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舒適的工作,是既能讓你繼承舊的工作經驗,讓專業技能繼續發揮作用的同時穩步升級,又可以啟發後面的新工作,為你將來打開更廣闊的天地作鋪墊。
作者:張良計
來源:張良計(ID:zhang_liangj)
前兩天收到一個讀者提問,問我是否存在「舒適」的工作。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因為很多人可能覺得舒適的工作,無非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
但實際上,這種工作是不存在的。
錢多、事少、離家近這三個條件綜合起來,最後得到的結果很可能是下面這樣:
當我們去判斷一個工作是否「舒適」,絕不是膚淺地從物質條件上來下評判,也絕不能盯住當下這一個時間節點來判斷,而是要拉長到一個人整個職業生涯的前、中、後期來綜合分析。
真正舒適的工作,是既能讓你繼承舊的工作經驗,讓專業技能繼續發揮作用的同時穩步升級,又可以啟發後面的新工作,為你將來打開更廣闊的天地作鋪墊。
換句話說,舒適的工作並不是一種靜態享受的狀態,而是一種動態成長的狀態。現在短暫的「舒適」,是為了未來能夠更長久的「舒適」。
按照這個邏輯去思考,那麼如何判斷一份工作是否「舒適」呢?下面三個維度,可供大家參考。
01
滿足感:讓你在日常不斷收穫小成就
什麼叫小成就?
就是你稍微努力一點,就能發生明顯改善的事情。
打個比方,這就像摘蘋果。你站在原地伸手夠不到,但稍微踮起腳尖,伸展手臂就能碰到。
大多數職場上的成長,不會那麼翻天覆地,反而都是這種小成就的累積。
比如方案做得更漂亮了一點,文案寫得更通順了一點,收穫了客戶的一個表揚,或者與同事的溝通配合更順暢了一些。
它們都是職場中的小成就,也是促使我們不斷進步的正向激勵。
雖然這種小成就帶來的舒適感非常短暫和有限,但如果每天都能有這樣的「小確幸」存在,長期來看作用是相當巨大的。
因為對於剛踏入職場的新人而言,不可能剛工作就給公司拿下一筆大訂單,或者獨立完成一個大項目。反而是在日常工作中,一點點完善那些小漏洞,一點點向前邁進小碎步,更加的實際和有效。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就是這個道理。
拿我自己舉例。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品牌諮詢,那時有個很小的工作是做什麼呢?
幫客戶的產品想名字。
當時我們服務一個國際知名的電梯品牌客戶,它們推出了一個全新系列的電梯產品,分別針對辦公樓、住宅、商場等不同的使用場景。
客戶要求既要體現電梯產品的特點,又能和他們的歐洲血統和文化有所聯繫,並且產品名本身最好也能自成體系。
於是接下來的一周時間,我翻遍了歐洲的神話和歷史書籍,找了一大堆「既能體現電梯產品屬性,又能和歐洲文化血統有聯繫」的名字出來。
比如埃及神話裡的神獸,北歐神話中的神明,甚至羅馬帝國的內政體系我都拿出來研究了一番。
與此同時,我也跟老闆不斷地琢磨和討論,每天都有新的發現和成長讓我欣喜。
漸漸的,我開始摸清楚起名字的規則和套路都有哪些。比如名字的字數在4字以下為最佳,讀起來有韻律感的名字都有哪些特點等等。同時,我也開始學著獨立製作產品的命名構架體系。
單獨把這每一條成就拿出來看,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可一旦積累起來,這就是一套方法論了。並且,它還啟發了我後來寫廣告文案和策劃方案的思路方法,對我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你看,這就是小成就的力量。
所以我強烈建議各位,審視一下自己每天手上正在做的工作。你是否能從中找到讓你獲得持續滿足和成就感的事情。
哪怕它們很小很小,但只要能讓你有顯著的改善,那就值得去記錄。大家不妨反問自己:
1. 今天我對事物的認知,是否與昨天有所不同?2. 今天我做事的方法,是否比昨天高效了一點點?3. 昨天犯過的小錯誤,今天我是否成功糾正了過來?
從日常的實踐出發,小成就最後也能積累為大成長。
02
求知慾:讓你有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意願
我一向反對把工作稱作「螺絲釘」的說法。
是不是螺絲釘,不由工作性質決定,而由你的主觀意志決定。
如果把一家公司比作一個精密運作的工廠,雖然你做著「螺絲釘」的工作,但你可以看看周圍的「螺母」在做什麼,「扳手」在做什麼,「傳送帶」在做什麼......
任何一項工作,必定和上下左右不同的工作和人發生聯繫。你的眼光如果永遠停留在手上做的事情,即使再熟練再舒適,未來一定會感到痛苦,因為總有一天你會不適應。
我身邊很多過了35歲、40歲的職場人開始焦慮,就是以前舒服日子過慣了。
他們的年齡雖然上來了,但經驗和技能水平始終停留在30歲甚至更低的階段。所以一旦行業發生大的風向改變或技術革新,陳舊的思想不能匹配新的競爭要求,自然要被淘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淘寶上的商家。
十多年前最早的淘寶賣家主要有兩批人。第一批人是實體店小老闆,大多以線下零售為主。他們本來就開了好幾年的服裝店、五金店,淘寶只是多出來的一個線上銷售渠道而已。
第二批人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利用課餘時間做產品代理,裝潢和打理店鋪,在論壇發帖做推廣等等。
那個時候看,你覺得哪種人能做成功?相信很少人會選大學生。
但有意思的是,後來絕大多數跑出來的,恰恰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大學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平臺在不斷進步,可平臺上的玩家卻少有在持續跟進的。
不信你看看淘寶發展到現在的樣子,光站內就有幾十上百種營銷玩法。各種眼花繚亂的規則夠你研究幾天幾夜的,這還不算每個月大大小小的促銷節日(如下圖):
淘寶大學上的課程
那些做了好多年的線下小店主,去學習這些玩意兒簡直就是聽天書,還不如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老老實實地賣貨。
可那些年輕的大學生呢?腦子活絡,記東西快,最要命的是還有時間。他們碰到新事物不是本能地抗拒,而是如饑似渴地學習。
我做調研的時候就遇到過一個開淘寶店的姑娘。
起初,她只是幫家裡開拓一下服裝產品的銷售渠道。哪知道後來越做越起勁,她開始自己去廠家拿貨,和廣告商談宣傳包裝,學習淘寶上的流量規則,研究市面上其他電商平臺的優劣......
這其中當然有痛苦,但收穫更多的,是解決痛苦之後的快樂。
短短三年時間,她把自家店鋪的月流水從0做到400萬,工作室也建立成型。最近她開始研究淘寶直播的玩法,準備向網紅機構進軍了。
我問她你怎麼這麼厲害,能學這麼多東西,不覺得累嗎?
你猜她怎麼說?
沒有打雞血,沒有成功學,用她的原話說:「我覺得自己天生就適合幹這個,所以一點也不累。」
你看,倘若一份工作能讓自己有持續不斷學習的欲望,那麼再多的挑戰都會想辦法去克服。這種痛並快樂著的狀態,才是工作帶給你最真實的「舒適感」。
相反,當你做一份工作遇到新難題時,不知如何是好,也不願想各種新辦法去解決,那它帶給你的就只有無盡的痛苦。
這時,你就要認真考慮該不該繼續做下去了。
03
軌道線:讓你對未來的規劃更清晰
前面兩點講的是現在,最後這一點聊聊未來。
還記得我在文章開頭說的嗎?真正舒適的工作,是能啟發你以後的新工作,為你打開更廣闊的新天地來做鋪墊。
為了清晰說明這個問題,我先引入一個「職場性格軌道線」的概念。
所謂職場性格軌道線,就是撇開工作的行業屬性,轉而從這份工作背後對人最本質的能力性格要求來劃分職業發展的方向。
比如下面我分出4條軌道線,分別對應了4種不同的能力和性格(如下圖):
為什麼要這麼來分?
因為真正的職業規劃,並不是按行業和公司來粗暴嫁接你的工作經歷,而是以你這個個體為核心,從你自身的能力和性格出發,不斷做出可持續的延展計劃。
記住這句話,根據你的能力和性格做職業延展,而不是根據工作的行業屬性。
比如在消費品行業、化工行業、建築行業、網際網路行業都有營銷宣發部門。本質上這一類工作對人的性格要求都是趨同的,最重要的就是創意創新的思維。
那麼一個在消費品行業做市場營銷的人,是很容易跳槽去網際網路行業或製藥行業繼續做市場營銷工作的。因為它們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只是行業屬性不同而已。
而這,是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學習上手的。
當你清楚了自己的能力性格之後,在不同軌道之間做嫁接就會非常容易。
比如你的能力性格屬於軌道1中的「人際處理」,那麼未來延展到軌道4上的「謀劃帶領」就順理成章。
就像許多公司的高層領導也許對一線業務沒那麼專精,但懂得管理人,知道如何收服人心去幹活,這就夠了。
再比如你的能力性格屬於軌道3中的「潛心鑽研」,那麼未來過渡到軌道2上的「創意頭腦」也走得通。
就像許多網際網路大公司裡出色的營銷策劃,都是做產品出身。「產品就是最好的營銷」,這句話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說了這麼多,那這些和舒適的工作有什麼關係?
真正舒適的工作,就是讓你在不同能力性格軌道間做切換時,不會產生頓挫感。
用一句廣告來形容,叫「絲般順滑」。你的每一次軌道切換,都是順理成章,而不是讓你從頭學起。
所以你考慮的不應該是原來做建築現在跳槽去做網際網路還來不來得及,而應該考慮原來做建築培養了哪些方面的性格和能力,這些對你做網際網路行業的哪些工作有幫助。
這才能解釋那些跨行業跳槽的所謂「天才」們,是如何讓自己的職業生涯不斷穩步上升的。
能讓你明確提煉出這份工作對你性格和能力的培養,然後順著這條軌道線去做未來的規劃。
這是舒適工作的最後一項特徵。
滿足感推動你不斷進步,求知慾幫你打開視野,軌道線讓你對未來胸有成竹。這三點綜合起來,你的職業發展不可謂不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