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因果報應,那怎麼解釋善人惡報、惡人善終之事?

2021-01-07 儉叔略述古經典

中國向來就有靈魂不死、禍福報應的思想,中國傳統很難接受一切皆是虛無的觀點,更難認同人本身沒有靈魂,這是佛教本土化要適應的一點。

印度原來的婆羅門教也是承認一個創世的大梵和每個人都有的靈魂或輪迴的主體。佛教雖然也接受了輪迴報應思想,但它並不承認一個賞善罰惡的上帝或創世的大梵,也否認一個輪迴的主體。

這就出現了兩個難題,如果沒有上帝那又是什麼主導著報應呢,如果沒有輪迴主體,那又是什麼承擔著報應呢?

首先,主導報應的不是外在的神靈,而是人自身的業力,即「業報自招無代者」,一切行為皆為前面因之結果,是自作自受,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為業,果為報。

佛教特別強調因果業力之不可改變性,即「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但現實中的因果報應又好像並不是簡單的對應,善惡禍福並非如影隨形、報應不爽,甚至有善人惡報、惡人善終之事,比如顏回短壽、盜蹠反而福壽等好像有違報應的事件。

於是慧遠便引用了現報、生報、後報三世報應說來加以說明。即今生之福報在於前世,而今生之作為引起的報應也不見得一定會在今生完全實現,有一部分會「儲蓄」到來生實現。

這就自然引出了下一個問題,貫穿於三世輪迴的主體是什麼?這裡顯然需要一個存在時間要遠大於有生形體的載體,這就引入了慧遠的形盡神不滅論。

慧遠之形盡神不滅論與其法性論是相應的。他著《法性論》日:「至極以不變為性,得性以體極為宗。」此處提出的「至極無變」是大大不同於般若學所強調的諸法皆空、無物常住之思想傾向的,此處關注的乃是不生不滅、不在有無、不出有無、不寂不變、不空不有的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是永恆的超越者。

慧遠認為,此終極超越的法性是至極不變、獨立自存的,此法性「無所從生,靡所不生;於諸所生,而無不生」。與此法性相應的是人的精神,人的精神亦如法性一樣是永恆長存的,既是輪迴主體,又是成佛的根據所在。

慧遠借鑑《莊子·養生主》中的薪火之喻,對形神問題做了形象的說明,認為具體的木材固然可以燃燒殆盡,但火卻可以不斷傳遞下去,人的肉體在不斷產生消失,但同一靈魂卻可以在不同人世借用不同肉體代代相傳輪迴而不滅,無窮盡矣。

相關焦點

  • 為何,善人多磨難、惡人享天年,看完你就明白了
    日行一善,積善成德,善滿三千,天必降之福。諸位朋友大家好,這裡是《妙音聞聲》傳統文化平臺。此刻,讓我們放下煩惱,淨化身心,一起開始美好的心靈之旅。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大家都知道,佛教的根本宗旨就是導人向善,教人改邪歸正,從而收穫人生吉祥,趨吉避兇。佛說: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差,此乃天理循環,周而復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眼所見,耳所聞,都是「善人多磨難、惡人享天年」的事,為何如此呢!難道古人所言不實,當然不是,很多人信因果,但是也質疑因果的真實性,因為看到的很多現象,確實不合乎因果規律。
  • 佛說:因果報應,一直都在,爭來爭去一場空
    佛教講因果,這個世間的因果報應,一直都在,存在僥倖心理去做壞事,以為不告訴別人,就可以瞞天瞞地,神不知鬼不覺,其實算來算去算自己,爭來爭去都是一場空,人在做,天在看。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所以不要自己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人在世間走一程,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 志怪小說中的「因果報應」,其中四種善報,三種惡報,你知道嗎?
    「因果報應」觀念在心理上給動蕩社會中的世人帶來了安慰,提供了心靈上的避難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廣為傳播並逐漸為世人信服,深入日常生活之中。一、六朝志怪小說中的「善報」故事六朝志怪小說作者大多是佛教徒,內容多取材於佛經教義,或受佛教故事啟發,「因果報應」故事是其中主要類型之一。佛教徒利用小說這種通俗的形式宣揚佛法,同時也讓「因果報應」觀念植根人心。
  • 馬達:微論因果報應的科學性
    這些都是自然界的鐵律,不服不行。其二,因果報應符合人的成長規律。胡適先生說過,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一個人,在年少的時候努力學習,就能得到知識薰陶,從而為成人成才奠定基礎;而在年少的時候虛度光陰,不走正道,不學無術,等待著的肯定沒有什麼好果子。一切真正的成功都來自堅持不懈的努力。其三,因果報應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
  • 佛教講究因果報應,那為什麼總是「好人不長命,惡人無報應」?
    佛法講究「因果報應」,每個人的命運如何,皆和他過去所製造的「因」有關,實際上很多人卻發現,生活中善惡顛倒,壞人一生囂張狂妄,好人卻被各種苦難纏身,這似乎和「因果」相反,讓人很難去認可佛家之言。其實,因果有一個複雜的體系,它並非短期內的因果報應,佛家認為它「通三世」,也就是前、今、來世。前世犯下的因,會形成今天的果報,而這輩子所造諸業,還會讓來世受到影響。因果並非是當下業果報應,很多人只看到惡人今生犯下的惡果,沒看到他們上輩子所修得的福報,以至於對修佛產生懷疑。那些大覺悟者才能修得三世因果,明白因果的箇中緣由,凡人因業障比較重,無法分得清三世因果。
  • 佛教:因果報應,有3種情況,人生並非偶然
    人生就是一場輪迴的過程,《涅槃經》云:「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也許有人會認為,人生所遇到的一切境遇,都是偶然,其實哪有那麼多偶然,看似偶然,都是理所當然,這其中的因因果果,哪是普通人所能洞察的。
  • 佛教講:因果報應,自作自受,那為何還會殃及子孫?背後道理很深
    因果問題是佛教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中國典籍中,如《周易》、《尚書》、四書五經,都記載有很多因果的道理。但佛教講的是三世因果,所謂因果通三世,在中國典籍中記載的基本都是一世的因果,因此擴展到三世因果,乃至多生多劫的因果關係,就令很多人難以相信。
  • 因為人講的是因果報應,佛說的是緣起生滅
    而佛所說的,其實是「緣起論」,而非「因果論」。緣起論才是正法。緣起論簡單點說,就是萬法因緣生。什麼是因緣?因緣就是條件。一件事情發生的根本原因和條件就是「因」,其他輔助次要的原因和條件就是緣。什麼是法?法是指一切事、物和現象。佛法認為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合和或者眾緣合和而生。如果眾多條件(緣)中有主次之分,就是因緣合和。
  • 弄懂這三點,你就能明白因果報應是怎麼回事
    但是,一說因果跟報應聯繫起來,弄不好還要下地獄,人就覺得玄玄乎乎。你再說我這輩子到現在都沒發財,那是因為前世的惡報還沒消耗完,我就更覺得太迷信了。時間長了,我都覺得腦袋有問題了。」生活裡,有些人身體出了問題,做生意賠了等等這些不順的事情後,習慣性地到寺廟去燒香拜佛。以為燒個香,買幾根香蕉,再給功德箱塞二百塊錢,佛陀就能賜你好運。那是不可能的。
  • 佛教:這四種話,不要再說了,因果報應很重
    佛教認為,口是患苦之門。老話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因為一句話而引發的悲劇實在太多,原因就是只要你一句話說出去,就會種下一個因,將來因緣成熟時,一定會得到一個果報。福報大的人自然口業清淨,而災禍多的人一定是說了惡語,招來惡果,這就是因果報應。有人會問:那我有口無心啊。
  • 為什麼,善人磨難多,惡人享榮華,看完你會恍然大悟
    日行一善,積善成德,善滿三千,天必降之福。諸位朋友大家好,這裡是《妙音聞聲》傳統文化平臺。此刻,讓我們放下煩惱,淨化身心,一起學習佛學文化智慧,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古往今來,榮華富貴,都是大多數人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很多人努力、拼搏,為了賺錢投機取巧,甚至走向歪路,這都源於對榮華富貴的追求,因為有了錢,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拋開那些大道理不說,對我們凡夫俗子來講,錢財確實必不可少。現在人心浮氣躁,只認錢,殊不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 千萬別傷害這三種人,因果報應非常大!【早課】第165期
    這孫員外一生順遂,兒女孝順,大家都覺得這是孫員外好人有好報的緣故。誰知,孫員外臨近六十大壽時,竟突發惡疾,臉上生瘡,嚇壞了兒女們。可惜訪遍名醫,都束手無策。長此以往,兒女們擔心這病會有性命之憂,於是商量之下,決定另走它路,請附近有名的大師過來找找病因,說不定就能看出點什麼。
  • 科學家用實踐證明:因果報應是真的存在的,並非迷信
    在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此來警醒世人平時要多做善事。而此語在古時候深得長期受壓迫的貧苦百姓的相信,他們相信,終有一天,那些整天欺凌他們、壓迫他們的人會得到相應的報應的。因此也有那麼一句「壞人自有天收」說的就是如此。
  • 【觀影娜】看破產姐妹,學英語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怎麼說?
    Caroline在情人節之夜主動找前男友...O.M.G!誰說「女找男隔層紗」的?還不是各種看... Max可絕不會讓自己的好姐妹受委屈。這不,找那醫生理論...結果...回答驚呆了寶寶我:
  • 老僧:不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之人,往往是不懂這三點
    《易傳》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闡述的就是佛家的因果之道,所謂善惡有報就是這個道理。老僧說:「善惡之報與佛釋道三家文化中都有講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是前人的智慧和經驗總結,能夠解決一個人人生中的諸多逆緣,所明示的真理,我輩應當深信不疑。」當我說到一些善惡沒有得到相應報應的例子時,老僧笑道:「善惡因果的報應其實是很複雜,人除了對自己以外,這世間的任何事,誰敢說看得清看得全?
  • 《天道》因果律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個因果報應一樣嗎?為什麼
    實質上,因果律和因果報應是完全是兩回事,但是傳統文化觀念,把兩個嵌套在一起使用,認為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蒼天有眼,不是不報日子未到,所有人都覺得理所應當,反而對於善行沒有善果,惡人沒有惡報而痛心疾首,怒指乾坤錯,從文化觀念來說,先入為主的印象給我們所有人上了一個無形的「枷鎖」。
  • 善惡有報:行善與作惡,因果報應終有定數
    有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同時又有俗話說「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兩種說法截然不同。前者意思是,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後者意思是,好人沒好報,壞人反而有好報。兩種說法雖有衝突,但是,無論行善還是作惡,因果報應終有定數,通常情況下,好人終歸有好報,壞人終歸有惡報。
  • 「因果報應」根本不存在?《道德經》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天道輪迴
    可能是生在一個富貴之家,一生順風順水平安喜樂;也有可能是逢兇化吉,本來會遇到災難,但因為之前做過善事就會被化解。如果你是一個惡人,可能當世逍遙法外,安然無恙,於是更加囂張跋扈,但是在來世,終究會遭到報應,可能是生在貧賤之家,一生命運多舛;也有可能是突來橫禍,把之前做過的惡都一一應驗在你身上。
  • 《道德經》8字道破真相,善人長嘆:知道得太晚
    那究竟上天對待善惡之人的態度是怎樣的呢?《道德經》給我們提供了解答。《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句既體現了天道的態度,也很好地詮釋了「好人未必有好報」的深層原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裡的「善人」,並非是指一般概念上的「好人」或「壞人」,而是指遵循天道的人。世人心中的好與壞,在天道看來都是一視同仁的,天道是無情無欲的,唯有真正順應天道規則行事的人才能得到天道的眷顧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