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時代,中國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接頭暗號。人們用對這個暗號辨別對方是否同類。
這個暗號只有三個字,叫「王小波」。
「王小波」 ,為什麼能成為區分人群的暗號?
首先,在我看來,人們膜拜他的獨立。他關注人性、常識和尊嚴,極具標杆性的魅力。
他覺得,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自我引導的、自行營造的,才是值得一過的人生。
比如,在《黃金時代》裡,王二說:
還有,給李銀河的情書中,他說:
無一不體現著「自我設置」。
另外,王小波理性、又足夠有趣。
1997年4月11日,這位天才般的作家去世,他不僅留下了豐厚的文學遺產,同時也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當代榜樣。
許多作家在世的時候,文本就變成了死水,不再有流動的生氣。
而王小波的詞語之波總在衝刷著讀者,在他面前的我們感到了自己的乾枯。
今天那麼多的作家文本與世間痛癢無關,但王小波帶出了罕有的情思,在那文本裡有著我們視而不見的智慧,那些自嘲、戲謔的詞語,忽地使我們意識到自己還是不會飛動的籠中之人。
閱讀王小波的時候,我們常常要笑起來,他那麼漫不經心,卻又沉浸在思維的愉悅之中,談笑間一面面老朽的山牆轟然坍塌,我們因之而瞭望到屋外的風景。
他不在醬缸文化裡糾纏著恩怨情仇,而在告訴我們可以到另個開闊而朗然的地方。
不需要虛偽的詞語,遠離功利之途,在彎曲的野徑通往的是自然而又智性的世界。
王小波創作的批判與想像的來源有它特殊的時代背景,王小波的創作遠在改革開放以後,然而他思想的形成卻早有根源.
從1952年到1979年,所謂的時代給王小波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他目睹了無數知識分子的悲慘境遇,他對於那個時代的一切不合理都充滿了厭惡。
他迫切地要批判它,他在同情知識分子遭遇的同時感到知識分子的使命,他試圖通過批判實現啟蒙,他不僅僅是打倒,他還有創造的理想,這是他批判的來源,又是他想像的天地。
王小波的作品都是浪漫的、理想的,同時也都可能是盲目的。
生活既是理想又是強權,而愛情則是人性的代表。
當生活代表了理想的時候,它們具有統一性;當生活充滿了文化專制的色彩的時候,二者又是決不相容,必得有一方遍體鱗傷。
這兩種情形都存在著,所以王小波被理想精神所打動,又因理性崇拜而厭惡它。
王小波的小說凸顯出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懷。
個人的自由在這個時代中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所以王小波的作品表現出強烈的反集權意識。
而他的作品最引人批評的放縱不羈的表達與言行,顯然是對個性與自由的表達之一。
王小波曾被外國人稱讚為「中國喬伊斯」,卻為何在遺憾中死去?
二十年前的一個傍晚,王小波卻帶著遺憾去世了,在他死的時候他的寵兒《黃金時代》依然堆滿了家裡還沒有被大眾認可。
多年後,作品上市,隨著一大波讀者的熱愛推動了王小波的熱潮,從而得到眾多名人的膜拜,這在百年文學史裡算是奇觀。
珍惜這份遺產,乃我們活著的人的責任。
王小波的作品有一種驚人的魔力,能夠喚醒你對生活的希望,讓你的思維更加有深度,對命運有更深刻的理解。看過之後你與同齡人拉開差距,讓你面對生活、面對愛情更加勇敢、堅韌。
對於王小波來說,《黃金時代》就是他的生命之作。
甚至,這本書和他這個人已經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再也無法分割。
這本《黃金時代》上市後不僅得到了國內眾人的一片好評,還在國外飽受名贊,外國人甚至稱王小波為「中國的喬伊斯」
很多書需要一直讀,王小波的這幾個「時代」就是這樣。
初中的時候就聽說這個人然後買來讀,感覺有些「前衛」;現在已經進入成年,經過大學歷練翻出這本書再讀,感覺有些懵懂;估計再過5、6年又會想到它,然後再讀讀,到時候又會有不同的感覺。
看了很多人的評價,有些會讓我不禁叫好,有些會讓我陷入沉思。
但王小波的熱、王小波的好只是別人的,對於他的關注和理解只能在自己心中生成,而不同的經歷、不同的閱歷和不同的時期會催生出不同的想法。
有些人之所以為大師就在於其作品可以一直給人帶來不同的新鮮的體驗,希望王小波的作品可以伴隨我一直走下去,像李銀河說的那樣,成為「不朽」。
在他的小說中,我們能最真實的看到普通人瑣碎的故事,而故事背後也有著最真實的獨特理解。
小波的文學創作獨特,富於想像力之餘,卻不乏理性精神,特別是他的「時代三部曲」。
王小波用文字為我們築起了精神家園,講透了恆久不變的人性,讓我們一起走進王小波的精神家園。
僅需98元,一件衣服錢,就可以帶給你向上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