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雙傑——布雷比斯塔與羅馬

2020-12-24 騰訊網

布雷比斯塔將蓋塔-達契亞部落聯合在一起,領土從潘諾妮亞河谷到黑海西部,形成公元前1世紀的統一帝國。

在政策上 比較突出的是,布雷比斯塔頒布禁酒令,摧毀一切葡萄種植園。

布雷比斯塔帝國成為羅馬北方的障礙,凱撒準備徵服這片由達契亞人組成的帝國,布雷比斯塔也準備聯合龐培共同對付凱撒,布龐聯盟還沒有實施計劃,布雷比斯塔與凱撒便被雙雙刺殺。

之後的羅馬人與達契亞人打了很多次戰爭,直到德切巴爾時期,才贏得了短暫和平。

達契亞帝國首腦德切巴爾與羅馬帝國首腦圖密善在經過大大小小,斷斷續續的百次戰役之後。

最後在公元89年,圖密善進入達契亞首都,德且巴爾與羅馬締結了《條約》。

羅馬承認達契亞的地位,並且每年給達契亞歲金。

這個條約讓達契亞人很滿意,羅馬人很生氣,感覺受到了奇恥大辱,這麼多年的戰爭不僅一點好處沒有,還給別人錢,羅馬元老院自然不會買帳。

不過即使很憋氣,這條約也一直持續了12年。

相關焦點

  • 帝國的隕落:東西羅馬分治
    ,但是精明的屋大維雖然掌握了君主的權力,卻拒絕了君主的稱號,他自稱是羅馬第一公民。經過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幾代人的努力,羅馬疆域達到了五百多萬平方公裡,橫跨亞非歐三大陸,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湖。公元三世紀開始,羅馬帝國開始出現統治危機。國家大權落到了宮廷禁衛軍手中。
  • 從「共和國」變成「帝國」,軍隊的變革,為什麼能推動羅馬變化?
    特別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利用強大的羅馬軍隊,進行了大範圍的軍隊擴張,就此奠定了羅馬人,廣闊的勢力範圍。羅馬帝國時期的疆域,實際上是在羅馬共和國的基礎上形成的,可以說到了帝國時期,其總體上的勢力範圍並沒有實質性的擴大,這其中也和軍隊的發展有重要關係。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以當時羅馬帝國的政權實力來看,其想要再擴大勢力範圍,已經是突破了極限。
  • 帕爾米拉帝國經濟和文明都與匹敵羅馬,為何卻在三年後「猝死」?
    由於帕爾米拉獨特的地理位置,與羅馬之間不可避免的會發生各種聯繫,它靠近羅馬,卻未被羅馬同化。212年,帕爾米拉成為了羅馬的殖民地,其公民和羅馬公民一樣享有公民權,同時,帕爾米拉變得日漸富裕。帕爾米拉帝國的繁盛的經濟和便利的交通為其後來的富庶和強大奠定了基礎,但是帕爾米拉帝國建立之初,就以極快的速度攻破了埃及,埃及被稱為「帝國的糧倉」,這對於羅馬來說也成為了一個不能容忍的威脅。
  • 「最後的羅馬人」末代帝國的中流砥柱,卻喪命於自己人手裡
    羅馬帝國,是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其璀璨的歷史文化,人文軼事被人津津樂道,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而今天我要講的是「最後的羅馬人」—埃提烏斯的傳奇一生。首先說明一下,「最後的羅馬人」是指歷史上一些具有古羅馬傳統精神的人,這些人的逝去表明了精神的消逝,或是在末代帝國中流砥柱,堪當大任的人。而像西羅馬帝國最後皇帝羅穆魯斯奧古斯都和儒略尼波斯,拉丁帝國的最後領袖鮑德溫二世,摩裡亞的安德利等自封的稱號。歷史學家公認的「最後的羅馬人」,像卡西烏斯,波利奧,瓦倫提安一世,瓦倫斯斯提裡科,埃提烏斯,馬約裡安,奧維達等。
  • 曾經與漢朝齊名的大羅馬帝國,為什麼滅亡後再也沒有重建過?
    在兩個帝國滅亡後,東西方的歷史卻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漢代以後,東方周而復始地誕生了眾多以漢朝疆域為基礎的王朝,並最終孕育了現代中國。而羅馬帝國滅亡後,帝國的廢墟上再也沒建立羅馬人的國度,為什麼羅馬人民不選擇再造羅馬呢?
  • 羅馬人+達契亞人=羅馬尼亞人
    1 「羅馬尼亞」中的「羅馬」直接來自拉丁語「Rōmān」(即「羅馬」),而「尼亞」則是拉丁語後綴「ia」,表示地區,羅馬尼亞意為「羅馬的地方」;同樣,羅馬尼亞語也由拉丁語演變而來。
  • 帝國三分,羅馬滅亡在即!天降奧勒良大帝,三年光復全土
    期間羅馬版圖雖有多次變更,在一些有為的君主手上,仍多次煥發生機。 公元270年,羅馬帝國危機重重,一分為三,行將滅亡。國家危難之時,總是有人挺身而出。奧勒良即位為羅馬皇帝後,首付了羅馬帝國曾經失去的三分之二的疆域,將分裂50年的帝國再次統一,使臣民再也不用忍受國家戰亂頻仍,生靈塗炭的混亂局面。成功的解決了羅馬帝國在三世紀的危機,從此羅馬轉危為安近一個世紀。
  • 3k遊戲《羅馬時代:帝國OL》今日首發擼個痛快[多圖]
    華南地區知名手遊發行商3k遊戲,於今(14日)正式宣布,旗下以古羅馬爭霸為主題的SLG策略手遊新作——《羅馬時代:帝國OL》,於09:00強勢首發上線!《羅馬時代:帝國OL》是一款還原古羅馬時代王者徵戰的傳奇史詩,並擁有多人PVP的陣營戰和軍團戰鬥,加入了古代著名經典戰役、攻佔王城坐享江山等豐富多彩玩法的策略手遊精品佳作。
  • 千年帝國存續支柱!羅馬軍團後繼,拜佔庭帝國步兵們的戰法
    羅馬帝國的軍團曾經在地中海世界所向披靡,但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羅馬軍團也跟著一起沒落,最終,在東西羅馬帝國分裂時,曾經威名赫赫的羅馬軍團幾乎淪為了人見人欺的雞肋部隊。有趣的是,儘管重步兵常常被認為不具備遠程打擊能力,但東羅馬帝國的重步兵們除了使用長槍和盾牌進行一對一訓練的同時,還要精通標槍和飛鏢的投擲,這種形似過去羅馬軍團步兵投擲標槍的訓練,保證了重步兵們面對衝鋒中的敵人的反制能力,那些沒有披掛可靠鎧甲的敵人,很可能在衝向帝國步兵陣線的過程中死在標槍之上。
  • 條頓堡森林戰役:羅馬大規模擴張終止、塑造此後數百年帝國格局
    基於屋大維手中的權勢,元老院奉其為「奧古斯都」,羅馬正式從共和邁入帝國時代。 為了徹底解決這些麻煩,屋大維決定復刻羅馬當年在外高盧地區的經驗,通過武力和教化相結合的方式滲透日耳曼尼亞與羅馬相毗鄰的地方,從而為帝國核心區設立一個緩衝區域。
  • 造就羅馬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三世紀危機,是如何讓帝國由盛轉衰?
    羅馬能夠從臺伯河畔的一個小城邦,發展成為龐大的帝國,保衛漫長的邊境線免遭外族侵犯,與軍隊職能的充分發揮有密切關係。這種積攢開始於共和國末年僱傭兵制的出現,僱傭兵製取代公民兵制是羅馬軍隊一個本質的變化。羅馬公民當兵不只是了保家衛國,更多的是為了掙錢養家餬口。在塞維魯王朝時代,卡拉卡拉頒布安東尼努斯赦令,宣布賦予所有在帝國境內的自由民以羅馬公民權,更是加速了混亂的爆發。
  • 羅馬是「古代文明史裡最先墮落的帝國」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三世的徵服後波斯帝國衰弱的威脅。中國歷史上的威脅主要來自文明、道統,漢朝對外徵伐也強化了這個道統,崇尚武力。羅馬帝國因為神權將神權抹殺,政治得不到控制,政治的集權效率低下,文化上也被壓制,所以羅馬是「古代文明史裡最先墮落的帝國」回到過去一切故事的起因都來自於讀者的閱讀能力。
  • 圖拉真廣場——古羅馬最後一個帝國議事廣場
    圖拉真廣場是羅馬市中心的一處古羅馬遺蹟,位於威尼斯廣場旁。它是羅馬最後一個帝國議事廣場,為了紀念圖拉真大帝(Trajan)遠徵羅馬尼亞獲勝而建。      兩所巨大的圖書館、兩座宏偉的大會堂、至今還聳立在廢墟上的圖拉真勝利紀念柱和一排排雕像構成了當時全城最壯觀的地區。
  • 羅馬不再是羅馬,羅馬不再有信仰——重新思考羅馬帝國的滅亡之說
    但是單純的腐敗是否就能夠造成一個帝國因此而滅亡了呢?帝國在強盛時期也無法消除自身的腐敗,那麼為什麼帝國還會在腐敗的同時走向輝煌。為什麼不在走向輝煌之前因為腐敗而消亡。如此碩大的帝國將地中海變為自己的內海,但是卻沒有自己帝國的戰略縱深,必然導致管理成本的迅速擴大,再加上域外地區的民族在羅馬徵服以後,它的經濟文化並不能夠與羅馬融合。從而也導致了社會管理失去秩序。因此帝國的分裂似乎並非不可理解,但是帝國的滅亡則不僅僅限於此。
  • 帝國強軍:馬略、凱撒及屋大維時期的羅馬軍團
    在大約10 個世紀的跨度內,羅馬軍團作為地中海世界最知名的一支勁旅,陪伴了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起起落落。而羅馬軍團長久以來倚重的自耕農兵員,本身也在不可逆的土地兼併過程中遭受著嚴重的打擊。從人力來源的數量和水準上說,羅馬軍團都在巔峰之後逐漸開始衰退。 這樣的衰退,終於在公元前2 世紀晚期連續地在戰場上體現出來。在辛布裡戰爭與朱古達戰爭中,羅馬軍團的表現完全無法令人滿意。
  • 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分別是哪三個國家的別稱?
    實際上,羅馬帝國的真正國號就是羅馬,而首都也是今天義大利首都羅馬,稱呼帝國是因為有強大的國力、遼闊的領土。正因為羅馬帝國在歐洲歷史上有著不可動搖的文明地位,所以後續的歐洲國家都想把自己跟羅馬帝國掛鈎,這是自己繼承羅馬帝國的標誌,所以有「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的別稱。
  •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是怎麼來的?
    之所以今天寫這個,是因為我之前老說德二帝國,德三帝國,也就是德意志帝國和納粹德國。而有小夥伴老會問到我那麼作為德一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怎麼來的,所以...這篇和大家捋捋它到底算哪根蔥。既然神聖羅馬帝國名字裡邊帶羅馬,那是不是和羅馬帝國有點關係呢?是的,所以這事兒得往前挪。羅馬帝國在公元三世紀那會開始因為無節制的擴張陷入混亂,光靠一個皇帝管不過來了,那咋整呢?
  • 從共和國到帝國的羅馬武備變遷:短劍取代長劍,板條甲名過其實?
    本文就來介紹一下,從共和國到帝國時代的羅馬軍團的各種樣式的武器裝備。 首先在這之前羅馬人使用的是高盧長劍,直到第一次迦太基戰爭之時羅馬才開始使用從西班牙傳來的短劍。並且需要明白一點,從共和國到帝國前期的羅馬劍是越來越短,根據(《THEGLADIUSTheRomanShortSword》)一書統計的歷代羅馬劍的長度。
  • 古羅馬,東、西羅馬,神聖羅馬,第三羅馬,新羅馬,都是咋回事?
    在世界歷史上,羅馬國祚綿延很長,也出現古羅馬,東、西羅馬,神聖羅馬,第三羅馬,新羅馬等名詞。那麼,這些名詞都是咋回事? 古羅馬是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1453年)三個階段的總稱。
  • 哥特人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但拜佔庭帝國從未將東哥特人視作合作夥伴,而是趕盡殺絕。原因何在?一、查士丁尼的帝國整合願景535到555年,由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發動的「哥特戰爭」是羅馬帝國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役。查士丁尼在527年繼承皇位之後,一直以來都將重新整合「東西羅馬」作為施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