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男孩連續「吃雞」6小時猝死,電子遊戲為什麼總是讓人慾罷不能;
17歲學霸通宵玩遊戲:猝死10小時後被發現;
玩遊戲引發猝死!12歲男生連打5小時遊戲後死亡;
嘉定一小夥徹夜玩遊戲「猝死」,法醫勘察現場時「驚呆」;
小夥熬夜玩遊戲到「癱瘓」年輕人已成猝死高發人群;
……
如果在搜尋引擎上敲兩個詞「猝死」和「遊戲」,就會跳出無數條這樣讓人痛心的新聞。
為什麼會猝死?《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篇文章中報導的3則病例可以一窺究竟。
這3則病例,患者均是男生,都是在玩戰爭遊戲中發病。
第一位患者是10歲小男孩,遊戲贏了後就突然暈厥,不過好在很快醒過來了。後來在學校還因室顫發生心臟驟停,被診斷為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
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是一種高度惡性的遺傳性心律失常,嚴重時可猝死。多發生在無器質性心臟病的兒童青少年中,值得一提的是,未經診治的患者病死率高達40%。
共識推薦,基於病史、家族史以及運動或兒茶酚胺應激誘發的心電圖陽性表型,具有臨床證據者,推薦行RYR2和CASQ2基因檢測,家族成員及其他相關親屬行特定突變檢測。
第二位患者15歲,之前因大動脈轉位合併室間隔缺損而行Rastelli手術。他也是在遊戲贏了如發暈厥前兆,急診後診斷為快速單形性室性心動過速,並進行了復律。之後給予了美託洛爾治療,並植入ICD。
結果2個月後,這位少年在玩同樣的遊戲時,同樣快要贏的時候,再次發病,ICD啟動了電復律。
第三位患者11歲,也是電子遊戲的「發燒友」,在與朋友聯網遊戲共同作戰時,突感心悸而失去知覺。最後被診斷為長QT症候群,家族中還因此又發現了幾位患者。這也掀開了患者兩位家人發生的不能解釋的突發死亡的原因。
當前指南多對潛在發生心律失常的兒童青少年的體力活動強度作出了明確推薦,以避免劇烈運動和參加競技類運動,但卻忽視了電子遊戲之類的危害。
作者指出,玩電子遊戲已經被證實能明顯加快心率,而精神壓力和情緒變化還會縮短心室動作電位時程,誘發心律失常,尤其是長QT症候群。
今晚「吃雞」,未必大吉大利。生命不可兒戲,遊戲還需恰當。
(原標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3個病例:電子遊戲可誘發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