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被外國人稱讚為「中國喬伊斯」,卻為何在遺憾中死去?

2020-12-22 九月的小書屋

有一個時代,中國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接頭暗號。人們用對這個暗號辨別對方是否同類。

這個暗號只有三個字,叫「王小波」。

「王小波」 ,為什麼能成為區分人群的暗號?

首先,在我看來,人們膜拜他的獨立。他關注人性、常識和尊嚴,極具標杆性的魅力。

他覺得,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自我引導的、自行營造的,才是值得一過的人生。

比如,在《黃金時代》裡,王二說:

還有,給李銀河的情書中,他說:

無一不體現著「自我設置」。

另外,王小波理性、又足夠有趣

1997年4月11日,這位天才般的作家去世,他不僅留下了豐厚的文學遺產,同時也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當代榜樣。

許多作家在世的時候,文本就變成了死水不再有流動的生氣

而王小波的詞語之波總在衝刷著讀者,在他面前的我們感到了自己的乾枯。

今天那麼多的作家文本與世間痛癢無關,但王小波帶出了罕有的情思,在那文本裡有著我們視而不見的智慧,那些自嘲、戲謔的詞語,忽地使我們意識到自己還是不會飛動的籠中之人。

閱讀王小波的時候,我們常常要笑起來,他那麼漫不經心,卻又沉浸在思維的愉悅之中,談笑間一面面老朽的山牆轟然坍塌,我們因之而瞭望到屋外的風景。

他不在醬缸文化裡糾纏著恩怨情仇,而在告訴我們可以到另個開闊而朗然的地方。

不需要虛偽的詞語,遠離功利之途,在彎曲的野徑通往的是自然而又智性的世界。

王小波創作的批判與想像的來源有它特殊的時代背景王小波的創作遠在改革開放以後,然而他思想的形成卻早有根源.

從1952年到1979年,所謂的時代給王小波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他目睹了無數知識分子的悲慘境遇,他對於那個時代的一切不合理都充滿了厭惡。

他迫切地要批判它,他在同情知識分子遭遇的同時感到知識分子的使命,他試圖通過批判實現啟蒙,他不僅僅是打倒,他還有創造的理想,這是他批判的來源,又是他想像的天地

王小波的作品都是浪漫的、理想的,同時也都可能是盲目的。

生活既是理想又是強權,而愛情則是人性的代表。

當生活代表了理想的時候,它們具有統一性;當生活充滿了文化專制的色彩的時候,二者又是決不相容,必得有一方遍體鱗傷。

這兩種情形都存在著,所以王小波被理想精神所打動,又因理性崇拜而厭惡它。

王小波的小說凸顯出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懷。

個人的自由在這個時代中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所以王小波的作品表現出強烈的反集權意識。

而他的作品最引人批評的放縱不羈的表達與言行,顯然是對個性與自由的表達之一。

王小波曾被外國人稱讚為「中國喬伊斯」,卻為何在遺憾中死去?

二十年前的一個傍晚,王小波卻帶著遺憾去世了,在他死的時候他的寵兒《黃金時代》依然堆滿了家裡還沒有被大眾認可。

多年後,作品上市,隨著一大波讀者的熱愛推動了王小波的熱潮,從而得到眾多名人的膜拜,這在百年文學史裡算是奇觀。

珍惜這份遺產,乃我們活著的人的責任。

王小波的作品有一種驚人的魔力,能夠喚醒你對生活的希望,讓你的思維更加有深度,對命運有更深刻的理解。看過之後你與同齡人拉開差距,讓你面對生活、面對愛情更加勇敢、堅韌。

對於王小波來說,《黃金時代》就是他的生命之作。

甚至,這本書和他這個人已經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再也無法分割。

這本《黃金時代》上市後不僅得到了國內眾人的一片好評,還在國外飽受名贊,外國人甚至稱王小波為「中國的喬伊斯」

很多書需要一直讀,王小波的這幾個「時代」就是這樣。

初中的時候就聽說這個人然後買來讀,感覺有些「前衛」;現在已經進入成年,經過大學歷練翻出這本書再讀,感覺有些懵懂;估計再過5、6年又會想到它,然後再讀讀,到時候又會有不同的感覺。

看了很多人的評價,有些會讓我不禁叫好,有些會讓我陷入沉思。

但王小波的熱、王小波的好只是別人的,對於他的關注和理解只能在自己心中生成,而不同的經歷、不同的閱歷和不同的時期會催生出不同的想法。

有些人之所以為大師就在於其作品可以一直給人帶來不同的新鮮的體驗,希望王小波的作品可以伴隨我一直走下去,像李銀河說的那樣,成為「不朽」。

在他的小說中,我們能最真實的看到普通人瑣碎的故事,而故事背後也有著最真實的獨特理解。

小波的文學創作獨特,富於想像力之餘,卻不乏理性精神,特別是他的「時代三部曲」。

王小波用文字為我們築起了精神家園,講透了恆久不變的人性,讓我們一起走進王小波的精神家園。

僅需98元,一件衣服錢,就可以帶給你向上的精神力量。

相關焦點

  • 魯豫:王小波的文字很解渴
    如果要選中國文壇作家中,最特立獨行的一位,我會把票投給王小波。王小波,一個嘴角下垂,談戀愛時被嫌棄長得太醜的男人,卻對這個世界很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用犀利觀點和獨特文風,解剖人性慾望和荒誕現實,他是「中國的喬伊斯和卡夫卡」。
  • 王小波《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人生可以像豬一樣,特殊且獨立
    由於它深厚的文學功底,人們甚至稱呼他為中國的喬伊斯和卡夫卡。就是這樣一位作家,以王小波波文革時期下鄉插隊時隊的一個故事為敘述主體,故事主角「豬」是中國散文中非常罕見的表現對象,這個對象的選擇其實也說明了作品本身具有一種特立獨行的因素。
  • 王小波:我不是「中國梵谷」,我只是想做個小說家
    」 ——王小波王小波(1952-1997),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出生於北京,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4年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年後獲得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遊歷了美國各地,並利用1986年暑假遊歷了西歐諸國。1988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
  • 王小波逝世23周年,是中國最早一批程式設計師
    歷史上的今天,1997年的4月11日,王小波去世,年僅44歲,距今已有23年。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北京人,中國著名作家,生前為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教授的丈夫。年輕時在雲南農場當過知青,插過隊,做過工人、老師。
  • 黃金時代:性描寫太多編輯冒險出版,王小波死後4年大賣20萬冊
    ——王小波《黃金時代》在中國當代作家中,王小波一直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他沒有組織,不混圈子,卻被譽為「文壇外的高手」,也被稱為「喬伊斯和卡夫卡」的結合體。可是,很多人不知道,23年前的王小波,直到離世那一刻,都寂寂無名,無人問津。當時是1997年的一個深夜,王小波慘叫2聲,但沒有一個人回應,在痛苦和不甘中,一個天才孤獨離世。為何說痛苦?
  • 王小波:憑藉「黃色小說」一戰成名!被高曉松捧為神一般的存在
    主持人魯豫在演講中感慨道:「王小波的文字,什麼時候讀起來都特別解渴。在我心中,王小波不僅只是位作家,還是我的一種親切的喚醒」。王小波,「中國版梵谷」!,他曾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書,獲得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因此獲得了250000的獎勵。沒過多久,這本書竟被改名為《王小二風流史》!
  • 喬伊斯晚年巨著《芬尼根的守靈夜》中文版推出
    此書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喬伊斯研究專家於本屆圖博會舉辦前夕會聚中國社會科學院進行研討。晦澀難懂的「芬尼根」一出場,就成了「挑戰閱讀極限」的代名詞,如亙古如斯的愛情一般口口相傳。  可以確定地說,除了譯者,在中國幾乎沒有人曾讀完《芬尼根的守靈夜》,但這並不成為專家研討、讀者追捧的阻礙,因為「你懂的」,《芬尼根的守靈夜》真的很難讀,堪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難讀。
  • 年少不懂王小波,縱情於性也枉然
    但當你讀他的文章瞬間就會被他的思辨和智慧傾倒,因此他被稱為「中國的喬伊斯和卡夫卡」。他就是——王小波。有趣的人,才能撩動這個冷若冰霜的世界。或許王小波超前的思想更適應現在這個時代,以他的幽默和有趣,一定成為一個人們超級喜愛的「巨星」。可惜他走的太早了,我們只能在他有限的作品中去緬懷他。王小波的作品出了名的黑幽默,非常的有見地。在王小波的文章中常常有一些一針見血的見解,給青年人以啟迪。我們常常能在王小波的文字中找到各式各樣的回答。
  • 《都柏林人》:喬伊斯為愛爾蘭寫下的「精神史上的一章「「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喬伊斯所著的短篇小說集 ,被莫言驚嘆是神來之筆,美國《紐約時報》盛讚,把喬伊斯在西方現代文學中的地位與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中的地位相提並論, 在125名英美知名最佳評選「20世紀十大文學經典」中,《都柏林人》高票入選, 排名超越了《 百年孤獨 》。
  • 王小波《青銅時代》中的狂歡你看懂了嗎?真的很有意思
    這個過程正如王小平評價王小波小說的詞「佛頭著糞」,它涵蓋了我想要表達的關於狂歡的絕大部分。巴赫金對拉伯雷小說的分析,將他的小說世界分為了五個系列:肉體、飲食,醉酒、排洩物、性、死亡。令人興奮的是,王小波的小說幾乎涵蓋了以上全部。因而將其納入狂歡化來解讀看來是適合的。 遺憾的是,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王小波熟悉巴赫金的狂歡理論。
  • 王強︱語言的焰火:談談我的喬伊斯收藏
    Curran)的信裡用此詞指稱他《都柏林人》文本中的故事——「我在為一家報刊寫作一系列『求降聖靈文』,計十篇。我已完成其一(指《姐妹》)……為的是揭露許多人看來一個城市偏癱的或麻痺的靈魂」。值得一提的是,曾有學者主張「epicleti」系對喬伊斯致科蘭信手寫體辨認時出現的誤讀,原詞應作「epiclets」,意為「小史詩」(little epics)。
  • 文化大革命後,性也是一場革命,看王小波這樣描述「黃色小說」
    ------王小波可能你並不認識王小波,但你肯定聽過這樣一句話:「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1952年,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他被稱為「中國的喬伊斯和卡夫卡」,是一個極具浪漫主義的男人。後來,以雲南下鄉生活為藍本,王小波創作了一系列雜文和小說,尤其是《黃金時代》,王小波最為滿意,這部小說從起稿到最終定稿,足足用了20年。
  •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魯豫看了《黃金時代》後,說:「王小波的作品有一種力量,他有無堅不摧的破壞力,又有著超強的治癒力,喚醒了我,文字很解渴。」高曉松也曾高度評價:「王小波寫的小說,在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而且甩第二名非常遠,他是神一般的存在。」這兩位大咖為什麼會給王小波如此高的評價?
  • 王小波:真正敢講真話的人,卻一生都活在荒誕的黑色幽默中!
    王小波是高曉松眼中的神,是韓寒深感遺憾的對象王小波是中國最富創造性的作家之一,是中國近半個世紀的苦難和荒謬所結晶出來的天才,時至今日,還代表著一種這個時代所缺乏的精神。高曉松曾說:在所有白話文的作家中,王小波是我心目中的第一位,並且甩開第二名很遠,是神一樣的存在。
  • 王小波《黃金時代》:書中對性的描述很直白,揭開人性的遮羞布
    在小說作家中,王小波可以說是一位特立獨行的小說家。至今王小波已經去世有23年之久,但他留下的作品卻成了最受歡迎的,也許連王小波自己都沒有想像到,生前一無是處,死後作品卻紅遍全中國。王小波褒貶不一的一生1997年4月突發心臟病離世,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句號王小波,1952年出生,籍貫北京,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因為王小波先天發育不良,還嚴重缺鈣,所以小時候被家裡人都叫做「傻波子」!
  • 《都柏林人》:喬伊斯代表愛爾蘭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集,為莫言所驚嘆,美國《紐約時報》盛讚將現代西方文學中的喬伊斯與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相比較,在125個英美最著名的「20世紀十大文學經典」中,《都柏林人》以高票當選,超過了《 百年孤獨 》。我不敢咀嚼《尤利西斯》,選擇這個《都柏林人》來打開我對他的理解。
  • 王小波的有趣靈魂究竟在哪?看完這幾句情話,你是否也會被徵服?
    說到王小波這裡作家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網上有一句話非常的流行,「無趣的靈魂萬裡挑一,好看的千篇一律。」其實這句話好像就是說王小波的。在中國作家行列裡,王小波是一個不倫不類的人。他的小說體系好像不屬於任何體系,在他的筆下,他曾說出了無數經典的情話。
  • 王小波:一個IT男的黃金時代
    但是對於開發軟體來說,這臺頂配主機還是滿足不了王小波的要求,於是他又花了不少時間對這臺主機進行不斷優化。在《科學的美好》一書中,王小波寫道:「我現在既不是化學家,也不是數學家,更不是物理學家。我靠寫文章為生,與科技絕緣 —— 只是有時弄弄計算機。
  • 放蕩不羈的「王小波」經歷了什麼?黃金時代為何被稱之為「禁書」
    1988年春,王小波和妻子回到中國。李銀河去了北大當博士後。 小波曾在北京大學擔任自由講師,教研究生如何使用社會統計軟體。三年後,王小波又厭倦了,並寫下「我在北京大學很無聊我要到人大去」這句話。他離開了銀河所在的學校,回到母校任教。
  • 《黃金時代》是王小波對人性自由的探索,及自我情感的靈魂救贖
    編輯是妻子李銀河介紹的,為了能夠讓王小波的書出版,編輯冒著風險給他出版了這本書,可出版後銷量卻讓人心灰意冷。不得已的王小波,只好跟編輯兩人推著車去地攤上售賣。直到王小波死去,他的《黃金時代》依舊沒能賣出去。可讓人驚奇的是,他死後不久,他的文字卻在不少人心中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