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585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委屈自己的善良,或許在別人眼中只是卑微的討好。
「你越是善解人意,越是沒人愛你」,當善良成為一種枷鎖,一個人會活得很累,活得沒有了自我。
案例
早早是一名初入職場的女性,是同事們口中的「老好人」,對於領導和同事不合理的要求,完全不懂得拒絕,正因如此,大家變本加厲地欺負她,將本來屬於自己職責內的事情都交給她完成,哪怕她自己都忙不過來,也要全力以赴。而當自身遇到問題時,寧願逞強也不願麻煩別人。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在感情裡,她也常常委曲求全,做個「善解人意」的女朋友,從不無理取鬧,即使自己很委屈很受傷,也要咬牙堅持。
她說自己活著太累了,可是縱使整個人都快臨近崩潰,卻還是沒有辦法說出「拒絕」二字。
追根溯源,其實都是原生家庭作祟,父母對弟弟萬般寵愛,為了博得好感,她努力做個懂事的孩子,為了獲得一絲絲的愛和關心,她逼迫自己過早地成熟懂事,從不提各種要求,學習特別努力刻苦……
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討好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施捨」多點疼愛和關心。
生活中,像早早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或許你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人,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也不會拒絕別人,從來不提意見,只會點頭贊同……殊不知,這種不計較和小心翼翼地討好,只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個軟柿子、好欺負,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就是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的感受。這類人在意別人的眼光,害怕拒絕、怕給人添麻煩、怕向人提要求,因為擔心人家會生氣、不開心,寧願讓自己委屈。
他們總是將自己放在一個弱勢地位,不敢表露內心的真實想法,擔心不被人接納,害怕被人攻擊,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是不斷地付出、妥協、忍耐,活得小心翼翼,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地位,為了維持良好的關係,擔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感情裡,他們害怕對方離開,一味地委屈自己;在班級裡,害怕被孤立,找不到歸屬感,努力迎合他人,無原則地滿足他人,以換取好感和不對等的友誼。有時受到別人的一點小恩惠,就覺得特別不好意思,想方設法地要將人情還回去。
正因如此,他們忽略自身的感受,沒有原則和底線,委屈自己的善良,而成為他人眼中卑微的討好,其實,這樣反而無法贏得他人的尊重,活得很累很累。
到底是什麼導致的討好型人格呢?絕大部分和一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尤其是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根深蒂固。這幾種家庭培養出的孩子,多半是討好型人格。
幾種家庭容易培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1、父母過於嚴厲的家庭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高、管制很多,為了屈服於父母的權威,他們變得懂事、乖巧,事事妥協、禮讓,委屈自己,更不敢向父母提要求,生怕被拒絕和訓斥。
如果從小是在打罵、批評、嚴厲管教的環境中長大,孩子長期處在一個不平等的位置,為了達到所謂的和諧,只能順從、妥協,擺出低姿態,過於懂事才能夠「被愛」。
2、缺愛的家庭
如果父母對娃的關心過少,可能導致孩子內心缺少安全感,性格自卑、敏感,為了獲取父母那一點可憐兮兮的疼愛和關注,孩子努力去討好。
3、總是否定孩子的家庭
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否定,會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懷疑、逐漸迷失自我,總是覺得自己技不如人、低人一等,為了獲得認同感,加倍努力去成為他人眼中的「自己」,在這一過程,削弱自身的想法和觀點,沒有了主見,只能聽從。
4、父母關係不好的家庭
如果父母婚姻不幸福,經常吵架、打架、冷戰,會使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誤以為是自己的「不聽話」「不懂事」讓爸媽生氣,為此,他們努力迎合父母的想法,轉演變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5、父母是討好型人格的家庭
父母是孩子學習和效仿的對象,如果爸媽本身就是討好型人格,便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子女,這類父母自我價值感很低,總是照顧他人的情緒,將自己擺在一個很低的位置,害怕給人添麻煩,擔心被人看笑話……孩子潛意識裡便會不自覺地討好別人。(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