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一個IT男的黃金時代

2020-12-09 林七的小屋

王小波,又名王二,是個有趣而神奇的人。作家,這是大多數人對王小波的印象。在座的各位都或多或少的聽過這個名字,其中90%是關於他和李銀河的愛情故事,這主要歸功於前幾年以此為主題熱炒的營銷號們。少部分人大概也能說出來他是個近代作家、喜歡開黃腔,寫過《黃金時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和雷軍、馬化騰是一個時代的的程式設計師。今天這一期人物,我們不談王小波與李銀河的浪漫故事,不談那些被網易雲評論區用爛了的經典語錄,而是就這個有趣的IT男王二本身,來談談他的一些故事。

1971年,一個名叫王二的知青從雲南山溝裡的農場橫跨半個中國,來到山東牟平插隊,成為一名當地的教師。一年後,他被調回北京成為一名半導體廠的工人,在閒暇時除了看些雜書,王二還在準備著進入的大學錄取考試。1978年,只有初中學歷的他愣著頭皮去參加了高考,沒想到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錄取,在畢業後留校返聘成為了人大的教師。

這段經歷,就是王小波前半生的縮影,雖然幾筆帶過,但是其中蘊含了非常多的艱苦,也因此成為了《黃金時代》創作的靈感來源。

1977年,他與在《光明日報》做編輯的李銀河相識並戀愛,並於三年後結婚。這期間,他寫出了無數甜如蜂蜜一般的情書,並流傳至今。

1984年,李銀河決定出國讀書,為了繼續和李銀河待在一起膩歪,順便體驗一下異國文化,王二同學赴妻子就讀的美國匹茲堡大學的東亞研究中心。

王小波大學在人大學的是貿易,去美國匹茨堡大學讀經濟的研究生,有意思的是到那兒之後,他的導師許倬雲,看了《黃金時代》的初稿後跟他說,你就是寫作的奇才,以後必能在文壇有一席之地。以後你在我這什麼都不用幹了,吃好住好,沒事兒開車去美國旅旅遊,畢業證照發,只要你抓緊時間寫小說就行。王小波一聽就樂了,那感情好。於是師徒二人除了交流工作,就是討論王小波的寫作狀況,搞到最後,王二同學幾乎都忘了自己是來念書的。到畢業的時候,經濟學的書沒讀多少,卻帶了整整一箱稿子回國。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許倬雲老師,有個喜歡學音樂的外孫,名叫王力宏。

之後的幾年間,他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和人民大學會計學系,到了1992年,才決定辭職成為一名自由撰稿人。他的大多數作品都在這期間完成,除了寫稿,平時的他還熱衷於一個在當時非常稀奇的玩意兒——計算機編程。

王小波在北大任教時,主要工作除了教書,就是社會學研究的數據統計。我們知道做統計各種分析工具是少不了的,現在有excel,有python和R,那個時候一窮二白,基本都是手工拿計算器算的。眼看著數據越來越多,老式的統計方法已經不夠用了,怎麼辦呢?看著北大微機室的幾臺電腦,王小波陷入了沉思。

90年代初,國內軟體相當稀缺,空有硬體,打開電腦就是這樣的(DOS界面)也沒有辦法方便地做統計分析。

思來想去,王小波決定自己開發一套適用於數值統計的軟體。當然,對於一個非科班出身的作家來說,開發軟體也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他先是學了FORTRAN,彙編,C等語言,接著又學習了數據結構與算法,寫作之餘還順便看完了編譯原理。花了不少時間,總算是開發完成。在給朋友的一封書信中,王小波吐槽道

「我現在正給北大社會學所做統計,手上除SPSS沒有可用的軟體,國內這方面很差。我現在會用FORTRAN,編統計程序不方便。聞兄談起你們用S語言,不知是否好用。工具書也不知好找不。不管好歹,煩兄找個鏡像拷貝給我。照我看只要能解決各種矩陣運算就夠:當然也要有各種分布函數。反正也是瞎胡混,我就算努把力,少混點吧」

後來又調回到了中國人民大學,因為有編程和數理基礎,被選會計系做老師。在這期間,為了寫小說,王小波利用閒暇時間編寫了一套DOS下的獨立中文輸入法和中文編輯器,也是國內第一套用調整字模發生器方法輸出漢字的系統。

要知道,中文編輯器和輸入法中的任何一個,都是現如今大牛級的程式設計師才會去嘗試的東西,比如金山軟體創始人、WPS的開發者求伯君。而王小波不僅自己寫了一個,還通過賣這些軟體賺了些錢。當時很多中關村的老闆聽說有這麼個人,硬是要拉他入夥,王小波擔心創業之後沒有時間寫小說,於是思考再三後還是謝絕了這些邀請。

彼時,馬雲還在杭州當英語老師,深圳大學裡有個在上數據結構課的,名叫馬化騰的大學生。丁磊從同學那裡借來帳號第一次登上了yahoo,而微信之父張小龍還在電信局上班。

王小波還是國內最早的一批主機發燒友, 93年的時候,王小波自己掏錢買了一臺286,當時市面上最好的是蘋果的 Macintosh ,但國內很難買到,維修起來成本更高。儘管如此,286在當時已經是一臺奢華無比的機子了,相當於現在的I9 9960X+2080Ti,當時的王小波高興得一塌糊塗。

但是對於開發軟體來說,這臺頂配主機還是滿足不了王小波的要求,於是他又花了不少時間對這臺主機進行不斷優化。在《科學的美好》一書中,王小波寫道:

「我現在既不是化學家,也不是數學家,更不是物理學家。我靠寫文章為生,與科技絕緣 —— 只是有時弄弄計算機。這個行當我會得不少,從最低等的彙編語言到最新潮的 C++ 全會寫,硬體知識也有一些。但從我自己的利益來看,我還不如一點都不會,省得整夜不睡,鼓搗我的電腦,刪東加西,最後把整個系統弄垮,手頭又沒有軟體備份。自己覺得該告一段落,去寫小說了。」

搗鼓主機和軟體讓他痛並快樂著,但王小波並沒有真的拋棄對IT的喜愛。在寫作時,小波同學還是經常關注著外界的技術發展,他的日記中曾吐槽這樣過

「照我看,蘋果還是買不得。因為IBM-PC的兼容機隊伍龐大。INTEL又總能推出新一代CPU,將來還有大發展。買微機錢的投資是大事,時間、精力投資更為巨大,買386兼容機才是明智之舉。」

他認為,硬體更新換代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一味追求頂配有時候吃力不討好,不如做等等黨。有趣的是,王二同學不僅僅是個IT男,也是個合格的理工男,他的同學形容他解數學題就像殺豬一樣,特別來勁,一道一道解決。不過王小波坦言,解多了也覺得沒意思,所以又回去看小說了。

在任教時,他還曾提出過一些有意思的理論,比如在給朋友的書信中,他寫道

「最近胡思亂想想出了個理論來,還沒認真推導,大抵是設立多個Dummy變量構成的聯合分布,其合計樣本點構成一球面,點到點的距離以總誤差計算。所以一樣本點的對點就是它的否,誤差最大。其餘的正在想。」

關於算法,王小波也有一定的了解,比如1992年的日記中,他寫道

「遞歸論我沒學過。我哥哥大概懂一些。我和你說的大概是計算機內的遞歸算法。我在美國讀的書都是關於機器的。算法、數據結構之類全在國內看的,也不知英文叫什麼。在C語言裡是指在一個函數內調用同一個函數。」

值得一提的是,王小波的父親是國內有名的邏輯學家,曾被潤之親自接見,而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子承父業,是我國邏輯學泰鬥沈有鼎先生的弟子,專攻數理邏輯,曾赴美國圖蘭大學求學,讀博時解決了當時美國學界著名的數理邏輯難題。王小波雖然自幼喜歡文科,但也不排斥理科,或許也與他的父親有關。

王小波還有一個外甥名叫姚勇,就是在《我怎樣做青年的思想工作》一文中提到的那個小孩。受舅舅影響,姚勇在清華大學主修編程,曾開發過一款名為《QQ炫舞》的遊戲,這款遊戲也是騰訊踏上轉折點的關鍵遊戲之一。同時,他也是個搖滾發燒友。曾加入過一支樂隊,叫做水木年華,當時的主唱叫做李健。

關於王小波的這些經歷,在他的小說中其實都有體現。比如《未來世界》裡的王二是個工程師,整天想著研製永動機,《紅拂夜奔》裡的李靖發明過一個巨大的開根號機器,在戰場上,這臺機器運轉起來揮舞著槓桿邊開根號邊攻擊敵人,有的人死在根號3下,有的人倒在根號5下,其厲害之處在於通過簡單的輸入整數保證決策的速度,快速輸出一個讓人無從預測且無窮無盡的招式排列組合,也就是開平方得到的無理數。這樣對手永遠不知道你的下一招是什麼,然後就被打倒。

王小波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幹過很多事情,下過鄉,考過大學,出過國,學過經濟,研究過數學,寫過代碼,搞過硬體,最後成了小說家,直到去世的那一年,他還做了次編劇,他的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榮膺1997年的坎城國際電影節入圍作品,這是第一位在國際電影節為中國取得最佳編劇獎的內地作家。

雖然囫於時代,他的作品曾很長一段時間得不到出版,等到死後才陸續被世人所知。但無論他做過什麼,他身上所留存下來的,讓我們尊重的還是獨立、自由的思想。在我看來,王小波的作品,平凡直白卻又透著大智慧與小聰明。同時他也是一個特別不套路化的作家,或許跟他的理工男思維有關,他的文字會讓你感覺像小橋流水,流到哪都是風景。

小波是獨特的,特立獨行的作家。可以說,他的作品在當代文學史上是獨樹一幟的。主要原因我想還是有趣吧,這種趣味包含兩個層面,語言表達的幽默與理性思考的趣味,即幽默與理趣。作家哲夫曾說:對於王小波的評價,一直以來都有兩種不同的極端。一部分人對他推崇備至,將他推高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人覺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學,有點兒嬉皮士的意思,一向被自命正統的人們所不喜歡。

在周圍人看來,他是一個溫文爾雅的鄰居王二,一個醉心技術的IT極客。這樣的王小波是有趣的,這樣的極客精神是有趣的,當二者相遇,其有趣程度不亞於林黛玉考入霍格沃茲,孫悟空大戰三體水滴。

曾經有人問我,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其實在《沉默的大多數》中,王小波已經給出了回答:「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簡單地活著,做喜歡的事,就是他想告訴我們的答案。有趣而美好,就是王小波的英雄主義。正如他所說的,生命可能短暫如朝露,但請別怕,別怕向前,別怕生活,別怕這一切美好的事物消失,來吧,先讓它存在。

相關焦點

  • 李銀河憶王小波:我和他就是一個男版灰姑娘的故事
    正是在這一年我結識了王小波。我在一個我們兩人都分別認識的朋友那裡看到了他的手抄本小說《綠毛水怪》,心裡就有了這個人。雖然是「水怪」,還長著「綠毛」,初看之下有心理不適,但是小說中顯現出來的小波的美好靈魂,對我的靈魂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
  • 王小波:一個寫了20年「黃色小說」有趣的人,生前寂寞,死後封神
    後來王小波的去逝,他的哥哥曾說:「小波這麼年輕就因病逝世,和娘胎中受刺激不無關係」王小波出生時,上面已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所以他在男孩中排行老二。熟讀王小波《黃金時代》的人都知道,裡面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就是王小波的真實寫照。
  • 王小波逝世23周年:他勇敢、坦蕩,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但從1992年起,王小波辭去在人大的工作,將主要精力投入寫作,逐漸成為一個自由撰稿人。有的編輯說他的稿子是送死囚犯的囚車,來一個斃一個。其實編輯也很沮喪,他上報王小波的稿子,結果領導那總是通不過。有人勸他換個風格,寫寫大眾流行的題材,學學某個女作家,王小波一聽這話就生氣。雖然通過寫作賺了一些錢,但全職寫作後,他寫的多數稿子都發不出去,王小波在經濟方面一直捉襟見肘。生前寂寞,死後爆紅。
  • 讀完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後:王小波筆下的性,秒殺一切寫性小說
    比方說,王小波寫到王二和陳清揚在山上做壞事的時候,在山上做愛的時候,陳清揚的乳房摸上去像一個涼涼的蘋果,然後說他們做完壞事後,一隻牛在旁邊吱的一聲就跑掉了之類的。總之,成年人的男歡女愛在他的筆下成為讓人看上去非常乾淨、非常自然的東西。
  • 王小波:一個浪漫到骨子裡的人,用浪漫撩到了媳婦兒,成就了自己
    王小波,1952年生於北京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在家中排行老二。小時候的他,插隊、下鄉、當民辦教師,根本談不上什麼有什麼天賦,也更不可能將他和後來的「作家」聯繫在一起,唯一可以拿到檯面上說的,只不過是在小學五年級時,寫了一篇作文被當成範文在學校裡廣播。
  • 身體的快樂,是我們唯一的精神武器——王小波《黃金時代》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知道王小波的,另一種則是不知道王小波的。知道王小波的,又分兩種人,一種喜歡他的要死,另一種雖然喜歡王小波這個人,但是覺得這個「臭流氓」,寫得東西顛三倒四的,什麼鬼?在我看來,王小波刻意用粗鄙的文字褻瀆瓦解稀鬆平常的事物,給人強大的感官衝擊力。裡面對於性的描雖然用詞粗俗,可我覺得這不僅沒有下流感,反而純潔乾淨。這本書總的來說,就只有兩主人公:男主人公王二和女主人公陳清揚。背景就是文革時期,他們倆之間發生的「純淨」的「偉大」的【革命友誼】。
  • 王小波:寫了20年的「黃色小說」,死時身邊無人陪伴,痛苦撞牆
    當我看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那隻「豬」越來越具象為王小波,在一個特殊年代,敢於反抗一切的豬。這種靈魂上的特立獨行與反抗精神也融刻在了王小波的骨子裡,這也是他作品能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原因所在。有人說王小波是文痞,因為他的文字談不上華麗唯美,在《黃金時代》中,更有著大量對情慾的描寫。
  • 王小波《黃金時代》:醫生陳清揚的愚昧無知,掀起了人性的遮羞布
    最初,陳清揚為背負在自己身上的這個謠言苦惱不已,迫切地想證明自己不是個「破鞋」,並不是像傳言說的那樣,隨便就能和任何一個男患者搞到一起,她想讓自己的男患者來證明這件事。這天正好來了一個男患者,叫做王二,奇醜無比,未婚,是一個無所事事精力無處發洩的青年,比女醫生小5歲。
  • 王小波《黃金時代》:一個敢把性寫進書的男人,究竟想幹什麼?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凝聚了王小波大半生的心血,歷時20年才定稿的作品,連王小波自己都說:「《黃金時代》是我的寵兒。」在王小波的心裡,想要表達的並不是性的本身,而是通過寫性表達那個時代,對壓抑的反抗,對想要控制人的環境的反抗。因為性是最私有、最隱蔽的,完全屬於自我的一種自然衝動。
  • 《黃金時代》是王小波的寵兒,卻被稱為「黃色小說」,王小波真冤
    王小波說:《黃金時代》就是他的寵兒。《黃金時代》講的是王二和陳清揚的愛情故事,裡面就有很多的性愛描寫。在1992年香港繁榮出版社出版此書時,就被直接命名為《王二風流史》,被收入「風月系列」。由於這部小說帶有著許多情愛的色彩,以至於被很多人稱為「流氓小說」。
  • 高曉松:王小波是神一樣的存在,他的《黃金時代》你怎麼看?
    王小波不得不說,王小波在中國作家中真是太特別了。初看《黃金時代》,很容易被裡面直白的性描寫,驚到眼球,而忽略了王小波的真實意圖。除了《黃金時代》,王小波的其他作品還有《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沉默的大多數》《綠毛水怪》等,王小波以自己獨特的黑色幽默,和理性的邏輯推理,奔放的想像力,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許多知名大佬都是王小波的狂熱粉絲,馮唐戲稱自己是「王小波門下走狗」,高曉松稱王小波「是神一般的存在」。
  • 「我不是破鞋」展開了王小波《黃金時代》,高曉松稱他神一樣存在
    23年前,有一個叫王小波的作家突然發病,在地板上掙扎,捲曲著身體,最終孤獨地死去,享年45歲。「我(男主王二)二十一歲時,正在雲南插隊。陳清揚(女主)當時二十六歲,就在我插隊的地方當醫生。我在山下十四隊,她在山上十五隊。有一天她從山上下來,和我討論她不是破鞋的問題。」「她(陳清揚)要討論的事是這祥的:雖然所有的人都說她是一個破鞋,但她以為自己不是的。」
  • 初看不懂陳清揚,再看戀上王小波,《黃金時代》王小波的「神」作
    《黃金時代》是我看王小波的第一本書,也是我第一次從閱讀中感受到王小波的文字,直接,粗放,又不缺乏細膩和真誠。王小波寫過很多書,有雜文和小說。我忘了自己為什麼選擇先從《黃金時代》看起,也許是因為下面這段話太常見,以至於印象深刻。
  • 《黃金時代》王小波:「有趣,是一個人最大的魅力」
    在國內,人們向來是談性色變,大家普遍認為這是一個不好的詞彙。人們把性和「色情」「汙穢」掛鈎,覺得這有傷風化,難登大雅之堂,於是大家也都默許了這種觀點。然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主角王小波,他對待性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 王小波的《2015》《2010》,致敬奧威爾的《1984》
    《1984》封面王小波不止一次提過奧威爾的《1984》看他的《2015》和《2010》還有黑鐵時代電影《1984》劇照而王小波與奧威爾一樣不小心都成了預言家《1984》影響了王小波而王小波影響了我們《2015》裡的流浪藝術家恰如今日《2015》的畫家小舅經過改造他的「那話兒」已被「警察舅媽」馴服只要聽到「小舅媽」的立正命令「那話兒」可以由一個問號變成感嘆號
  • 王小波《黃金時代》:用幽默大膽的口氣,諷刺現實,說出人生事實
    王小波用心最深,最令自己滿意的是他的小說,尤其是他的成名作《黃金時代》。用獨有的黑色幽默,讓你捧腹,讓你沉思,讓你看懂欲望的真實,現實的荒謬。王小波《黃金時代》:用幽默寫肉慾,批判諷刺現實,戳破人生真相王小波自己說:「寫《黃金時代》用了我很多時間和才華,寫得很精緻,傾注了我對小說的許多想法。
  • 王小波在午夜去:他前沉默,但後,他被高曉松稱為上帝般的存在
    因為王小波的母親在懷孕期間受到這一事件的嚴重打擊,影響了她的孩子。王小波為先天性發育不良,反應稍慢。正是這樣一個意外,王小波的生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先天的問題和缺陷也使他發現了自己的差異。因此在他後來的作品中,他也評論說他是一隻特立獨行豬。
  • 魯豫:王小波的文字很解渴
    那時候王二想:「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個慢慢受錘的過程。」如果要選中國文壇作家中,最特立獨行的一位,我會把票投給王小波。
  • 王小波:單單你的名字就夠我愛一世的了
    王小波是中國文壇裡很重要的一位作家,他的文風犀利,他的觀點有個性,王小波很火的時候,有過一個爭論,到底王小波雜文寫得好,還是小說寫得好呢?結果大家爭論到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他的情書寫得好。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情書,讓很多人知道了王小波的文字,余杰在一次訪談中說:如果我遇見王小波,我會告訴他,你寫得最好的並不是小說,而是你寫給妻子的那些信。
  •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魯豫看了《黃金時代》後,說:「王小波的作品有一種力量,他有無堅不摧的破壞力,又有著超強的治癒力,喚醒了我,文字很解渴。」高曉松也曾高度評價:「王小波寫的小說,在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而且甩第二名非常遠,他是神一般的存在。」這兩位大咖為什麼會給王小波如此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