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遍布華夏大地的犀牛是怎麼滅絕的?這個才是它絕跡的真正原因

2020-12-17 長歌知歷史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中國大地上從北到南,曾經遍布犀牛

很多人不信是因為犀牛是熱帶動物,一說到犀牛,我們想到的就是非洲大草原;完全聯想不到中國。

而且事實也是這樣,一方面,中國的氣候不適合犀牛生存,另一方面在中國境內確實也已經沒有野生犀牛了。

所以在我們現代人的印象裡,中國是沒有本土犀牛的。

但是當我們回望歷史的時候,種種證據表明,犀牛的足跡曾經遍布中國大地。

氣候可能是大部分人覺得中國不適合有犀牛的主要原因,雖然確實如此,但是氣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如果我們站在地球生命的時間尺度上來觀察,地球上的氣候是一直都在變化的;

想必大家對於冰河時期並不陌生,我們一般稱它們為大冰期;

它就是氣候變化的一個極端表現,很多人覺得大冰期距離我們很遙遠,但事實並非如此;科學研究表明,地球自誕生以來到現在,至少已經經歷過五次大冰期了;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我們稱之為第四紀大冰期,這個第四紀大冰期離我們到底有多近呢?答案就是它現在仍然在進行當中,而我們這個時期剛好正處於第四紀大冰期比較暖和的一個階段。但是即使是如此,我們這個階段的氣候依舊在不斷的變化,這樣我們就能很容易理解氣候變化是怎麼回事了。

話題回到中國,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在距今8000~3000年的時候中國華北地區正處於一個氣候適宜階段,那個時期的熱帶和亞熱帶植物的生長範圍都會向北延伸。

中國著名的氣象學家、中科院院士竺可楨就曾研究過中國古代的氣候變化;

根據他的研究,在近5000年間,中國的仰韶和殷商時代就是中國的溫和氣候時代,當時的西安和安陽地區就有著豐富的亞熱帶動植物種類。

那個時期的氣候為犀牛的生存創造了條件,因此當時的犀牛在中國曾一度非常的繁盛,甚至在殷商時代達到了巔峰數量。

在商代出土的甲骨文中,我們會經常看到殷王打獵捕獲犀牛的記載。這裡的「兕」便就是古代對犀牛的一種稱呼;可以見得殷王除外捕獵時,經常能獵到犀牛,有時候少則一頭,多則五六頭,最多的時候竟一次性捕獲了四十頭。

就算放到現在我們捕魚捕鳥,一次性能抓到四十頭都算是很大的收穫了,更何況是犀牛這種大型動物;由此可見,當時的犀牛在商代時候曾有多繁榮。

除此之外,古代書籍中對於犀牛的記載也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包括出土的各種文物物件都有很多是犀牛的造型;可以見得犀牛在當時是一種很常見的動物,也佐證了犀牛種群曾在中國廣泛存在過。

那麼曾經在中國繁衍生息得如此繁盛的犀牛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呢?

這件事說來我們現代人其實背了很多的鍋,很多人認為中國犀牛是被我們現代人捕殺滅絕的;但實際上,氣候變化是導致犀牛在中國絕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才是捕殺,而這個捕殺能追朔到殷商時期。

首先,在公元500年前後,中國黃河以北的氣候就開始明顯變冷了,於是該地區的犀牛種群也開始逐漸向南遷移。

到了唐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地區已經開始非常寒冷,完全不適合犀牛生存了;

當時在長安附近的園林中就養著一隻從海外進貢過來的犀牛,但是在某一年的冬天裡,這頭犀牛卻被活活凍死了。

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還專門為這頭犀牛作了一首詩,詩的名字叫《馴犀》,詩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飲冰臥霰苦蜷局,角骨凍傷鱗甲縮」,可見當時在長安地區都已經不適合犀牛生存了。

再到公元1050年前後,黃河以南一直到長江流域的氣候也開始變冷,就連廣西境內都不適合犀牛生存了。

在《太平寰宇記·嶺南道》一書中曾這樣描寫當時的鬱(yù)林州(今廣西玉林市):「犀牛有角在額上,其鼻又有一角,食荊棘。冬月,掘地藏身而出鼻。」

說的就是由於當時天氣太冷,犀牛自己就在地上挖個坑然後把身子埋進去,只露了個鼻子呼吸

除了氣候變化這種不可抗力因素,犀牛的另外一個敵人,那就是我們人類

即使放在現在,犀牛角因為其價值不菲且珍貴,很多地區的犀牛也已經開始變成了瀕危物種。

但是當時古人獵殺犀牛最初的原因卻不是因為犀牛角,而是它的皮革。

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鐵甲還沒有興起,犀牛的皮革則成了當時製作盔甲的上等材料,能夠擁有一副犀甲是讓各國兵將都羨慕不已的事情;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軍隊對犀甲的需求量是非常之大的,因此人們對犀牛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捕殺;

而犀牛本身就是一種生殖率極低的動物,一頭犀牛的孕期有400到550天左右,且每次只產一崽,這就讓犀牛數量急劇下降。

到了西漢晚期,陝西關中一帶的犀牛幾乎已經絕跡了;然而物以稀為貴,在犀牛數量極具銳減以後,犀牛角也開始逐漸變得昂貴起來。

人們常說的『竹木牙角』四大雕器中的「角」指的就是犀牛角;

犀牛角雕逐漸成為了當時貴族和王族們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到了宋朝開始,犀牛角開始有了可以入藥的記載,這就使得犀牛角變得更加的珍貴了。

到了清朝,更是開始把犀牛列為官府私有財產,只有官府的人才能捕殺,這可不是為了保護犀牛,相反官府反而比私人更加沒有節制的獵殺犀牛;因為這些犀牛角大部分都進貢給個上級官員和皇上了,成為了地方官員升官發財的鋪路石。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左右,犀牛就幾乎已經在中國絕跡了。

據中國中科院獸類教授王應祥教授的調查:「中國的最後一隻本土犀牛,應該是在1957年在雲南江城北捕殺的。」

而現如今的我們,已經很難想像中國曾經存在過犀牛這樣一個事實了。

相關焦點

  • 我國古代可謂犀牛遍地,為何突然滅絕?古人:殺它才能打勝仗
    犀牛哪去了? 在千百年間,人類通過自己努力與進化,一步步登頂食物鏈頂端,奠定了統治的格局。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地盤與更大利益,人類發動戰爭,用鮮血與戰火塑造輝煌,但卻也用欲望毀滅了無數族群。
  • 一起走近你不知道的滅絕生物3——中國犀牛
    從古至今人類對犀牛的捕殺就從未停止,很多地區的犀牛也因此滅絕,只能留下一隻犀牛角在這個世界上以證明他們存在過。就在這場追逐珍奇犀牛角的屠殺中,中國犀牛就是受害者之一,中國犀牛在1922年徹底滅絕。中國犀牛是生長在中國的三種犀牛(印度犀、蘇門犀、爪哇犀)的種群統稱,中國犀牛皮膚有又硬又黑呈深灰帶紫色,上面附有鉚釘狀的小結節;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使身體看起來就像穿了一件盔甲。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堅硬,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大獨角犀牛」。
  • 「世界犀牛日」:野生犀牛為何從中國消失
    腳下的徒弟曾經是曾經犀牛的王國。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讓我們探尋野生犀牛從中國消失的原因。
  • 為什麼體型龐大的犀牛會在中國滅絕?
    就目前來看,犀牛僅分布於非洲、印度、越南、印尼等地,而且有一些犀牛還是某一地區獨有的物種。其實,早在20世紀以前,我國就分布著三種犀牛的亞種,而且數量還不少。那麼,為什麼這些犀牛會在中國滅絕了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犀牛的滅絕竟然是近親繁殖的原因!
    犀牛是瞎子嗎?研究表明,犀牛的視力大約是貓的一半,普通人的十分之一。眾所周知,即使犀牛在100英尺外的開闊平原上,它們也不會注意到其他體型較大的動物,比如人類。如果你是那頭犀牛沒有注意到的,你可能會覺得它很甜蜜,很滑稽,但不會有人建議你笑。
  • 犀牛——從北到南,我也曾生活在中國
    今天是犀牛日,我們就從犀牛開始吧:我家門口有犀牛三千多年前犀牛曾遍布華夏,不僅產犀牛,還數量多、品種多,我們的祖先是那個年代「最懂犀牛的人」。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在野外遇到犀牛是很平常的事情,大約相當於今天在田野裡遇到兔子。華夏先民們在生存鬥爭中也曾捕獵過犀牛,雖然那時沒有狩獵禁令,不過由於當時人煙稀少、捕獵工具又非常原始,對犀牛的生存繁殖不會造成影響。
  • 天災還是人禍 中國犀牛滅絕記
    一些動物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比如非洲的犀牛。如果我說中國以前犀牛泛濫,你信嗎?黑犀牛,生活在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其實在古代,中國犀牛也很多。河姆渡和周口店的遺址上,多次發現犀牛骨頭;甲骨文記載,商朝殷王一次捕獵到71頭犀牛;戰國犀牛紙鎮、西漢錯金銅犀牛、宋代犀牛擺件等等,這都說明古人熟悉犀牛,犀牛不是遙遠的非洲獨有物種。
  • 圖文:用古董看犀牛末路
    1922年,最後一頭小獨角犀(爪哇犀)被殺,此後,在中國大地生存了幾千年的犀牛在中國徹底的絕跡了。那麼中國古代的大地上犀牛的生存狀態是什麼樣的?又如何是一步一步滅絕的,下面我們從古籍記載和出土文物來初探端倪。
  • 馬來西亞蘇門答臘雄犀牛絕跡
    【新華社微特稿】馬來西亞政府官員27日證實,這個東南亞國家最後一頭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僅剩一頭雌性蘇門答臘犀牛。沙巴州旅遊、文化和環境部長克裡斯蒂娜·劉在聲明中說,那頭雄犀牛名為「塔姆」,大約30歲。它2008年遭捕獲,隨後棲息在沙巴州一處野生動物保護區。
  • 廣東、廣西的大象犀牛為什麼滅絕了?
    兩廣境內曾有大象和犀牛事實上,在一千多年前廣東、廣西境內不止有大象,還有犀牛。西漢人桓寬所著的《鹽鐵論·力耕》記載:「珠璣犀牛出桂林」(珠璣是珠寶、珠玉的意思)。這裡所說的桂林是指「桂林郡」,其範圍包括今天的桂林、柳州、梧州,廣東德慶、陽江等地。戰國到西漢成書的《爾雅·釋地》記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牛焉」。
  • 披毛犀,如此龐大的犀牛,還有自身保暖的皮毛,究竟是怎麼滅絕的
    當今時代,很多人都知道,犀牛的毛被是非常的稀少,有的是直接沒有,皮糙肉厚,一直以來都是以一種笨重的樣子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犀牛的種類也是特別的多。後來經過人們的不斷發現的活化石,還有發現很多和犀牛一樣的犄角,不斷地研究發現,這些帶有毛被和犀牛一樣的動物,竟然是犀牛的另一種類。
  • 犀牛瀕臨滅絕,竟然是因為這個……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去世(圖片來源:央視網)剛剛過去的世界犀牛日(9月22日),讓我們不由得又默默悼念一次北白犀蘇丹。由於人類的捕殺和棲息地的破壞,全世界現存的6種犀牛,除南白犀境遇稍好外,其餘全部處於滅絕的邊緣。然而,有觀點認為,即便沒有人類的影響,犀牛這一物種的衰敗也不可避免。這樣的說法,是否有道理呢?讓我們試著從物種競爭的角度思考一下。
  • 古代詩文中頻繁出現犀牛,為何中國現在卻不存在犀牛了?
    這個估計還真讓很多人發蒙,犀牛中國人是熟悉的,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了那麼多次,肯定是有犀牛的啊,但現在似乎沒聽過中國有關犀牛的什麼新聞,有關老虎好歹還有什麼東北虎偶爾出個鏡,華南虎出來更是會鬧出大新聞,犀牛是聽都沒聽過,其實啊,現在在中國除了極少數動物園有一點之外,野外已經完全沒有犀牛了,注意,不是說野外犀牛數量少,野外老虎、大象還存在,只不過數量「少」,但犀牛是真的徹底沒了。
  • 幹細胞給馬來西亞滅絕犀牛帶來復興的希望
    蘇門答臘犀牛是世界犀牛中最小的一種,2015年在馬來西亞宣布野外滅絕。它曾經在亞洲各地遊蕩,但由於狩獵和森林清理,它的數量在鄰國印度尼西亞減少到只有80隻。世界犀牛中最小的蘇門答臘物種在2015年被宣布在馬來西亞野外滅絕。
  • 力挽狂瀾:人們有望將北部白犀牛從滅絕的邊緣拉回來
    其中白犀牛是犀牛中個頭最大的,體型僅次於大象。它有兩個亞種,北部白犀牛和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的數量只剩下兩頭雌性犀牛,意味著已走向滅絕。而北部白犀牛滅絕的過程,自然是因為它們的犀牛角。犀牛在自然環境下幾乎沒有天敵,它們體型大而且性情暴躁,堅硬的犀牛角是它們最有力的武器。
  • 20世紀中國境內滅絕的十種動物——致那些因人類而失去家園甚至...
    由於19世紀至20世紀初它們的棲息地被破壞,再加上人類的捕殺,裏海虎在中國的這個野生族群已於1916年至1920年代期間滅絕。【以前它們曾被專家誤以為是一個獨立的虎亞種,但如今被歸入裏海虎的一個種群。】據考證,人類最後一次發現新疆虎是在1916年,在這以後的數十年間,科學工作者曾多次尋找過它們的蹤跡,但始終再也沒發現過。可以說新疆虎主要是在人類破壞自然環境之後結束它們最終的生命歷程的。
  • 犀牛也會得癌症去世,這些幾近滅絕的生物,曾經像麻雀和燕子一樣普遍
    去年11月23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因癌症去世。這是一隻雌性犀牛,而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犀牛已在5月去世。 有人認為,地球從誕生至今,無數物種在漫長的歷史中出現又消失,而今天蘇門答臘犀牛的滅絕危機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在他們看來,我們已經進入一個物種滅絕的新時代,不僅是蘇門答臘犀牛,還有很多野生動物已經或者即將在我們這個時代消失。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的獵殺行為加速了這些物種的滅絕。 比如朱䴉。
  • 被稱為「西伯利亞獨角獸」的犀牛其實壽命很長,卻因為環境而滅絕
    一項新研究稱,一隻綽號為「西伯利亞獨角獸」的巨大毛茸犀牛的壽命比以前認為的要長得多,並與人類一起走過地球。這種犀牛會讓大家聯想起來我們常提到的那種童話故事裡面王子的座駕獨角獸,但是這個「獨角獸」不是童話故事裡面的那種。這種巨大毛茸茸的犀牛可比想像中的獨角獸要大得多。
  • 一組滅絕的動物老照片:圖1的皮曾被製成鎧甲,圖5是被捕殺的袋狼
    在戰國時期,這種犀牛身上堅硬的厚皮還曾被人類用來製作成盔甲。隨著時間的推移,氣候的變化,環境的惡劣、棲息地越來越小以及人類的大肆殺戮,1916年的中國已經沒有了這種犀牛蹤跡,上世紀70年代蘇門答臘犀牛北部亞種在世界徹底滅絕。
  • 它是犀牛中的特例,鼻子上長出兩隻角,如今地球上僅剩30頭
    犀牛是自然界辨識度最高的一個物種,因為它的鼻子上一般會長出一個又大又尖的角,這個角成為了犀牛的象徵。大多數有角的動物都會長出兩隻角,但是幾乎所有的犀牛都只長出一隻角,而且還長在鼻子上。然而犀牛家族中也有特例存在,有一種犀牛普遍長出兩個角,而且是唯一能夠長出兩個角的種類,它們就是蘇門答臘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