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舒適的工作,絕不是錢多事少離家近

2020-12-15 中外管理傳媒

真正舒適的工作,是既能讓你繼承舊的工作經驗,讓專業技能繼續發揮作用的同時穩步升級,又可以啟發後面的新工作,為你將來打開更廣闊的天地作鋪墊。

作者:張良計

來源:張良計(ID:zhang_liangj)

前兩天收到一個讀者提問,問我是否存在「舒適」的工作。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因為很多人可能覺得舒適的工作,無非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

但實際上,這種工作是不存在的。

錢多、事少、離家近這三個條件綜合起來,最後得到的結果很可能是下面這樣:

當我們去判斷一個工作是否「舒適」,絕不是膚淺地從物質條件上來下評判,也絕不能盯住當下這一個時間節點來判斷,而是要拉長到一個人整個職業生涯的前、中、後期來綜合分析。

真正舒適的工作,是既能讓你繼承舊的工作經驗,讓專業技能繼續發揮作用的同時穩步升級,又可以啟發後面的新工作,為你將來打開更廣闊的天地作鋪墊。

換句話說,舒適的工作並不是一種靜態享受的狀態,而是一種動態成長的狀態。現在短暫的「舒適」,是為了未來能夠更長久的「舒適」。

按照這個邏輯去思考,那麼如何判斷一份工作是否「舒適」呢?下面三個維度,可供大家參考。

01

滿足感:讓你在日常不斷收穫小成就

什麼叫小成就?

就是你稍微努力一點,就能發生明顯改善的事情。

打個比方,這就像摘蘋果。你站在原地伸手夠不到,但稍微踮起腳尖,伸展手臂就能碰到。

大多數職場上的成長,不會那麼翻天覆地,反而都是這種小成就的累積。

比如方案做得更漂亮了一點,文案寫得更通順了一點,收穫了客戶的一個表揚,或者與同事的溝通配合更順暢了一些。

它們都是職場中的小成就,也是促使我們不斷進步的正向激勵。

雖然這種小成就帶來的舒適感非常短暫和有限,但如果每天都能有這樣的「小確幸」存在,長期來看作用是相當巨大的。

因為對於剛踏入職場的新人而言,不可能剛工作就給公司拿下一筆大訂單,或者獨立完成一個大項目。反而是在日常工作中,一點點完善那些小漏洞,一點點向前邁進小碎步,更加的實際和有效。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就是這個道理。

拿我自己舉例。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品牌諮詢,那時有個很小的工作是做什麼呢?

幫客戶的產品想名字。

當時我們服務一個國際知名的電梯品牌客戶,它們推出了一個全新系列的電梯產品,分別針對辦公樓、住宅、商場等不同的使用場景。

客戶要求既要體現電梯產品的特點,又能和他們的歐洲血統和文化有所聯繫,並且產品名本身最好也能自成體系。

於是接下來的一周時間,我翻遍了歐洲的神話和歷史書籍,找了一大堆「既能體現電梯產品屬性,又能和歐洲文化血統有聯繫」的名字出來。

比如埃及神話裡的神獸,北歐神話中的神明,甚至羅馬帝國的內政體系我都拿出來研究了一番。

與此同時,我也跟老闆不斷地琢磨和討論,每天都有新的發現和成長讓我欣喜。

漸漸的,我開始摸清楚起名字的規則和套路都有哪些。比如名字的字數在4字以下為最佳,讀起來有韻律感的名字都有哪些特點等等。同時,我也開始學著獨立製作產品的命名構架體系。

單獨把這每一條成就拿出來看,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可一旦積累起來,這就是一套方法論了。並且,它還啟發了我後來寫廣告文案和策劃方案的思路方法,對我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你看,這就是小成就的力量。

所以我強烈建議各位,審視一下自己每天手上正在做的工作。你是否能從中找到讓你獲得持續滿足和成就感的事情。

哪怕它們很小很小,但只要能讓你有顯著的改善,那就值得去記錄。大家不妨反問自己:

1. 今天我對事物的認知,是否與昨天有所不同?2. 今天我做事的方法,是否比昨天高效了一點點?3. 昨天犯過的小錯誤,今天我是否成功糾正了過來?

從日常的實踐出發,小成就最後也能積累為大成長。

02

求知慾:讓你有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意願

我一向反對把工作稱作「螺絲釘」的說法。

是不是螺絲釘,不由工作性質決定,而由你的主觀意志決定。

如果把一家公司比作一個精密運作的工廠,雖然你做著「螺絲釘」的工作,但你可以看看周圍的「螺母」在做什麼,「扳手」在做什麼,「傳送帶」在做什麼......

任何一項工作,必定和上下左右不同的工作和人發生聯繫。你的眼光如果永遠停留在手上做的事情,即使再熟練再舒適,未來一定會感到痛苦,因為總有一天你會不適應。

我身邊很多過了35歲、40歲的職場人開始焦慮,就是以前舒服日子過慣了。

他們的年齡雖然上來了,但經驗和技能水平始終停留在30歲甚至更低的階段。所以一旦行業發生大的風向改變或技術革新,陳舊的思想不能匹配新的競爭要求,自然要被淘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淘寶上的商家。

十多年前最早的淘寶賣家主要有兩批人。第一批人是實體店小老闆,大多以線下零售為主。他們本來就開了好幾年的服裝店、五金店,淘寶只是多出來的一個線上銷售渠道而已。

第二批人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利用課餘時間做產品代理,裝潢和打理店鋪,在論壇發帖做推廣等等。

那個時候看,你覺得哪種人能做成功?相信很少人會選大學生。

但有意思的是,後來絕大多數跑出來的,恰恰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大學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平臺在不斷進步,可平臺上的玩家卻少有在持續跟進的。

不信你看看淘寶發展到現在的樣子,光站內就有幾十上百種營銷玩法。各種眼花繚亂的規則夠你研究幾天幾夜的,這還不算每個月大大小小的促銷節日(如下圖):

淘寶大學上的課程

那些做了好多年的線下小店主,去學習這些玩意兒簡直就是聽天書,還不如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老老實實地賣貨。

可那些年輕的大學生呢?腦子活絡,記東西快,最要命的是還有時間。他們碰到新事物不是本能地抗拒,而是如饑似渴地學習。

我做調研的時候就遇到過一個開淘寶店的姑娘。

起初,她只是幫家裡開拓一下服裝產品的銷售渠道。哪知道後來越做越起勁,她開始自己去廠家拿貨,和廣告商談宣傳包裝,學習淘寶上的流量規則,研究市面上其他電商平臺的優劣......

這其中當然有痛苦,但收穫更多的,是解決痛苦之後的快樂。

短短三年時間,她把自家店鋪的月流水從0做到400萬,工作室也建立成型。最近她開始研究淘寶直播的玩法,準備向網紅機構進軍了。

我問她你怎麼這麼厲害,能學這麼多東西,不覺得累嗎?

你猜她怎麼說?

沒有打雞血,沒有成功學,用她的原話說:「我覺得自己天生就適合幹這個,所以一點也不累。」

你看,倘若一份工作能讓自己有持續不斷學習的欲望,那麼再多的挑戰都會想辦法去克服。這種痛並快樂著的狀態,才是工作帶給你最真實的「舒適感」。

相反,當你做一份工作遇到新難題時,不知如何是好,也不願想各種新辦法去解決,那它帶給你的就只有無盡的痛苦。

這時,你就要認真考慮該不該繼續做下去了。

03

軌道線:讓你對未來的規劃更清晰

前面兩點講的是現在,最後這一點聊聊未來。

還記得我在文章開頭說的嗎?真正舒適的工作,是能啟發你以後的新工作,為你打開更廣闊的新天地來做鋪墊。

為了清晰說明這個問題,我先引入一個「職場性格軌道線」的概念。

所謂職場性格軌道線,就是撇開工作的行業屬性,轉而從這份工作背後對人最本質的能力性格要求來劃分職業發展的方向。

比如下面我分出4條軌道線,分別對應了4種不同的能力和性格(如下圖):

為什麼要這麼來分?

因為真正的職業規劃,並不是按行業和公司來粗暴嫁接你的工作經歷,而是以你這個個體為核心,從你自身的能力和性格出發,不斷做出可持續的延展計劃。

記住這句話,根據你的能力和性格做職業延展,而不是根據工作的行業屬性。

比如在消費品行業、化工行業、建築行業、網際網路行業都有營銷宣發部門。本質上這一類工作對人的性格要求都是趨同的,最重要的就是創意創新的思維。

那麼一個在消費品行業做市場營銷的人,是很容易跳槽去網際網路行業或製藥行業繼續做市場營銷工作的。因為它們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只是行業屬性不同而已。

而這,是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學習上手的。

當你清楚了自己的能力性格之後,在不同軌道之間做嫁接就會非常容易。

比如你的能力性格屬於軌道1中的「人際處理」,那麼未來延展到軌道4上的「謀劃帶領」就順理成章。

就像許多公司的高層領導也許對一線業務沒那麼專精,但懂得管理人,知道如何收服人心去幹活,這就夠了。

再比如你的能力性格屬於軌道3中的「潛心鑽研」,那麼未來過渡到軌道2上的「創意頭腦」也走得通。

就像許多網際網路大公司裡出色的營銷策劃,都是做產品出身。「產品就是最好的營銷」,這句話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說了這麼多,那這些和舒適的工作有什麼關係?

真正舒適的工作,就是讓你在不同能力性格軌道間做切換時,不會產生頓挫感。

用一句廣告來形容,叫「絲般順滑」。你的每一次軌道切換,都是順理成章,而不是讓你從頭學起。

所以你考慮的不應該是原來做建築現在跳槽去做網際網路還來不來得及,而應該考慮原來做建築培養了哪些方面的性格和能力,這些對你做網際網路行業的哪些工作有幫助。

這才能解釋那些跨行業跳槽的所謂「天才」們,是如何讓自己的職業生涯不斷穩步上升的。

能讓你明確提煉出這份工作對你性格和能力的培養,然後順著這條軌道線去做未來的規劃。

這是舒適工作的最後一項特徵。

滿足感推動你不斷進步,求知慾幫你打開視野,軌道線讓你對未來胸有成竹。這三點綜合起來,你的職業發展不可謂不舒適。

相關焦點

  • 在工作中「錢多事少離家近」,你是怎麼理解的?
    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想要找一個「錢多事少離家近」的事情,這其實就是大家的一個心聲。要是工作時拿得錢多,做的事情又輕鬆,還能走路回家,這是多麼讓人感到幸福的事情,覺得公司午覺睡得不舒服,還可以回家睡午覺,甚至給孩子做了午飯再去公司上班,這樣的工作還能多拿錢,你覺得不是好工作嗎?
  • 996提前財務自由 or 錢少事少離家近的工作,要怎麼選……
    曾夢想仗劍走天涯 然後工作太忙了就沒去 現在有兩個選擇擺在你的面前 996,都市白領,月入過萬 錢少,事少,離家近 你會選哪份工作呢?
  • 職場有一種甜:錢多、事少、離家近
    職場有一種甜,叫錢多、事兒少、離家近,真的有這種理想工作嗎?對,每個人都可以有,只要你用心---文刀大家都羨慕的工作小張家住浦東,工作在浦西,每天公交轉地鐵上下班,通勤時間3小時以上。他工作五年,工資17000,還算不錯。工作方面,小張沒有其他的追求,就想安安穩穩的做一個上班族。我們倆認識3年多了,我勸過他多次,最好換一個離家近一些的公司上班,他有各種顧慮,一直沒有行動。
  • 事少錢多離家近,好工作該怎麼找?這些優勢你至少要佔一樣!
    作為打工人,如果可以選擇的話,相信事少錢多離家近的工作,會是大多數人的夢想。然而但凡是這類好工作,也不是一般人就能勝任的。那麼想要找到這類工作,需要什麼樣的素養?優路教育提醒大家,站在企業的角度上,有這幾點優勢的員工,自然更受歡迎。
  • 這三類工作事少錢多離家近,卻並不適合剛畢業的年輕人,儘快辭職
    如今在進入社會工作後,有很多大學生和年輕人並沒有工作經驗和求職的經驗,所以大家其實也想找一份有前途,上限高的崗位,而絕大部分的年輕人也都認為自己如果能夠有一份工作事少錢多離家近,那麼這份工作崗位上有類似的標籤,還是比較羨慕的,這也是每個員工的心之所向,但是並不是所有工作都能夠保證大學生有比較好的發展
  • 事少錢多離家近?找到理想工作上班2個月後,我卻辭職了
    你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是什麼樣的?很多人會用一個網絡段子回應:事少錢多離家近。(故事來源於粉絲)2018年,畢業兩年的我辭職待業,打算找一份相對輕鬆的工作。家人明白我的苦痛,多方求援下找到了當地環衛部門領導,送錢送禮不在話下,但最終給我謀取了一個「臨時工」的工作。每天上班沒什麼大事,典型的抽菸、喝茶、看報紙。偶有辦事的人來,按照流程蓋章走人了事。
  • 最理想的工作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你可能還是太天真了!
    你討厭現在的工作嗎?當你這麼想的時候,是不是經常會感覺到很疲憊,情緒時常起伏比較大。我有個朋友大學畢業後在國企工作,是那種大家都很羨慕的人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但過了沒多久吧,她開始討厭每天起來上班,在單位裡也不怎麼跟人交往,甚至連周末都不是很願意出去逛街,覺得離單位近有壓力。
  • 「晴耕雨讀」活少錢多離家近的就是好工作嗎?
    活少錢多離家近的就是好工作嗎?引:三年前我在一家IT公司做測試工作,一年後有個機會轉到開發崗位,在跟HR溝通時,她問了我兩個問題,如何看待現在的工作?轉到新崗位就一定會優秀嗎?當時,我給不出答案,只是內心有個要做改變的念頭。
  • 今年真的還會有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好工作嗎?
    今年真的還會有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好工作嗎?近日覓職人才網的運營在後臺大數據顯示,寧波待業人數21%左右。沒工作的或者想換工作的人真的不少。這麼多人沒有工作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還是今年的大環境不是很好,近期公布的全國GDP,我們浙江雖然沒有負增長,但是增長也是個位數以下。國外的情況也不樂觀,出口作為寧波主要的增長之一,其實也壓力不小。當然這些因素對城市的企業就會有不少的壓力。破產的中小企業也不在少數。寧波企業為了能活下來,等待覆蘇。
  • 工資8千離家遠,工資6千離家近,應該選哪一份工作好?
    選擇錢還是選擇離家近,相信這是很多人在選擇工作時最糾結的問題。家近工資少,家遠工資多,確實是不太好抉擇。下面就以這個網友為例來說說遇到這種問題究竟如何抉擇?離家近也能學到,但因為在熟悉的地方遇到什麼事就會習慣性求助親友,無法真正獨立生活。朋友家弟弟就是這樣,畢業之後家人擔心他不會生活,出門在外沒人照顧,所以只在附近給找了工作。結果天天回家吃飯,遇到什麼事家人也會給處理好,這個弟弟也確實活成了他們希望的樣子。什麼都不會。
  • 錢多事少離家近?說說最理想的工作應該長啥樣?
    這並不突然,阿K早就受夠了那家公司,雖然薪水尚可,可比起加班時長,卻還是讓他覺得沒賺夠本,更不堪忍受的是接近兩小時的通勤,這幾乎榨盡了他僅剩不多的空閒。記得阿K入職那家公司時,剛畢業的他拿著遠超同齡人的工資,在一次聚會上,他說,找工作就得找薪水高的,最好天天加班,賺得多就是好工作,言語之間頗有幾分得意。
  • 你覺得呢 有一份離家近的工作是什麼樣的感覺
    多一份空閒時間,多做一件事。公司離家近,那是無比幸福的,因為早晨可以晚起,下班可以早到家,這樣就閒出大量時間,幹其他的事情,做一頓豐盛的晚餐,可以出去健身跑步,每晚讀2個小時書,每天陪孩子多玩一會,時間充裕,還可以追追劇,釋放一下等等。
  • 2021年國網公司最大的優點在於離家近,工作穩定
    國網最大的優點在於離家近,工作穩定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火電廠錢少三班倒離家近,水電廠錢多三班倒離家遠,核電廠錢多有輻射三班倒離家遠,風電光電還不成熟。國網最大的優點在於離家近,工作穩定,待遇中上。去乙方南瑞繼保,錢多出差也多,前些年流行去外企,如施耐德ABB西門子。此外也有一些小眾的機會:未來放開的售電公司,招聘電氣工程師的其他國企央企,選調生與人才引進考慮一下,碩士轉行碼農的不少,也有碩士搞電力電子去格力和美的。這位同學我看你骨骼清奇,有興趣來華為搞電源麼?
  • 錢多、事少、離家近才是好工作的標準嗎?這樣的工作去哪找?
    我們經常會用別人的口中聽到這麼一個話題,「誰誰誰在外地上班,月入多少多少,誰誰誰又混得很好」往往聽到這樣的事情,我們嘴上不說,心裡還是挺羨慕的,畢竟賺的多,生活質量就高,生活得更加舒服,但如果真有一次機會是,小縣城,有編制,月薪4000,生活安逸自在;大城市,無編制,月薪7000-
  • 「離家遠工資高」和「離家近工資低」,你會選哪個?
    「如果有兩份工作,一份離家遠,但工資高;一份離家近,但工資低,你會選擇哪一份?」家住四線城市的朋友於蓉去年懷孕了。她在婆婆和丈夫的勸說下辭職,原因是她因懷孕激素引起嚴重嘔吐。從懷孕到哺乳,她休息了一年,現在她想回去工作。
  • 又開始糾結,到底選擇離家近,還是高薪?
    我是一家塑料製品銷售企業,當然,我選擇這家公司是因為我離家近,雖然我的薪水沒有達到我的期望,但我也來工作了。因為公司很小,人力資源的每個模塊都沒有實現,HR部門所做的是傳統的人事工作。老闆多次明確暗示,公司走上正軌後,一定會重用HR部門也讓我熟悉了整個公司的業務,覺得能給我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
  • 工作不錯但離家遠怎麼選擇?
    不少人面臨這樣的問題,新工作不錯,但離家太遠了,打個車都需要幾十塊錢,要不要去呢?我認為有好的報酬和發展前景,那麼距離不是問題。北漂的有幾個上班離得近的?工作在市區,住在燕郊、通州,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擠上中巴車,還得排隊,來得晚了上都上不去。
  • 為什麼我會選擇離家近薪水低的工作,而放棄離家遠薪水高的工作?
    朋友珊珊這幾天正在為換工作發愁,她成功拿到了兩家公司的入職通知,而且這兩份工作她都比較滿意。一份工作是雙休,月薪3000元,離家較遠,每天上班需要花費1個小時的時間。另一份工作是單休,月薪2500元,離家較近,每天步行10分鐘就能到。
  • 做二休五,錢少事少——工作的另一種可能
    前段時間讀了大原扁理的《做二休五:錢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作者是日本人,目前在臺北郊區過著每周工作兩天,休息五天的生活。沒有完全與社會脫節,也沒有必須為工作付出全部精力。對我有些啟發。工作了幾年,我覺得上班不能當作我人生的事業,常常陷於不得不做的功能、為KPI的扭曲。大部分的工作都在與他人協調,最後常常發現自己與他人的付出都是無用的,不是努力後驗證的無用,而是一開始就明確的無用。偶有成就感的小事,四兩撥千斤,意外做成了,也覺得自己不值得。
  • 月薪4k,事少雙休離家近,這樣的工作真的是你要的嗎?
    前幾日,編編在群裡發了一則招聘公告,崗位要求算是有點高,需要三年相關工作經驗,但是月薪很少,只有3500,還是包含五險一金的。隨之而來的就是,群裡炸開了鍋。和大家有著同樣的疑問,什麼樣的人會選擇去應聘這一份工作,編編想了幾種可能:①這是一個來體驗生活的富人,對於錢沒有興趣,只是單純的想做點事情打發時間;②前一份工作比不上這個,個人自身的限制,只能報這個……畢竟在南京這樣的城市,3500的工資,減去五險一金,到手,3000左右,減去房租1200(有房子不需要還房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