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著就要滅絕:史上最怪異犀牛集合

2021-01-10 快科技

9月22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犀牛日」,如今,犀牛這一古老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危險。

}
圖自Google

但在歷史上,它們的數量也曾盛極一時,出現過許許多多形態各異的種類,其中不乏有長相奇特的。

「角毒獸的原型板齒犀」

如果你看過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一定會對裡面那隻體形酷似犀牛,還能從頭部的巨大犄角中噴射毒液的角毒獸印象深刻。


圖自網絡

在自然界的演化史上,還真出現過一種長相跟角毒獸無比接近的動物,名叫板齒犀。

板齒犀生活在距今約260萬——3萬年前更新世的歐亞草原上,是奇蹄目犀總科真犀科板齒犀屬的物種,共有西伯利亞板齒犀、高加索板齒犀、以及中華板齒犀等5個種群。

平均身高2.5到3米之間,體長接近5米,體重5到7噸不等,大小跟非洲象相當,在整個犀牛家族中體型僅次於曾經出現過的最大陸生哺乳動物準格爾巨犀。


圖自維基百科

除了巨大的體型,板齒犀最明顯的外在特徵莫過於位於額頭上,兩眼之間長達2米的巨大犄角了,其長度為整個犀牛家族之最,內部結構則與現代犀牛的角一樣,是類似於人類頭髮或指甲的物質。

板齒犀的角除了長度之外,粗大程度也是異常可觀,最粗的角基(角的根部)幾乎覆蓋了整個額頭,非常結實。

憑藉孔武有力的大身板以及長而結實的犄角,現實中的板齒犀雖然沒有噴射毒液的本事,但在成年後依然可以讓各類食肉動物望而卻步。

除此之外,板齒犀還是目前所發現的唯一犄角長在額頭上的獨角犀牛,現存的獨角犀牛犄角都長在鼻子前端。

板齒犀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要算它們的牙齒了。化石資料顯示,板齒犀的牙齒為長柱狀方板形(這也是得名的原因),看上去和馬的牙齒很像。

因此,它們也和馬一樣,以地面的草為主食,這使得它們非常適合在更新世廣袤的歐亞草原上生活。

到了更新世晚期,隨著冰河期的結束,強大的板齒犀終於不敵環境的變化,最終永遠的消失了。

「穿毛衣」的披毛犀

如果問起犀牛生活的環境或地區,想必很多人會想到廣袤的非洲草原,亦或者印度和東南亞的叢林,這些地方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熱」。

但在幾百到一萬多年前的更新世,卻有一類犀牛曾經把家安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人們根據它們身上厚厚的長毛,給它們起了一個形象的名字——披毛犀。


圖自維基百科

在犀牛家族內部的分類中,披毛犀屬於雙角犀亞科的腔齒犀類,跟現存的蘇門答臘犀是近親。

成年披毛犀高2米,長4米,體重在4噸左右;長有一個較長的鼻角和一個較短的額角;除了穿著一身厚厚的毛衣,披毛犀的牙齒也很有特點,碩大的嘴巴裡沒有一顆門牙,它們也因此在學術界得到了另一個名字「腔齒犀」(含義是擁有空腔牙齒的犀牛)。

在吃飯時,披毛犀首先會用大嘴把草或樹葉含住,然後弄到嘴巴深處用具有許多褶皺的頰齒咀嚼。

最早的披毛犀出現在大約200萬年前的亞洲北部,這時候的披毛犀還沒有長出偉岸的身材,身上的毛髮也不是很多,因此主要生活在並不太寒冷的地方,比較著名的種類有我國河北境內的泥河灣披毛犀。

在隨後的幾十萬年中,披毛犀開始向北遷徙進入歐洲,到了中晚更新世世時期,它們已經佔據了除義大利、希臘南部,以及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之外所有的歐洲地區,其中一支更是徵服了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演化為與長毛猛獁象一樣耐寒的冰河期巨獸,並一直存活到更新世結束。

酷似河馬的兩棲犀

如果比較今天的犀牛跟河馬的最顯著區別,那無疑要算是前者頭上長有長長的犄角,後者頭上無角,卻有比食肉動物還長的尖牙了。

不過,在犀牛家族的歷史上,卻曾經有一類「非主流」,它們頭上平平,口中卻有類似河馬的獠牙,這類非主流的代表就是「兩棲犀」科。


圖自維基百科

兩棲犀科是一類已經完全滅絕的早期犀牛,生存於始新世中期到漸新世早期的亞歐和北美,該科中的絕大多數成員體長超過3米,其中最大的巨兩棲犀有4米4噸,它們頭上無角,四肢短粗,發達的臼齒和犬齒生長成長而鋒利的獠牙,可用來在面對掠食動物時展開自衛或跟同伴爭奪配偶和領地。

除了身材和牙齒,兩棲犀的生活習慣也和現代河馬非常相似,喜歡在靠近岸邊的河水中安家,飢餓時就會到岸上來吃鮮嫩的植物枝葉。這種時而在水中,時而又跑到岸上的生活習慣,也的確無愧於「兩棲」的名號。

在所有兩棲犀中,卡地犀和蒙古兩棲犀算是比較特殊的類群,它們之中前者擁有一個類似現代貘那樣向前突出的鼻子,而後者的腦袋佔據了軀幹長度的1/4,和身體的比例明顯大於其他兩棲犀。

憑藉鋒利的獠牙和粗壯的身材,兩棲犀類在氣候溫暖的始新世和漸新世早期生活得非常滋潤,但到了漸新世末期,它們高度特化的身體卻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最終匆匆退出了自然演化史的舞臺。

陸地哺乳動物中的巨無霸

以上的幾類犀牛,雖然在外觀上不盡相同,但總體上卻還都是脖子和腿短粗,身軀巨大的形態,從輪廓上多多少少還能與現代犀牛聯繫起來,但是下面要介紹的巨犀,長相跟現代犀牛可就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了。


圖自維基百科

實際上,巨犀並不具體指代某一種犀牛,而是泛指奇蹄目犀總科巨犀科下的所有動物,這些動物普遍頭上無角,脖子長腿長,在形象上與人們印象裡的犀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巨犀主要生存於距今約34萬到23萬年前,漸新世的亞洲和東歐地區,它們中的大多數成員身高都至少達到4米,體長在7—8米之間,體重超過10噸,其中最大的準格爾巨犀肩高超過5米,體長超過9米,體重在15到20噸之間,是目前所發現的,地球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大陸生哺乳動物。

出色的海拔讓巨犀可以吃到其他食草動物夠不到的樹葉,即便一個地方的食物吃完,長而有力的腿也足以保證它們進行長途遷徙,找到下一片食物充足的林地,巨大的身板更是讓它們無視任何食肉動物的存在,說是巨無霸可謂一點不為過。

不過,正所謂盛極必衰,就在巨犀家族中成功演化出準格爾巨犀這樣的極品物種後不久,上天就跟它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隨著漸新世末期全球氣候的乾燥化,大片的森林被草原取代,巨犀為了吃樹葉而生長出來的低冠齒無法咀嚼粗糙的草,最終在中新世來臨之前被淘汰出局。

史前的小馬「跑犀」

巨犀雖然在身體形態上跟其他犀牛有明顯不同,但在對付掠食動物的方法上卻跟它們大同小異,都是依靠龐大的體型震懾對方。

不過,另一種體形和巨犀接近的犀牛「跑犀」,可就不具備這個能力了,因為它們的個頭比人還小。

跑犀是犀總科跑犀科的動物,最早出現於始新世的北美大陸,它們體長1米,海拔不超過80釐米,頭上無角,身材看上去就像一匹小型的馬,平日裡以小群體為單位生活在密林深處,以植物的枝葉為主食,偶爾也會到開闊的林地上來,由於體型太小,它們面對掠食動物時只能是三十六計跑為上策。


圖自維基百科

身為犀牛家族的早期成員,跑犀除了體態跟後期的犀牛有明顯差別,腳趾的數量也不一樣,它們的前腳有4個趾頭,後腳則有3個(現代犀牛前後都是3個)。

化石記錄顯示,跑犀雖然個頭小,但卻有跟頭部比起來較大的眼眶,古生物學家猜測,它們應該有比較不錯的視力,以便於隨時發現隱藏的掠食動物。

到了漸新世,跑犀開始繁盛起來,它們的勢力範圍從北美擴展到了歐亞,其中比較著名的種類是生活在我國雲南的原蹄犀,它們的體型跟狗差不多大。

絕大多數的跑犀都長有適合吃樹葉的低冠齒,只有生活在北美的內布拉斯加跑犀是個例外,較高的齒冠讓它們可以以地面上粗糙的草為食。也正是憑藉這樣的牙齒,內布拉斯加跑犀成為跑犀家族中活得最久的成員。

不過,內布拉斯加跑犀最早還是沒能躲過滅絕的命運。到了中新世早期,氣候的巨變和三趾馬等動物的競爭,最早將跑犀家族趕下了自然演化史的列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體型龐大的犀牛會在中國滅絕?
    就目前來看,犀牛僅分布於非洲、印度、越南、印尼等地,而且有一些犀牛還是某一地區獨有的物種。其實,早在20世紀以前,我國就分布著三種犀牛的亞種,而且數量還不少。那麼,為什麼這些犀牛會在中國滅絕了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犀牛的滅絕竟然是近親繁殖的原因!
    犀牛是瞎子嗎?研究表明,犀牛的視力大約是貓的一半,普通人的十分之一。眾所周知,即使犀牛在100英尺外的開闊平原上,它們也不會注意到其他體型較大的動物,比如人類。如果你是那頭犀牛沒有注意到的,你可能會覺得它很甜蜜,很滑稽,但不會有人建議你笑。
  • 天災還是人禍 中國犀牛滅絕記
    一些動物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比如非洲的犀牛。如果我說中國以前犀牛泛濫,你信嗎?黑犀牛,生活在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其實在古代,中國犀牛也很多。河姆渡和周口店的遺址上,多次發現犀牛骨頭;甲骨文記載,商朝殷王一次捕獵到71頭犀牛;戰國犀牛紙鎮、西漢錯金銅犀牛、宋代犀牛擺件等等,這都說明古人熟悉犀牛,犀牛不是遙遠的非洲獨有物種。
  • 一起走近你不知道的滅絕生物3——中國犀牛
    從古至今人類對犀牛的捕殺就從未停止,很多地區的犀牛也因此滅絕,只能留下一隻犀牛角在這個世界上以證明他們存在過。就在這場追逐珍奇犀牛角的屠殺中,中國犀牛就是受害者之一,中國犀牛在1922年徹底滅絕。中國犀牛是生長在中國的三種犀牛(印度犀、蘇門犀、爪哇犀)的種群統稱,中國犀牛皮膚有又硬又黑呈深灰帶紫色,上面附有鉚釘狀的小結節;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使身體看起來就像穿了一件盔甲。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堅硬,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大獨角犀牛」。
  • 幹細胞給馬來西亞滅絕犀牛帶來復興的希望
    蘇門答臘犀牛是世界犀牛中最小的一種,2015年在馬來西亞宣布野外滅絕。它曾經在亞洲各地遊蕩,但由於狩獵和森林清理,它的數量在鄰國印度尼西亞減少到只有80隻。世界犀牛中最小的蘇門答臘物種在2015年被宣布在馬來西亞野外滅絕。
  • 力挽狂瀾:人們有望將北部白犀牛從滅絕的邊緣拉回來
    白犀牛,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只是一個存在於圖片文章視頻中的物種,就連去動物園都不一定能見到。而我們對白犀牛的了解又有多少呢?除了頭上的犀牛角,我們可能都想不出來白犀牛的具體模樣。犀牛現存五種,分別是白犀牛、黑犀牛、蘇門答臘犀牛、爪哇犀牛、印度犀牛,所有犀牛都是瀕危物種。
  • 被稱為「西伯利亞獨角獸」的犀牛其實壽命很長,卻因為環境而滅絕
    一項新研究稱,一隻綽號為「西伯利亞獨角獸」的巨大毛茸犀牛的壽命比以前認為的要長得多,並與人類一起走過地球。這種犀牛會讓大家聯想起來我們常提到的那種童話故事裡面王子的座駕獨角獸,但是這個「獨角獸」不是童話故事裡面的那種。這種巨大毛茸茸的犀牛可比想像中的獨角獸要大得多。
  • 廣東、廣西的大象犀牛為什麼滅絕了?
    兩廣境內曾有大象和犀牛事實上,在一千多年前廣東、廣西境內不止有大象,還有犀牛。西漢人桓寬所著的《鹽鐵論·力耕》記載:「珠璣犀牛出桂林」(珠璣是珠寶、珠玉的意思)。這裡所說的桂林是指「桂林郡」,其範圍包括今天的桂林、柳州、梧州,廣東德慶、陽江等地。戰國到西漢成書的《爾雅·釋地》記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牛焉」。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該物種面臨滅絕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圖源:CNN)海外網5月28日電 當地時間27日,婆羅洲犀牛聯盟(BORA)通過社交平臺證實,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婆羅洲犀牛聯盟(BORA)表示,這隻犀牛生前患有器官衰竭。
  • 犀牛瀕臨滅絕,竟然是因為這個……
    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去世(圖片來源:央視網)剛剛過去的世界犀牛日(9月22日),讓我們不由得又默默悼念一次北白犀蘇丹。由於人類的捕殺和棲息地的破壞,全世界現存的6種犀牛,除南白犀境遇稍好外,其餘全部處於滅絕的邊緣。然而,有觀點認為,即便沒有人類的影響,犀牛這一物種的衰敗也不可避免。這樣的說法,是否有道理呢?讓我們試著從物種競爭的角度思考一下。
  • 我國古代可謂犀牛遍地,為何突然滅絕?古人:殺它才能打勝仗
    據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統計,在如今世界上,已有593種鳥類、400多種獸類、209種兩棲爬行動物,及超過1000種植物瀕臨滅絕。除去自然及生物本身的問題,人類在物種滅絕中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加速了很多物種的滅亡,更直接造成了51種動物的滅絕。而當年曾遍布我國的犀牛,也正是絕於古人的屠刀之下。
  • 披毛犀,如此龐大的犀牛,還有自身保暖的皮毛,究竟是怎麼滅絕的
    當今時代,很多人都知道,犀牛的毛被是非常的稀少,有的是直接沒有,皮糙肉厚,一直以來都是以一種笨重的樣子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犀牛的種類也是特別的多。後來經過人們的不斷發現的活化石,還有發現很多和犀牛一樣的犄角,不斷地研究發現,這些帶有毛被和犀牛一樣的動物,竟然是犀牛的另一種類。
  • 犀牛也會得癌症去世,這些幾近滅絕的生物,曾經像麻雀和燕子一樣普遍
    去年11月23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因癌症去世。這是一隻雌性犀牛,而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犀牛已在5月去世。 有人認為,地球從誕生至今,無數物種在漫長的歷史中出現又消失,而今天蘇門答臘犀牛的滅絕危機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在他們看來,我們已經進入一個物種滅絕的新時代,不僅是蘇門答臘犀牛,還有很多野生動物已經或者即將在我們這個時代消失。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的獵殺行為加速了這些物種的滅絕。 比如朱䴉。
  • 我國近代有哪些動物滅絕了?為什麼?
    那麼,我們就來看一下中國近代滅絕的動物,也就是從1840年開始滅絕的動物。01 裏海虎在大自然中,貓科動物大都是各自生境中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尤其是像獅虎豹這樣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其生存的空間內幾乎沒有天敵。
  • 古代詩文中頻繁出現犀牛,為何中國現在卻不存在犀牛了?
    這個估計還真讓很多人發蒙,犀牛中國人是熟悉的,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了那麼多次,肯定是有犀牛的啊,但現在似乎沒聽過中國有關犀牛的什麼新聞,有關老虎好歹還有什麼東北虎偶爾出個鏡,華南虎出來更是會鬧出大新聞,犀牛是聽都沒聽過,其實啊,現在在中國除了極少數動物園有一點之外,野外已經完全沒有犀牛了,注意,不是說野外犀牛數量少,野外老虎、大象還存在,只不過數量「少」,但犀牛是真的徹底沒了。
  • 體型最大的犀牛,因人類大肆捕殺,白犀已處於滅絕的境地
    犀牛中要數白犀的體形最大,其肩高可達1.8-2.0米,身長達4.1-4.4米,體重在2-3噸之間。它的前角特別長而向後稍彎,最長紀錄為158釐米,一般為60-100釐米,后角較短,一般在50釐米以下,雌白犀的角通常比雄的長。白犀的體色不是白色,是灰色。它與黑犀的主要區別在於唇部,白犀的上唇並不尖長,整個吻部又大又方,故面又名方吻犀。
  • 一百年來,中國人滅絕了多少種動物?
    環保部2015年5月公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顯示,中國境內的脊椎動物共有17種被列為「滅絕」,即4種滅絕、3種野外滅絕、10種區域滅絕。其中較著名的有中國犀牛、高鼻羚羊、白鸛、鐮翅雞、滇螈等。
  • 史書中頻繁出現的犀牛,如今為何一隻都找不到了?
    一種是龍,另一種就是犀牛。無論在《詩經》,《左傳》還是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當中,我們都能夠發現有關犀牛的記載,但是現在為什麼我們一隻犀牛都找不到了呢?在春秋戰國時期,犀牛的一個主要用途,就是用犀牛皮製作的「犀甲」,此外,犀牛角也是珍貴的工藝品原料。在那個年代,犀牛皮是人們能夠找到的最堅韌的皮革,用犀牛皮製作的鎧甲十分堅固。
  • 「世界犀牛日」:野生犀牛為何從中國消失
    腳下的徒弟曾經是曾經犀牛的王國。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讓我們探尋野生犀牛從中國消失的原因。
  • 曾遍布華夏大地的犀牛是怎麼滅絕的?這個才是它絕跡的真正原因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中國大地上從北到南,曾經遍布犀牛很多人不信是因為犀牛是熱帶動物,一說到犀牛,我們想到的就是非洲大草原;完全聯想不到中國。而且事實也是這樣,一方面,中國的氣候不適合犀牛生存,另一方面在中國境內確實也已經沒有野生犀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