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整理《生物進化的原因)知識點,本節除了要記住基礎知識外,還要記住兩句話,一句是「變異是不定向的,選擇是定向的」,另一句是「先有變異,後有選擇」。為什麼呢?且看知識梳理。
1。分析生物進化的一個實例
(1)樺尺蛾體色的變化
樺尺蛾體色不同是( )的結果,淺色和深色是一對( )。
①1850年,大多數樺尺蛾是( )色的,少數是( )色的,深色樺尺蛾出現的原因是( )。長滿地衣的樹幹上,深色的樺尺蛾容易被鳥類發現而被吃掉,淺色的樺尺蛾由於體色與地衣的顏色相似,容易存活下來。
②1950年,大多數樺尺蛾是( )色的,少數是( )色的,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被汙染的樹幹上,深色的樺尺蛾與樹皮的顏色一致,容易存活下來,淺色的樺尺蛾容易被鳥類發現而吃掉。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
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的色彩非常相似,這種體色稱為保護色。
①提出問題:動物的保護色是怎樣形成的?
②作出假設:動物的保護色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③制訂和實施計劃
準備:彩布展開作為生物的( ),將顏色不同,數量相同的彩色小紙片均勻地撒在彩布上,小紙片表示( )。
實驗:同學充當( ),迅速從彩布上撿起小紙片,注意,不能特意去尋找某種顏色的小紙片。
統計「倖存者」中各種顏色的小紙片的數目,數量最多的是( )。
在彩布上添加與各個「倖存者」顏色相同的小紙片並充分混合重複上述步驟。
結論:根據記錄結果,分析得出結論
④實驗結論:保護色的形成是( )對動物體色進行選擇的結果。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易被其他動物發現,利於躲避敵害或捕食獵物。
2.自然選擇
(1)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①在生物界,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 )能力,能產生大量的後代,而生物生存的食物和空間是( )。
②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為獲得足夠食物和空間會進行( )。
③自然界中,生物都有( )的特性。
④具有( )的個體,在( )中才容易生存下去,並把這些( )遺傳給下一代,而具有( )的個體會被淘汰。
⑤自然選擇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 ),( )生存,( )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 )、( )和( ),不斷進化。
(2)長頸鹿的長頸形成原因
①從圖一可以看出,古代長頸鹿的頸( ),說明古代長頸鹿祖先的個體之間頸存在著( )。
②圖二說明地球環境變得乾旱、缺乏青草時,( )的個體容易獲得食物而生存下來。那麼,長頸的變異是( ),短頸的變異是( )。
③圖三說明( )的個體能生存下來,並繁殖後代,( )的個體被淘汰掉。
④從長頸鹿的進化過程來看,頸長的變異是由於( )改變而引起的。
(3)知識點點撥
①生物進化的前提:( );
②生物進化的基礎:( );
③生物進化的手段:( );
④生物進化的結果:( );
⑤生物進化的原因:內因:遺傳變異,外因:( )。
⑥生物的變異是( )的,而選擇是( )的,向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選擇。
⑦( )在前,( )在後(先有變異,後有選擇)。
例題賞析:
如圖是某市的一蔬菜基地長期使用一種農藥後,害蟲群體密度的變化曲線圖。下列敘述不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是( )
A.隨著農藥的使用,害蟲群體的抗藥性逐漸增強
B.害蟲抗藥性的形成是農藥對害蟲定向選擇的結果
C.農藥使害蟲產生了抗藥性變異
D.從曲線變化可知,害蟲群體中原來就存在抗藥性個體
解析:從害蟲群體密度的變化曲線圖可以看出,害蟲的數量是先減少,後增加。也就是說,一開始使用此農藥時,滅蟲的效果是槓槓的,長期使用後,該農藥就不起作用了,殺不死害蟲了。什麼原因呢?
說明在沒有使用農藥之前,害蟲體內就存在著抗藥性的變異(變異在前),在使用該農藥後,沒有抗藥性變異和抗藥性弱的害蟲通通死光光,抗藥性強的害蟲得以生存並能將這一抗藥性變異遺傳給下一代(農藥選擇在後),農藥選擇了抗藥性強的害蟲個體生存下來(選擇是定向的),所以以後再使用此農藥消滅害蟲就沒有什麼效果了。
因此:
選項A.隨著農藥的使用,害蟲群體的抗藥性逐漸增強正確。
選項B.害蟲抗藥性的形成是農藥對害蟲定向選擇的結果正確。
選項C.農藥使害蟲產生了抗藥性變異錯誤,因為害蟲產生抗藥性變異在前,農藥對害蟲選擇在後,而不是農藥使害蟲產生了變異。
選項D.從曲線變化可知,害蟲群體中原來就存在抗藥性個體正確。
參考答案:1.(1)變異 相對性狀 淺 深 淺色樺尺蛾在自然條件下的變異類型(2)生活環境 獵物 捕食者 與彩紙顏色相似的小紙片 環境
2.(1)繁殖 有限的 生存鬥爭 遺傳變異 有利變異 生存鬥爭 變異 不利變異 生存鬥爭 適應者 不適應者 遺傳 變異 自然選擇(2)有長有短 變異 頸長 有利變異 不得變異 頸長 頸短 遺傳物質(3)過度繁殖 遺傳變異 生存鬥爭 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環境 不定向 定向 變異 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