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復生?幹細胞給馬來西亞滅絕犀牛帶來復興的希望

2021-01-09 只貝

蘇門答臘犀牛是世界犀牛中最小的一種,2015年在馬來西亞宣布野外滅絕。它曾經在亞洲各地遊蕩,但由於狩獵和森林清理,它的數量在鄰國印度尼西亞減少到只有80隻。

世界犀牛中最小的蘇門答臘物種在2015年被宣布在馬來西亞野外滅絕。

科學家們將希望寄托在實驗性幹細胞技術上,利用來自伊曼和另外兩頭死亡犀牛的細胞,使蘇門答臘犀的馬來西亞變種復活。

"我很有信心,"分子生物學家Md在他位於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的實驗室稱。

"如果一切都在運作,運作良好,每個人都支持我們,這不是不可能的。"

25歲的蘇門答臘犀牛伊曼在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犀牛塔姆死亡後的6個月內,因子宮腫瘤導致大量失血,死在婆羅洲島的自然保護區。

為了讓這兩頭犀牛繁殖的努力沒有成功。

婆羅洲犀牛聯盟(BORA)的約翰-佩恩說:"他相當於一個70歲的老人,所以你當然不指望精子會那麼好。"他為拯救馬來西亞的犀牛進行了大約40年的運動。

"很明顯,為了增加成功的機會,應該從印尼的犀牛身上獲取精子和卵子。但直到今天,印尼仍不熱衷於此。"

跨越國界

印度尼西亞環境部對跨境競爭的職責提出異議,認為這是馬來西亞犀牛死亡的原因,並表示繼續就如何與東南亞鄰國的保護主義者合作進行談判。

馬來西亞科學家計劃利用死犀牛的細胞產生精子和卵子,產生試管嬰兒,植入活體動物或關係密切的物種,如馬。

該計劃與非洲北方白犀牛的計劃類似,非洲北方白犀牛的數量只有兩頭。為此努力的研究人員在2018年報告了為南方白犀牛生產胚胎幹細胞的一些成功。

但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Thomas說,這個過程離生產一種全新的動物還很遠。即使成功了,動物缺乏遺傳多樣性也會對長期生存構成威脅。印度尼西亞科學家A是在馬來西亞提供幫助的人之一,希望成功能提供教訓,幫助他的國家的犀牛。

"這可能需要5年,10年,20年,我不知道,"Arief補充道。"但在日本已經有一些涉及實驗室老鼠的成功,所以這意味著有一個機會。"

日本研究人員已經利用老鼠和小鼠的胚胎幹細胞培育出了牙齒和胰腺、腎臟等器官,以努力培育出可替代的人類器官。

不過現在,伊曼的皮毛將被塞進肚子裡,與塔姆一起陳列在婆羅洲的博物館裡。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該物種面臨滅絕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圖源:CNN)海外網5月28日電 當地時間27日,婆羅洲犀牛聯盟(BORA)通過社交平臺證實,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婆羅洲犀牛聯盟(BORA)表示,這隻犀牛生前患有器官衰竭。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全球僅剩不到100頭
    昨天,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雌性犀牛伊曼(Iman)死亡,這是一年來馬來西亞死亡的第二頭瀕危犀牛,今年5月27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塔姆(Tam)宣告死亡。犀牛,是僅次於大象的第二大哺乳動物,目前全球世界僅存五種犀牛,包括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及蘇門答臘犀牛,前兩種主要在非洲,後三種在亞洲,其中蘇門答臘犀牛是最小的品種,也是唯一長有2個角的亞洲犀牛,其體長240-315釐米,體重550-1100千克,平均體重僅700千克,最大個體1100千克,其特徵為身披厚厚的紅棕色長毛。
  • 犀牛的滅絕竟然是近親繁殖的原因!
    你抬頭一看,看到一頭巨大的坦克形狀的犀牛向你咆哮著,像一頭公牛一樣打噴嚏,巨大的角已經降了下來。你的想法是什麼?。嗯,不要試著彎彎曲曲地跑(這就是躲避鱷魚的方法),也不要坐下來試著讓自己變小(這是為了安撫大猩猩,而不是犀牛)。你最好的選擇就是躲起來,即使你周圍只能看到一塊小石頭或一棵瘦骨嶙峋的樹。事實上,你有很好的機會逃脫懲罰,因為儘管大自然給了犀牛許多非凡的天賦,但好的視力並不在其中。
  • 馬來西亞蘇門答臘雄犀牛絕跡
    【新華社微特稿】馬來西亞政府官員27日證實,這個東南亞國家最後一頭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僅剩一頭雌性蘇門答臘犀牛。沙巴州旅遊、文化和環境部長克裡斯蒂娜·劉在聲明中說,那頭雄犀牛名為「塔姆」,大約30歲。它2008年遭捕獲,隨後棲息在沙巴州一處野生動物保護區。
  • 犀牛也會得癌症去世,這些幾近滅絕的生物,曾經像麻雀和燕子一樣普遍
    去年11月23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因癌症去世。這是一隻雌性犀牛,而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犀牛已在5月去世。 蘇門答臘犀牛 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犀牛的消失,再度引發人們對瀕危物種的關注和討論。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病逝
    據美國合眾國際社(UPI)報導,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當地時間23日因癌病逝;蘇門答臘犀牛是體型最小的犀牛,曾廣布亞洲各地,目前全球僅剩約80頭,大多棲息在印度尼西亞。報導表示,母犀牛伊曼自2014年被捕獲後,一直在野生動物保護區接受照顧,它本周六病逝於婆羅洲沙巴。報導援引官方的話稱,伊曼患有子宮腫瘤。沙巴野生動物部門主任奧古斯丁說:「伊曼的死亡比我們的預期要快,但我們知道,它已經開始遭受極大的痛苦。」報導還稱,伊曼的子宮腫瘤是在它被捕時發現的,由於大量失血,她曾幾次僥倖逃脫死亡。
  • 為什麼體型龐大的犀牛會在中國滅絕?
    就目前來看,犀牛僅分布於非洲、印度、越南、印尼等地,而且有一些犀牛還是某一地區獨有的物種。其實,早在20世紀以前,我國就分布著三種犀牛的亞種,而且數量還不少。那麼,為什麼這些犀牛會在中國滅絕了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科學家成功培育混血胚胎,北方白犀牛絕種厄運或將改寫
    因此,希爾德布蘭特醫生的團隊及聖地牙哥動物園的研究人員也在探索其他的繁殖途徑——誘導多能幹細胞。這是一種能作為空白畫布的細胞,它們可以分化成身體的任何一種細胞,包括精子細胞和卵子細胞。目前,研究人員已經用北方白犀牛的皮膚細胞成功獲得誘導多能幹細胞。聖地牙哥動物園擁有12頭北方白犀牛的皮膚細胞,基因上相對來說更為豐富。
  • 力挽狂瀾:人們有望將北部白犀牛從滅絕的邊緣拉回來
    其中白犀牛是犀牛中個頭最大的,體型僅次於大象。它有兩個亞種,北部白犀牛和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的數量只剩下兩頭雌性犀牛,意味著已走向滅絕。而北部白犀牛滅絕的過程,自然是因為它們的犀牛角。犀牛在自然環境下幾乎沒有天敵,它們體型大而且性情暴躁,堅硬的犀牛角是它們最有力的武器。
  • 天災還是人禍 中國犀牛滅絕記
    一些動物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比如非洲的犀牛。如果我說中國以前犀牛泛濫,你信嗎?黑犀牛,生活在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其實在古代,中國犀牛也很多。河姆渡和周口店的遺址上,多次發現犀牛骨頭;甲骨文記載,商朝殷王一次捕獵到71頭犀牛;戰國犀牛紙鎮、西漢錯金銅犀牛、宋代犀牛擺件等等,這都說明古人熟悉犀牛,犀牛不是遙遠的非洲獨有物種。
  • 廣東、廣西的大象犀牛為什麼滅絕了?
    兩廣境內曾有大象和犀牛事實上,在一千多年前廣東、廣西境內不止有大象,還有犀牛。西漢人桓寬所著的《鹽鐵論·力耕》記載:「珠璣犀牛出桂林」(珠璣是珠寶、珠玉的意思)。這裡所說的桂林是指「桂林郡」,其範圍包括今天的桂林、柳州、梧州,廣東德慶、陽江等地。戰國到西漢成書的《爾雅·釋地》記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牛焉」。
  • 一起走近你不知道的滅絕生物3——中國犀牛
    從古至今人類對犀牛的捕殺就從未停止,很多地區的犀牛也因此滅絕,只能留下一隻犀牛角在這個世界上以證明他們存在過。就在這場追逐珍奇犀牛角的屠殺中,中國犀牛就是受害者之一,中國犀牛在1922年徹底滅絕。中國犀牛是生長在中國的三種犀牛(印度犀、蘇門犀、爪哇犀)的種群統稱,中國犀牛皮膚有又硬又黑呈深灰帶紫色,上面附有鉚釘狀的小結節;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使身體看起來就像穿了一件盔甲。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堅硬,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大獨角犀牛」。
  • 被稱為「西伯利亞獨角獸」的犀牛其實壽命很長,卻因為環境而滅絕
    一項新研究稱,一隻綽號為「西伯利亞獨角獸」的巨大毛茸犀牛的壽命比以前認為的要長得多,並與人類一起走過地球。這種犀牛會讓大家聯想起來我們常提到的那種童話故事裡面王子的座駕獨角獸,但是這個「獨角獸」不是童話故事裡面的那種。這種巨大毛茸茸的犀牛可比想像中的獨角獸要大得多。
  • 大馬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病逝 全球剩約80頭(圖)
    中新網11月24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當地時間23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因癌病逝。據悉,這種體型最小的犀牛,曾廣布亞洲各地,但目前全球僅剩約80頭,大多棲息在印度尼西亞。據報導,25歲的母犀牛伊曼自2014年被捕獲後,一直在野生動物保護區接受妥善照顧,它23日病逝於婆羅洲沙巴。沙巴野生動物部門主任奧古斯丁說:「伊曼的死亡比預期要快,但我們知道,它已經開始承受極大痛苦。」2015年,馬來西亞曾宣布野生蘇門答臘犀牛絕種,最後一頭公蘇門答臘犀牛2019年5月離世。不幸不僅發生在馬來西亞。
  • 明日方舟:「泡泡」原型和元素考據,塞拉託、犀牛與防爆盾
    她又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種族:塞拉託。我們可以在立繪中泡泡的身後,清晰地看到一隻巨大犀牛的身影。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第一個階段性結論:塞拉託,應指「角型亞目」。其英譯為「Cerato」,也對應了角型亞目的拉丁學名「Ceratomorpha」。
  • 披毛犀,如此龐大的犀牛,還有自身保暖的皮毛,究竟是怎麼滅絕的
    當今時代,很多人都知道,犀牛的毛被是非常的稀少,有的是直接沒有,皮糙肉厚,一直以來都是以一種笨重的樣子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犀牛的種類也是特別的多。後來經過人們的不斷發現的活化石,還有發現很多和犀牛一樣的犄角,不斷地研究發現,這些帶有毛被和犀牛一樣的動物,竟然是犀牛的另一種類。
  • 我國古代可謂犀牛遍地,為何突然滅絕?古人:殺它才能打勝仗
    據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統計,在如今世界上,已有593種鳥類、400多種獸類、209種兩棲爬行動物,及超過1000種植物瀕臨滅絕。除去自然及生物本身的問題,人類在物種滅絕中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加速了很多物種的滅亡,更直接造成了51種動物的滅絕。而當年曾遍布我國的犀牛,也正是絕於古人的屠刀之下。
  • 犀牛瀕臨滅絕,竟然是因為這個……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去世(圖片來源:央視網)剛剛過去的世界犀牛日(9月22日),讓我們不由得又默默悼念一次北白犀蘇丹。由於人類的捕殺和棲息地的破壞,全世界現存的6種犀牛,除南白犀境遇稍好外,其餘全部處於滅絕的邊緣。然而,有觀點認為,即便沒有人類的影響,犀牛這一物種的衰敗也不可避免。這樣的說法,是否有道理呢?讓我們試著從物種競爭的角度思考一下。
  • 眼瞅著就要滅絕:史上最怪異犀牛集合
    9月22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犀牛日」,如今,犀牛這一古老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危險。圖自維基百科兩棲犀科是一類已經完全滅絕的早期犀牛,生存於始新世中期到漸新世早期的亞歐和北美,該科中的絕大多數成員體長超過3米,其中最大的巨兩棲犀有4米4噸,它們頭上無角,四肢短粗,發達的臼齒和犬齒生長成長而鋒利的獠牙
  • 幹細胞重拾希望!
    幹細胞移植被認為是未來腦癱的希望。 全球首例幹細胞治療腦癱正是誕生於中國,根據《中國生育健康雜誌》2005年第16卷第4期的記載,北京醫院為一名出生70多天的小兒腦癱女嬰進行了神經幹細胞移植手術,在治療觀察後,這名患者智力發育有了良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