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9月20日,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和蘇州科技大學主辦、蘇州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承辦的學術季之「文化傳承·健康發展——第二屆水網地區城鄉發展與規劃國際會議(2020)」在線成功舉辦。本文為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城市更新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陽建強在會上的主旨報告。
本文字數:3509字
閱讀時間:11分鐘
陽建強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城市更新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報告第一部分首先強調了濱水環境的重要性,認為濱水區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也是最吸引人、最富有活力的地區,濱水區與人的生活、休閒功能之間密不可分。第二部分通過豐富的例證分析了當前濱水地區建設中存在的四大突出問題:忽略城市與濱水的關係、建設量強度過大、濱水地區被侵佔、濱水地區受到嚴重的汙染等。第三部分通過剖析英國利物浦及倫敦金絲雀碼頭區、荷蘭鹿特丹及阿姆斯特丹、法國巴黎等國際著名濱水區轉型復興案例,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可資借鑑經驗。陽教授在報告的最後部分,通過連雲港老港區功能更新與品質提升、廣州珠江後航道洋行碼頭倉庫區的保護與再開發實踐案例,探討了這兩個典型的城市濱水區與城市之間如何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隔離走向融合,並最終實現城市更大區域轉型與復興的發展目標。
01
濱水地區的發展與演變
水與城市的發展關係非常緊密。城市是因水而生,因水而發展,尤其在農耕時期,人們的生活與居住跟水的關係密不可分,貿易、生活、生產結合,濱水區與城市相融合。發生巨大的變化主要是在工業時期,大規模的工業化以及基礎設施的大發展,使城市結構發生巨變,這一時期以交通與生產功能為主,港區與城市分離,城市往往與濱水區出現隔離。進入到後工業化時代,人們開始重新找回城市與水的關係,加強城市濱水地區的公共性、親水性,滿足城市居民親近自然的需要,以及加強濱水地區的功能轉型與品質提升等等,這些發展日益成為世界濱水地區轉型與復興的重要目標。
以蘇州同裡及一些水網密集的地區為例,水和居住環境往往緊密相連,既是生活居住的場地,又是交通和生產等多方面功能的集中體現。今天我們看到的平江歷史街區,通過不斷的修補和更新,變得更加嫻靜與宜居。
蘇州同裡
蘇州平江路
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傑出和經典的範例。許多國家的濱水區都是跟人的生活、休閒功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今天跟大家討論的是尺度更大一些的,不僅限於水網地區,還包括一些比尺度較大的濱海地區和濱河碼頭地區,這些地區最初曾作為人們生活和休憩的場地,後來因生產的需要建設成為生產碼頭或是貨運碼頭,進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開始發生巨變。
02
濱水開發建設存在的問題
當前,濱水區的開發建設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包括:
忽略城市與濱水的關係,濱水地區的親水性受到影響。
建設量強度過大,人口容納量超過環境容量,使得原來舒適的濱水地區變得過度擁擠。
濱水地區的用地被侵佔,公共性和開放性受到影響。
濱水地區受到嚴重的工業與生活垃圾的汙染,原來優美純淨的濱水環境遭到破壞。
03
濱水地區更新的國際經驗
針對於以上這些問題,國際上對濱水區的更新與改造一直都非常重視,根據各自情況,提出整體的規劃措施。就其類型來看,一些地區側重於保護,一些地區側重於整治與改善,還有一些地區著重於再開發和再利用。
城市濱水地區的轉型與復興——英國經驗
英國利物浦的老碼頭區,目前已被列入世界遺產。該區域做了很好的功能轉型,跟城市中心融合在一起,跟城市的發展緊密地相連。英國倫敦的金絲雀碼頭,通過對原老港口和碼頭區進行更新改造,成為新的城市中心,同時也保留了許多原來老碼頭的歷史遺存和痕跡。
利物浦老碼頭
倫敦金絲雀碼頭
城市濱水地區的轉型與復興——荷蘭經驗
荷蘭的鹿特丹港口區,功能更加複雜。與1855年相比,現在該區域已經與城市生活區融合在一起,有的地區通過更新變成了城市的新中心,有的地區作為歷史地段予以很好的保留,還有一些老船塢作為博物館融入到城市的現代生活之中,呈現出非常豐富的空間形態。荷蘭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地區的改造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這個地區原來因為火車站與鐵路線把海與城的關係割裂了,這幾年通過城市設計和城市更新,把老火車站中間的一些結構和空間打通,使處於老火車站的南部地區和北部地區之間重新建立了良好的聯繫,進一步擴大舊市區的範圍,讓居民有更多的機會接近艾河,同時也將使廢棄的土地再度恢復生機。
鹿特丹港口區
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地區
城市濱水地區的轉型與復興——法國經驗
法國巴黎是著名的歷史古城,其東部長期以來是鐵路線以及老的工業區,經過 30 多年的轉型,周邊的環境已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也加入了許多新的設施,例如國家圖書館、公園、財政大樓和體育中心等,通過這些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塞納河兩岸空間的聯繫,這裡已變成一個十分有魅力的地區。另外,通過產業的轉型,例如建築學院、科技研發機構以及地鐵線的引入,使這個地區變得十分活躍,年輕人也很多,環境也變得非常得吸引人。沿著塞納河兩岸,通過一個造型優美的步行橋把右岸的貝爾西公園和左岸的國家圖書館聯繫在一起,使這個地區的功能和品質得到了整體提升。到了傍晚,這裡生活氛圍非常濃鬱,夜色也非常地迷人。
在國際上,這方面的案例還有很多,例如新加坡中心區運河兩岸的成功轉型與復興改造,老的倉庫區、碼頭區通過更新改造變成了城市一個非常豐富的中心,與新建的生態公園形成了一個整體。
04
城市濱水地區更新的實踐探索
1
連雲港老港區地區的功能更新與品質提升
連雲港的位置非常關鍵,是海陸交匯之處,同時也是一帶一路的一個戰略支點。
這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優越,歷史人文資源豐富,青山環抱,並且臨海,有海州古城和連雲老街等人文資源。在1917年孫中山先生制定的《建國方略》裡提出了東方大港的構想,由於戰亂,這一計劃未能實施,但為連雲港日後跳躍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現在連雲港老港口的海灣地區由於長期以來作為生產性的碼頭和倉庫區,貨運功能和交通性功能非常強,割裂了濱海、城市與山水的關係。因此,在新的發展背景下,我們首先從城市的大格局和大環境著手,綜合考慮這個地區的更新改造,建立「山-城-海」之間的關聯從整體上實現功能的轉型和品質的提升。
人文景觀規劃:通過散步道、旅遊線路,把原來的老火車站,連雲老街、連雲島等豐富的歷史資源串聯起來。
退港融城地段:在老港區有一部分列入了自由貿易區,在這裡面將來必然會有很多新的功能引入,在這裡我們提出保存老碼頭等重要工業遺存,建設依山面海、高效便利的自貿區商貿中心。
山海連島地段:這個地區擁有豐富的海上資源,如連雲島、漁村,還有一些漁業,規劃結合山、海、林、漁的原生特色,建設特色海島體驗度假勝地。
2
廣州珠江後航道洋行碼頭倉庫區的保護與再開發
這個地區原來是城市的倉庫碼頭區,今天已成為城市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裡有很多重要的歷史遺存,分布兩岸地區的倉庫碼頭舊址有西岸的英商亞細亞花地倉碼頭倉庫、日商日清倉、英商怡和洋行渣甸倉碼頭倉庫、美孚公司倉庫、英商亞細亞龍嘜倉,東岸的日商大阪株式會社碼頭倉庫、英商太古輪船公司碼頭倉庫、屈臣氏倉、美商德士古油庫等洋行碼頭倉庫遺址。
廣州城市的迅速發展與急劇轉型,後航道濱水工業及交通運輸業出現嚴重的結構性衰退,使珠江後航道洋行碼頭倉庫區保護工作面臨著巨大壓力與挑戰,但同時也孕育著再發展的重要契機。在這個地區剛開始採取的是比較單一的房地產開發,有大量的高層住宅,如果按這種發展的模式,它的歷史資源、文化資源可能就會消逝,它的一些精神功能也體現不出來。
面臨這一系列現實問題,我們首先做歷史價值的評定,通過實物的調查,把裡面所有的倉庫、老碼頭這些歷史資源整理出來。最關鍵的是結合本地區原內港貨運功能向南沙地區轉移,以及該地區逐漸轉變成為生活性功能的現實條件,將其納入到城市發展的整體規劃中,在定位上更多地體現其文化特徵,規劃成見證廣州近代工業貿易史與港口發展史,同時又適應現代發展要求且充滿活力的城市文化活動中心和濱江開放空間。在功能上也進行轉型提升,在區域結構層面通過大的交通組織,沿著珠江兩岸建立一個公共的活動帶,強化濱江的公共性和開放性,並通過重點地區的城市設計,形成濱水城市廣場、文化中心等公共開放空間。
太古倉地段
05
總 結
濱水區在人類幾千年的城市生活空間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進入文明社會以後,許多濱水區在有人類聚居的地方逐漸形成了城、鎮的雛形。工業革命以後,工業規模、世界貿易規模的急速擴大以及運河的改造與海運的發展,促使港口和碼頭得到空前的繁榮,濱水區迅速成長為城市核心的交通運輸樞紐與運轉中心。
隨著世界性的產業結構調整,發達國家城市濱水地區經歷了一場嚴重的逆工業化過程,濱水地區作為城市主要交通運輸地帶的功能逐步削弱,大量的濱水工業,交通用地出現閒置待用現象。在社會、經濟、生態、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濱水區的整治與復興改造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
「讓濱水重新回歸城市」這一世界性的發展趨勢,正成為我國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課題和關注熱點。
供稿單位:蘇州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稿件整理人:侯璐、王曉輝,並經報告人確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