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是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其璀璨的歷史文化,人文軼事被人津津樂道,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而今天我要講的是「最後的羅馬人」—埃提烏斯的傳奇一生。
首先說明一下,「最後的羅馬人」是指歷史上一些具有古羅馬傳統精神的人,這些人的逝去表明了精神的消逝,或是在末代帝國中流砥柱,堪當大任的人。而像西羅馬帝國最後皇帝羅穆魯斯奧古斯都和儒略尼波斯,拉丁帝國的最後領袖鮑德溫二世,摩裡亞的安德利等自封的稱號。歷史學家公認的「最後的羅馬人」,像卡西烏斯,波利奧,瓦倫提安一世,瓦倫斯斯提裡科,埃提烏斯,馬約裡安,奧維達等。而我們今天的主角是「羅馬護國公」-弗拉維斯埃提烏斯。
弗拉維斯埃提烏斯 ,羅馬護國公,末代帝國的中流砥柱,曾統兵擊敗了匈奴人,法蘭克人,勃艮第人和西哥特人,保家衛國,戎馬一生,被稱為「最後的羅馬人」。
埃提烏斯的母親是義大利人,其父高登提烏斯,有學者認為其為日耳曼人,高登提烏斯同樣戎馬一生,從一名普通軍官升到帝國騎兵統帥。當埃提烏斯出生時,羅馬帝國已進入暮年,分裂成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埃提烏斯為西羅馬帝國的人)。此時西羅馬帝國強敵環伺,西哥特首領阿拉裡克曾帶兵攻陷了羅馬城,而高登提烏斯為了國家,用各種手法與敵人周旋,為了取得他們的信任,將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埃提烏斯先在西哥特人那做人質,後來西哥特王阿拉裡剋死後,他又到匈奴人盧阿的營帳中做人質,不過他在那結識了日後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
埃提烏斯那時候和阿提拉關係不是一般的好,簡直就是親兄弟,但命運常常捉弄人,誰也不會料到在後來他倆會在戰場上一決雌雄。隨著時間流逝埃提烏斯已經過完了他的漫長的人質生活,回到國內時,他已經對西哥特人,匈奴人有自己獨到的認識了。
回國後,埃提烏斯曾試圖奪權,不料失敗了,埃提烏斯開始逃亡,不過在匈奴人幫助下,他又成功的成為了西帝國的統帥。
不過當時,西羅馬帝國大廈將傾,皇帝少不更事,所以不得不依靠埃提烏斯,在其恢復權力後埃提烏斯全身心的開始保衛邊疆。公元436年,西哥特人入侵高盧,埃提烏斯緊急馳援,解了阿爾勒之圍。同時擊敗了嘗試入侵羅馬的阿摩利人。同年勃艮第人入侵羅馬,此時西哥特人又趁虛而入。埃提烏斯分兵擊敗西哥特人後,指揮大軍擊敗勃艮第人後,向勃艮第王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打完勃艮第人後,埃提烏斯專心對付西哥特人,由於了解西哥特人的習俗,作戰技巧(畢竟在那當過人質),施計大敗西哥特人,後來羅馬人與西哥特人你來我往,都沒有實質性進展,最後議和了。埃提烏斯用戰爭手段和智謀對待蠻族,對他們安撫,儘量滿足他們,但同時遏制他們的野心。同時埃提烏斯也儘量避免與聲勢最顯赫的阿提拉發生衝突。
天有不測風雲,到了451年,埃提烏斯與阿提拉關係變得非常緊張。由於一些原因,西羅馬和匈奴的關係急轉之下 ,埃提烏斯與阿提拉,這兩個昔日的好友發生戰爭已經在所難免了。埃提烏斯考慮到自己的人馬難與匈奴抗衡,於是聯合曾經的宿敵日耳曼部族,西哥特人。阿提拉帶領匈奴人大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挺近,這支部隊除了匈奴人還有其他部族。他們沿途毀壞了一切,很多城市淪為廢墟,阿提拉猛攻軍事重鎮奧勒利尼亞。在守城將領幾乎山窮水盡時候,埃提烏斯和西哥特王提奧多聯合主力部隊殺到,大敗匈奴,阿提拉緊急撤離,這是「上帝之鞭」第一次後撤,連夜把軍隊拉入沙隆大平原,這就是日後的大決戰戰場 。沙隆平原適合騎兵作戰,這點對阿提拉來說很有利,但埃提烏斯佔據了附近的高地,在地形上埃提烏斯更有利。
會戰最終打響了,匈奴人首先發動進攻,在箭雨的掩護下,匈奴騎兵衝向羅馬聯軍的中央,由各蠻族的烏合之眾擋不住匈奴衝鋒,被匈奴騎兵攻陷,此時匈奴人想攻擊西哥特人,便包圍了他們,西哥特王提奧多戰死,但在王子託裡斯蒙的帶領下,西哥特軍隊又恢復了秩序在,西哥特人凌厲的反擊下,匈奴聯軍開始節節敗退,而埃提烏斯率領羅馬軍隊擊垮了匈奴人的右翼,匈奴主力失去了左右翼的掩護,不得不撤退。阿提拉見形式不妙,率少部分人突出重圍,匈奴大亂,羅馬聯軍趁勢進攻,取得大勝。整個沙隆大平原上屍橫遍野,阿提拉被打的手足無措,帶領殘部逃跑了,這是「天鞭」的第一次失敗,沙隆大地成為了名垂千古的戰場,埃提烏斯使得西羅馬帝國免於滅亡。
然而,埃提烏斯獨立支撐帝國危局達20年之久,他為了這個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羅馬的衰敗已成定局。而埃提烏斯功高蓋主,被皇帝猜疑,一些羅馬元老對他心生嫉妒。在454年,皇帝親自召見埃提烏斯,埃提烏斯怎麼都不會想到,皇帝突然拔出劍將他刺死,接著把他的密友,親信騙進宮中,然後誅殺。埃提烏斯的死是對羅馬帝國的重大損失,羅馬帝國失去了最後一個良將,無論是國民,軍人,還是蠻族,甚至是匈奴人都莫不惋惜。
這就是「最後的羅馬人」—埃提烏斯的傳奇一生,大家有什麼想法,歡迎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