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這些家庭的孩子,易養成「討好型人格」,多半活的很累

2020-12-22 IF枕邊育兒

文|全文共1585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委屈自己的善良,或許在別人眼中只是卑微的討好。

「你越是善解人意,越是沒人愛你」,當善良成為一種枷鎖,一個人會活得很累,活得沒有了自我。

案例

早早是一名初入職場的女性,是同事們口中的「老好人」,對於領導和同事不合理的要求,完全不懂得拒絕,正因如此,大家變本加厲地欺負她,將本來屬於自己職責內的事情都交給她完成,哪怕她自己都忙不過來,也要全力以赴。而當自身遇到問題時,寧願逞強也不願麻煩別人。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在感情裡,她也常常委曲求全,做個「善解人意」的女朋友,從不無理取鬧,即使自己很委屈很受傷,也要咬牙堅持。

她說自己活著太累了,可是縱使整個人都快臨近崩潰,卻還是沒有辦法說出「拒絕」二字。

追根溯源,其實都是原生家庭作祟,父母對弟弟萬般寵愛,為了博得好感,她努力做個懂事的孩子,為了獲得一絲絲的愛和關心,她逼迫自己過早地成熟懂事,從不提各種要求,學習特別努力刻苦……

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討好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施捨」多點疼愛和關心。

生活中,像早早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或許你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人,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也不會拒絕別人,從來不提意見,只會點頭贊同……殊不知,這種不計較和小心翼翼地討好,只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個軟柿子、好欺負,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就是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的感受。這類人在意別人的眼光,害怕拒絕、怕給人添麻煩、怕向人提要求,因為擔心人家會生氣、不開心,寧願讓自己委屈。

他們總是將自己放在一個弱勢地位,不敢表露內心的真實想法,擔心不被人接納,害怕被人攻擊,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是不斷地付出、妥協、忍耐,活得小心翼翼,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地位,為了維持良好的關係,擔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感情裡,他們害怕對方離開,一味地委屈自己;在班級裡,害怕被孤立,找不到歸屬感,努力迎合他人,無原則地滿足他人,以換取好感和不對等的友誼。有時受到別人的一點小恩惠,就覺得特別不好意思,想方設法地要將人情還回去。

正因如此,他們忽略自身的感受,沒有原則和底線,委屈自己的善良,而成為他人眼中卑微的討好,其實,這樣反而無法贏得他人的尊重,活得很累很累。

到底是什麼導致的討好型人格呢?絕大部分和一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尤其是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根深蒂固。這幾種家庭培養出的孩子,多半是討好型人格。

幾種家庭容易培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1、父母過於嚴厲的家庭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高、管制很多,為了屈服於父母的權威,他們變得懂事、乖巧,事事妥協、禮讓,委屈自己,更不敢向父母提要求,生怕被拒絕和訓斥。

如果從小是在打罵、批評、嚴厲管教的環境中長大,孩子長期處在一個不平等的位置,為了達到所謂的和諧,只能順從、妥協,擺出低姿態,過於懂事才能夠「被愛」。

2、缺愛的家庭

如果父母對娃的關心過少,可能導致孩子內心缺少安全感,性格自卑、敏感,為了獲取父母那一點可憐兮兮的疼愛和關注,孩子努力去討好。

3、總是否定孩子的家庭

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否定,會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懷疑、逐漸迷失自我,總是覺得自己技不如人、低人一等,為了獲得認同感,加倍努力去成為他人眼中的「自己」,在這一過程,削弱自身的想法和觀點,沒有了主見,只能聽從。

4、父母關係不好的家庭

如果父母婚姻不幸福,經常吵架、打架、冷戰,會使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誤以為是自己的「不聽話」「不懂事」讓爸媽生氣,為此,他們努力迎合父母的想法,轉演變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5、父母是討好型人格的家庭

父母是孩子學習和效仿的對象,如果爸媽本身就是討好型人格,便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子女,這類父母自我價值感很低,總是照顧他人的情緒,將自己擺在一個很低的位置,害怕給人添麻煩,擔心被人看笑話……孩子潛意識裡便會不自覺地討好別人。(明珠)

相關焦點

  • 面對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下面這些知識告訴你
    討好型人格具有哪些表現?其實妞妞這樣的心理就是一種典型的討好型人格。這種心理說得好聽一點就是善良,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容易被別人欺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孩子的討好型人格。首先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具有哪些典型表現呢?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終究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大人
    其實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是討好型人格,總是去一味的討好別人,讓自己的內心去獲得滿足,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會去一味的討好其他人,只想要去滿足自己內心無法滿足的需求,想讓自己不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希望自己不再孤單寂寞,就因為這些心理的存在,使得人成為了討好型人格。
  • 孩子挨批後的兩種表現,多是討好型人格,根源出在教育方式
    ,殊不知,這種「懂事」的背後承受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受批評後有這兩種表現,可能正在養成討好型人格。 2、包攬錯誤 當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是一頓批評,有的娃可能會反駁,為自己辯解,這屬於正常的表現,可要是原因並不是出在自己身上,他們還要不停地道歉,說明內心缺乏自信,害怕被否定,不停攬錯只是為了掐滅父母的怒火,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孩子便會養成討好型人格。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討好型人格大多都是女孩子吧,而且很大程度上,和原生家庭很有關係。父母不懂得正確的教育方法,只會否定孩子、打擊孩子。我小時候成績好是應該的,如果考試沒考好就會挨打,我是個女孩,用棍子打。比如我英語考了99分,我父親會說為什麼你不是100分?我拿到了100分,我父親又會問你們班裡有幾個100分?如果我班裡只有我一個得到100分,我父親會說嗯,下次繼續努力。
  • 討好型人格幾種特徵
    討好型人格無法完全接納真實的自己,影響人格自我獨立,心理學老師認為,討好型人格具有以下這些特徵。  1.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真實想法  討好型人格第一個特徵是非常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真實想法。他們通常認為自己處於弱勢地位,一旦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會感覺會被孤立,擔心不被他人接納,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希望這樣不被他人孤立。
  • 缺愛、孤僻、討好型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一起來自省自查!
    家長過多的抱怨,更會讓孩子內心生出害怕父母不愛自己的想法,從而選擇委屈自己形成討好型人格。 身為成年人,站在孩子的面前替他們遮風擋雨是為人父母的首要責任。當遭遇不如意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消化掉情緒、想辦法去解決,不要將消極的情緒傳遞給孩子,更不要控制不住自己向孩子發火。
  • 身為父母的你,是否無形中塑造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我們將這一類心理稱作「討好型人格」。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討好型人格】的共性是:總活在別人的期許中,內心敏感而卑微,不停尋求外界認可。習慣以他人為中心,總是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委屈自己。極少主動表達自我,擔心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不同,從而忽略自己真實的感受。非常在意他人評價,總是去猜測他人意向,迎合他人看法。
  • 「我的孩子特別乖巧」,這是「討好型」人格的特徵,家長不要大意
    正是因為爸爸的情緒以及那句「再不聽話,把你送走」成了孩子改變的原因。點點的情況就是我們常說的「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因為太在意他人感受,常常忽略自己心理需求。這種人格一旦定型,會對孩子一生造成影響。
  •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討好型人格?
    當有人找你幫忙的時候,你不敢拒絕別人,感覺自己好像犯了錯一樣;幫其他人做事的時候,總是小心謹慎,如果這件事沒辦好總會責備自己;借給別人錢,不敢和他們要回來,就算說了這件事也感覺自己做錯了一樣……如果你在生活中出現了這幾種情況,那麼,你可能是討好型人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 討好型人格什麼都好,就是對自己不好
    你會覺得很累。察言觀色是你,活躍氣氛是你,看起來最開心的是你,最缺乏安全感的也是你。只有你自己知道,討好型人格,給生活增添了多少不必要的煩惱。更可怕的是,行為上越是討好,結果卻越是不討好。姜文導演,在我們眼裡很優秀吧,可是他也曾是一個長期討好者:當他被人問道:你的人生有失敗的事情嗎?
  •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父母的大吼大叫是孩子人生悲劇的開始!
    網友的性格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活在別人的世界裡,過多的在意別人的看法,從而忽略自己的主觀感受。就是因為小時候為了避免媽媽的語言暴力,而進行的自保行為——討好媽媽,長此以往,就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小男孩一邊哭,一邊對著鏡頭說:「我會很努力,希望媽媽能多給我幾次機會,我想讓她再幫幫我。」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的無奈與委屈,他是真的傷心了。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網上吐槽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段子,讓人哭笑不得。
  • 討好型人格解析:愛到塵埃的人終將變成施暴者
    那麼,今天我們就根據小z的例子分析一下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也不是自己無緣無故形成的,主要還是和原生家庭的氛圍有關。 1.
  • 蔣方舟、金凱瑞都深受其苦,你有過討好型人格嗎?
    擁有這麼多光環的她,卻在一次演講中分享了自己多年的苦惱。「從小在親戚朋友眼中,我就是他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長輩眼中的懂事聽話、很少有情緒,其實背後是她的不敢表達和隱忍。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殘忍的,一直到她長大,蔣方舟都習慣性與人保持距離。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全民熱議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重慶小夥蔣先生也從中看到了自己女友婧婧的影子——總是退讓,迎合、討好別人…… 特徵1:幾句好話 就替同事完成工作蔣先生名叫蔣佑傑,在沙區一家電子工程上班,今年27歲,與女友租住在沙坪垻天星橋的龍寰世紀小區。蔣佑傑說,自己和女友戀愛了近一年,隨著彼此越了解,他越是被女友的「討好型人格」所困擾。
  • 豆瓣8.9分|從《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看討好型人格的悲哀
    她討好那些男人,沒有尊嚴卑微的活著,只是期冀一份愛戀施捨,用施捨來裝點自己的世界。但這些男人沒有一個人真正愛她,她不斷被拋棄,又不斷的投入渣男的懷抱,落得狼狽不堪,而當她後來真正明白生命的真正意義,想重新振作起來的時候,卻因教訓了幾個不聽話的孩子而被終結了生命,何等諷刺。猛然想起,她的命運和民國的才女蕭紅,又是何等的想像啊!
  • 討好型人格:你很好,不需要討好任何人
    1每個人,都有討好型人格的潛質 有人說,每天下班回家,摘掉自己臉上一層又一層的社會面具,突然間覺得心累。你有過類似的感覺嗎? 大多數時候,人們似乎都不得不偽裝自己,帶著各種各樣的面具,去維持彼此間的關係和體面。
  • 佔星測試: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討好型人格之所以普遍存在自我壓抑,根源上是因為這五種特徵導致。 首先,討好型人格不懂得拒絕。但其實你內心並不想出借這些錢,所以在把錢借出去之後,你會長時間的沉浸在這種難過裡。而這種難過對你的傷害,遠遠大於借錢的危害。 其次,討好型人格很會迎合別人。 這幾乎是一種本能,而且是『不會拒絕』的升級版。如果擁有這種心理特徵,你會本能的在第一時間贊同別人的說法,雖然很多觀點你不贊同,但你這也只能事後難過。
  • 心理學:討好型人格,一般都有這4個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有時候活得很彆扭,一方面內心抗拒討好別人,但是卻還是違背本心不得不去迎合別人。 討好型人格,一般有4個表現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4個表現特徵也可以解答為什麼「老好人」很難真正快樂,因為他們太委屈自己了。
  • 委屈自己討好別人,有社交障礙的「討好型人格」都有這4個特點
    編者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出現了社交恐懼症,這是一種社交障礙,尤其是如今的一些90後,感覺他們對於人際交往,以及與人相處時,所表現出來的「怯弱、無力感」要更強。而在社交恐懼症中,「討好型人格」往往更存在於大多數人中;什麼是討好型人格?換句話說,也可以理解為「老好人」。委屈了自己,卻並不一定能夠討好別人。
  • 《可愛的詛咒》:擺脫討好型人格的實用手冊
    《可愛的詛咒》:擺脫討好型人格的實用手冊小陳是一家農業公司的辦公室人員。年初復工後,老闆說農場找不到臨時工,讓她和其他兩名辦公室的姑娘去農場幫忙,其中,包括一名會計。她們想著公司目前確實比較難,資金周轉有問題,疫情影響的招工也有問題,但農場的活不能等,於是答應了。但誰也沒有想到,老闆會這麼得寸進尺。施肥、剪枝、授粉......甚至安排她們去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