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出世就有極其不凡的經歷,專為天地冥三界除惡揚善,他的武器虎頭如意金棍在除妖鏟魔、扶正祛邪中立下了赫赫功勞…
不知道大家在看過上一段文字後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這寫的不就是大名鼎鼎的孫悟空嗎?同許多人的觀點一樣,在初讀這句話時我也曾以為這寫的就是齊天大聖,可事實卻相反,它指的不是美猴王,而是是印度教故事中的一隻神猴:哈奴曼。
這不禁引發了一個思考,印度教誕生於公元前兩百年,吳承恩的《西遊記》寫於一千多年後的明朝,而兩個故事中的猴王形象如此接近,那有沒有可能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是來自印度的哈奴曼呢?
然而種種的現實卻將這個問題推向了否定。在唐代一本小說中就寫了這麼一個情節,話說在梁朝時期,有一位將領稱作歐陽紇,他有一位秀色可餐的妻子,後來生下了書法家歐陽詢。一日梁武帝蕭衍下達了一道旨令:南徵,歐陽紇就在南徵的隊伍裡。
也許是擔心妻子一個人在家中會招來鬼迷心竅的男人,抑或是希望妻子能在戰爭中給自己帶來堅不可摧的意志,這一次出門他帶上了自己的老婆。後來戰況出人意料的順利,士兵們很快攻破了桂林地區,馬上就要出發前往長樂。
這裡的長樂就是現在的泉州,想要從桂林到達泉州就必須要通過古樹叢深,密林一望無際的南嶺和武夷山脈。在行軍數月後士兵們雖已接近長樂,但還沒有走出這崇山峻岭。一日天色漸暗,歐陽紇便命令士兵在此休整,這時有個來自長樂的部下上報他說:「我聽說此地有一白猿,專偷貌美女子,夫人長相如此可人,將軍還是小心為好。」歐陽紇雖半信半疑,但還是照部下的建議做了,他加強了妻子身邊的守衛人數。
彼時月亮初升,眾人精神抖擻,一個個都想逮住這個猿猴,而到後半夜,士兵們東倒西歪地站著,先前那股新鮮勁早已被乏困衝散,就在這時一陣狂風吹來,數秒過後一切又歸於沉寂。第二天一早,有人發現夫人帳中沒了動靜,掀簾一望,丟下手中的活計火速向歐陽紇匯報了夫人的失蹤。事後歐陽紇痛心不已,暗暗發誓一定要找到夫人,於是他組建了一支三十人的敢死隊,終日跋涉於林中尋找夫人,最終找到了夫人殺死了猿猴
書中描述這個白猿「有美髯丈夫長六尺餘,白衣曳杖」「遍體皆如鐵,力能殺人」,有人便認為這隻白猿就是孫悟空的原型,代表人物便是一位來自日本的學者中野美代子,她在著作《孫悟空的誕生》中就引用了這個故事,認定孫悟空來自福建泉州。
另外還有人持不同觀點,比如說我們熟知的魯迅,他就認定孫悟空來自淮河,判斷的依據之一是同樣來自唐朝的古書。貞元年間,有一位叫李公佐的人在常州某處客棧為自己的好友踐行,飯桌之上眾人開始談論起自己經歷過的奇異事,這位李公佐就講起自己在洞庭湖的一個山洞內得到過一本《古嶽瀆經》
其上描述了淮河流域的一隻巨獸:狀有如猿,白首長鬐,雪牙金爪,闖然上岸,高五丈許。相傳是大禹治水時被禹困在水底的一隻神獸,由於《西遊記》開篇就有對大禹治水的描述,因此孫悟空出生於淮河這一觀點也最為人所接受。
而我們開頭說到的印度神猴哈奴曼,他的故事知道近代才被文學家季羨林所翻譯,因此幾百年的吳承恩幾乎不可能知道哈奴曼的故事,所以孫悟空其實就是哈奴曼的觀點也就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