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家桑貝:生活裡的詩意瞬間

2021-01-20 澎湃新聞

桑貝是法國最著名的插畫家之一,從1960年為《小淘氣尼古拉》畫插圖一舉成名之後,到現在桑貝已有三十多部著作問世,幾十多年間他持續為雜誌《紐約客》畫封面、他的作品曾製作成法國官方發行的紀念幣及被法國文化部用來作為新年賀卡,桑貝也是中國插畫師幾米最推崇的插畫家。

幾十年間,桑貝在持續的創作中延續並強化著自己一貫的風格:將小小的人物安置在空曠的、讓人感到孤寂的環境中,著力於追求某種準確的情緒傳達,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個具有「法式風情」的、看似滑稽但也讓人同情的人物。正如法國報刊評價的:「桑貝筆下的典型人物,身軀小得像鳥,卻無法自由翱翔,是受到日常瑣事牽絆的理想主義者——夢想著自由開闊的空間,卻被牢牢地綁死在地上。」

最近,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了桑貝的兩部作品:《童年》《桑貝在紐約》,《童年》收錄了桑貝上百幅以童年為主題的創作的漫畫,並配有一篇四萬字的訪談錄。在本書中桑貝首次「和盤託出」自己的童年經歷:拮据的生活,爭吵的父母,不停地搬家。而桑貝在日復一日的焦灼中為自己營建了一個平行世界:《童年》的漫畫中,他將童年的不悅輕描淡寫,以一個頑皮開朗的兒童的視角去看待、甚至是戲謔地對待成人的世界。

《桑貝在紐約》收錄了桑貝為《紐約客》創作的所有插圖以及他在紐約的生活照,也附有訪談稿。桑貝首次開誠布公地談到了自己的繪畫事業,還有為《紐約客》工作的八卦趣事。年少的桑貝曾夢想為雜誌《紐約客》供稿,這個願望終於在1978年實現了。他成了《紐約客》大家庭一員,迄今為雜誌畫了100多個封面插圖。桑貝為《紐約客》畫的作品散發出一種濃烈的氣質,精靈古怪的小念頭與冰冷現實交相輝映,畫中或有頗具深味的思考或有充滿意趣的瞬間風景。《紐約客》的總編輯威廉·肖恩與《紐約客》撰稿人懷特是最初奠定《紐約客》風格的人,而桑貝的畫正與懷特的文字風格相似,都是描述非常平淡、簡單的一些現象、經驗,而總能傳達出詩意的瞬間。

7月6日,《童年》《桑貝在紐約》在北京舉辦新書發布會,封面設計師、《桑貝在紐約》譯者任凌雲,《三聯生活周刊》記者陳賽,《桑貝在紐約》《童年》責編黃雅琴就漫畫家桑貝的創作及藝術風格等進行了分享。

桑貝畫的《紐約客》的封面

人要靠奇蹟活著

桑貝1932年生於法國城市波爾多,桑貝家很窮,他的繼父是一個推銷罐頭食品的零售商,每天賣不出幾罐罐頭食品,桑貝的母親因為錢的事情、因為繼父酗酒的事情整天和繼父吵架。所以桑貝到了初中畢業之後沒有繼續學業,而去打零工,想為家裡貼補家用。在打零工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很有繪畫才能,他沒有上過任何的培訓班,沒有接受過任何的科班畫畫培訓,因為家裡根本沒有錢。他在打工的時候偷偷用公司的電話打給出版社投稿,終於有一天他的畫作被報社採用了。

桑貝在讀初中的時候曾畫了一幅畫他給他繼父看,他畫的是一個守門員,胸膛挺起撲向球,繼父說這幅畫畫得非常不錯,非常有動感,桑貝受到了極大的鼓舞。而桑貝第一次投稿成功的作品,是一個可憐的無家可歸的狗拖著一隻接雨水的鍋,一些評論文章說如果從精神分析角度來看,這幅圖能夠映射出桑貝一些童年心理。

撲向球的守門員

桑貝早期投稿成功作品

桑貝的成名源於他和勒內·戈西尼共同創作《小淘氣尼古拉》,這個系列在全世界範圍內售出1500萬冊。主人公尼古拉是一個來自中產家庭的小男孩,他和小夥伴做了一連串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為中國讀者熟悉的畫家幾米是桑貝的擁躉,他認為桑貝的作品,精彩的不單只是他所刻意創造出的戲劇效果,更是透過他或簡或繁的畫裡所捕捉的一種生活態度,對人性的戲謔、對老時光的懷念與關愛。許許多多費時費力的背景、看似不必要的細節,都是在說故事,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世故圓融的法式幽默。

桑貝作品的翻譯任凌雲談道,在翻譯中她發現桑貝的童年幾乎可以用悲慘來形容,「他以一種玩笑的方式講,他媽媽給他一個巴掌,他能得到兩個:有一個打在他臉上,另一個被牆打回來。他還說他有特異功能,能知道晚上發生什麼,其實是因為他們家沒有別的變化,每天晚上都在吵架,這就是他的特異功能。」任凌雲說。

《小淘氣尼古拉》是桑貝童年的改良版本與理想的版本。在尼古拉的世界裡,就算他被爸爸媽媽打罵,但是對他不會構成傷害,他的爸爸媽媽還是愛與包容他的。陳賽說:「桑貝提出人是要靠奇蹟活著的,他說現在的孩子過很多節日,收到很多禮物,但是他們沒有奇蹟。」

輕盈的詩意

大海和海灘一直都是桑貝喜歡描述的,「對法國人來說,夏天度假有兩個選擇:要麼去大海,要麼去山裡面。桑貝應該是大海黨,海灘是桑貝非常重要的一個創作題材,比如桑貝畫的爸爸在海灘上睡覺,小朋友很頑皮,挖了一條渠,要把海水引到爸爸身邊。」黃雅琴說。

桑貝對生活總有細緻的體察,如他在書中講到的紐約有一次下大雪,紐約變成安靜的空城。他在雪地裡走的時候忽然聽到有一個人吹口哨,吹的曲子是一個桑貝很喜歡的爵士名曲,叫絲綢娃娃。桑貝就一直跟著這個人,這個人在街上走走停停,他只要看到珠寶店就會停一下,但是曲子一直沒有停,陌生人一遍一遍完整地哼唱這個曲子,整個故事雖然沒有什麼情節,但是很有詩意。這是桑貝看世界的視角,以他的視角總有一種輕盈的詩意。

現場大家也分享了自己最喜歡的桑貝的作品。

任凌雲說:「桑貝的畫表現力非常強,很準確。其中有一張是他在樹林裡走,《中年男人》那張,他自己也說這張改了特別多遍,小人兒走路的姿勢他修整很多次,要傳達出一個很疲憊的人忽然在樹林感受到不知道是清風還是鳥聲、氣味,他有一種忽然輕鬆的感覺,你會覺得整張畫的幸福感特別特別強,雖然他的快樂只是一點點。」

桑貝說他從來不嘲諷,他反諷但不嘲諷,他不是居高臨下尖銳地去批判什麼人,他的幽默裡始終帶著這種善意的、溫暖的、憂傷的一面,就好像有些事情你沒有辦法,但是大家都了解,我們都一樣的那種感覺。「有一幅畫是一個大樓,下大雨,小孩在屋頂跳來跳去,底下是這個公寓樓裡每個成年人的人生百態。你知道有一天樓上的小孩會變成樓下的那些人,但是你看著樓上的小孩都忍不住高興。」陳賽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桑貝:被漫畫耽誤了的喜劇導演
    來源:北京日報童凱思《秋風平地起》[法]讓-雅克·桑貝 著/繪上海譯文出版社翻開讓-雅克·桑貝的畫冊,時常想到的是,這很可能是一位被漫畫耽誤了的喜劇導演。或者說,他以漫畫的形式重新定義了導演。手上的這本《秋風平地起》,可說是將巴黎市民如七彩泡沫般的生活即景和隱秘心事悉數記錄在案。
  • 【動漫樂園】桑貝的漫畫
    桑貝和他的《童年》一書 圖一《小淘氣尼古拉》 提到桑貝,許多人可能會感到陌生,但是那個長著「小人人頭」的少年尼古拉,這個早已風靡全球的經典漫畫形象,大家一定會印象深刻的
  • 法國國寶級漫畫家桑貝的「壞孩子」,會在中國流行嗎?
    貧窮生活也讓桑貝感到痛苦,當桑貝長到十四歲,他最大的夢想,是擁有一件翻袖口、有袖扣的襯衫。「窮人有很多藉口……人們總以為窮人會互相幫助、互相尊重,等等。完全不是。他們由衷地相互憎恨。而且言不由衷……」(桑貝訪談錄《童年》)桑貝時常想像另外一種生活。他很喜歡對小夥伴們撒謊,說自己和父母度過了愉快的夜晚,而事實卻是度過了地獄一般的爭吵。
  • 桑貝《童年》:謊言之下的純真
    桑貝:「我曾有幾個月想找機會扇我女兒一個耳光。一天,我給了她一個耳光,而她回了我一腳。這把我逗樂了。」《童年》作者:(法)讓-雅克·桑貝 (法)馬克·勒卡爾龐蒂 譯者:黃葒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9年5月屋簷下躲雨的大人們,也曾經是在屋頂肆意玩耍的小孩。「我仔細數了,我才教訓了六個,哪兩個在演戲?」
  • 每一個無聊的瞬間過成最浪漫的生活,韓國插畫家puuung1插畫系列3
    每一個無聊的瞬間過成最浪漫的生活,韓國插畫家puuung1插畫系列3話少純乾貨的莫小藝:通過莫莫本人努力搜尋全面網絡藝術學習素材把最平淡無常的日子過成了最浪漫的生活這或許就是愛情最幸福甜蜜的時刻了吧生活本是枯燥乏味因為有你的陪伴而變得異常美好與你一起做最無聊的事情
  • 生活,一半詩意,一半煙火(深度好文)
    喜歡太陽初升時分的浪漫蓬勃,也甚愛日中時分的驕陽熱烈;喜歡日暮時分斜暉盡染群嵐,也鍾情深夜裡,漫天的星空璀璨、光芒點點;皓月當空,銀輝鍍滿大地,塗滿了油畫般的光彩,缺月掛疏桐,也有漏斷人初靜的詩意;晨霧薄霜中,炊煙嫋嫋的煙火氣,是田園牧歌式的歌謠,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則是曖曖遠人村式的一種生活的溫暖
  • 踐行美育,從心開始|「追尋詩意的生活」詩歌寫作講座舉行
    12月7日,「《追尋詩意的生活》——零基礎入門寫詩」講座活動在新圖書館南洋書齋舉行。楊老師用鄉村兒童自由爛漫的小詩引出「詩心」,並由緣起、積累、突破、熱愛、反思、生活等階段講述了自己從零開始學詩作詩的心路歷程。熱愛並堅持寫作、掌握詩詞格律、擷取生活共鳴、融入情感韻律,楊老師的詩歌之路和乾貨分享帶給了同學們眾多啟發。此外,楊老師還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譜曲、朗誦、書法等作品。
  • 童心奇遇/佐藤香苗/日本治癒系插畫家
    日本知名插畫家佐藤香苗(Kanae Sato)1974年出生於愛知縣,現居東京。通過精練的造型和巧妙的構思,將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溫暖的情愫,以及在成長中經歷和感受到的美好瞬間生動地呈現,深深引起人們回憶深處的溫柔與喜悅,引發不分國界的會心共鳴。最值得一提的是她的插畫讓日本的萌文化變得更加純真溫暖。儘管作品中的角色都十分活潑開朗,給人溫暖治癒的感覺,現實生活中的佐藤卻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她習慣從內心出發,尋找力量。於她而言,畫畫是一種自我治癒的方式。
  • 三月花田隴下餐桌:騰衝瑪御谷溫泉小鎮的詩意生活
    2020年,我逃離城市的燈紅酒綠,「隱居」在瑪御谷溫泉小鎮,而今心中瞭然,詩意生活來自對美與愛的追求。我們追求美與愛,追求富於詩意的人生。我們享受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每天睜開眼,陽光和鳥鳴在窗外,微風撩起竹簾,暖意充斥著房間裡每一個角落,這是小鎮生活中最平凡的詩意。詩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 詩意在大自然裡春光裡,我們在油菜花田裡舉辦隴下餐桌。油菜花金黃,遠處的時間天幕在歲月中佇立。其實生活中並不缺少詩意,只是曾經的我們總是行色匆匆,不曾留意到身邊那些美好。
  • 《詩意中國》探秘蘇東坡的自然生活哲學
    中國古代文人熱衷「歸于田園」的棲居選擇背後,又隱藏著哪些,值得探究的詩意密碼呢?本周五晚9:10,深圳衛視《詩意中國》第三季第二期,我們就將走進蘇東坡的躬耕生活,遍尋山水詩意,共話田園風流。如果種田也一定需要一個理由的話,蘇東坡能夠給這個理由賦予一些,並不平凡的意義。
  • 日本插畫家TOKO手繪《名偵探柯南》人氣角色,畫風瞬間搞笑!
    長期活躍在推特的日本插畫家TOKO近期為日本經典推理動漫《名偵探柯南》製作了最新作品,不同於其他畫師寫實唯美的等比畫風,這位畫家的作畫風格一貫是以呆萌可愛的Q版為主。TOKO筆下的多個人氣角色都是平時我們所熟悉的,一些經典場景也能瞬間勾起我們的回憶殺。
  •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意與遠方——高中作文
    如果說生活是食材,那麼詩意就是將食材炒熟的廚具。生活沒了詩意,就好比一堆生冷的食材,苦澀而乏味。劉同曾說:「所有細微之下,都隱藏著春暖花開、冰面破裂的巨響。」那麼,在生活這樣一個紛繁雜亂的大染缸裡,我們也許同樣可以找出一些不同尋常的色彩來,為我們的生活找些樂趣,添些詩意。
  • 「生活不在別處,在此間」的詩意棲居,都藏在騰衝這些半山酒店
    「生活不在別處,在此間」的詩意棲居,都藏在騰衝這些半山酒店 2020-09-11 2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分享ins裡有趣的博主之「插畫家」
    插畫家(illustrator)定義:就是以繪畫插畫為職業的人,主要工作包括替書籍、雜誌、報紙、說明書、小說、教科書等刊物繪製插畫、封面,也從事繪畫賀卡、海報、廣告、噴畫、幽默畫等。大家可以關注這些插畫家,用她們的作品當作頭像、情頭、背景、朋友圈配圖什麼的絕對獨一無二,不撞車。
  • 李子柒被罵上熱搜:一個人的衰老,從生活丟了詩意開始
    人間最重的煙火味被李子柒渲染得淋漓盡致,她無形中給人們帶來淡淡的鄉愁,觸動每個人心中故鄉的路,作為心靈歸巢的方向,和詩意生活歇息的遠方。確實,生活裡需要詩意。《林深見鹿:美得窒息的唐詩》裡描繪的詩篇,寫盡了春種,夏鋤,秋收,冬藏,細細品味句子裡頭的四季之美,眼前乍現的是山川草木,閒陽流水人間味!誠如李子柒詩意的田園生活,外國人說即使聽不懂她在說什麼,依然覺得好美。詩意,沒有言語的界限。
  • 「詩意中國」共赴東坡驚鴻宴 我有詩意,你有酒麼?
    從帶著仙氣的「人生得意需盡歡」到苦悶難當的「萬 裡悲秋常作客」……詩詞歌賦,咱們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同學們,必然都是張口就來,不過要說最喜歡的那位,怕是想起來大家都會有點饞,畢竟咱們蘇大學士在北宋年間就在帶貨美食這條路上走遠了。
  • 實地青島薔薇熙岸丨在這裡,給你想要的詩意生活!
    △示意圖千年以來人們對於傍山臨水而居的執著追求屢增不減王維、陶淵明筆下的空山新雨、桃花源直抒對詩意生活的嚮往LANDSCAPE同樣,放眼歐洲,亦或者是北美△示意圖而今,實地青島薔薇熙岸擇址藍谷溫泉核芯,生態親氧大境打造約16萬方生態智居新範本還原生活本色,讓美好生活與自然無界共生繪就一幅媲美依雲小鎮的「詩意棲居」圖景
  • 需要想像的畫作——日本插畫家 Noritake
    日本插畫家Noritake,曾來臺辦過講座,他那簡潔線條與大量留白的插畫是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20歲時他隻身到東京念插畫專門學校,畢業後邊打工邊專注魚畫畫的領域,後來他開始接案,包括了插畫和設計。直到能夠倚靠畫畫來維持持生活,他才決定要一直畫下去。33歲時正式開始從事自由業,接案畫畫。這個決定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從事插畫職業的幾年間,Noritake接了許多類型的工作,包括雜誌、專輯以及書本的封面設計,另外也與許多日本知名品牌合作。而每一個作品都保有他對於插畫的熱愛和堅持,也漸漸使更多人認識到這位日本插畫家。
  • 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得主們留下的童話「乾貨」
    本次展出 「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設立(1966~2014)之後,25位「國際安徒生獎插畫家獎」得主的近300幅作品,其中原作達210幅,這次展覽也是25位全球頂級插畫家們的「合體首秀」。 【安徒生童話裡並不只有「真善美」】 安徒生童話裡的故事並不是「騙人的」,而是用殘酷甚至黑暗來反襯擁有美好的不易,幫助孩子去「發現用別的辦法發現不了的東西」。 展廳,插畫家們用想像力將參觀者帶回童年,你或許已在發行的書刊上看過作品,驚豔其創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