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屆的羊城粵劇節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優秀劇目展演、華人華僑社團粵劇粵曲聯展、粵劇電影展映、粵劇研討會以及粵劇名師講座等活動,受到粵劇愛好者的追捧。
粵劇於2009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如今,粵劇入選「世遺」已步入第二個十年。11月29日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粵劇日」,從粵劇節期間的多項活動以及多方反饋來看,新時期粵劇的傳承與發展始終是人們關注的話題。相關部門和業界也在努力探索,希望引領人們一起走進粵劇的百花深處。
專家探討 戲曲的突破必須建立在規律之上
第八屆羊城粵劇節以中國戲劇家協會為指導單位,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聯合主辦。11月18日,組委會召開「新時代粵劇的傳承與發展研討會」,來自北京和廣東省內的多位專家、學者、院團代表積極建言獻策。
中國劇協黨組成員、秘書長、著名戲劇評論家崔偉表示,中國戲曲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沉下心來,認真地在創作上、傳承上、發展上尊重規律,解決好傳統與當下的問題、共性與個性的問題、尊重規律與突破的問題,處理好長項和短板的問題,這才是粵劇健康發展的根本之路。」崔偉說。
中國戲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古典藝術,「古典藝術未必不能表現當代生活,但表現當代生活一定要尊重戲曲藝術的規律,尋找到我們表現生活的角度、方式,要將戲曲藝術的當下和傳統結合好。」崔偉強調,「戲曲的突破必須建立在規律之上,建立在規律之上的突破才是實實在在的突破。」
中國的戲曲在新時期更好地發展、傳承、創新,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秘書長汪剛認為必須堅守各劇種的本體,「在堅守本體的基礎上守正創新。一方水土養育一個劇種,脫離了這方水土恐怕這個劇種也就不存在了。」
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廣東粵劇促進會會長倪惠英近幾年主持編撰《粵劇藝術表演大全》,「其實每一代粵劇人,都經歷了傳承、學習、充實、創新的過程。整個編撰就是把粵劇這幾百年的歷程進行梳理,而且利用當代的科學技術把它活化,希望能留下一個基礎源流的東西。」她說,粵劇要發展得好,一定要有源有根,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梅蘭芳先生提出的「移步不換形」。要懂得粵劇的藝術規律,才能夠更好地傳承粵劇。
廣東開放大學文化傳播與設計學院教師楊迪認為,粵劇的傳承,一方面是傳統意義上的技藝的傳承,另一方面是粵劇文化基因的傳承。「傳承文化基因,廣州的院團和很多高校都在做,比如『粵劇進校園』項目,我覺得這些工作很有必要。」
新編粵劇 在傳統審美和現代審美之間找到交融橋梁
在當下的舞臺上,粵劇的創作思維和方法,如何更好地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粵劇人一直在努力。
本屆粵劇節開幕式劇目《清水河畔》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戲劇立意。劇中,導演調動了多種手段,充分運用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手法,開創了新的粵劇表演程式,提升了舞臺呈現效果,劇中的板凳舞、開車舞與水浪舞都頗有新意。劇中加入了直播、網紅等概念,活用戲曲傳統程式加上現代多媒體科技,來表現現代生活化的場景,讓觀眾覺得很有趣、很親切。
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秘書長汪剛在觀看演出之後表示:「我看了以後真的很振奮,雖然這個戲還有發展空間,但我個人認為,這個現代戲是一個典型的新時期粵劇如何創新的戲。」
《清水河畔》風格時尚清新,舞臺呈現輕盈明快,運用了LED屏、3D投影等多媒體技術,有觀眾表示「有看電影一般的觀感。」
不僅是《清水河畔》,由廣州粵劇院與梧州市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創作的大型現代粵劇《抉擇》也獲觀眾評價:「布景精美成熟,呈現的畫面具有滿滿的電影感,非常震撼。」該劇於11月19日在廣州大劇院展演。
《抉擇》講述李濟深響應「五一」號召,排除萬難到達東北解放區與中國共產黨共商國是、籌建新中國的故事。該劇在歷史與現實、寫意與寫實之間自由穿行,既保留了傳統戲曲表演程式優美抒情的特點,又融入了現代戲劇敘事的技法。該劇採用全新的多媒體投影,重現真實的歷史場景,展現部分歷史報紙、信件的影像,讓觀眾切身感受到當時的緊張氛圍。舞臺上還安裝了大型電動轉臺,不僅使場景連貫性更強,也增加了立體空間感。
粵劇電影優化粵劇藝術產品供給 粵劇上「雲端」拓寬傳播渠道
粵劇電影展映是本屆羊城粵劇節的亮點之一,粵劇節期間,一共有20部電影在北京路永漢電影院、下九路平安戲院和紅線女藝術中心展映,包括《南越宮詞》《刑場上的婚禮》《花月影》《柳毅奇緣》《傳奇狀元倫文敘》以及紀錄片《粵韻芬芳》等。
其中,粵劇電影《南越宮詞》為首映。該片根據同名歷史古裝粵劇改編,講述秦末漢初,趙佗奉命南下徵戰百越,他罷戰求和,融合漢越民族,為南越創造了一段和諧發展的歷史。該片由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得主歐凱明攜青年花旦李嘉宜領銜主演。
粵劇電影《南越宮詞》在保留傳統粵劇韻味的同時,按照電影規律進行創新表達,通過高科技手段和藝術表現手法的創新,讓這部廣州的「戲曲名片」煥發了新的活力。
《南越宮詞》首映,吸引了不少戲迷前去觀看。「看得出來,電影創作者懂戲曲規律,不是簡單的戲曲加電影,而是將兩種藝術形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觀眾劉女士如此表示。
拍攝粵劇電影是優化粵劇藝術產品供給的一種手段。廣州粵劇院在廣州市粵劇電影精品工程的支持下,三年來已完成《花月影》《刑場上的婚禮》《南越宮詞》《睿王與莊妃》等電影的拍攝。其中,2019年末上映的《刑場上的婚禮》,觀影人次、放映場次及票房均創下近幾年國內戲曲類電影的最高紀錄,並且入圍2020年金雞百花獎提名。
「希望用這種創新的藝術形式,豐富粵劇的生命力,讓更多的觀眾關注粵劇、愛上粵劇。」把粵劇拍成電影搬上銀幕,歐凱明認為非常值得推廣,「它可以吸引更多不太了解粵劇的觀眾看粵劇,對於粵劇傳播有很大意義。」
本屆粵劇節新增「雲上」直播渠道,對粵劇的傳播也有很大意義。受疫情影響,眾多海外粵劇愛好者無法如往年一樣來到現場觀看演出,組委會挑選部分優秀劇目進行雲上展播,讓全球粵劇迷足不出戶也能參與此次盛會。
相關連結
不斷推動粵劇藝術融合創新
粵劇擁有五百多年歷史,生命力非常強大。近年來,廣州市做了大量工作,希望全面煥發粵劇「老」的經典魅力和「新」的時代魅力。
廣州不斷推動粵劇藝術融合創新,弘揚傳承中華戲曲文化精髓。10月24日晚在廣州塔舉辦「京腔粵韻 唱響灣區」京粵戲曲合作交流活動,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和國家京劇院就京粵兩地文化合作籤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同時還深化與文化和旅遊部直屬藝術院團的合作,計劃在精品創作、人才培養、藝術交流、文創產品開發上進行深度合作。
11月7日晚,「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活動」推出「粵潮粵精彩—粵劇、潮劇戲曲交流」專場活動,粵劇、潮劇首度同臺專場演出,展現了兩大非遺交流互鑑和新生代傳承的勃勃生機。
11月17日晚,第八屆羊城粵劇節開幕式上,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和中國戲曲學院交換戰略合作籤約文本,探索設立中國戲曲學院獎,加大培育粵劇人才的合作力度。
對於粵劇事業的發展,廣州有科學的規劃。2019年5月,《廣州市進一步振興粵劇事業工作方案(2019-2021)》出爐,計劃到2022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以廣州為核心的中國粵劇文化中心,率先建成國家級戲曲傳承發展示範區。此外,廣州粵劇院新址計劃明年6月建成,建成後將成為振興粵劇的發展基地和世界粵劇的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