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羅馬人」末代帝國的中流砥柱,卻喪命於自己人手裡

2020-12-12 歐洲歷史愛好者

羅馬帝國,是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其璀璨的歷史文化,人文軼事被人津津樂道,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而今天我要講的是「最後的羅馬人」—埃提烏斯的傳奇一生。

首先說明一下,「最後的羅馬人」是指歷史上一些具有古羅馬傳統精神的人,這些人的逝去表明了精神的消逝,或是在末代帝國中流砥柱,堪當大任的人。而像西羅馬帝國最後皇帝羅穆魯斯奧古斯都和儒略尼波斯,拉丁帝國的最後領袖鮑德溫二世,摩裡亞的安德利等自封的稱號。歷史學家公認的「最後的羅馬人」,像卡西烏斯,波利奧,瓦倫提安一世,瓦倫斯斯提裡科,埃提烏斯,馬約裡安,奧維達等。而我們今天的主角是「羅馬護國公」-弗拉維斯埃提烏斯。

弗拉維斯埃提烏斯 ,羅馬護國公,末代帝國的中流砥柱,曾統兵擊敗了匈奴人,法蘭克人,勃艮第人和西哥特人,保家衛國,戎馬一生,被稱為「最後的羅馬人」。

埃提烏斯的母親是義大利人,其父高登提烏斯,有學者認為其為日耳曼人,高登提烏斯同樣戎馬一生,從一名普通軍官升到帝國騎兵統帥。當埃提烏斯出生時,羅馬帝國已進入暮年,分裂成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埃提烏斯為西羅馬帝國的人)。此時西羅馬帝國強敵環伺,西哥特首領阿拉裡克曾帶兵攻陷了羅馬城,而高登提烏斯為了國家,用各種手法與敵人周旋,為了取得他們的信任,將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埃提烏斯先在西哥特人那做人質,後來西哥特王阿拉裡剋死後,他又到匈奴人盧阿的營帳中做人質,不過他在那結識了日後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

埃提烏斯那時候和阿提拉關係不是一般的好,簡直就是親兄弟,但命運常常捉弄人,誰也不會料到在後來他倆會在戰場上一決雌雄。隨著時間流逝埃提烏斯已經過完了他的漫長的人質生活,回到國內時,他已經對西哥特人,匈奴人有自己獨到的認識了。

回國後,埃提烏斯曾試圖奪權,不料失敗了,埃提烏斯開始逃亡,不過在匈奴人幫助下,他又成功的成為了西帝國的統帥。

不過當時,西羅馬帝國大廈將傾,皇帝少不更事,所以不得不依靠埃提烏斯,在其恢復權力後埃提烏斯全身心的開始保衛邊疆。公元436年,西哥特人入侵高盧,埃提烏斯緊急馳援,解了阿爾勒之圍。同時擊敗了嘗試入侵羅馬的阿摩利人。同年勃艮第人入侵羅馬,此時西哥特人又趁虛而入。埃提烏斯分兵擊敗西哥特人後,指揮大軍擊敗勃艮第人後,向勃艮第王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打完勃艮第人後,埃提烏斯專心對付西哥特人,由於了解西哥特人的習俗,作戰技巧(畢竟在那當過人質),施計大敗西哥特人,後來羅馬人與西哥特人你來我往,都沒有實質性進展,最後議和了。埃提烏斯用戰爭手段和智謀對待蠻族,對他們安撫,儘量滿足他們,但同時遏制他們的野心。同時埃提烏斯也儘量避免與聲勢最顯赫的阿提拉發生衝突。

天有不測風雲,到了451年,埃提烏斯與阿提拉關係變得非常緊張。由於一些原因,西羅馬和匈奴的關係急轉之下 ,埃提烏斯與阿提拉,這兩個昔日的好友發生戰爭已經在所難免了。埃提烏斯考慮到自己的人馬難與匈奴抗衡,於是聯合曾經的宿敵日耳曼部族,西哥特人。阿提拉帶領匈奴人大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挺近,這支部隊除了匈奴人還有其他部族。他們沿途毀壞了一切,很多城市淪為廢墟,阿提拉猛攻軍事重鎮奧勒利尼亞。在守城將領幾乎山窮水盡時候,埃提烏斯和西哥特王提奧多聯合主力部隊殺到,大敗匈奴,阿提拉緊急撤離,這是「上帝之鞭」第一次後撤,連夜把軍隊拉入沙隆大平原,這就是日後的大決戰戰場 。沙隆平原適合騎兵作戰,這點對阿提拉來說很有利,但埃提烏斯佔據了附近的高地,在地形上埃提烏斯更有利。

會戰最終打響了,匈奴人首先發動進攻,在箭雨的掩護下,匈奴騎兵衝向羅馬聯軍的中央,由各蠻族的烏合之眾擋不住匈奴衝鋒,被匈奴騎兵攻陷,此時匈奴人想攻擊西哥特人,便包圍了他們,西哥特王提奧多戰死,但在王子託裡斯蒙的帶領下,西哥特軍隊又恢復了秩序在,西哥特人凌厲的反擊下,匈奴聯軍開始節節敗退,而埃提烏斯率領羅馬軍隊擊垮了匈奴人的右翼,匈奴主力失去了左右翼的掩護,不得不撤退。阿提拉見形式不妙,率少部分人突出重圍,匈奴大亂,羅馬聯軍趁勢進攻,取得大勝。整個沙隆大平原上屍橫遍野,阿提拉被打的手足無措,帶領殘部逃跑了,這是「天鞭」的第一次失敗,沙隆大地成為了名垂千古的戰場,埃提烏斯使得西羅馬帝國免於滅亡。

然而,埃提烏斯獨立支撐帝國危局達20年之久,他為了這個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羅馬的衰敗已成定局。而埃提烏斯功高蓋主,被皇帝猜疑,一些羅馬元老對他心生嫉妒。在454年,皇帝親自召見埃提烏斯,埃提烏斯怎麼都不會想到,皇帝突然拔出劍將他刺死,接著把他的密友,親信騙進宮中,然後誅殺。埃提烏斯的死是對羅馬帝國的重大損失,羅馬帝國失去了最後一個良將,無論是國民,軍人,還是蠻族,甚至是匈奴人都莫不惋惜。

這就是「最後的羅馬人」—埃提烏斯的傳奇一生,大家有什麼想法,歡迎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分別是哪三個國家的別稱?
    羅馬,有兩個含義,一個是今天義大利共和國的首都,另一個是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羅馬帝國。作為義大利的首都,同時也是義大利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相信很多人都相當熟悉了,現在主要介紹羅馬帝國。實際上,羅馬帝國的真正國號就是羅馬,而首都也是今天義大利首都羅馬,稱呼帝國是因為有強大的國力、遼闊的領土。正因為羅馬帝國在歐洲歷史上有著不可動搖的文明地位,所以後續的歐洲國家都想把自己跟羅馬帝國掛鈎,這是自己繼承羅馬帝國的標誌,所以有「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的別稱。
  • 末代公主復仇記——讓俄羅斯和土耳其火拼幾百年的女人
    在都城門被攻破前那刻,這個東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已深知無力回天,他悲壯的仰天冷笑,一人殺入敵中以身殉國,君王死社稷,據說連屍體也沒找到 。為了區別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也叫拜佔庭帝國。東羅馬亡國皇帝沒有子嗣,復國無望。隨著帝國最後一塊領地(首都)的淪陷,國祚千年的東羅馬帝國渣都沒剩,徹底滅亡了,東正教也將邊緣化。
  • 帝國黃昏——從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孫子卡爾·哈布斯堡新冠康復談起
    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孫子卡爾,妻子弗朗茜斯卡和孩子們幼年時的全家福照片卡爾在家裡隔離了3個星期後,複查測試結果為陰性,得到了解除隔離的通知。卡爾說,「既使解除了隔離,對我來說也不是恢復了正常生活。我必須待在家裡,這是抑制病毒傳播的最佳方法。現在,人們必須承擔自由的責任,照顧好自己,從而照顧我們的同胞。因此,呆在家裡是最重要的。」
  • 「最後的羅馬人」與「上帝之鞭」間的戰鬥,阿提拉唯一的一次慘敗
    在阿提拉的帶領下,匈人帝國的版圖到了極盛,它東自鹹海,西到大西洋海岸,南起多瑙河,北到波羅的海。在這片廣大的區域中有許多附屬國,它們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不過這時的匈人,由於有了安逸的生活條件,漸漸失去了剛開始西進時遊牧部落那種勇猛和彪悍。
  • 帝國雙傑——布雷比斯塔與羅馬
    布雷比斯塔將蓋塔-達契亞部落聯合在一起,領土從潘諾妮亞河谷到黑海西部,形成公元前1世紀的統一帝國。 在政策上 比較突出的是,布雷比斯塔頒布禁酒令,摧毀一切葡萄種植園。
  • 羅馬親手為自己培養了掘墓人!
    公元406年,阿提拉出生,據傳說,一位羅馬的星相大師,來到了羅馬宮廷,與羅馬皇帝說,亂世災星橫空出世,一位巨星必將聲震人間,威震羅馬,羅馬的浩劫不遠了。
  • 千年歷史的羅馬繼承者,君十一的戰死,拜佔庭帝國的覆滅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拜佔庭帝國的1058年歷史不管是對於人還是對於國家來說,都是擁有極長歷史了。狄奧多西大帝,最後一位統治統一的羅馬帝國的皇帝。以上帝名義搶劫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徵許多人都曾經想要拯救過這個破落的帝國。拜佔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為了帝國衝入敵陣,最終戰死沙場。
  • 德意志帝國末代公主,因為與敵國王子結婚,化解了兩個國家的世仇
    當今世界,如果一個國家不是君主制國家,那麼這個國家就有末代君主,今天的德國就不是君主制國家,所以德國有末代君主。一個國家有末代君主,不一定有末代太子或末代公主,比如我們中國歷史只有末代君主,沒有末代太子或末代公主,但是德國歷史正好都有。
  • 古羅馬,東、西羅馬,神聖羅馬,第三羅馬,新羅馬,都是咋回事?
    在世界歷史上,羅馬國祚綿延很長,也出現古羅馬,東、西羅馬,神聖羅馬,第三羅馬,新羅馬等名詞。那麼,這些名詞都是咋回事? 古羅馬是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1453年)三個階段的總稱。
  • 地中海霸權爭奪戰——布匿戰爭中,為何羅馬人笑到了最後?
    最後羅馬人取得最終的勝利,笑到最後,徹底毀滅了迦太基,打開了通向帝國之路的大門。這次百年對峙中,何以羅馬人可以獲得最終的勝利呢?羅馬的崛起與實力強化的迦太基羅馬發祥於義大利半島的一個小城邦。利用敵船靠近時將其勾住,然後士兵以此登上敵船,甲板上進行「陸戰」,將自己不擅長的海戰變為「陸戰」,不得不佩服羅馬人的聰明才智。迦太基人面對羅馬的戰術,一時間之間毫無對策,而羅馬人也打破了迦太基人海上無敵的神話,使羅馬人樹立了海戰信心。
  • 波斯帝國末代王室:國王被殺,王后難產,公主淪為亞歷山大的王后
    縱觀世界歷史,但凡滅國戰都是極其慘烈的,那麼波斯帝國末代王室的結局如何呢?一句話簡單概括:末代國王大流士三世被大臣弒殺,末代王后斯妲忒拉被亞歷山大大帝生擒後難產而死,末代公主斯妲忒拉淪為了亞歷山大大帝的王后。(註:末代王后和末代公主都叫斯妲忒拉。)
  • 帝國的隕落:東西羅馬分治
    ,但是精明的屋大維雖然掌握了君主的權力,卻拒絕了君主的稱號,他自稱是羅馬第一公民。經過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幾代人的努力,羅馬疆域達到了五百多萬平方公裡,橫跨亞非歐三大陸,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湖。公元三世紀開始,羅馬帝國開始出現統治危機。國家大權落到了宮廷禁衛軍手中。
  • 彪悍的羅馬,對比現在的義大利,義大利人真的是羅馬人的後裔嗎?
    義大利人喜歡自稱自己是羅馬人的後裔,二戰時的墨索裡尼也雄心勃勃的意圖恢復「羅馬的榮光」,可是對比一下兩者之間的戰績,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毫無可比性,義大利人真的是羅馬人的後裔嗎?看看兩千多年前古羅馬的文治武功,巔峰時期統治了整個地中海沿岸、中東和西歐地區,將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創造了一個橫跨三個大洲的帝國;而現在的義大利人,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淪為了世界上的笑柄,經濟在歐洲也常年的停滯不前。
  • 羅馬史綱:西羅馬帝國的徹底滅亡
    《羅馬史綱》第三單元學習 - 帝國時代  今日主題:西羅馬帝國的徹底滅亡  丨知識要點:  1、羅馬帝國「最後的羅馬人」  斯提利科,父親是蠻族,汪達爾人,母親是羅馬人。  公元410年,羅馬城陷落,史稱「羅馬浩劫」,奧古斯丁寫出了《上帝之城》之後,西羅馬帝國苟延殘喘了幾十年。  公元476年,末代皇帝被蠻族首領廢黜,西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丨學習心得  斯提利科,羅馬帝國最後的餘暉
  • 羅馬與迦太基人最後一戰史稱「扎馬之戰」
    羅馬與迦太基人最後一戰史稱「扎馬之戰」。在這次大戰役前,雙方曾一度進行和談,可是合約很快就被撕毀了。扎馬之戰爆發的準確時間可以根據日食發生的日期推算出來。因為戰鬥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候,曾經發生了一次日食。生活在迦太基境內的努米底亞人倒向了羅馬,他們的騎兵明顯強過迦太基軍。
  • 日耳曼人入侵和羅馬文明的堅持
    羅馬大概把日耳曼人看作是蠻族,因為他們生活在羅馬文化區域之外。而且羅馬也深知,邊牆附近的部落已經相當羅馬化,所以羅馬的將軍把其中若干部落引進帝國領域,讓他們擔當防禦任務。這樣羅馬軍隊便自相矛盾地處在「蠻族化」之中了。日耳曼居民也非常不同,常常是彼此對抗的,只有在宗教和某些習俗及技術方面是共同的。
  • 圖拉真廣場——古羅馬最後一個帝國議事廣場
    圖拉真廣場是羅馬市中心的一處古羅馬遺蹟,位於威尼斯廣場旁。它是羅馬最後一個帝國議事廣場,為了紀念圖拉真大帝(Trajan)遠徵羅馬尼亞獲勝而建。      兩所巨大的圖書館、兩座宏偉的大會堂、至今還聳立在廢墟上的圖拉真勝利紀念柱和一排排雕像構成了當時全城最壯觀的地區。
  • 造就羅馬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三世紀危機,是如何讓帝國由盛轉衰?
    所以其尋求設立新法規,重新確認皇位的合法性,將皇帝描寫成半神半人的化身與最高祭司(當初的羅馬帝國還沒有實行帝制,第一位元首屋大維其實是第一公民)。這時共和國時期的舊頭銜最高祭司即被賦予新的意義,成為皇帝的頭銜,並變得十分重要。戴克里先為自身設計了一個新的頭銜,稱自己為主和神的合體,嚴格來說,戴克里先才是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他的一系列改革使羅馬完成了由元首制向君主制的過渡。
  • 西羅馬帝國隕落之後,後人如何試圖復興西歐羅馬的遺產?
    《羅馬的復闢:帝國隕落之後的歐洲》內容簡介476 年,西羅馬末代皇帝被廢,數百年的帝國傳統宣告終結。然而,帝國的文化、制度、精神仍有存留,與之相伴的利益催動著重建帝國的野心。在西方,哥特人狄奧多裡克幾乎恢復帝國的榮光。
  • 羅馬正統在東方:沙皇俄國為什麼自認為是「第三羅馬」?
    沙皇俄國長年自稱「第三羅馬」,「沙皇」一詞就來源於羅馬帝國的「凱撒」。那麼沙皇俄國為什麼自認為是「第三羅馬」呢?476年(承明元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歷史的羅馬時代宣告結束。但「羅馬皇帝」的稱號並沒有消失,而是分為東西兩個繼續傳承。其中西方的「羅馬皇帝」衍生出了查理曼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