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也有弊端?我們有安土重遷的思維,農村不可能完全變為城市

2020-12-11 騰訊網

有個從小住在縣城的朋友對上海非常嚮往。以至於我說自己小時候是生長在上海農村的時候,他驚詫地說:「上海也有農村麼?」

聽了他的反應,我更驚訝。不僅上海有農村,香港這種比上海小得多的城市,也有農村!全國唯一沒有農村體制的城市是深圳。(但深圳是個經濟特區,面積體量小,情況非常特殊)

悟空問答最近有人問:中國為什麼要搞城鎮化?

一開始我一頭霧水,因為城鎮化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必經的階段。不管是引領人類現代化之先的歐美,還是現在正在崛起道路上的非洲國家,都在不遺餘力地進行城鎮化。中國大力推進城鎮化正是順應了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潮流而已。

可看了相關回答,發現大家聚焦的似乎是城鄉發展不協調的問題。農村人並不希望這麼急迫地城鎮化。究竟怎麼回事?這得一分為二地看待。

一、城鎮化本身當然要大力發展

在我個人理解下,城鎮化的含義: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城市規模不斷擴張。

這是城鎮化最核心的特徵。當然伴隨城鎮化而來的,還有產業升級與結構優化。

簡而言之,三大產業:農業、工業、服務業,這三者是層層遞進的,前者是後者的基礎。這其實是宏觀上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一個國家,只有農業產值足夠發達,人民才能不愁餓死,這是社會能夠維繫下去最基礎的條件。要是一個地區農業布局沒有,那根本不可能產生國家。

夏朝之前,中國處於原始社會,農耕文明還未萌芽,因此根本沒能產生國家。中國清朝以前的所有王朝,都是農業佔絕對主導地位的社會。

隨著農業發展到飽和,無法刺激人類社會進一步的飛躍,工業時代就來臨了。歐洲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先驅。當時正是地理大發現之後,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西歐從全世界掠奪回來的黃金帶來的巨量財富。

我們可以發現,原來的手工工場被現代工廠取代,機器取代人工和簡單的工具。農村大片土地開始工業化,向商業化轉型。原本一望無際的農田變為城市的一部分。

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從而迅猛發展起來的。我國一向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的發展。由於建國後計劃經濟體制原因,效仿蘇聯,大量建設重工業,一定程度上將發展工業實力置於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上。

工業化的發展只能證明國家的科技國防實力增強;而城鎮化的發展才能證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道理簡單粗暴:目前階段,住在城市的居民,普遍比農村居民收入高,生活好。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體制和國家政策的傾斜,導致中國城鎮化率在四十年內上升了50個百分點。真的是火箭一般的速度。2019年我國最新城鎮化率已經突破60%

然而不可能有國家達到100%的城鎮化率。我們的生活中不能只有城市而沒有鄉村。鄉村沒了,難道在城市種糧食麼?農業是一切高端產業的基石,鄉村可以縮小,但不可能徹底消亡。

二、城鎮化如果不能和鄉村協同發展,甚至會產生逆向效果

許多城市為了執行政策,城鎮化的進度確實有些超前了。把農民世世代代居住的鄉村硬要強行拆遷,轉變為城市用地。但是相應的動遷社區,周邊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薄弱。農民本身就對城市生活不熟悉,社區服務又不完備,無疑是雪上加霜。

最常見的情況是:動遷社區周圍兩公裡光禿禿的,就住宅區,樓下小超市也沒幾家。要到三五年後,附近才能形成商圈或步行街。

而且農民本來是自給自足的生活,收入不高,但養活自己綽綽有餘。到了城市,消費壓力驟升,讓他拿誰的錢賴以生存呢?

凡事欲速則不達。城鎮化也是一樣,不能揠苗助長。讓農民騰出居住用地可以,前提是要安排好一切城市設施服務,確保他習慣城市生活,保證他在城市有基本的生活水準。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個沒有農村人的城市,城鎮化率百分百,出入境人數第一
    近幾十年來,中國城市發展越來越快,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許多農民也開始向周邊城市轉移發展,因此中國農村越來越少, 直到現在,北京、廣州等發達城市依然沿用原來的「村」、「屯」的命名,但多數依然屬於城鎮範圍內,目前中國一線城市的人口城市化非常高。
  • 美好生活家園正在成就的新型城鎮化烏託邦 - 人民周刊
    如此快速的城鎮化步伐導致的最突出的後果就是城鎮化粗糙,一方面表現為城鎮化不徹底,城市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備,另一方面表現為半城鎮化,大量流動人口搖擺在城市和農村之間。    我國城鎮化政策思路演變    傳統城鎮化的天花板    這樣的城鎮化模式有三大弊端: 一是忽略了人的素質和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理念的城鎮化和現代化,二是忽略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健全和完善,三是忽略了城鎮化對環境造成的汙染和破壞。背離了城鎮化的本質,引發了不少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多種阻礙因素導致城鎮化發展速率下降,中國城鎮化面臨上升的天花板。
  • 三四線城市房子可能不值得投資
    關於這份調查,我們並沒有看到更詳細的說明。如果用城鎮化率來換算,很多城市的住房擁有率還是很高,因為大部分重點城市的城鎮化率高達70%,這樣的住房擁有率給市場提了一個醒:樓市天花近在眼前。可能會有人說三四線城市的城鎮化率還很低,那麼是不是三四線城市的樓市發展空間還很大?
  • 城市買房和農村蓋房,5年後哪個更吃香?內行人說出實情
    截至到2019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數據顯示2000年的時候全國的城鎮化率僅為36%,這也就意味著20年來,有大量的人口從農村進入城市,並且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趨勢還在繼續。雖然目前城鎮化速度已經開始放緩,不過每年依然有一千多萬人從農村進入城市打拼。
  • 「十四五」時期中國城鎮化戰略與政策
    然而,目前多地普遍存在著「放開落戶的城鎮,農業轉移人口不願意落戶」以及「農業轉移人口有落戶意願的城市,沒有放開落戶限制」的現象。落戶意願和落戶政策的不匹配,以及農業轉移人口自身的後顧之憂,致使市民化推進難以加速,至今市民化仍嚴重滯後於城鎮化。當前,進城農民「三權」退出的市場化機制尚未建立,缺乏自主退出的制度安排,農業轉移人口不願意在幾乎沒有任何市場收益的情況下放棄承包地、宅基地及其他相關權益。
  • 2020城鎮化熱點事件TOP10
    城市,尤其的是大城市、特大城市,既是高效生產的「發動機」,也是災難傳播的「放大器」。武漢疫情的爆發、「封城」等熱點事件,引發大量專業和非專業人士網上反思和討論,我們過去的城鎮化道路哪些走對了?哪些還存在問題?過去堅持的規劃價值導向有沒有問題?直面「新冠」疫情的規劃、加強韌性城市建設、大規模人口流動和疫情的體制關聯等城鎮化相關問題無疑成為全年城鎮化問題的頭號熱點。
  • 見證「十三五」|1億農業人口落戶城鎮,縣城將成城鎮化重要支點
    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大動力。「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1億農業人口落戶城鎮的目標提前1年完成。「十四五」規劃也在編制中,城鎮化會有哪些新變化呢?以河南為例,河南戶籍人口超過1億人,常住人口有9000多萬,目前城鎮化率僅為53.21%,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河南的農村人口有4510.6萬人,位居全國第一。
  • 「安土重遷」與「衣錦還鄉」有何聯繫?這位哈佛漢學家做出新解
    由此可見,「移民」或曰「流動」實際上一直是中國人的基本生存戰略,民眾的基本需求從來就不可能通過源自中央最高部門的一紙政令而被完全阻止;而從中央到地方的科層體制中各級官員之間為各自不同利益而展開的博弈,同樣貫穿著最高政令從制定、下達到真正付諸實施之始終。
  • 智庫|仇保興:中國城鎮化如何規避誤區?5條底線最好不要觸碰
    那麼小城市也萎縮,農村有萎縮,農民過多過快的從土地裡面轉移出來,這麼多人湧到城市裡來,根本就住不下,就搭個貧民窟下來了,根本沒有工作,也只好就將就將就做個臨時工。那麼這種模式最典型的就像法國、德國、荷蘭,城市跟農村是一種互補協調,城市可能是日新月異的,但是農村卻是一個很久的融合於自然的為城市提供支撐的這麼一個巨大的自然和經濟的複合體。
  •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頂層設計完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快接軌,農村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水平全面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4年的2.75穩步下降到2019年的2.64。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城鎮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體制機制障礙尚未完全破除,城市基礎設施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大中小城市發展仍不協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有待提高,內外部環境變化也帶來了新問題新挑戰,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暴露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城市治理體系亟待完善、能力亟待提升。
  • 魔幻2020:全國多地市集中調整行政區劃,後城鎮化時代的機與危
    而單一中心城市如何實現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呢?顯然不可能出現所謂的飛地狀態,只有可能是不斷擴圈擴容,將中心城市的輻射範圍擴大再擴大,直到擴到無法再擴的程度。而所在區域的居民,需要做的自然就是主動自發地進入到這個輻射圈中,分享資源優勢的同時,也貢獻自身的消費與能力,最終在區域內形成穩定的中心資源圈。
  • 可安心落戶城市?國家一紙文件:農村老房子統統實行「地房一體」
    如果落戶到城市,就會失去這些,並且落戶城市容易,再想遷回去那可是非常難了。 但是另一方面,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年輕人不落戶城市有時也會失去很多福利。比如現在很多城市對大學生落戶都有生活補貼、買房補貼和創業補貼等等。不落戶城市,就不能享受這些福利。因此,現在很多年輕人,特別是農村走出來大學畢業生特別是糾結這件事情。
  • 張誠:城鎮化產城合一的解決方法是建設旅遊小鎮
    這次城鎮化的戰例中有一些新的提法,第一是「城市群」,這次新型城鎮化的戰略中明確的提出,城市和城市間是有分工的,利用各自的資源和相互的配合,應該發揮各自城市的功能屬性和產業優勢形成一定的分工,大中小城市要有分工,中心城市要發揮中心城市作用,所以提及了城市群,意味著中心城市的城市和周邊的小城鎮各自可以以不同的產業和物質形態進行表現。
  • "安土重遷"用英語怎麼說?
    「安土重遷」,漢語成語,意思是安於故土生活(be satisfied to live in one's native land),不輕易遷往他處(be reluctant to move to another
  • 陝西省「十三五」城鎮化率提升至59.4%
    12月7日,記者從省住建廳獲悉:「十三五」期間是我省新型城鎮化建設速度最快、質量最好的時期。全省城鎮化率由「十二五」末的53.6%提高至59.4%,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十二五」末的31.3平方米提高至38.8平方米。
  • 未來10年,這些人群可能都要回農村?背後的現實很「殘酷」!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很多人開始從農村走向城市,尤其是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之後,越來越多的農村人走出農村走向城市去發展。根據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的城鎮化人口增加了近2億城鎮居民,從2009年的6.22億人增加到了2019年的8.13億人,然而與之相反的,我國的農村人口從7.09億人下降到了2019年底的5.64億人,也差不多降低了1.5億人。很多農村人都嚮往著去城市生活,不願意在農村待著,尤其是如今的各地落戶政策出現後,又出現大批的農村戶口轉向城市戶口了。
  • 評頭論足 城市"限外"思維 危害非常嚴重
    牌照固步自封城市畫地為牢若說堵車,有幾個城市不堵?目前中國667個城市中,約有2/3的城市在尖峰時段出現道路擁堵。單從一座城市個體而言,限禁外地車,當然會因為減少外地車輛而緩解交通。但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大城市能限,那麼,其他城市為何不能限?
  • 不想在城市打工,可以回農村做這3個創業項目,賺得不比打工少
    不想在城市打工,可以回農村做這3個創業項目,賺得不比打工少說到農村,可能在很多人的眼中,還是生活落後、基礎設施差的固有印象。但其實,很多地方隨著新農村的建設,比起十幾年前完成就是大變樣,就好像「整容」了一般,完全讓人想像不出這是農村。也因此,農村的經濟發展也成為了商人看中的目標,發展潛力可能比房地產還要大。可以說,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也為當地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許多人開始選擇在家門口乾活,不再奔赴其它的城市找尋工作,依舊能夠讓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 解放軍報:將更多「不可能」變為「可能」
    幾千年前,沒有人會認為手中的石器會被更為鋒利的青銅器或鐵器所取代;數百年前,沒有人想到那種被稱為「火藥」的粉末能運用於戰爭;17世紀末,沒有人相信水蒸氣能夠驅動「鋼鐵洪流」滾滾向前;一百多年前,沒有人知道萊特兄弟的試飛,竟會是一個全新軍種的發端;甚至就在數十年前,也沒有人預料到軍事鬥爭會拓展到網絡空間……如今,這些前人眼中的「不可能」早已變為現實。
  • 新型城鎮化提速發力 富力華北打造城市賦能樣本
    克而瑞研究中心最新數據顯示,百強上市房企中,約有六成房企涉足了城市更新,其中TOP50上市房企的比例達到了78%。而新型城鎮化對於房企也並不陌生。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逐步深入,TOP50房企中超8成開始從地產開發商向城市運營商或生活服務商轉型。  然而,TOP50房企中能夠同時抓住舊改和新型城鎮化機遇的房企屈指可數,富力算得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