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答臘犀牛是世界犀牛中最小的一種,2015年在馬來西亞宣布野外滅絕。它曾經在亞洲各地遊蕩,但由於狩獵和森林清理,它的數量在鄰國印度尼西亞減少到只有80隻。
世界犀牛中最小的蘇門答臘物種在2015年被宣布在馬來西亞野外滅絕。
科學家們將希望寄托在實驗性幹細胞技術上,利用來自伊曼和另外兩頭死亡犀牛的細胞,使蘇門答臘犀的馬來西亞變種復活。
"我很有信心,"分子生物學家Md在他位於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的實驗室稱。
"如果一切都在運作,運作良好,每個人都支持我們,這不是不可能的。"
25歲的蘇門答臘犀牛伊曼在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犀牛塔姆死亡後的6個月內,因子宮腫瘤導致大量失血,死在婆羅洲島的自然保護區。
為了讓這兩頭犀牛繁殖的努力沒有成功。
婆羅洲犀牛聯盟(BORA)的約翰-佩恩說:"他相當於一個70歲的老人,所以你當然不指望精子會那麼好。"他為拯救馬來西亞的犀牛進行了大約40年的運動。
"很明顯,為了增加成功的機會,應該從印尼的犀牛身上獲取精子和卵子。但直到今天,印尼仍不熱衷於此。"
跨越國界
印度尼西亞環境部對跨境競爭的職責提出異議,認為這是馬來西亞犀牛死亡的原因,並表示繼續就如何與東南亞鄰國的保護主義者合作進行談判。
馬來西亞科學家計劃利用死犀牛的細胞產生精子和卵子,產生試管嬰兒,植入活體動物或關係密切的物種,如馬。
該計劃與非洲北方白犀牛的計劃類似,非洲北方白犀牛的數量只有兩頭。為此努力的研究人員在2018年報告了為南方白犀牛生產胚胎幹細胞的一些成功。
但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Thomas說,這個過程離生產一種全新的動物還很遠。即使成功了,動物缺乏遺傳多樣性也會對長期生存構成威脅。印度尼西亞科學家A是在馬來西亞提供幫助的人之一,希望成功能提供教訓,幫助他的國家的犀牛。
"這可能需要5年,10年,20年,我不知道,"Arief補充道。"但在日本已經有一些涉及實驗室老鼠的成功,所以這意味著有一個機會。"
日本研究人員已經利用老鼠和小鼠的胚胎幹細胞培育出了牙齒和胰腺、腎臟等器官,以努力培育出可替代的人類器官。
不過現在,伊曼的皮毛將被塞進肚子裡,與塔姆一起陳列在婆羅洲的博物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