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從小住在縣城的朋友對上海非常嚮往。以至於我說自己小時候是生長在上海農村的時候,他驚詫地說:「上海也有農村麼?」
聽了他的反應,我更驚訝。不僅上海有農村,香港這種比上海小得多的城市,也有農村!全國唯一沒有農村體制的城市是深圳。(但深圳是個經濟特區,面積體量小,情況非常特殊)
悟空問答最近有人問:中國為什麼要搞城鎮化?
一開始我一頭霧水,因為城鎮化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必經的階段。不管是引領人類現代化之先的歐美,還是現在正在崛起道路上的非洲國家,都在不遺餘力地進行城鎮化。中國大力推進城鎮化正是順應了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潮流而已。
可看了相關回答,發現大家聚焦的似乎是城鄉發展不協調的問題。農村人並不希望這麼急迫地城鎮化。究竟怎麼回事?這得一分為二地看待。
一、城鎮化本身當然要大力發展
在我個人理解下,城鎮化的含義: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城市規模不斷擴張。
這是城鎮化最核心的特徵。當然伴隨城鎮化而來的,還有產業升級與結構優化。
簡而言之,三大產業:農業、工業、服務業,這三者是層層遞進的,前者是後者的基礎。這其實是宏觀上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一個國家,只有農業產值足夠發達,人民才能不愁餓死,這是社會能夠維繫下去最基礎的條件。要是一個地區農業布局沒有,那根本不可能產生國家。
夏朝之前,中國處於原始社會,農耕文明還未萌芽,因此根本沒能產生國家。中國清朝以前的所有王朝,都是農業佔絕對主導地位的社會。
隨著農業發展到飽和,無法刺激人類社會進一步的飛躍,工業時代就來臨了。歐洲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先驅。當時正是地理大發現之後,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西歐從全世界掠奪回來的黃金帶來的巨量財富。
我們可以發現,原來的手工工場被現代工廠取代,機器取代人工和簡單的工具。農村大片土地開始工業化,向商業化轉型。原本一望無際的農田變為城市的一部分。
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從而迅猛發展起來的。我國一向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的發展。由於建國後計劃經濟體制原因,效仿蘇聯,大量建設重工業,一定程度上將發展工業實力置於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上。
工業化的發展只能證明國家的科技國防實力增強;而城鎮化的發展才能證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道理簡單粗暴:目前階段,住在城市的居民,普遍比農村居民收入高,生活好。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體制和國家政策的傾斜,導致中國城鎮化率在四十年內上升了50個百分點。真的是火箭一般的速度。2019年我國最新城鎮化率已經突破60%
然而不可能有國家達到100%的城鎮化率。我們的生活中不能只有城市而沒有鄉村。鄉村沒了,難道在城市種糧食麼?農業是一切高端產業的基石,鄉村可以縮小,但不可能徹底消亡。
二、城鎮化如果不能和鄉村協同發展,甚至會產生逆向效果
許多城市為了執行政策,城鎮化的進度確實有些超前了。把農民世世代代居住的鄉村硬要強行拆遷,轉變為城市用地。但是相應的動遷社區,周邊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薄弱。農民本身就對城市生活不熟悉,社區服務又不完備,無疑是雪上加霜。
最常見的情況是:動遷社區周圍兩公裡光禿禿的,就住宅區,樓下小超市也沒幾家。要到三五年後,附近才能形成商圈或步行街。
而且農民本來是自給自足的生活,收入不高,但養活自己綽綽有餘。到了城市,消費壓力驟升,讓他拿誰的錢賴以生存呢?
凡事欲速則不達。城鎮化也是一樣,不能揠苗助長。讓農民騰出居住用地可以,前提是要安排好一切城市設施服務,確保他習慣城市生活,保證他在城市有基本的生活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