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小說中的「因果報應」,其中四種善報,三種惡報,你知道嗎?

2021-01-07 白某觀文史

六朝是志怪小說的興盛期,亦是佛教思想在我國廣泛傳播的重要階段。外來的佛經教義,尤其是因果報應觀念,對志怪小說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因果報應」觀念在心理上給動蕩社會中的世人帶來了安慰,提供了心靈上的避難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廣為傳播並逐漸為世人信服,深入日常生活之中。

一、六朝志怪小說中的「善報」故事

六朝志怪小說作者大多是佛教徒,內容多取材於佛經教義,或受佛教故事啟發,「因果報應」故事是其中主要類型之一。佛教徒利用小說這種通俗的形式宣揚佛法,同時也讓「因果報應」觀念植根人心。小說中的善報故事主要分為四種。

第一,護生、救生得善報。如《搜神記》中「黃衣童子」,楊寶救了一隻黃雀並將其帶回家餵養長大,後黃雀為表示感謝送他四枚白環,讓楊寶的子孫品德高潔,官至三公。再如《齊諧記》中「吳當陽縣董昭之,嘗乘船過錢塘江」一段,董昭之過錢塘江時救了一隻螞蟻,後遇難時得蟻王的幫助逃出監獄並得到赦免。《搜神記》卷二十中亦有類似的故事。即使救的是螞蟻這樣的小動物也會得到善報,可見小說作者宣傳「善有善報」觀念的徹底性。

第二,放生得善報。佛教教義倡導放生,意在做功德。心懷慈悲,愛生放生,是佛教生命觀的重要體現。之後的放生池和放生習俗與佛教關係極其密切。六朝志怪小說中此類故事尤多,如《搜神後記》中「晉鹹康中,豫州刺史毛寶戍邾城」一段,毛寶放生白龜後得到白龜的救助而免於一死。《搜神記》中亦有類似的故事,只是報應方式不一樣。現代社會中某些落後地區依然崇信放生祈福,烏龜是放生的主要動物,或許就是從這時候流傳下來的。

第三,善行得善報。志怪小說中,因助人、清廉、孝順等善行而得到善報的故事很多,如《述異記》中「和州歷陽淪為湖。昔有書生遇一老姥」段,老婦人厚待書生的善行讓自己免於一難。佛教徒們藉此類故事宣揚大慈悲心,號召人民向善。又如《志怪》中「吳中書郎盛衝至孝,母王氏失明」段,盛衝的至孝行為終得善報,母親眼睛「霍然開明」。這則故事旨在傳揚孝行,與儒家文化相契合。

第四,尊敬或幫助鬼神得善報。志怪小說作者以實錄的態度撰寫志怪小說,他們篤信鬼神的存在,並認為是至高無上的,能主宰人類的命運。人類必須虔誠於鬼神,否則會遭遇厄運。如《述異記》中「陳留周氏婢,名興進,入山取樵」段,婢女在幫助鬼神之後隨即得到善報——「一雙金指環」。這與其他故事中主人公過後很久得到的善報少有不同,或許因為幫助的對象是無所不能的鬼神。再如《搜神後記》中「吳末,臨海人入山射獵,為舍住」段,射人因幫助會幻化人形的白蛇而至巨富。此外,還有很多因在臨危之際口念《觀世音經》而得以逃脫災禍的,尤以劉義慶《宣驗記》中為多。

二、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惡報」故事

佛教倡導「不殺生」,這是其道德觀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即不能以任何方式傷害任一生命。一旦殺生,惡報必來。志怪小說中的惡報故事主要有三種類型。

其一,殺人或欺人遭惡報。如《述異記》中「陶繼之元嘉末為秣陵令」段,陶繼之因枉殺大樂伎而遭「鬼入人口」,不久即卒,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罪惡現實。這種「鬼入人口」致死的冤報故事還有《冤魂志》中的「張絢」條等,明顯都受佛教影響。

其二,殺動物遭惡報。佛教戒律中有八戒,第一戒即為戒殺生。志怪小說中演繹了很多殺生後遭受變成動物、失語、死亡等惡報的故事,以此來勸說世人「慈悲為懷」。殺生後變成動物的如《列異傳》中「昔番陽郡安樂縣有人姓彭,世以捕射為業」段,彭氏世以捕射為業,後自己變為鹿。類似的故事還有《述異記》中「任考之」條,任考之因殺害孕猴變成了老虎。殺生後失聲的如《宣驗記》中「王導,河內人也。兄弟三人,並得時疾」段,王導兄弟三人切斷鵲舌,之後都得了喑疾。類似的故事還有《搜神後記》中的「三薔茨」條,周氏因在孩童時害死三隻雛燕後導致三個兒子不會說話,但經僧人指點,悔恨後孩子就能言語。此類故事旨在倡導大眾切勿殺生。失誤殺生後也應及時悔恨,只要改惡從善便能消災。

其三,冒犯鬼神者遭惡報。志怪小說中充滿了神鬼怪奇之事,當時人們對此都抱著堅信不疑的態度。鬼神不僅存在,甚至具有靈性,可以主宰一切。小說中因不幫鬼神、傷害鬼神、毀壞佛經佛像等不良行為而遭受惡報的故事有很多,如《甄異傳》中「庾亮領荊州,登廁,忽見廁中一物如方相」段,庾亮因如廁時打擊鬼神而病重致死。再如《宣驗記》中「元嘉元年,建安郡山賊百餘人,掩破郡治」段,山賊因偷盜佛具被蜜蜂噬螫,所掠之物盡失。此外還有因冒犯神靈而得病或致死的。小說中所記類似故事旨在警誡世人不可毀壞佛寺財物,宣揚佛具不可褻瀆,神靈不可冒犯,須尊之重之。

「報應」論與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相吻合,以志怪小說為載體,從現實生活出發,懲惡揚善,很快為各個階層所接受,傳揚頗廣,對後來小說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相關焦點

  • 【觀影娜】看破產姐妹,學英語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怎麼說?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是個看臉的世界,應該不止...啥都看... 但是一個人的錯,真的要讓整個家庭都陷入這種錯嗎? 算噠算噠...或許做好自己才是真。
  • 老僧:不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之人,往往是不懂這三點
    但是許多人會發現,生活中許多好人並沒有善報,許多壞人也並沒有惡報,認為這些言論只不過是勸誡眾人要積極向善的雞湯而已。曾經我也抱著這種想法,但是有一次與一位相識已久的老僧交流時,他的一番話改變了我的看法。
  • 《天道》因果律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個因果報應一樣嗎?為什麼
    實質上,因果律和因果報應是完全是兩回事,但是傳統文化觀念,把兩個嵌套在一起使用,認為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蒼天有眼,不是不報日子未到,所有人都覺得理所應當,反而對於善行沒有善果,惡人沒有惡報而痛心疾首,怒指乾坤錯,從文化觀念來說,先入為主的印象給我們所有人上了一個無形的「枷鎖」。
  • 馬達:微論因果報應的科學性
    曾幾何時,覺得因果報應是迷信的說法,不具什麼科學性。時至今日,人生已過大半,縱觀社會上林林總總的現象,忽然感到因果報應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其一,因果報應符合自然界的發展規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無論如何無法得豆,同樣,種豆無論如何也不能得瓜。這道理顯而易見。
  • 善惡有報:行善與作惡,因果報應終有定數
    有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同時又有俗話說「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兩種說法截然不同。前者意思是,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後者意思是,好人沒好報,壞人反而有好報。兩種說法雖有衝突,但是,無論行善還是作惡,因果報應終有定數,通常情況下,好人終歸有好報,壞人終歸有惡報。
  • 志怪小說真的很低俗,只會講鬼故事嗎?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六朝小說六朝時期雖然政局非常混亂,一路上都在戰爭,但這一時期的文學也得到了空前發展,我們熟悉的三曹、兩謝等文豪都集中出現在這一時期,詩歌、駢文、樂府都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小說也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了。六朝小說大致可分兩類,一是神話鬼怪為主的志怪小說,如《搜神記》;另一類是以記錄人物異聞為主的志人小說,如《世說新語》,其中尤以志怪小說的發展最為繁榮。
  • 佛教:這四種話,不要再說了,因果報應很重
    一個層次高的人很懂說話,認為說話是一門藝術,恰到好處的表達可以在人際交往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收到的效果自然就是人脈和暢、處事順遂,人生也可謂春風得意。佛教認為,口是患苦之門。老話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因為一句話而引發的悲劇實在太多,原因就是只要你一句話說出去,就會種下一個因,將來因緣成熟時,一定會得到一個果報。
  • 佛教:因果報應,有3種情況,人生並非偶然
    也許有人會認為,人生所遇到的一切境遇,都是偶然,其實哪有那麼多偶然,看似偶然,都是理所當然,這其中的因因果果,哪是普通人所能洞察的。當我們看到惡人享福,善人受氣,就埋怨老天不公,懷疑因果,殊不知因果通三世,眼見不一定為真。有人說人死了就結束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對於學佛人來講,修行就失去了意義。所以不要以自己不知道的道理去評價一件事。
  • 弄懂這三點,你就能明白因果報應是怎麼回事
    一包香十幾塊錢,幾根香蕉不到十塊,就算你給功德箱塞二百塊,加起來也不到三百,然後磕個頭,說道說道,夢想就實現了?我們的佛陀菩薩難道那麼喜歡貪汙嗎?這不連普通人都不如,對不對?一切都是因果,一切都是輪迴,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用佛家的話來說就是: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 因為人講的是因果報應,佛說的是緣起生滅
    如果眾多條件(緣)中有主次之分,就是因緣合和。如果沒有主次之分,就是眾緣合和。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區分緣起論和因果論的差別。案板上有一把鋒利的菜刀,我拿起來切菜,這時有人和我說話,結果我一不小心,切傷了手。如果是因果論,它是這樣的。「因」是有一把鋒利的刀,「果」是我切傷了手。
  • 佛教講:因果報應,自作自受,那為何還會殃及子孫?背後道理很深
    因果問題是佛教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中國典籍中,如《周易》、《尚書》、四書五經,都記載有很多因果的道理。但佛教講的是三世因果,所謂因果通三世,在中國典籍中記載的基本都是一世的因果,因此擴展到三世因果,乃至多生多劫的因果關係,就令很多人難以相信。
  • 俗語中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你知道何意嗎?
    還記得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聽到的那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嗎?你知道這句話想表達什麼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古代人因為信仰神靈,如果遇到某方面不如意,就會到相應的祭廟中叩拜。這裡舉是指向上的意思,案是指擺放香火的供桌。
  • 經常說這四種話,因果報應很重,最好不要說了
    佛法認為,世間的因果報應,真實不虛。我們此時的遭遇,是我們過去行為來帶的結果,如果你過去經常說這四種話,此時就會諸事不順。佛教認為,世上沒有白說的一句話,我們說過的話,都會成為一個善惡之因。如果經常說這四種話,很容易招來災禍,要想自己越活福報越大,一定要學會清淨自己的口業,不要說造下惡業嚴重的話,就可以減少災禍的發生。
  • 佛教:因果報應存在嗎?紀曉嵐記載的一個故事,讓人驚訝不已
    而在他所記載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因果故事,讓人感覺十分的驚訝。因果報應存在嗎?看完了紀曉嵐記述的這個故事,你或許就會對因果之事產生新的認知。《老牛報恩》在河間府向東四十裡,有一姓於的農民,家中比較富裕。
  • 「因果報應」根本不存在?《道德經》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天道輪迴
    香港經典電影《無間道》裡有一句名言: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似乎是在暗示世間自有公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可是在現實中,我們似乎看到更多的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老實本分的人往往受人欺凌,有冤無處申訴,有苦難言;作惡的人卻可以一手遮天,法外逍遙。
  • 佛教:這10種話最好別說了,因果報應太大了,你們都知道嗎?
    」種下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果,因果規律也是自然規律,如果你相信因果,就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這十種話今後別說了,因果報應太大。  你說了這樣的話就已經種下了惡因,如果有人因此懷恨在心,那個人報復你的行為就會給你帶來惡果。  就算被你侮辱的那個人沒有報復你,你也已經種下了出口傷人的惡因,經常說這樣的話,就會形成一種習慣,當你經常出口傷人時,早晚會遇到小人,遭人算計。
  • 牛魔王有四種武器可用,卻只用了其中的三種!原因何在?
    這一期,咱們繼續來聊聊小說《西遊記》,說一說唐僧「收縛魔王四十九難」的故事!由於孫悟空沒有去請紅孩兒,導致孫悟空無法在第一時間就從鐵扇公主那裡拿到芭蕉扇。不僅如此,孫悟空還與自己的結拜兄弟牛魔王之間,展開了一場場的大戰!雖然說,最後是孫悟空贏了,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其實在小說《西遊記》當中,牛魔王應該是無敵的!
  • 由《促織》看「果報」在小說中的演化及其興盛原因
    這是一篇典型的果報小說。中學課本中選取的明清古典小說大都含有「果報」思想,《促織》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果報,即因果報應,它是佛教理論的核心。果報的理論基礎是「業感緣起」論,認為生死輪迴、善惡報應都是自己的業力感召,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說妖解怪:中國志怪文學發展的起伏歷程與日本妖怪文化發展的對比
    中國志怪歷史的起源中國志怪歷史幾乎與中國文學史一樣長。最廣為流傳的,當屬《西遊記》、《封神演義》和《聊齋志異》,有關其的影視作品、網絡小說層出不窮,除此之外,《山海經》也是威名赫赫,其實除了上述作品之外,中國還有很多經典的志怪文學巨著,甚至連儒家經典之一的《左傳》中,也有不少類似於後世志怪故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