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少錢多離家近的就是好工作嗎?
引:
三年前我在一家IT公司做測試工作,一年後有個機會轉到開發崗位,在跟HR溝通時,她問了我兩個問題,如何看待現在的工作?轉到新崗位就一定會優秀嗎?當時,我給不出答案,只是內心有個要做改變的念頭。看了領英資深人力資源團隊出的《適配》一書,頭腦中才有了清晰的答案。
每個人在不同階段的會有不同的追求,與之匹配的工作也就不同。那當下的工作是否是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活少錢多離家近就是好工作嗎?領英資深人力資源團隊出的《適配》給了系統的分析和解決方案。
如何快樂的工作,實質就是如何讓自己適應現有的工作和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就是對適配最樸素的理解,書中從六個維度來分析,還奉送大把測試工具來幫助讀者定位自己的問題,六個維度考慮,衡量得失,能更好的給自己定位。
工作意義適配
工作五花八門,在考慮做什麼工作前,先回答為什麼要工作,工作的本質是一種等價交換,一份工作至少要讓你認為有價值,有意義,讓你覺得是值得花時間去做的正確的事兒。你才可能把工作做好,才可能實現自我成長和發展。如果從心底就不看好一份工作,那麼最好就不要開始這份工作,即使有短期的利益驅動,也最好不要勉強自己,畢竟時間是有限的,試錯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
可以通過書中提供的自測題,思考一下自己對工作意義的理解,評估現在從事的工作是否能夠實現工作意義。
職位適配
主要是職責和才能的匹配,就是你是否能勝任一份工作。可以從技能(擅長做什麼),經驗(做過什麼),興趣(喜歡做什麼)三個角度做判斷。必須對自己誠實,不是別人覺得我適合做什麼就做什麼,需要每過一段時間做一次回顧,看看自己與職位的匹配情況。初入職場的朋友可以使用書中附錄的職業能力評估和霍蘭德六種職業類型分析來幫助判斷。
文化適配
最基本的價值觀必須要一致,才不會有靈魂拷問式的折磨。文化是「做事的方式」很難明確的定義,尤其是企業文化。企業追求的核心價值觀是通過每個員工個體的行動來實現的。判斷行事對錯的標準如果不一致,可想而知,員工的行動和公司的目標會是背道而馳的,不適配會帶來真實的互相傷害,何必呢?
人際關係適配
十七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社會生活中,人就是會不斷與外界溝通,與人交流,尤其工作是並肩戰鬥而不是單打獨鬥,很少有與世隔絕的工作。工作中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有時甚至比工作內容更重要。花時間思考一下與同事和老闆的關係,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能一起打拼天下的酣暢淋漓;還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可以無端猜忌出宮鬥劇的兩廂厭棄吧。
生活方式適配
工作跟生活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只是人生不同時期的生活方式,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就會不斷被打破,需要做調整罷了,換工作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一生換幾份工作很正常,跳幾家公司也不意外,所以不用糾結將來怎樣,要看什麼工作最適配當下你的生活方式。
財務適配
物質基礎的考量,不是說工作好壞就是看錢給得多少,而是說你的付出和所得的報酬是否匹配。合理的回報是對勞動付出的一種基本尊重。
這樣六個維度評估過,再來想想活少錢多離家近的工作就真的是好工作嗎?未必。
放棄580萬年薪加入阿里創業的蔡崇信當時做的是活不少,錢不多,離家遠,還累的工作,為的是從零開始的成就感。
我身邊的朋友小編P,他剛畢業是在一家大型的文化公司做小編。兩年後我再見他,他已經獨立創業,我曾經問他,你只要做好工作就好了呀,如今這樣加班很累,為什麼要逼自己?他的回答是:這是創業,不是打工,是自己的事業。從他的堅定的目光中,看到的是一種熱情。
看來活少錢多離家近的工作,也許並不是所有人的追求,能夠帶給人成就感,幸福感的才是最合適的工作。
轉崗要好,跳槽也罷,都只是形式,是對於當前狀態的一種調整,在下決定前要首先清楚要做改變的原因,然後做對你自己最好的選擇,學會適配,快樂工作,更好的掌握自己的未來。同時組織在招聘人才時,也要注意工作適配的問題。因為不適配給組織造成的影響也不亞於對個人的影響,尤其應對錯配也是需要時間和資源的。
《適配》是適合個人和組織查閱的指導書,建議處於人生不同的階段的朋友都來翻看一下,可以系統的解答很多關於現在我要的是什麼樣的工作,要找什麼樣的人來完成工作之類的問題。
公眾號「DJ有時」文章內容版權屬djfish,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