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男子服飾,頭戴幞頭長袍大袖

2020-12-22 漢服衣冠

宋代大體沿襲唐制,袍衫仍然比較寬大,裙褲也比較肥闊,但是由於階級地位的不同而趨向兩極分化。趙國胤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重定了服制,僅衣帶的等級就有二十八種之多。

黃袍仍然是帝土的專用品,任何人都不許穿用,否則為犯罪行為。規定官員有各種不同花色、每遇大朝會或重要節日、王公大臣們必須按照各自的品級,穿上各種錦袍。

皇帝身邊的御林軍。也分穿不同花紋的染織繡衣,宮廷內更加奢侈、衣服、椅披,椅墊,都繡滿花紋甚至綴上真(珍)珠。

宋代的官服長袍大袖,幞頭的兩個腳平直向兩旁伸開,稱為平腳幞頭、有人說這是為了便於統治、卜上朝時不準交頭接耳,只能規規知:矩官臣的便裝還是唐式的小袖圓領袍佃腳,下多改穿絲鞋、在野的退修官吏多穿直綴或衫子,戴方正高起的「東坡帽」公差、 僕役,多戴曲翅幞頭、衣服常撩起一角,扎在腰帶裡。

南宋時期更是奢靡成鳳,綾羅遍體,士大夫的冠婚,祭祀時所穿禮服主要根據古禮而定的深衣,圓袖方領,大襟,黑緣,大帶緇冠,庶人商賈只許穿皂衣或白衣。一般士大夫所穿的便服,北宋時大都是烏紗帽,皂羅衫。

南渡後,喜歡穿紫衫或白衫。白衫又稱涼衫。到宋孝宗時代,以其色彩似「兇服」,曾詔令禁止。

進士、舉人等喜歡穿一種「衫子」又叫襉衫,系用白細布做成,圓領,大袖,下施橫襴,腰間有襞積(即褶襉)。

下層勞動人民,婢僕、賤役等人的服飾,是短衣縛褲,麻履、皂巾,衣衫比以前各個時期都越來越短、窄,真正地成了「短衣漢子」。

頭戴卷梁通大冠,宋式方心曲領、長袍和裹幞頭、園領缺胯袍侍從。(宋人繪 ·《女孝經圖》局部)

相關焦點

  • 《清平樂》:服飾配飾完美復刻宋代時尚,你都認得出來嗎?
    作為資深劇迷的小編被這部劇服飾的神還原圈粉啦!從君王、妃後到大臣,衣冠都有考據!簡直想把劇組服裝師拉進誇誇群狠狠贊 一通!1皇后朝服曹皇后的鳳冠還原了宋欽皇后的鳳冠,衣著配色紋飾也高度相似。2天子朝服長腳幞頭+紅色圓領衫,完美複製。知識點:噗(fu)頭又叫折上巾、軟裹,始於漢代,它就是俗稱的「烏紗」~幞頭樣式繁多,分為平式幞頭、軟腳幞頭、方頂硬殼幞頭等等。皇帝頭戴的長腳硬殼幞頭,是宮中官服通用樣式,兩支長腳橫直平展。
  • 保持社交距離靠帽子《清平樂》中宋人服飾也挺潮
    宋代皇后鳳冠交領。充滿人文氣息的宋代,以其獨特的審美哲學受到粉絲的追捧。講述大宋風華的古裝劇《清平樂》正在熱播,劇中的服裝道具被稱良心還原,正在追劇的服飾史學者、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黃強告訴記者,關於宋代服飾,有很多歷史文獻可以佐證,也有繪畫、陶俑來參照。
  • 盤點我國各朝代的服飾,每一個都有特色,我都好喜歡
    殷商時期的服飾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類型:(一)頭戴捲筒式冠,身穿交領窄袖衣,腰束寬帶,衣長過膝,腹部懸有一長方形「蔽膝」,下穿鞋。(二)頭戴高巾帽,身穿右衽交領窄袖衣,腰束紳帶,腰間佩帶蔽膝。(三)頭戴平箍式冠,身穿大翻領窄袖上衣,前面、肩部及背部都飾有變體紋樣。(四)男子將頭髮束在頭頂,將髮辮垂於腦後,身穿緊袖圓領上衣,前面、領部及後背都飾有紋樣。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隋唐和宋遼金服飾藝術
    古代服飾宋代帝王多次詔令人們在服飾上要力求儉樸從事,反對奢侈鋪張,因此,宋代服飾明顯比隋唐要顯得樸實無華。宋代帝王服飾雖然宋代服飾以繼承先朝舊制為主,但並非是全盤吸收,在某些方面對舊製作了簡約化處理,吸取了包括契丹在內的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那種簡潔適體的部分服飾組件。
  • 中國歷代服飾特點-遠古時期至清代
    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使得各民族互相交融,這也體現在服飾上。這時期的男子多穿著寬大的長衫,婦女的服飾多沿用漢代風格。少數民族的服飾主要是以便利為主。中國服飾的演變這一時期就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男子日常服飾以寬衫大袖為時尚。婦女的日常衣服仍上身著糯、衫,下身穿裙子,「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褲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民族服飾大為交融。
  • 莊重神秘的中式婚禮:宋代青衣紅裳和明制鳳冠霞帔,三分帶你了解
    今天的內容小彈坑er繼續和大家一起探索宋代婚服和明代婚服。從宋代開始,紅色和鳳冠霞帔逐漸成為婚服的重要元素,正式將鳳冠定為禮服並收入「冠服制度」。在色彩方面宋代早期女性的婚服顏色一般是青綠色,服飾顏色大體上與唐代相同,富貴人家的千金和官宦加的女性婚服,大多是銷金裙或段紅長裙,或是紅色大袖。
  • 古時候的男子戴頭巾,僅僅是為了裝飾嗎?
    清代以前,男子成年以後便不再剪髮,為了整理長發人們通常把頭髮盤到頭頂上並戴上冠或者頭巾,從實用角度來看無論冠還是頭巾對人的頭髮都能起到一定的護理作用,避免頭髮損傷同時能起到一定的防寒效果。從漢代的幅巾開始,先後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款式,其中最受大眾歡迎的除了幅巾,還有有幞頭、肖遙巾以及網巾等。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唐代的常服
    北周服飾武官和軍士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穿著類似式樣的常服。楊思勖墓中出土了兩件生動的石刻武官侍俑。這兩個武官都頭戴幞頭,身穿圓領寬袖長袍,東黑色革帶。他們身上佩戴著全套武器,有彎刀、弓袋、箭筒等等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壁畫上有眾多的侍衛武士,他們身著圓領窄袖襉衫,頭戴幞頭或抹額,腰懸箭袋、刀劍等兵器,足著長筒黑靴。這些武士中有不少人頭戴紅色或白色的抹額。它是用一塊短巾從前額向後束緊,包住頭髮,但是將髮髻露在外面。《新唐書●婁師德傳》中記載,當時招募勇士徵討吐蕃,武人們戴紅抹額應詔。看來紅抹額是武士們的習慣裝束。
  • 傳承傳統藝術,弘揚民族文化,看我們傳統服飾穿在身上有多美
    華夏民族歷史悠久,服飾文化也是相當出彩。看看中國幾千年的服飾文化裡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朝代。1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便包括衣冠服制。 秦漢時期,男子以袍為貴,平民男子則穿交領,衣長至膝,衣袖窄小,腰間系巾帶,以便勞作。
  • 漢服小哥哥必備知識點:古代男子梳什麼髮型?
    唐宋唐宋時期流行戴「幞頭」。幞頭的雛形其實就是漢代的幅巾,也就是用來包裹頭髮的布帛,又叫「折上巾」,「軟裹」。唐代的幞頭就是像帽子一樣的頭飾,幞頭所用紗羅通常是青黑色的,所以我們後來常說的「烏紗帽」,就指的這個幞頭。
  • 宋代女子服飾演變過程
    今閭閻之卑、娼優之賤.男子服玉,婦人塗飾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當時更有不聽話的,喜歡穿「奇裝異服」而採用外國服式。所以在政和七年下詔書規定:「敢為契丹服著氈笠、鉤墩(鉤墩:即是婦人所穿的襪褲的形制)之類者,以違御筆論」足見時裝之風、盛況空前。宋代貴族婦女的禮服仍是寬衣大袖,長裙頭梳高髯、衣飾非常豪華,和晩唐、五代貴族婦女穿著基本相似。
  • 千篇不一律的阿拉伯服飾
    一提到阿拉伯,大家想到的就是身穿白色長袍,頭戴面紗的阿拉伯人吧,那麼你有想過為什麼一提到阿拉伯,幾乎全世界所有人都會條件反射似的,想到長袍和面紗呢?其實除了想到這些,我們還會想到茫茫的沙漠吧。        然而這一切都取決於阿拉伯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阿拉伯語國家主要分布在西亞,北非地區,西亞即亞洲西部,北非即非洲大陸的北部。
  • 阿語社|阿拉伯服飾第一彈:阿拉伯長袍(上)
    談到阿拉伯國家的服飾,我們首先                    想到的是阿拉伯人的大長袍             男的一身素白,纏著頭巾                             女的一身黑袍,蒙著臉阿拉伯長袍(迪史達什),是阿拉伯民族男子的傳統服裝。
  • 真實再現唐代風尚與妝容服飾:聊聊《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造型
    唐代女性著胡服者甚多,武則天頭戴渾脫帽,身穿翻領長袍,腰系鞢躞帶,這些都是胡服的代表性造型。渾脫帽一般採用羊毛或較厚的錦緞製成,帽子為尖頂,周身織有花紋,鑲嵌著各式珠寶。唐代婦女的服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小袖為主,便是受到了胡服翻領、對襟、窄袖的影響。武則天腰中系的革帶名為「鞢躞帶」,在唐代婦女中非常流行。
  • 「萬事盡出汝書生」,朱袍白衣自風流,細數宋代朝服中的文化內涵
    人類對於服飾的加工和再創造是政治、經濟文明的外在體現,也與各個朝代的文化內涵息息相關。在中國古代等級森嚴的禮儀制度之下,人們對於服飾的要求也更加精細和嚴格,通過服飾的變化也可以窺見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風貌,體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明代婦女服飾
    蒙古民族本來最尚武力和實用,其服飾也多以儉樸實用為主,但當忽必烈實行漢法以後,他們的服飾也開始從漢族服飾中逐漸學來許多體現高貴和華美的成分。服飾形制多以長袍為主,體量比遼時要大,盤領大袖呈右衽,長及腳面,多以羅為之,等級地位是以色彩及紋樣區分。蒙族男子多戴用藤蔑製成的瓦楞帽,也有戴棕帽及笠帽的,漢族男子多戴襆頭。蒙族婦女以左衽窄袖袍服為主,配兩條褲管,漢族女子則多穿襦裙。
  • 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石門山三皇洞
    雕刻師簡介與作品展示點擊下面小程序微信中完成——約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石門山三皇洞是大足道教石刻藝術中的精品,題材眾多,技藝精湛,有學者讚譽為「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胡文和、劉長久《大足石窟中的宋代道教造像》,《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 遼、金、西夏的服飾藝術
    上一篇我們說到宋代的服飾,主要是官服制度,其實同兩宋並存的還有北方的遼、金、和蒙古等政權。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服飾文化。遼、金、元都是少數民族為主的政權。遼,以契丹族為主;金,以女真族為主;元,則是以蒙古族為主的政權。這個時期,既有民族間的矛盾,又有經濟文化上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