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黃金時代》,高曉松:在我心中他是神一般的存在

2020-12-09 遼瀋資訊界

王小波,中國當代學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等。1952年5月13日出生於北京,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0年王小波與李銀河結婚,同年發表處女作《地久天長》1984年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兩年後獲得碩士學位。

王小波在美留學期間遊歷了美國各地並利用1986年暑假遊歷了西歐諸國。1988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9月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入圍1997年坎城國際電影節。1997年4月11日於北京逝世,年僅45歲。

喜歡王小波是從這本《黃金時代》開始的,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本有顏色的書,實際上他的小說兼具了雅俗共賞和嚴肅思考。他筆下的王二就像他的代言人,所謂的正派人看來,他就是一個臭流氓,可是真正懂他的人就能看到他荒誕的想法中透出的智慧理性,對人性和尊嚴的呵護。他敢給那些神聖的觀念,潑上一盆冷水,把道貌岸然的人物描寫的滑稽無比,在幽默戲謔中蘊含了很深的哲學思考,是非常高級的黑色幽默。

王小波說,有些人認為人應該充滿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調低下的思想,這種說法聽上去美妙,卻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總和就是我自己。王小波並非反對高尚思想,而是他更看重真實的人性,他替真實的人性發聲,他反對那些過度粉飾和裝神弄鬼的東西,他希望這世界上能有更多多元的文化存在。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王小波是我認為的真正有趣的靈魂,他是浪漫騎士、行吟詩人、是自由思想家。

作家麥家說,如果讓王小波多活十年,他也許會和魯迅齊名。高曉松曾多次在節目中說,王小波在我讀過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

想要讀王小波讀《黃金時代》就行,王小波說,《黃金時代》是他的寵兒,這本書非常易讀,你隨時都可以抓起來讀,再放下,但在這個過程中,你真的會有一種時代切換的感覺,一會兒在九零年代,一會兒在當下瑣碎,它還原了那個時代的荒誕現象。而這些總是在「集體遺忘」的氛圍裡消失不見,而王小波以一針見血的迅猛氣勢,讓那些文人學者想遮蓋的神秘荒誕在你的面前赤裸裸的重現。

每晚睡前一小時用來讀它,讓我感覺自己的靈魂是自由的。這本書文字肆意大膽。讓你瞠目結舌卻又倍加崇拜,當你沏一杯茶坐下來,手捧這本曾被王小波綁在自行車上,走街串巷還賣不出的黃金時代時,你會忽然開始懷念和珍惜,懷念最好的王小波,珍惜你當下最好的黃金時代。

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

相關焦點

  •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說出了魯豫的心聲,高曉松:神一般的存在
    主持人魯豫在一次演講中說,當年在大學時看到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她一開始的感覺是惱羞成怒,她說,她早幹嘛去了,氣急敗壞……連高曉松也不惜讚美之詞,把王小波當做神一樣的存在。「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樣的存在。」
  • 高曉松:王小波是神一樣的存在,他的《黃金時代》你怎麼看?
    除了《黃金時代》,王小波的其他作品還有《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沉默的大多數》《綠毛水怪》等,王小波以自己獨特的黑色幽默,和理性的邏輯推理,奔放的想像力,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許多知名大佬都是王小波的狂熱粉絲,馮唐戲稱自己是「王小波門下走狗」,高曉松稱王小波「是神一般的存在」。
  • 「我不是破鞋」展開了王小波《黃金時代》,高曉松稱他神一樣存在
    然而,大陸文化界對《黃金時代》獲獎存在著諸多爭議,《黃金時代》小說在國內出版也頻頻受阻。1993年,《黃金時代》被送到一家出版公司,編輯看好了,但最終還是沒通過。王小波死在了生命最燦爛的年華。王小波的小說也在他死後才大火,他始終沒親眼見證,他的文字被世人認可並追捧。《黃金時代》入選了《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被中國當代文壇稱為「最美的收穫」。
  • 王小波:憑藉「黃色小說」一戰成名!被高曉松捧為神一般的存在
    」 ——王小波這個世界上好看的臉蛋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而如王小波這般睿智、有趣、理性又特立獨行的人,你很難遇上第二個!高曉松說:他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樣的存在。馮唐說:他的文字,仿佛鑽石著光,春花帶露,燦爛無比,蠱惑人心。葉兆言:說讀他的作品,就告訴你什麼是白天,什麼是黑夜。
  • 王小波有多厲害?真是神一般的存在?高曉松:他可以和卡夫卡媲美
    「我只願蓬勃生活在此時此刻,無所謂去哪,無所謂見誰。那些我將要去的地方,都是我從未謀面的故鄉。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對當今文藝青年而言,王小波先生是神一樣的存在,拜讀過他作品的人,無不為他飛揚的文採而深深地折服。
  • 王小波在午夜去:他前沉默,但後,他被高曉松稱為上帝般的存在
    這個世界一直有兩種人:一種像我,另一種不像我。---王小波他生前沉默不語,死後受到成千上萬人的敬仰。這世界上的許多人都是這樣的,生前很少有人注意理解,但死後卻卻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在中國文學世界中有很多這樣的人物,王小波就是其中之一。正如他自己描述的那樣,他是一頭特立獨行頭豬。
  • 王小波獲無數讚譽,高曉松說他神一般的存在,生命卻定格在45歲
    無論性或者是愛,都是真切熾熱的存在。在黑白顛倒、暗無天日的歲月裡,絕大多數人的道德底線都跌落谷底,人們以讓他人蒙受空無的罪行來彰顯自己的高尚。王二和陳清揚在這樣荒謬的時代裡被聲討、被污衊、被定罪,但這仍是他們的——黃金時代。
  • 閱讀王小波《黃金時代》:身體愉悅是被誤解的精神武器
    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是第一位的,他離第二位還差得很遠,他是我心中的神。王小波與卡夫卡相當。--高曉松看過王小波作品的人,當他們看到林博士在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中扮演陳衝時,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可能會記住了王小波《黃金時代》中的陳揚清。風情萬種的女醫生。
  •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魯豫看了《黃金時代》後,說:「王小波的作品有一種力量,他有無堅不摧的破壞力,又有著超強的治癒力,喚醒了我,文字很解渴。」高曉松也曾高度評價:「王小波寫的小說,在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而且甩第二名非常遠,他是神一般的存在。」這兩位大咖為什麼會給王小波如此高的評價?
  • 王小波《黃金時代》出版慘遭拒絕,死後卻大賣,高曉松劉心武推薦
    對於王小波這個作家,可能有很多人是很熟悉的吧,尤其是那一句,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這句話被很多年輕人當作至理名言,而王小波也被稱為「中國的卡夫卡」,其實王小波這個人他的長相併不出色,蒜頭鼻厚嘴唇,但是他的思想卻非常的有趣,也很有才華,如果你和他有過交流,那麼一定能夠被他的思辨和智慧傾倒
  • 王小波:為什麼就從黃金時代到了黑鐵時代?這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
    1992年,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在香港和臺灣地區出版,並且獲得第十三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獎金足足有250000元新臺幣,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天文數字」!隨後,王小波利用這筆錢買了房子,趁著手裡還有餘錢,便下定決心,開啟了自己的寫作生涯。
  • 王小波:從寂寂無名到萬人追捧,高曉松稱他為神,在45歲突然離世
    1997年,45歲的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倒在了自己視為生命的寫作間裡,沒有人知道他是什麼時間離開的。當王小波的遺體被人發現的時候,他的頭抵著牆壁,牆面上全部都是參差不齊的齒痕,王小波的牙縫裡都是牆灰,可以看出當時的他有多麼痛苦和絕望。
  • 《黃金時代》:年少不懂王小波,讀遍小說也白費,他的文字很解渴
    不論是以前還是現在,提到王小波,人們都會常說一句話:年少不懂王小波,讀遍黃書也白費。他的文字很解渴。這個王小波指的就是那位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卻大有名氣,被高曉松稱之為「神」的作家。王小波看世界的方式是如此的令我驚奇,這不是他真的提出了什麼觀點和思想,而是把經歷的東西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讓我吃驚,原來還可以這樣,不錯,本來就是這樣嘛。王二的黃金時代是所謂的"偉大友誼",陳清揚的黃金時代是被人叫"破鞋",那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是什麼?從這本書我們其實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 王小波《黃金時代》:身體的快樂,是時代變革下唯一的精神武器
    《黃金時代》內地出版慘遭拒絕後來,以雲南下鄉為藍本,王小波創作了一系列雜文和小說,尤其是那部《黃金時代》,王小波最為滿意,這部小說從起稿到最終定稿,足足用了20年。王小波說:「寫《黃金時代》用了我很多時間和才華,寫得很精緻,傾注了我對小說的許多想法」!
  • 王小波有多偉大?40歲成作家45歲離世,高曉松評價:神一樣的存在
    然而,有這樣一個人,窮困潦倒一輩子,當過老師,做過工人,到了40歲從成為作家,而他的作品卻飽受風霜,很多人讀過後,都如沐清風。王小波,一位感動無數人的中國作家,他的一生很短暫,短暫的成名後只有5年。但這短暫的一生,卻鑄就了多年的經典。他的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兼卡夫卡」。
  • 王小波《黃金時代》:肉體的歡愉,是時代變革下唯一的精神武器
    ——王小波王小波,也許你對他還不夠了解,但是你一定聽過他說的一句話:「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他長得很醜,蒜頭鼻,厚嘴唇,但是我看過一次他的採訪視頻,瞬間被他的思辨和智慧傾倒,說話也很溫柔。《黃金時代》在港臺出版,卻遭內地出版社多次拒絕17歲的王小波懷揣著滿腔熱情和"浪漫的就是情懷"前往雲南做知青。然而現實生活總不如想像的那樣浪漫,下鄉插隊的枯燥幾乎打破了王小波的幻想,那裡的荒誕日常更是讓他深惡痛絕。
  • 《黃金時代》是王小波對人性自由的探索,及自我情感的靈魂救贖
    提到王小波,我們很自然就會想到他的《黃金時代》:「那一年我21歲,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然而正是這樣敢想,又敢說的王小波,在創作了數篇小說後,不幸在45歲因心臟病而離開了這個世界。
  • 王小波《黃金時代》:大尺度性描寫,不是對抗荒誕現實的唯一據點
    就連一向高調的高曉松也忍不住感慨:「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般的存在。」到底王小波的作品好在哪裡呢?我去找過人保組老郭,問他們叫我們出這種差是什麼意思。 他們說,無非是讓對面的壞人知道這邊厲害,不敢過來。本來不該叫我們去,可是湊不齊人數。反正我們也不是好東西,去去也沒什麼的。另外,在《黃金時代》中,還存在很多反諷的語言,這為《黃金時代》增添了不少創意。
  • 讀完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後:王小波筆下的性,秒殺一切寫性小說
    實際上這句話不是我說的,而是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說的。在一次王小波作品研討會上,白燁直接說:王小波寫的性一出來,把以前所有寫性的小說全斃了。這是他的原話。他為什麼這樣說呢?總之,成年人的男歡女愛在他的筆下成為讓人看上去非常乾淨、非常自然的東西。表面上看,這是一本充滿情愛描寫的故事,實際上這是一本純情的愛情故事。這就是王小波的成功。其實,《黃金時代》之所以這麼出名,靠的就是大膽直白的性描寫,這在當時真是非常非常少見的。
  • 王小波《黃金時代》:性是無害的,但被壓抑久了,也就容易扭曲了
    《黃金時代》是已故作家王小波著名的《時代三部曲》之一,可謂是王小波心頭的寵兒。「我盼她時,她沒來;到她來時,我沒盼她。」王小波說。等他離世後,這本書才迎來它的黃金時代,4年時間大賣20萬冊,2001年,《時代三部曲》加印10次,印數20萬冊。王小波從此火遍了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