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之所以能夠成功,皆賴「打工人」

2020-12-12 齊魯壹點

文|九雨農

眼下,電視劇《大秦賦》正在熒幕熱播,引發了街頭坊間對秦國歷史的熱議。說起秦國,大家並不陌生。這個在東周初期才出現的諸侯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從「蠻夷之國」化身為「虎狼之國」,並在戰國末期一統了華夏。《大秦賦》這部電視劇,反映的便是秦滅六國這段令人熱血賁張的歷史。

秦國之所以能在戰國七雄中笑到最後,原因很多。其中,眾多「打工人」的幫助,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相對於東方諸侯國,秦國的文化一直是短板。這是因為秦國的基本盤是從西戎搶過來的。戎人的文化素質,自然不能和齊魯治下的山東,或者三晉掌控的中原相比,能出的人才也是寥寥。這就決定了秦國的人才是極度缺乏的。因此,歷代有作為的秦王,都很重視人才的引進。

特別是,進入戰國時期,秦國對人才的需求更為強烈。在這一時期,諸侯們都撕下了和平的面具,各國之間的關係空前緊張。秦國的鄰居魏國,首先樹立起了招攬人才的大旗,隨著李悝、吳起等人的加入,魏國一躍成為三晉之首,成了戰國初期的霸主。繼而齊國招攬了孫臏,又在國都臨淄開設了稷下學宮,在各式各樣人才的幫助下,齊國迅速強大起來,不僅擊敗了魏國,還滅掉了宋國,即便是位列戰國七雄的燕國,也敗在了齊國的手下,國都被齊軍佔領。

鄰居們的強大,讓秦國惶恐不已。雖然秦國有函谷關,地形也是易守難攻,但是這只能避一時的鋒芒。秦國若想自保,乃至和齊楚三晉爭雄,自身還是得強大起來。

強大的關鍵正在人才身上。為了打贏這場事關國運的「人才爭奪戰」,讓天下有才能的「打工人」都能為秦所用,秦國人可謂下了血本。

縱觀秦國用人,可謂不拘身份,不論地位,唯才是舉。在這裡重點提三個「打工人」,商鞅、範雎、呂不韋。他們出身不同,有貴族,有囚犯,有商人,但是在秦國,這些人都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

《大秦帝國》商鞅

商鞅,也叫公孫鞅,是衛國某一個公子的後代。雖然衛國的實力一般,但是來頭可不小。據史料記載,衛國的先君,是文王之子康叔。康叔很為周公所器重,不僅將商紂王舊都朝歌分封給他,還賜給他「殷民七族」。衛國的地位可見一斑。

作為衛國公子的後代,從某種程度而言,商鞅身上或多或少流淌著貴族的血脈。不過,商鞅雖然出身高貴,而且才能非凡,但是經濟狀況不太好,經常在各國之間流浪。他先是去了魏國,後來便到了秦國。

在秦國,他先後與秦孝公三次見面,第一次,他向這位國君大談堯舜之道,第二次,他又向國君敘述了齊桓晉文之事,第三次,才向秦孝公陳說富國強兵之計。事實上,前兩次談話,是商鞅對秦孝公的試探,若是秦孝公表示出不耐煩,他就準備離開秦國,另尋出路。沒想到,秦孝公不僅沒有感到厭惡,每一次和商鞅談話還都表現得很客氣,最終這種態度打動了商鞅。一場改變秦國命運,乃至整個中國命運的「商鞅變法」就此上演。

商鞅在秦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重要,他通過變法,為秦國的強大築好了根基。此後,推動秦國前行的指揮棒,落到了範雎的手中。

《大秦帝國》範睢

範雎,是魏國的一名囚犯。他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被誣陷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

範雎見秦昭襄王之後,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的策略。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併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係。範雎被拜為客卿,之後,他又提醒秦王,秦國的王權太弱,需要加強王權。秦昭襄王遂於前266年廢太后,並將國內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拜範雎為相。李斯曾高度評價範雎:「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在眾多秦國的「打工人」之中,範雎的命運是最好的一個。像商鞅最終被秦惠文王車裂,呂不韋則落了個飲毒酒的下場,至於李斯,因為貪戀權勢,被秦二世腰斬為兩半。範雎之所以能夠安然無恙,固然與他的才能卓著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他和秦昭襄王是朋友。秦昭襄王剛繼位的時候,其實並不快樂,年輕為質子時在外吃盡苦頭,回國為王又長期受制於太后等人,直到範雎來後他才完全放開手腳親政親決,治癒心病。秦昭襄王以前就像一隻在隼群中生活的老鷹,把自己當成小隼了,安順聽話,是範雎讓他決意飛離隼群,開始獨立翱翔於天空。

最後再說說呂不韋。雖然人們對他的評價呈現兩極化的趨勢,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沒有他,秦始皇就沒有機會一統六國。

呂不韋,是衛國的一名商人。但經商地點卻不限於在衛國,而是遍布各國。他和秦莊襄王的相逢地點在趙國的國都邯鄲。當時的秦莊襄王還不是王,只是一枚被秦國放棄的棋子,用來穩定秦、趙國的政局關係。兩人剛見面的時候,秦莊襄王當時的境況真可謂窮困潦倒、飢餓交加。

呂不韋,作為一個商人,以他獨特的投資眼光看中了秦莊襄王,像是對待所有商品投資一樣,願意傾其所有幫助他。最終,他投資眼光是準確無誤的,他成就了秦莊襄王,幫助他順利回到了趙國,並輔助其登上了秦國王位,同樣的,秦莊襄王亦是個守信諾的人,他也回報了呂不韋很多,給予了他夢寐以求的權力,授予了他無上的榮耀。

事實上,像商鞅、範雎、呂不韋這樣的「打工人」,秦國還有很多,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秦國才能躍然於六國之上。對此,李斯曾寫下《諫逐客書》評價道:「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與,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不過,歷史也給秦國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如此重視「打工人」的秦國,竟然在統一天下之後,向人才舉起了屠刀。「焚書坑儒」的政策,使天下人不敢裹足向秦,轉而投向了劉項的懷抱。而藉助這些人才,劉項最終滅亡了秦朝,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又一燦爛的篇章。

相關焦點

  • 秦國統一六國絕非偶然,因為秦國掌握了六國沒有的黑科技
    而且正值當時六國羸弱,再加上經過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的各個方面都比其他六國強大,而且由於秦國是依法治國,所以才有了秦國六代的明君。秦國的變法是秦國能夠統一天下的一個關鍵性原因。其實我們再從現在的影視劇以及歷史書籍中可以得知,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不僅在法治以及明君上得到體現,最為重要的是:秦國對於科技技術的重視程度強於東方六國。
  • 戰國時代,若合縱連橫成功,能否阻止秦國統一天下?答案很意外
    合縱成功次數不多,第一次勉強成功的合縱那麼合縱策略一直就沒有成功過嗎?秦國函谷關上的守將看著亂作一團的聯軍,直接匯報給秦王,秦王直接派兵打出去,六國被擊敗,所以合縱成功的關鍵不僅是領導的支持,還得是領導之間團結互助的完全信任才可以成功;六國的失敗彼此之間也是清楚得很,班師回朝後,六國的使節還一個個戰後跑去秦國示好,就這樣的聯合從一開始就被秦王笑掉大牙。如果合縱連橫策略完美能否滅掉秦國?
  • 本是青銅的秦國,為何偏偏能夠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王者
    導語:本是青銅的秦國,秦國沒有魏國強,沒有齊國富,沒有楚國大,為何偏偏能夠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王者戰國時代,雖然是七雄並立,但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最強大,齊國最富裕,楚國疆域最、人口眾多,燕國歷史底蘊豐厚,在諸侯國中地位崇高,韓國地理位置最關鍵,被稱為天下咽喉,一發而動全身,甚至趙國國力也遠比秦國強大;為什麼最後統一天下的偏偏是秦國呢?
  • 秦國是陝西人的驕傲,秦始皇和秦孝公,誰是秦國最大的驕傲?
    縱觀整個秦國,支持變法的人幾乎就只有秦孝公和商鞅不得不說,這兩人都是十分剛毅且堅強的。他們敢於與整個秦國作對,力排萬難,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這種精神並不是誰都有的。縱觀中國歷史,遭到所有人反對的事,幾乎全都失敗了。商鞅變法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與其最終成就的結果,在歷史上都是僅有的。
  • 《大秦帝國》系列中秦國的八大名將,哪位能夠排第一?
    《大秦帝國》系列拍的是秦國「奮六世之餘烈」中的六代君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這前六代都比較成功,希望不要在觀眾最期待的秦始皇這一代垮掉。 秦國的統一是舉六世之功,這六代的君主雖然主要,但也不能忽略了幫助他們東徵西討的歷代名將,咱們不妨先不談君主,來看看這些秦國名將們到底該如何排名。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倘若要說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那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地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改革涉及經濟、政治、軍事三大方面,大力推動了秦朝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了綜合國力,為秦國取得最終的勝利打造了堅定的基礎。今天本文將簡單概述一下商鞅變法能取得最終成功的幾個原因。
  • 為什麼戰國時代的山東六國在統一戰爭中敗給了狂暴的秦國?
    而除了秦國,歷史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呢?山東六國在戰國開局時,除了地緣位置特別差的韓國,和整體實力不值得一提的燕國外,其他幾個大國都有過崛起的輝煌時刻,但是拋開所有的混戰,山東六國在地緣上的致命缺陷在於:除了戰國初期的魏國和戰國中期崛起的趙國曾經有意識地向中國第二級地理階梯擴張之外,沒有一國能夠佔據對秦人的形成俯衝態勢的地理優勢,而且魏趙二國先後敗落。
  • 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秦國的實力究竟有多強?
    商鞅變法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商鞅是在從魏國逃到秦國時,才被秦孝公發現並重用。而他也沒有辜負伯樂的賞識,在秦王朝的發展期間,他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制度等各個方面,都提出了適應當時歷史潮流發展的謀策,並且成功幫助秦王朝發展成為當時幾個國家中最強的國家。除此之外,秦朝君王幾乎包攬了戰國時期大多數的能人才子。
  • 打工人到「打工人」公司打工,「打工人」商標被註冊
    直到10月26日,央視的一篇微信文章《早安,打工人》後,「打工人」這個梗就順利「出圈」了。一日之間,微博也好,朋友圈也好,幾乎都看來「打工人」這個梗相關的內容。裡面正是有著對「打工仔(打工人)」簡單卻深刻直接的描寫,讓這首歌廣為流傳。當然,「打工人」這三個字能夠結合作為一個名詞外,其實換個說法,還能夠作為「動賓短語」進行使用。。。。例如以上這種。。。。。
  • 齊國實力不輸秦國,在財力上領先秦國,為何不是齊國一統天下?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其實魏國之所以會走向衰敗,也無非有「兩大功臣」。首先就是秦國,這個國家在魏國的手裡奪回了江西,另外一個就是齊國,齊國在孫臏的指揮之下,通過兩場戰鬥將魏國的大軍已經全部消滅。魏國走向了衰敗,其實這兩個國家也是並立崛起,成為戰國時期的兩大霸主。
  • 人才輔佐成就大業,秦國的功臣將領永記史冊
    前言秦國之所以能夠完成統一,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拿到了擁有很多功臣,正是由於這些功臣,所以秦國才能一路勢如破竹的滅掉六國。到了嬴政時期,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大業,功臣將領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講述功臣將領對秦大業的影響,對於研究秦為何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 秦國能夠在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從歷史角度來看,是實力還是巧合
    使得整個國家成為了一部戰爭機器,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生產力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今天我們就從秦國統一的背景,秦國採取的措施和秦國統一的歷史意義來了解一下這個不起眼的小國的崛起之路 首先秦國在統一之前的華夏大地,長期處於分裂的狀態。各國之間互相攻伐,實力強大的經常欺負實力弱小的諸侯國,許多弱小的諸侯國漸漸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是也有不甘於被人消滅的,就力求變法。
  • 秦國四大名相:運籌帷幄,力助秦國一統天下!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成為最後的贏家,離不開眾多武將的南徵北戰。比如戰國四大名將中,就有兩位來自於秦國,分別是白起和王翦。其中,白起指揮了長平之戰等重創山東六國的戰役,而王翦則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除了這些武將之外,秦國能夠一統天下,也離不開眾多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的文臣謀士。
  • 商鞅變法改變秦國命運,後世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沒有利用價值了
    秦孝公死後,商鞅在秦國就處於很尷尬的位置。新上臺的秦惠文王,必須要從商鞅手裡奪回權力。這裡面是有名堂的,秦孝公之所以敢放權讓商鞅去搞,那是因為秦孝公,本來是有權力的,所以他依舊可以佔據最高地位。而秦惠文王剛上臺,他什麼威信都沒有樹立,就放手讓商鞅去做,豈不是活生生要把自己變成傀儡嗎?寧可權力有一個交接的過程,也不能繼續讓商鞅直接掌權。
  • 如果亞歷山大大帝進攻秦國會怎樣?秦昭襄王能夠抵抗得住麼?
    如果亞歷山大東徵到中國,那麼大概率會遇到西邊的秦國,此時秦國正處於秦昭王時期,就是那個戰神白起殺殺殺的時代。下面我們就假設一下二者的戰鬥,毫無疑問,亞歷山大大帝是一位軍事天才,但是戰神白起也不是蓋的,所以比軍事才能,恐怕會遇到槓精,所以接下來我們單純從軍隊的質量和數量進行比較。
  • 龐涓一步步錯失滅秦國最好時機,全賴這一大錯,至死都不明白!
    不曉得各位是否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秦國並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最強國,在戰國之初,秦國就被魏國壓著打,幾乎打得快要亡國了!在《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中,魏國數次想要滅亡秦國,卻一步步錯失滅秦最好時機,身為上將軍的龐涓至死都不明白,為何他始終滅不了秦國?
  • 戰國時期的四次「反間計」:三次都和秦國有關!
    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在樂毅被迫離開之後,田單擊敗了騎劫,成功恢復了齊國。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燕惠王沒有中了田單的反間計,繼續任用樂毅攻打齊國,還是有可能徹底消滅齊國的,至少不會讓齊國輕易復國。
  • 數碼寶貝:被選召的孩子們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他們拼死的守護
    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被選中的孩子們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這些人的幫助與犧牲,是他們的拼命守護才讓數碼寶貝的世界和孩子們得以平安,那你是否還記得那些為了被選召的孩子們而犧牲的角色?都有誰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絕不只是莽夫,他對秦國的貢獻讓人意想不到
    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族孟說。加上標點符號也就二百餘字,可信息量還是很大的。秦武王平定蜀亂,將蜀地徹底納入秦國治下;攻拔宜陽,為秦國在中原腹地打下一塊穩固根據地;掃蕩義渠,為秦國贏得了穩定的後方。
  • 陰陽師如何讓源賴光打工 小紙人召喚玩法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在新的活動完也就是萬事屋中,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源氏家主源賴光為我們打工呢,這裡面有著什麼樣的細節呢,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