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國際市場對黑犀牛角的需求導致幾十年來犀牛一直遭到無情的捕殺,納米比亞、辛巴威和南非等國都存在這種現象。據估計,1960年黑犀牛的數量約為100 000隻,到1995年數量銳減到不足2500隻。如今,通過動物保護組織和一些個人的努力,黑犀牛數量已增加到5600隻左右。但是這個物種還是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偷獵仍然是它們需要面對的最大威脅之一。
科學家們通過全球定位系統(GPS)裝置追蹤和保護這些珍稀生物,定位裝置就綁在犀牛的脖子或腳踝上,或植入犀牛角內。研究人員通過定位裝置回傳的數據監測犀牛的數量,以及它們何時進入偷獵熱點地區。但這些裝置可能會失效,另外,給動物服用藥物以便安裝定位設備的過程也可能對它們造成傷害。
圖片來源:Pixabay
PeerJ(美國的一份開放獲取期刊)近期發表了一項研究,提出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跟蹤記錄犀牛的足跡。這套系統被稱為足跡識別技術(FIT),含有可遠程分析動物行蹤的軟體,可以保護動物遠離偷獵者的傷害。
研究人員的靈感源自與辛巴威當地動物保護者的合作。這些動物足跡分析專家可以通過黑犀牛的後蹄裂紋印痕來識別不同的黑犀牛。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每頭犀牛的後蹄紋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沒有這些啟發,我們可能壓根就不會對足跡感興趣。」「野生動物足跡」(WildTrack)保護組織的聯合創始人兼研究共同負責人斯凱·阿利布埃(Sky Alibhai)說。
圖片來源:Pixabay
為了使用該系統,科學家需要通用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收集犀牛足跡的圖像,並將其上傳到全球資料庫。這樣識別足跡的軟體就能分析識別出不同的個體,並確定它的年齡和性別,準確度高達99%。研究人員還可以利用系統估算某個地區黑犀牛的數量,並觀察它們的活動情況。
佐伊·朱厄爾(Zoe Jewell)也是野生動物足跡的聯合創始人和研究共同負責人,他和阿利布埃正在培訓野生動物保護者、土地管理者、當地導遊和反偷獵者,以便在納米比亞推行足跡識別技術,這裡是黑犀牛的家園,容納了它們28%的成員。在這篇論文發表以後,研究人員已將這項技術應用於多種動物研究,其中包括非洲獅、孟加拉虎和歐亞水獺。
「我認為這對動物監測和個體統計來說是個好消息。這非常有價值,也很實用。」南非洛克伍德保護組織(Rockwood Conservation)的動物保護科學家西斯卡·斯切金(Ciska Scheijen,並未參與這項研究)說。斯切金對足跡識別技術在雨季的表現還心存顧慮,因為雨季時動物的腳印往往模糊不清;它能否勝任追蹤更大的動物種群也成問題,畢竟這項研究所監測的動物數量只有35隻左右。
瀕危動物通常是小團體群居或稀疏分布,但朱厄爾認為,「足跡識別技術也是可擴展的,我們樂於將這項技術運用於研究較大種群的瀕危物種。」
撰文:海倫·桑託羅(Helen Santoro)
翻譯:林清
文章來源: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