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穿城而過,上百條河湧匯入其中。因水得城,依水而建,水是廣州城市的靈魂。但曾經,黑臭的河湧、溝渠,也一度讓百姓頗為頭疼。
2018年以來,廣州市以納入國家監管平臺的147條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為重點,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的有效路徑——兩年多來,當地有哪些創新實踐?居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車陂湧率先「清汙分流」
長度超過18公裡、流經9條城中村、龍舟文化底蘊深厚……作為廣州東部一條重要的河湧,車陂湧一度是全市最黑臭的河湧之一——垃圾成堆,又黑又臭,到處都是髒兮兮的破布條和包裝袋,時不時見到偷排的汙水冒著泡兒湧出。而今,沿著河湧走,已是清流激蕩、花草吐芳、百鳥歌唱的和諧景象。
環衛工老楊負責河道清護已近3年,車陂湧的變化一直看在眼裡。臭味沒了,水質清了,魚兒也多了,老楊曾見過到一條羅非魚,估計有兩三斤重哩。去年夏天開始,晚上還能在湧邊看到螢火蟲。
車陂湧是如何實現華麗變身的?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排水用戶全接管、汙水管網全覆蓋、汙水處理全達標」。具體而言,即先進行科學的定量分析,再劃分排水單元,對汙染源「重點出擊、各個擊破」。
首先,天河區水務部門將車陂湧流域按分水嶺劃分為58個排水分區,按用地情況劃分為872個排水單元,結合用水、人口分布和水質監測情況,對汙染源情況進行定量分析和科學研判。然後,對流域內9條城中村截汙納管,同時穩步推進住宅小區、企事業單位排水單元達標建設,最終實現全流域雨汙分流。
車陂湧也是廣州最早進行「清汙分流」的河湧之一。在「四洗」清源,即「洗樓」「洗井」「洗管」「洗河」的基礎上,通過統一調配引入山水、水庫水和處理過的中水等潔淨水源進入受汙染河道,幫助河道更好地恢復自身淨化能力。為此,當地敷設管道102公裡,每天引山水約3.9萬立方米流入主湧。
目前,「排水用戶全接管、汙水管網全覆蓋、汙水處理全達標」的願景已寫進廣州市總河長令(第4號),正面向全市推進。作為一項創新舉措,「清汙分流」也在越來越多的河湧治理中實施。
曉港湖變身「水底森林」
要想大河淨,先要小河清。今年4月份,廣州市頒發第8號總河長令,要求清理城鄉水系「毛細血管」,全面治理邊溝邊渠、風水塘、山塘、魚塘等小微水體。截至目前,市總河長令第8號下達的168宗黑臭小微水體整治任務已全部完成,全部「不黑不臭」,市域範圍內「小河清,大河淨」目標基本實現。
位於海珠區曉港公園內的曉港湖先行一步,通過全面截汙、生態治理,終於變成清澈見底的「水底森林」。夏日的午後,陽光打在碧綠的湖面上,長長的水草在湖底搖曳,一排遊船靜靜停靠岸邊,三五遊人在樹蔭下漫步,寧靜而美好。常來公園鍛鍊的陳姨說:「湖水清澈了,真是讓人心曠神怡。一到周末,小孫子就吵著要我帶他來這裡寫生。」
但其實,幾年前的曉港湖卻並不是那麼讓市民稱心。1975年,曉港公園建成開放,其中心湖曉港湖與海珠湧相連。隨著周邊建築物越來越密集,水體富營養程度不斷加重,水下生態被嚴重破壞,水體也漸漸混濁發綠。為根治曉港公園水質問題,2016年開始,海珠區以曉港湖為試點實施水生態治理。
首先,打出源頭治汙「組合拳」。當地對曉港湖實施全面截汙,拆除海珠湧沿線違法建設3922平方米,全線關停對曉港湖水質產生影響的餐飲項目,取締了公園內存在了二十多年的燒烤場,從源頭控制沿湖周邊餐飲的汙水排放。 同時,因地制宜,為湖體配置四季常綠的苦草類水下草皮,並分步投放各類魚蝦螺貝,逐步形成生態水質自淨系統,就像一座「水底森林」,從而促進水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
經過2年多的治理,2018年8月,經檢測,曉港湖幾大主要水質指標(透明度、氧化還原電位、溶解氧、氨氮)皆由劣Ⅴ類水體變成Ⅲ類水,湖區中心水體透明度已達2.2米。目前,曉港湖水體已穩定保持Ⅲ類水,個別月份水質監測可達到Ⅱ類水。今年,海珠湧東段已達到Ⅲ類水質,西段達到Ⅳ類水質……
「曉港湖的湖水就是海珠湧的水,通過整治可讓湖水達到Ⅱ類、Ⅲ類水的標準,這也說明了,海珠湧的水也是可以達到這樣的標準。」海珠區住建局局長陳偉鋒和海珠區水務局局長肖烈南倆人同時表示,曉港湖水體的幾大主要水質指標由地表劣V類水變成Ⅱ類水,水體透明度達到2米,湖水清澈見底且無任何異味,水體生態狀況得到大大改善。「曉港湖的湖水量大約是海珠湧水量的1/4,根據曉港湖試點治理的效果,我們很有信心讓海珠湧及其他區內河湧的水質也變得如此清澈。」
大源村建設「惠民碧道」
碧道蜿蜒,清水悠悠,直通深山。
「從前那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終於回來了!」發出感慨的年輕媽媽腳下正是白雲區太和鎮大源村沙坑湧。談起它的變化,在這兒出生長大的徐麗紅深有感觸地說:「終於可以帶上孩子們到溪邊戲水捉蝦了,就像回到自己七八歲那會兒。」
立冬時節,草木蔥蘢、花果飄香,大小街巷整潔有序,口袋公園小巧玲瓏……如今的大源村,一片秀麗風光。但其實就在兩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河湧黑臭,路窄坑多,大貨車橫行……
去年以來,大源村強力推進涉水違建整治工作,將沙坑湧上遊大源支流沿河的窩棚、工廠和小作坊全部拆除,此舉不僅改善了河湧水質,也為「惠民碧道」拓寬了道路。很快,一條集河道防洪、群眾休閒娛樂、人文歷史薰陶為一體的休閒碧道,出現在村民面前。白雲區副區長蔡勝表示,拆除違建後,騰出的公共空間則建起休閒公園、體育公園、文化廣場,並配套籃球場、輪滑場和休息驛站。
綠色的樹蔭,白色的欄杆、清澈的流水、開心的笑聲......每到清晨或傍晚,村民們或駐足,或小坐,或慢行,或跑步,「惠民碧道」儼然成為村中老人、運動愛好者、大小朋友每天的打卡地。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娟 通訊員 趙雪峰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鳳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