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家門口也能水綠交融!這些濱水空間將迎來改造提升

2020-12-25 北京日報客戶端

廣源閘路與南長河交匯處,是有「運河第一閘」之稱的廣源閘遺址。雖然有綠地流水,但老百姓往往只能遠觀。這裡即將迎來一次改造提升,為周邊居民打造休閒的濱水空間。

像這樣的濱水空間改造提升將有不少。記者近日從市發改委獲悉,本市已啟動新一批公共空間改造提升試點,新一批項目中將著重扮靚老白姓身邊一批濱河水岸空間,有4個項目已經納入試點,將通過打造綠道、擴展公共綠地、增加景觀小品等方式,為周邊居民提供水綠交融的濱水休閒空間。

打開圍欄 市民休閒親水

廣源閘是郭守敬白浮泉引水工程中的一座重要水閘,是調控長河水位和流量的關鍵閘門。然而,目前該區域相對雜亂,缺乏人與水的互動,植被層次單調雜亂,甚至還有違建侵佔了綠化用地。

「過去雖然有綠地,但都被圍欄擋著,老百姓只能看,不能進去。」紫竹院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地周邊80%都是居住用地。為此,這次設計以「人」為出發點進行研究,景觀功能圍繞人的使用、交往進行設置。同時,增強沿河步道的觀感體驗,與周邊的龍王廟形成視覺上的連續景觀;拆除違建,還綠於民;還將在安全的基礎上,儘可能增加親水空間。

北京有400多條河流,是一個因水而生,逐水而興的城市。濱水空間面積約佔市域面積的9.4%。但此前以防為主的理念導致親水性不足。濱水地區還開闢了大量的快速道路、高壓走廊等負面空間,使得濱水空間的使用率大大降低。

今年發布的《北京濱水空間城市設計導則》提出,可在不影響水系功能的前提下,通過多樣化岸線形式來拓展濱水活動空間;加強兩岸慢行系統聯繫,開闢視線通廊等方式提升濱水空間可達性,方便人們觀賞水、親近水、享受水。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本市新一批公共空間改造提升過程中,將專門設置濱水空間類型,著重扮靚老白姓身邊一批濱河水岸空間。

展現古韻 亮馬河東城段提升

今年,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亮相,這主要得益於亮馬河朝陽段此前的改造提升。如今,東城段濱水空間的改造提升也已提上日程。

來自市發改委的批覆顯示,亮馬河東城段濱水空間項目位於東城區區域的東北角,主要分布在東二環外與朝陽區交界的亮馬河沿岸。此次改造將整合東城區亮馬河沿線濱水綠地空間、周邊有條件統一改造的城市綠地空間和城市公園。整體綠色空間總面積共約5.98公頃。

「亮馬河項目整體概況是以水為魂,打造世界級城市生態河流。」設計師介紹,東城段將配合朝陽部分,形成對景、互補等景觀結構,共同打造國際風情水岸;借鑑老城民居樸實、厚重的風格,並栽植四合院鄉土植物來展現東城古韻;通過大樹連蔭,與沿岸綠地銜接,有效的組織空間與路線,形成藍綠融合的城市森林水岸遊廊體系;通過水岸遊廊體系串聯起來,展現出豐富的文化風貌。

規劃顯示,項目將分為三部分:森林休閒水岸位於香河園大綠地周邊,依託香河園森林將朝陽和東城河道體系連接、融合為一體;社區休閒水岸主要考慮到胡家園社區居民的需求,儘量滿足周邊百姓休閒生活需求; 尚品生活水岸位於正東國際大廈及萬國公寓沿線,結合建設前城市綠地,將此段河岸打造成擁有商業活力和高端交流功能的臨水景觀空間。

徵集民意 明年陸續開工建設

來自市發改委的數據顯示,在本市公共空間改造提升項目中,亮馬河東城段、小月河、豐臺涼水河沿線、包含廣源閘在內的紫竹院街道文化微景觀(長河)城市更新等4個項目著重打造濱水空間,其中亮馬河東城段、小月河2個項目獲批。據介紹,這些項目將在明年陸續開工建設。

「對於這些公共空間改造後增加的功能,在方案敲定前就傾聽當地居民的聲音。」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項目在改造實施過程中,將對周邊居民的年齡分類、對空間主要使用方式、改造期望等逐一分析梳理,關注使用者需求,突出公共空間功能性。

比如,海澱區小月河附近是連片的居民區,日常休閒活動成為當地居民對濱水空間的期盼。項目改造前,設計團隊專門徵集了老百姓的意見。調查問卷顯示,散步、休憩放鬆、體育健身成為老百姓在公園活動的三大需求。小月河濱水空間改造方案也朝著這一方向設計。

記者獲悉,為常態化開展工作,今年11月,市發改委還結合前期試點項目推進經驗,對實施流程進行優化,各區可根據項目儲備情況,成熟一個、申報一個,通過健全滾動接續的項目實施機制,加快推動一批群眾意願強烈、具備實施條件的項目落地見效。

相關焦點

  • 濱水空間,讓城市慢下來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蘇州河沿線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濱水區,以及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範區,讓城市就此慢下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河道綜合治理,到沿岸地區成片的舊區改造,再到如今兩岸公共空間貫通提升……從決定蘇州河貫通伊始,上海市領導就曾多次要求把最好的岸線資源留給市民。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母親河亦是市民共享的「人民之河」。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蘇州河沿線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濱水區,以及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範區,讓城市就此慢下來。
  • 文化味與煙火氣,在濱水空間交融
    一座城市濱水岸線的魅力,在於不斷生發出新業態,注入有活力的新內涵,讓人與城市對話。在黃浦濱江,璀璨的夜市,文藝範兒的美術館和書店,與江畔的自然風景交相輝映,這些新空間在繁華了城市商業的同時,也為多元文化交融、展現城市煙火氣提供了舞臺。
  • 宜居宜業,上海再塑蘇州河沿岸濱水空間
    原標題:宜居宜業,上海再塑蘇州河沿岸濱水空間   今年年底,上海蘇州河中心城區的兩岸公共空間有望完成貫通。
  • 新刊推薦 | 《建築實踐》2020年第1期 特輯:濱水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和城市規模的擴張,許多城市的濱水空間已從城市邊界轉化為城市核心,土地價值提升使得原有產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也在客觀上為濱水空間再開發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由國資開發集團主導,積極引入優質社會資本,整體規劃、產業先導、綜合開發的模式,已在許多城市落地,為濱水空間賦予了嶄新的面貌(如上海黃浦江兩岸、廣州珠江兩岸、重慶兩江四岸等),極大地改善了城市公共空間的整體品質,並提升了城市綜合競爭力。
  • ...串聯六大節點,蘇州河獨一無二的標誌性濱水公共空間將是什麼樣?
    有人甚至將之比作滬上「清明上河圖」。雖曾因嚴重汙染明珠蒙塵,但這條母親河始終是上海人魂牽夢縈的所在。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河道綜合治理,到沿岸地區成片的舊區改造,再到如今兩岸公共空間貫通提升……可以望見的未來,蘇州河沿線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濱水區,也是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範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母親河已成為市民共享的「人民之河」。
  • 看這12個濱水空間,如何兼顧生態性和美觀性? l 景觀寶藏
    設計師通過景觀提升、生態修復、藝術處理等多種方法,不斷提升濱水空間的環境質量及公共活力,吸引休閒、旅遊、商務、辦公和居住等業態集聚,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濱水空間的品質及公共福祉。項目注重營造公園連續的慢行系統,增進城市與公園連接,以特色人行道、過街地下通道、過街步行橋、景觀步行橋四種形式將城市人群引入濱江公園之中。城市段——保留了原有的防洪堤岸和堤頂路,以減少工程量和施工造價。在條件允許的地段將堤壩改造成為親水臺階、增設景觀平臺,為遊人提供多樣的公共活力空間及濱水體驗。
  • 以水為主線串聯打造城市濱水空間
    以防洪達標為核心,結合河道防洪治汙工程及河道駁岸改造工程對河道進行綠化,在滿足50年一遇的防洪目標上,打造生態自然的河道,完善整個葵湧片區的生態系統,構築河流的防洪、治汙、生態等綜合服務功能體系,解決現狀河道淤積、阻水內澇的問題,實現河道功能性、生態性、親水性。 值得一提的是,葵湧河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完善段項目更是將海綿城市理念貫穿於項目建設的全過程。
  • 陽建強:城市濱水地區的轉型與復興 | 學術季
    ,認為濱水區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也是最吸引人、最富有活力的地區,濱水區與人的生活、休閒功能之間密不可分。進入到後工業化時代,人們開始重新找回城市與水的關係,加強城市濱水地區的公共性、親水性,滿足城市居民親近自然的需要,以及加強濱水地區的功能轉型與品質提升等等,這些發展日益成為世界濱水地區轉型與復興的重要目標。  以蘇州同裡及一些水網密集的地區為例,水和居住環境往往緊密相連,既是生活居住的場地,又是交通和生產等多方面功能的集中體現。
  • 朝陽壩河濱水空間項目酒仙橋段和太陽宮段規劃曝光!
    本文來源於公眾號--家住朝陽前幾天,為您匯報了壩河濱水空間一期(使館區示範段)工程獲朝陽區發改委批覆立項的消息。壩河濱水空間全線建設工作體量大,計劃整體設計,分三期實施。第一期實施「將臺-東壩段」,起點為酒仙橋路,終點至機場第二高速,長度8.2公裡,屬於金盞國際合作服務區內的主要水系部分河道,北臨第四使館區,為第四使館區重要的生態環境資源,計劃2022年完工。
  • 走通蘇州河 領略濱水新風情
    另一大難題是,有些斷點即便打通,如何提升公共空間的品質,也考驗著設計方和建設者的智慧。所幸,對於母親河共同的熱愛超越了一切。一次次溝通,沿岸企業和居民小區主動移出岸線;一稿稿改動,城市規劃師的匠心漸次融入方案。慢慢的,一個個濱水空間段在市民眼前鋪展——你可以去綿延42公裡的綠道走走,感受春探花、夏有陰、秋觀葉、冬賞姿的美景。
  • 劉剛:生態都市主義下三種濱水空間設計策略
    怡境景觀集團執行總裁劉剛先生以「生態都市主義視角下的濱水空間設計實踐」在大會上演講,通過怡境在西安西鹹新區的三條河流:涇河、灃河、沙河的濱水治理和濱水空間設計實踐,分享怡境針對城市生態系統中環境、經濟、人文三重生態,提出生態都市主義視野下的設計策略,闡釋了濱水空間作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類公共空間,在新城開發時,必須生態先行。
  • 上海蘇州河濱水岸線基本貫通開放 著力打造成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
    留存的廠房幾經輾轉,於近年被改造為創意產業園「創享塔」,因一次機遇恢復人氣,遊客與周邊居民絡繹不絕。這一機遇,便是2018年啟動的蘇州河兩岸42公裡濱水岸線貫通開放。園區運營方上海際華創意產業公司總經理孫蒙佳說,入駐企業對園區環境的滿意度也整體提升了15%。「創享塔」的故事並非個案。蘇州河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的紅利,正在向腹地和上遊延伸。在黃浦和靜安兩區,部分岸線將通過城市更新,對沿河地塊進行綜合改造。蘇州河上遊地區也在結合吳淞江工程(上海段)和生態廊道建設,逐步提升生態保育功能。打造品質更高的濱水岸線,要形成造血機制,為空間增值。
  • 北京昌平東沙河兩岸將增25公裡濱水綠道
    來源標題:東沙河兩岸將增25公裡濱水綠道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11月5日)獲悉,近日北京市發改委批覆了昌平區東沙河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建議書,項目將新增水面18公頃,新增綠化58公頃,沿河兩岸形成濱水綠道25公裡,串聯十三陵水庫、
  • 建世界級濱水名城!武漢兩江四岸規劃出爐
    &nbsp&nbsp&nbsp&nbsp24日,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編制完成,規劃指出將打造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沿江十個特色功能區片,構築濱水天際線,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引領區,打造世界一流的濱水城市。
  • 鬥門濱水經濟煥發新活力
    B 整治水體水生態持續改善,濱水經濟帶「活」起來11月10日,中央文明辦公布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城市名單和複查確認保留榮譽稱號的前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珠海順利通過複查,蟬聯這一榮譽稱號。紅果冬青、水蒲桃、落羽杉、柳葉馬鞭草、水生美人蕉、菖蒲……距新青正湧不遠,在五福湧的源頭正在栽種名目繁多的綠植。「這裡要建設一個溼地公園,面積約3萬平方米。」鬥門區水務局水資源和水質監測中心主任趙偉雄說。沿五福湧而行,湧岸一側的榕樹鬱鬱蔥蔥,一直延伸到珠峰大道。利用河湧、榕樹這些資源,五福湧沿岸一條長約1公裡的碧道已經建成。
  • 龔正市長再次調研蘇州河濱水空間貫通,要求把最好的岸線資源留給市民
    為實現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裡岸線公共空間年底基本貫通開放,本市正加快打通濱水「斷點」「堵點」。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今天(14日)再次進行專題調研時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按照市委部署要求,精心推進「一江一河」兩岸貫通工程,打造高品質的濱水公共空間,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 橋下「別有洞天」改造,布拉格4公裡歷史濱水區驚豔變身
    今天, 我們來看看布拉格這個獨特的 歷史濱水區改造, 如何創造橋下的「別有洞天」。 建築師主要關注於20個球形空間的改造復興,這些空間原本是為儲冰而設計建造的。
  • 濱水新城CBD時代啟幕 蘭園·鳳翎臺匠造人居典範
    它就是——濱水新城!濱水新城C位擔當,成花都樓市新寵作為後起之秀,花都濱水新城不管顏值還是實力,均可謂C位擔當。花都濱水新城位於花都重點打造的空鐵融合發展核心區南部,位處北站商務區、花都CBD和空港商務區「黃金三角」。
  • 華麗蝶變,龍華街道高標準打造油松濱水公園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肖欣靜 通訊員 李曼珂 梁宇健 從昔日校園周邊「髒亂差」的施工板房,到集陽光草坪、唯美花境、生態鋪裝及雨水花園於一體的優質公園——龍華區龍華街道油松濱水公園已完成建設工作,並將於近期向市民免費開放。
  • 杏壇4所村居幼兒園將改造提升
    其中,教育發展領域將新增資助杏壇鎮學前教育質量提升,以及杏壇4所村居幼兒園的提升改造。  此次教育發展領域共資助7個項目,包括樂從沙邊幼兒園、杏壇昌教幼兒園、杏壇海凌村幼兒園、杏壇光華幼兒園、杏壇東村幼兒園的提升改造,以及杏壇鎮學前教育質量提升計劃、龍江鎮學前教育質量提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