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是志怪小說的興盛期,亦是佛教思想在我國廣泛傳播的重要階段。外來的佛經教義,尤其是因果報應觀念,對志怪小說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因果報應」觀念在心理上給動蕩社會中的世人帶來了安慰,提供了心靈上的避難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廣為傳播並逐漸為世人信服,深入日常生活之中。
一、六朝志怪小說中的「善報」故事
六朝志怪小說作者大多是佛教徒,內容多取材於佛經教義,或受佛教故事啟發,「因果報應」故事是其中主要類型之一。佛教徒利用小說這種通俗的形式宣揚佛法,同時也讓「因果報應」觀念植根人心。小說中的善報故事主要分為四種。
第一,護生、救生得善報。如《搜神記》中「黃衣童子」,楊寶救了一隻黃雀並將其帶回家餵養長大,後黃雀為表示感謝送他四枚白環,讓楊寶的子孫品德高潔,官至三公。再如《齊諧記》中「吳當陽縣董昭之,嘗乘船過錢塘江」一段,董昭之過錢塘江時救了一隻螞蟻,後遇難時得蟻王的幫助逃出監獄並得到赦免。《搜神記》卷二十中亦有類似的故事。即使救的是螞蟻這樣的小動物也會得到善報,可見小說作者宣傳「善有善報」觀念的徹底性。
第二,放生得善報。佛教教義倡導放生,意在做功德。心懷慈悲,愛生放生,是佛教生命觀的重要體現。之後的放生池和放生習俗與佛教關係極其密切。六朝志怪小說中此類故事尤多,如《搜神後記》中「晉鹹康中,豫州刺史毛寶戍邾城」一段,毛寶放生白龜後得到白龜的救助而免於一死。《搜神記》中亦有類似的故事,只是報應方式不一樣。現代社會中某些落後地區依然崇信放生祈福,烏龜是放生的主要動物,或許就是從這時候流傳下來的。
第三,善行得善報。志怪小說中,因助人、清廉、孝順等善行而得到善報的故事很多,如《述異記》中「和州歷陽淪為湖。昔有書生遇一老姥」段,老婦人厚待書生的善行讓自己免於一難。佛教徒們藉此類故事宣揚大慈悲心,號召人民向善。又如《志怪》中「吳中書郎盛衝至孝,母王氏失明」段,盛衝的至孝行為終得善報,母親眼睛「霍然開明」。這則故事旨在傳揚孝行,與儒家文化相契合。
第四,尊敬或幫助鬼神得善報。志怪小說作者以實錄的態度撰寫志怪小說,他們篤信鬼神的存在,並認為是至高無上的,能主宰人類的命運。人類必須虔誠於鬼神,否則會遭遇厄運。如《述異記》中「陳留周氏婢,名興進,入山取樵」段,婢女在幫助鬼神之後隨即得到善報——「一雙金指環」。這與其他故事中主人公過後很久得到的善報少有不同,或許因為幫助的對象是無所不能的鬼神。再如《搜神後記》中「吳末,臨海人入山射獵,為舍住」段,射人因幫助會幻化人形的白蛇而至巨富。此外,還有很多因在臨危之際口念《觀世音經》而得以逃脫災禍的,尤以劉義慶《宣驗記》中為多。
二、六朝志怪小說中的「惡報」故事
佛教倡導「不殺生」,這是其道德觀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即不能以任何方式傷害任一生命。一旦殺生,惡報必來。志怪小說中的惡報故事主要有三種類型。
其一,殺人或欺人遭惡報。如《述異記》中「陶繼之元嘉末為秣陵令」段,陶繼之因枉殺大樂伎而遭「鬼入人口」,不久即卒,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罪惡現實。這種「鬼入人口」致死的冤報故事還有《冤魂志》中的「張絢」條等,明顯都受佛教影響。
其二,殺動物遭惡報。佛教戒律中有八戒,第一戒即為戒殺生。志怪小說中演繹了很多殺生後遭受變成動物、失語、死亡等惡報的故事,以此來勸說世人「慈悲為懷」。殺生後變成動物的如《列異傳》中「昔番陽郡安樂縣有人姓彭,世以捕射為業」段,彭氏世以捕射為業,後自己變為鹿。類似的故事還有《述異記》中「任考之」條,任考之因殺害孕猴變成了老虎。殺生後失聲的如《宣驗記》中「王導,河內人也。兄弟三人,並得時疾」段,王導兄弟三人切斷鵲舌,之後都得了喑疾。類似的故事還有《搜神後記》中的「三薔茨」條,周氏因在孩童時害死三隻雛燕後導致三個兒子不會說話,但經僧人指點,悔恨後孩子就能言語。此類故事旨在倡導大眾切勿殺生。失誤殺生後也應及時悔恨,只要改惡從善便能消災。
其三,冒犯鬼神者遭惡報。志怪小說中充滿了神鬼怪奇之事,當時人們對此都抱著堅信不疑的態度。鬼神不僅存在,甚至具有靈性,可以主宰一切。小說中因不幫鬼神、傷害鬼神、毀壞佛經佛像等不良行為而遭受惡報的故事有很多,如《甄異傳》中「庾亮領荊州,登廁,忽見廁中一物如方相」段,庾亮因如廁時打擊鬼神而病重致死。再如《宣驗記》中「元嘉元年,建安郡山賊百餘人,掩破郡治」段,山賊因偷盜佛具被蜜蜂噬螫,所掠之物盡失。此外還有因冒犯神靈而得病或致死的。小說中所記類似故事旨在警誡世人不可毀壞佛寺財物,宣揚佛具不可褻瀆,神靈不可冒犯,須尊之重之。
「報應」論與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相吻合,以志怪小說為載體,從現實生活出發,懲惡揚善,很快為各個階層所接受,傳揚頗廣,對後來小說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