫現實,引出當今師生關係的現狀,指出「不良現象」】
人民大學曾有一位研究生在微信「朋友圈」謾罵侮辱學界前輩,被導師「逐出師門」,斷絕了師生關係。不管其中原委幾何,學生之舉無疑有錯在先,缺乏敬畏感怕是重要一點。因此,校園重拾上課禮,營造相互尊重、文明友善的氛圍,以期修復師生關係,是有創意也是有深意的。
【點評:列舉實例,加以分析,「修復」「創意」「深意」等詞用得極好】
其實說到禮節和儀式感,我之前也挺淡漠,覺得不必拘泥。直到於書卷中見識近代大師作畫,始有感悟。沐浴,更衣,焚香,備墨,一切儀式就緒,才入正題。想必大師並不會認為這是多餘,而是在嫋嫋薰香裡,凝神靜氣,生出一分莊重,平添一份認真,然後一心虔誠,以面對畢生所愛。
【點評:結合個人實際,闡述對「儀式感」的看法】
你看,隨性表達固然自在灑脫,儀式之莊重不也令人生敬?正是這「陳框舊矩」,承載了一份深情,再薰陶彼此。上課的時候,拖沓入座,歪七豎八,每個人都難免多了懈怠,失了敬畏。而師生起立,站直身體,相互對視,致以問候,再入座的時候,坐姿估摸也端正了一些吧。有人說這很「新鮮」,其實恐怕是我們把傳統禮儀丟得太久了。
【點評:回到材料核心「上課禮」,描寫具體場景。行文扣住材料,也扣住標題的觀點】
自然,學校的文明禮儀,絕不是僅僅依靠「上課禮」來維繫。換句話說,「上課禮」執行得好,不代表師生的關係就融洽和諧了。但,師生可以以上課禮為契機,讓禮儀的回歸找到一個通道。這種禮節也不是要打破師生的平等關係,也絲毫不折損人格尊嚴,而是在適度的儀式中,顯現出莊重,再在莊重中流露真情來。
【點評:理性分析,正確對待「上課禮」的內涵與意義,避免絕對和誇大】
所以我說,儀式,亦是情意,知者自知。
【點評:結尾一句話,而有餘味。重申觀點,首尾圓合】
順祝
編安!
投稿人:尚理
2020年3月10日
(審題:九師聯盟命題方,點評:湘語文。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