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因果報應,自作自受,那為何還會殃及子孫?背後道理很深

2020-12-18 妙音聞聲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因果有報,善惡難消。因果問題是佛教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中國典籍中,如《周易》、《尚書》、四書五經,都記載有很多因果的道理。但佛教講的是三世因果,所謂因果通三世,在中國典籍中記載的基本都是一世的因果,因此擴展到三世因果,乃至多生多劫的因果關係,就令很多人難以相信。

其實很多人在骨子裡,都是希望有因果報應的,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正義,希望看到好人有好報,但是生活中所看到的現實,卻總是讓自己充滿迷惑感,比如說,一個善良的人,命運為何不好。惡人卻財源滾滾,兒孫滿堂。對於這些種種的疑問,因果報應的真假,總是在腦海中環繞。

慧遠大師在《三報論》中講到:「因俗人疑善惡無現驗作。」意思是講:因為我們世俗人,沒有辦法在現實中去驗證因果,所以就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所懷疑。所以就有很多人反對因果。古人都說,作了惡事,會殃及子孫,現在都認為「禍殃子孫」是沒有道理可尋得,自己做壞事,只要把下一代培養好,就能光宗耀祖。

本文就帶大家,探尋因果,解開心中疑惑。首先我們要對佛法有信心,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因果法則是佛陀發現的,是宇宙間的規律。所謂的「祖先作惡,禍殃子孫」是一句慣用語,也只是一種因果的表面現象,它背後有更深的道理存在。

《地藏菩薩願經》云:「各據本業,自受惡趣。」這告訴我們,自作自受是因果的鐵律,自己作惡,子孫代受惡報,是不可能的。但是古人所講的,祖先作惡,禍殃子孫,富不過三代,這些話也真實不虛。從佛法的因果理論來講,禍殃子孫的現象,是由同業相引,共業召感,所轉換的現實報。

由於「同業相引」彼此間就有了成為眷屬的緣。比如說,造殺業的人,我們看到本人並沒有受到惡報,其因素有很多,總之是福報尚未享盡,惡報還未成熟。這時由於業力感召的原因,他的子孫就會受到連累。

造殺業的人,也許是生了孩子之後,才造的殺業,又或者是殺業很輕,緣分尚未成熟,所以不會有明顯的果報,但是在看後世的子孫,就會由於「同業相引,共業感召」的緣故,召感到犯了同樣殺業和自己有緣的眾生,來投胎到他家。從這個因果角度來講,並非子孫代祖先受罪,而是自己的罪業所感,本該受報。

此外我們要懂得,因果報應是極為複雜的,本文所闡述的也只是鳳毛麟角,並非所有因果現象都是如此,因果關係的大網,錯綜複雜。我們只需廣行善事,多種善因,必能感召善緣,自己享福,而且能夠福佑子孫。感恩閱讀,祝大家,六時吉祥,阿彌陀佛。

因果不虛,邪淫後的惡果,不可不知,飲食男女,人之大欲

地獄「十殿閻王」之「秦廣王」的職責,地獄償還因果債

相關焦點

  • 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因緣的道理也很簡單,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確實如此,每個人的福報都有定數,前世的緣分是固定的福報,後天依靠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增加福報,趨吉避兇,創造自己完美的人生。所以說今生福報的大小,除了命中定數之外,更需要自身的努力。
  • 佛教:禍從口出,這2種話不要亂講,因果報應太大!
    禍從口出,有些話我們能說,有些話不要亂說,因為說了不該說的話,因果報應太大。佛教認為:口為禍福之門,一切福禍吉兇,都跟說話有關。古人常說: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佛教也經常告誡眾生,要少說妄語、惡語、兩舌的話,經常說這些話會有因果報應,如果你相信因果,就要學會謹言慎行。在我們生活當中,有2種話不要亂講,因果報應太大,看看你有沒有講過?第一、「發誓」。
  • 佛教:因果報應,有3種情況,人生並非偶然
    有人說人死了就結束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對於學佛人來講,修行就失去了意義。所以不要以自己不知道的道理去評價一件事。佛教講:「前世因,今生果;時機不到,因緣不生。」道家《太上感應篇》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都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具有人生價值的經典。告訴我們種下業因,必受業報。但因果報應,也有早晚的不同,一般有3種情況。
  • 佛教:這三種因果報應,就在眼前,其實是自作自受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生活就會有什麼樣的因果,積極生活,努力工作,就會有好的結果;如果好吃懶做,好逸惡勞,就會有貧窮困苦的因果,人生最容易看得見的因果,就是現世報,就在眼前,其實是自作自受。一、違法犯罪。《太上感應篇》曰: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個人做人如果沒有原則和底線,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就要接受自己的因果,為自己帶來災禍和懲罰。
  • 佛教:這四種話,不要再說了,因果報應很重
    佛教認為,口是患苦之門。老話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因為一句話而引發的悲劇實在太多,原因就是只要你一句話說出去,就會種下一個因,將來因緣成熟時,一定會得到一個果報。福報大的人自然口業清淨,而災禍多的人一定是說了惡語,招來惡果,這就是因果報應。有人會問:那我有口無心啊。
  • 《覺海慈航》告訴您佛教講些什麼道理它的目的是什麼?
    佛教是專門講究解除苦惱的方法的。等到煩惱斷盡了,心裡無掛無礙、無憂無慮,這才算真自由哩。由此可知,佛教的道理不但不和現在的學說違反,並且更徹底了一些。如果人人都照著佛的說法去做,你想,世間還會有刀兵盜賊的劫難嗎?況且,這不過是頂淺近的道理,隨便拿來給你說說罷了,至於高深的理論,任你說多少年都說不完的,真是無窮盡的呢。
  • 因果報應真的存在嗎?佛教講的這2個故事,讓人感到意外
    做惡事的人,就像那磨刀的石頭,雖觀察不到它的磨損,但是每日都有缺少的部分。福報與禍事雖未遇到,但卻都在自己的心中。做壞事最可怕的是心魔,做善事最幸福的是結緣。《太上感應篇》是道教的經典著作之一,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 都說因果報應,那怎麼解釋善人惡報、惡人善終之事?
    中國向來就有靈魂不死、禍福報應的思想,中國傳統很難接受一切皆是虛無的觀點,更難認同人本身沒有靈魂,這是佛教本土化要適應的一點。印度原來的婆羅門教也是承認一個創世的大梵和每個人都有的靈魂或輪迴的主體。佛教雖然也接受了輪迴報應思想,但它並不承認一個賞善罰惡的上帝或創世的大梵,也否認一個輪迴的主體。這就出現了兩個難題,如果沒有上帝那又是什麼主導著報應呢,如果沒有輪迴主體,那又是什麼承擔著報應呢?首先,主導報應的不是外在的神靈,而是人自身的業力,即「業報自招無代者」,一切行為皆為前面因之結果,是自作自受,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為業,果為報。
  • 佛教講究因果報應,那為什麼總是「好人不長命,惡人無報應」?
    佛法講究「因果報應」,每個人的命運如何,皆和他過去所製造的「因」有關,實際上很多人卻發現,生活中善惡顛倒,壞人一生囂張狂妄,好人卻被各種苦難纏身,這似乎和「因果」相反,讓人很難去認可佛家之言。其實,因果有一個複雜的體系,它並非短期內的因果報應,佛家認為它「通三世」,也就是前、今、來世。前世犯下的因,會形成今天的果報,而這輩子所造諸業,還會讓來世受到影響。因果並非是當下業果報應,很多人只看到惡人今生犯下的惡果,沒看到他們上輩子所修得的福報,以至於對修佛產生懷疑。那些大覺悟者才能修得三世因果,明白因果的箇中緣由,凡人因業障比較重,無法分得清三世因果。
  • 個人觀點:道教講的「承負」論,可能比「因果」更全面一些
    而與佛教「因果報應」相比,道教的「承負」報應世界觀是「本人或子孫實實在在的現實人生」!至於那些所謂的上輩子,下輩子,乃至於十世百世千世,似乎有些虛談,因為沒人會知道自己下輩子是誰,或者上輩子是誰,而自己子孫後代確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個人認為因果論必須建立在道教承負論的基礎上才得以成立。
  • 佛教:這10種話最好別說了,因果報應太大了,你們都知道嗎?
    」種下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果,因果規律也是自然規律,如果你相信因果,就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這十種話今後別說了,因果報應太大。  佛教認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都是損福最嚴的,為什麼說話也會損耗福報?原因就在這裡,因為你每天都會說很多的話。  也許你一年不會殺害一個生命,但你一定每天都在造口業,在佛教當中,最難守的戒律不是殺生、偷盜,而是妄語、兩舌、惡口。我們要先守住福氣,這10種話今後最好別再說了。  ?
  • 佛教:禍從口出,這3種話不要亂講,因果報應,絲毫不差
    古人講的,言由心生。如果一個人嘴巴一直講不好的話,說人是非,以及一些詛咒的話,在佛教中成這樣的行為為「口業」。這樣子非常折損福報,而且因果嚴重。容易犯口業的人,命運都不怎麼好。所以說嘴巴要留德,不要尖酸刻薄。為什麼嘴巴能損福報呢!福報是因緣和合的,是一種能量場的體現。
  • 為何,善人多磨難、惡人享天年,看完你就明白了
    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大家都知道,佛教的根本宗旨就是導人向善,教人改邪歸正,從而收穫人生吉祥,趨吉避兇。佛說: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差,此乃天理循環,周而復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眼所見,耳所聞,都是「善人多磨難、惡人享天年」的事,為何如此呢!
  • 因果報應5條,真實不虛!
    佛教講因果,但切記他只說因果,卻並不能幫你改變因果。因果以只是佛發現的,並非佛發明的。在《無量壽經》中雲;「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佛教講「眾生平等」,無論是有情眾生,還是無情眾生,皆是平等無礙的。如水中遊的魚蝦、岸上走的雞鴨,等等皆是和我們平等的。如若一味執著去殺生害命,那麼你所種下的惡因,也是無量無邊的。而需受到的果報,也是無量無邊的。如當下常見的多病,短命等等。
  • 佛教中「因果」與「六道輪迴」有什麼關聯呢?
    佛教中有句形容因果的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從這句話我們也能知道,想要沒有惡果就需多種善因,那什麼是因果呢?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
  • 8條因果報應,真實不虛!
    佛家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無論是種下善因,還是惡因皆會得到相對應的果報。而這個果報和種下的善惡之因,就被稱之為「因果報應」。因果報應8條,真實不虛!一、越是付出,福報就越多。越是懂得付出,福報也就越多。俗話講「有舍必有得」,學佛培福,皆是需要懂得「付出」如若不能去付出,那麼想要得到也只是空想。
  • 「嘴是福禍門」:這3種話,儘量別講,因果報應太重
    其用意無非就是在告誡人們,做人應該謹言慎行,要像聖賢佛陀一樣,做一個真語者,敬語者,知道什麼話當講不當講。佛教認為,只有深知因果報應,自古不虛,如此一來,才不會輕易造作口業,承受果報。佛門教派中所說的口業,是人生中最容易積累的業障,在口業中也分有很多種小罪業,不同的罪業帶來的果報略有不同。
  • 佛教:眾生受苦,為何不見佛菩薩救人?別再迷信了!
    眾生受苦,為何不見佛菩薩救人?相信看完這篇文章,大家能夠建立正確的知見,不再迷信。首先,我們大家應該了解,佛菩薩不是萬能的,他有「四不能」:因果定業不可改,智慧不可賜,真法不可說,無緣不能渡。尤其強調第一點:定業不可改。世間萬事的發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也都是命運既定的安排,該你走的路一步都不會少,該你經歷的風雨、承受的果報也絲毫不虛。
  • 佛教:因果報應存在嗎?紀曉嵐記載的一個故事,讓人驚訝不已
    因果報應存在嗎?看完了紀曉嵐記述的這個故事,你或許就會對因果之事產生新的認知。《老牛報恩》在河間府向東四十裡,有一姓於的農民,家中比較富裕。有一天晚上,於某外出,家裡只留下了婦女幼小。幾名強盜趁著於某不在,就直接拿著大斧頭劈門,準備搶劫家中財產。
  • 歷史上,儒釋道三家發生了多次的理論之爭,解讀其爭論背後的實質
    在因果報應領域內,出現了何承天的《達性論》。在這篇文章中,何承天試圖利用儒家的「三才論」對抗佛教的「三報論」。所謂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才,也是易經》中提到的。其背後的意義,則是和佛教的眾生觀相對。從佛教眾生理論出發,就可以得到因果報應的三報論。三報論由東晉的慧遠和尚提出,認為報應分成三種,分別是現報、生報和後報。運用到眾生之中,則是每一種生物都有著報應輪迴,很可能眼前的一隻雞,就是前世的某位熟人。所以,人不能隨便殺生,而殺生就意味著新的報應要在你的身上顯現。針對殺生問題,何承天舉了兩種鳥類作例子,一種是鵝, 一種是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