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雨農
眼下,電視劇《大秦賦》正在熒幕熱播,引發了街頭坊間對秦國歷史的熱議。說起秦國,大家並不陌生。這個在東周初期才出現的諸侯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從「蠻夷之國」化身為「虎狼之國」,並在戰國末期一統了華夏。《大秦賦》這部電視劇,反映的便是秦滅六國這段令人熱血賁張的歷史。
秦國之所以能在戰國七雄中笑到最後,原因很多。其中,眾多「打工人」的幫助,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相對於東方諸侯國,秦國的文化一直是短板。這是因為秦國的基本盤是從西戎搶過來的。戎人的文化素質,自然不能和齊魯治下的山東,或者三晉掌控的中原相比,能出的人才也是寥寥。這就決定了秦國的人才是極度缺乏的。因此,歷代有作為的秦王,都很重視人才的引進。
特別是,進入戰國時期,秦國對人才的需求更為強烈。在這一時期,諸侯們都撕下了和平的面具,各國之間的關係空前緊張。秦國的鄰居魏國,首先樹立起了招攬人才的大旗,隨著李悝、吳起等人的加入,魏國一躍成為三晉之首,成了戰國初期的霸主。繼而齊國招攬了孫臏,又在國都臨淄開設了稷下學宮,在各式各樣人才的幫助下,齊國迅速強大起來,不僅擊敗了魏國,還滅掉了宋國,即便是位列戰國七雄的燕國,也敗在了齊國的手下,國都被齊軍佔領。
鄰居們的強大,讓秦國惶恐不已。雖然秦國有函谷關,地形也是易守難攻,但是這只能避一時的鋒芒。秦國若想自保,乃至和齊楚三晉爭雄,自身還是得強大起來。
強大的關鍵正在人才身上。為了打贏這場事關國運的「人才爭奪戰」,讓天下有才能的「打工人」都能為秦所用,秦國人可謂下了血本。
縱觀秦國用人,可謂不拘身份,不論地位,唯才是舉。在這裡重點提三個「打工人」,商鞅、範雎、呂不韋。他們出身不同,有貴族,有囚犯,有商人,但是在秦國,這些人都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
《大秦帝國》商鞅
商鞅,也叫公孫鞅,是衛國某一個公子的後代。雖然衛國的實力一般,但是來頭可不小。據史料記載,衛國的先君,是文王之子康叔。康叔很為周公所器重,不僅將商紂王舊都朝歌分封給他,還賜給他「殷民七族」。衛國的地位可見一斑。
作為衛國公子的後代,從某種程度而言,商鞅身上或多或少流淌著貴族的血脈。不過,商鞅雖然出身高貴,而且才能非凡,但是經濟狀況不太好,經常在各國之間流浪。他先是去了魏國,後來便到了秦國。
在秦國,他先後與秦孝公三次見面,第一次,他向這位國君大談堯舜之道,第二次,他又向國君敘述了齊桓晉文之事,第三次,才向秦孝公陳說富國強兵之計。事實上,前兩次談話,是商鞅對秦孝公的試探,若是秦孝公表示出不耐煩,他就準備離開秦國,另尋出路。沒想到,秦孝公不僅沒有感到厭惡,每一次和商鞅談話還都表現得很客氣,最終這種態度打動了商鞅。一場改變秦國命運,乃至整個中國命運的「商鞅變法」就此上演。
商鞅在秦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重要,他通過變法,為秦國的強大築好了根基。此後,推動秦國前行的指揮棒,落到了範雎的手中。
《大秦帝國》範睢
範雎,是魏國的一名囚犯。他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被誣陷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
範雎見秦昭襄王之後,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的策略。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併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係。範雎被拜為客卿,之後,他又提醒秦王,秦國的王權太弱,需要加強王權。秦昭襄王遂於前266年廢太后,並將國內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拜範雎為相。李斯曾高度評價範雎:「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在眾多秦國的「打工人」之中,範雎的命運是最好的一個。像商鞅最終被秦惠文王車裂,呂不韋則落了個飲毒酒的下場,至於李斯,因為貪戀權勢,被秦二世腰斬為兩半。範雎之所以能夠安然無恙,固然與他的才能卓著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他和秦昭襄王是朋友。秦昭襄王剛繼位的時候,其實並不快樂,年輕為質子時在外吃盡苦頭,回國為王又長期受制於太后等人,直到範雎來後他才完全放開手腳親政親決,治癒心病。秦昭襄王以前就像一隻在隼群中生活的老鷹,把自己當成小隼了,安順聽話,是範雎讓他決意飛離隼群,開始獨立翱翔於天空。
最後再說說呂不韋。雖然人們對他的評價呈現兩極化的趨勢,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沒有他,秦始皇就沒有機會一統六國。
呂不韋,是衛國的一名商人。但經商地點卻不限於在衛國,而是遍布各國。他和秦莊襄王的相逢地點在趙國的國都邯鄲。當時的秦莊襄王還不是王,只是一枚被秦國放棄的棋子,用來穩定秦、趙國的政局關係。兩人剛見面的時候,秦莊襄王當時的境況真可謂窮困潦倒、飢餓交加。
呂不韋,作為一個商人,以他獨特的投資眼光看中了秦莊襄王,像是對待所有商品投資一樣,願意傾其所有幫助他。最終,他投資眼光是準確無誤的,他成就了秦莊襄王,幫助他順利回到了趙國,並輔助其登上了秦國王位,同樣的,秦莊襄王亦是個守信諾的人,他也回報了呂不韋很多,給予了他夢寐以求的權力,授予了他無上的榮耀。
事實上,像商鞅、範雎、呂不韋這樣的「打工人」,秦國還有很多,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秦國才能躍然於六國之上。對此,李斯曾寫下《諫逐客書》評價道:「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與,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不過,歷史也給秦國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如此重視「打工人」的秦國,竟然在統一天下之後,向人才舉起了屠刀。「焚書坑儒」的政策,使天下人不敢裹足向秦,轉而投向了劉項的懷抱。而藉助這些人才,劉項最終滅亡了秦朝,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又一燦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