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教育的意義並不是學一大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2020-12-15 小婷老師育兒觀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裡所學的一切,那麼所留下的就是教育。」

而包括哈佛、耶魯等名校的校長、教授在內的眾多教育家也都十分認同這一說法。

耶魯大學第22任校長理察·萊文就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史丹福大學的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就認為,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

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培養「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出的概念。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認為,人的思維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所謂成長型思維,就是孩子的思維模式是積極向上的,認為「人定勝天」,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勝任一件事情。

可想而知,面對一個機會,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毫不猶豫的抓住,用盡全力的參與,就算遇到最差的結果——失敗了,孩子也能在過程中積累收穫

而非成長型孩子,則會猶豫、遇到挫折時會懷疑自己,很可能因為沒盡全力而錯失機會

因此,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往往有更強的競爭力、學習力!

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

1、家長以身作則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認為,孩子的思維模式會受到家長和老師的影響,尤其是孩子早期家長對他的影響非常關鍵。

簡單舉個例子:

A家長回家說:我公司的新項目出問題了,幸虧我們找到了替代方案,有了這次的經驗,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也不怕了。B家長回家說:公司的新項目又出問題了,差點出大事!唉,下次遇到這種新項目我可要想辦法推掉,萬一搞砸了可是吃力不討好!

結果顯而易見,在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當然是A家長的孩子更有可能擁有成長型思維。

因此,家長要注意每天說的話、做的事,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

2、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是成長型思維中的核心能力。

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需要家長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教他如何面對。

首先是家長要引導孩子以更積極的態度看待失敗,比如:

我只是現在還做不好而已;我應該試試其他方法;我可能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練習;我應該向某某學習方法……

其次,家長也不要光看著孩子經歷挫折,適當的幫助他能更快的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當然,這裡的幫助不是直接幫孩子掃清障礙,而是幫孩子找到方法,比如:教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醒孩子哪裡需要改進……

3、正確的表揚孩子

最後,是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情時,家長要通過表揚讓孩子意識到成功是因為自己努力了、嘗試了、沒有放棄……

分享一份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與孩子溝通的育兒書單:

《怎樣培養孩子的關鍵社會能力》(共6冊)

主題:兒童心理,交往能力、自尊心、自律能力、情緒能力、積極主動性和親社會行為

入選理由:

寫給父母的育兒類的書大多都是純文字的,不少寶媽都反應「太枯燥了!」、「看不進去」,所以我特意找了這套漫畫育兒書

書中用圖文並茂的方式講解了孩子的心理發展,給家長提出了360個育兒「活用」建議篇幅短、實用性高、趣味性適中。

《玩出來的教養》

主題:育兒方法,學習能力、好性格、自控力、好習慣

入選理由:

這套書是付小平博士以自身的育兒經驗結合專業、科學的育兒理念,以「如何陪孩子玩」為主題,幫家長解決常見的育兒問題,給出實用的建議(具體到親子閱讀、親子遊戲『親子遊戲、親子觀影等活動)。

《歪歪兔獨立成長童話》(共10冊)

主題:遇到困難就像放棄、馬虎、粗心、拖拉、推卸責任、不堅定、自卑、不會表達等情商問題

上榜理由:

同為「歪歪兔」系列,這套書的閱讀性更強。

它是兒童文學作家陳夢敏繼數套「當當網終身五星童書」之後又一童話力作,語言優美、故事精彩、想像奇特,既能幫助孩子提升上學適應能力又是基礎閱讀和文學啟蒙的好選擇。

其中《小暖相當花精靈》一冊,通過小暖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挫折和選擇,引導孩子學會正視挫折,積極努力。

這裡是小婷老師育兒觀,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哈佛教授:教學的意義並不是學一大堆知識,只是學好這類邏輯思維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曾說過:「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不傳授其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卻能最讓人勝任其他課程和職業類型,這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哈佛女校長:走向世界了解整個世界是小朋友們的必修課程。
  • 斯坦福教授:美國教育思維沒那麼多花樣,就這9點
    在斯坦福教育理念中,有一個叫「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概念,它是相對固定型思維的一種心智模式,被公認為近幾十年裡最有影響的心理學研究之一。 研究表明,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做事不易放棄,更能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更容易尋求幫助,復原力更強,也就是更加堅毅。
  • 教育|什麼樣的綜合能力有助於未來發展?哈佛大學教授看重這8項素質
    導語:當前教育越來越不提倡「死記硬背」,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對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教會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與此同時,「知識無用」的說法也被越來越多人提及。學習是為了什麼?「無用的知識」要不要學?什麼才是值得學習的知識?
  • 三個兒子都考入斯坦福,陳美玲直言:小學教育是孩子成材的關鍵期
    1989年,陳美玲到美國史丹福大學修讀教育博士,同年11月生下第二個兒子。1994年取得斯坦福教育學博士學位。在讀博期間,負責課程學習的同時,還要照顧兩個兒子。2015年,第三個兒子小兒子再次進入史丹福大學,引起熱議。三個兒子和自己的母親,一家四口人都是史丹福大學學生。
  • 真正的教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
    父親說,「以這只是獅子來說吧,我並不是在雕刻這隻石獅子,我是在喚醒它!」 「喚醒?」「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他從石頭監牢裡解救出來而已。」 「喚醒「,多麼富有啟發意義的教育箴言! 蘇格拉底本人不也是一個偉大的心靈雕刻師嗎?
  • 使人成長的從來不是時間和閱歷,而是思維模型
    曹原在曹原身上,不是天才那麼簡單的定義,而是他有個明顯的特徵:成長型思維。簡單來講,就像嬰兒會哭、動物築巢與捕食那樣,每一種生物都有自身的一套生存法則。在此之上,人才能歷練出種種選擇與技能,而這都由思維模式決定。思維模式就像多米諾骨牌的首張,一旦開啟,就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從而把我們變成各式各樣的人。
  • 張俊教授:幼兒數學學習的本質不是記憶的過程,而是理解的過程(建議...
    今天我們來聽一聽來自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張俊教授的觀點。 數學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數學知識描述的不是具體事物本身的特徵,它是一種抽象的邏輯知識。所以,數學學習的實質是促進思維發展,它本質上不是記憶的過程,而是理解的過程。機械訓練只能讓幼兒記住,卻無法讓幼兒理解。
  • 學會和會學,教會和會教的區別
    會學與學會是遞進式的邏輯關係,會學是學會的條件,學會是會學的必然結果。有的人不是沒學會,而是不會學,可見「會學」比「學會」重要。教師要讓學生由 「學會」到「會學」,就必須將目光從關注教學內容向關注學法指導這一方平移。也就是要求教師完成從教會到會教的角色轉變。會教的老師往往能授予學生自學之道,求知之法,教會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中發展智能。
  • 當下火熱的「樂高教育」,孩子究竟能學到什麼?
    但我個人的理解會更寬泛些,並不局限於樂高的教具,而是一切以樂高為載體,能給他人帶來思維和知識更新迭代的內容,這也是樂高吸引人的地方。其實就大眾對樂高教育的認知,兩極分化是比較嚴重的,樂高以玩具起家和聞名,在沒有深入了解的情況下,很大一部分人對樂高的認知就停留在搭積木,因此覺得樂高教育就是帶孩子玩。
  • 哈佛校長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只是學好這類邏輯思維
    哈佛校長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只是學好這類邏輯思維我感覺閱讀是開心!確實,也沒有騙所有人,是發自肺腑地說。因為很很多人閱讀的方式不同。我身旁九十%的人閱讀是持續的背,用勁地記。在閱讀的全過程了解剖析轉換給自己的觀念邏輯思維,搭建歸屬於自已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可能是說白了的獨立思辯水平吧。每一本好書,每一段文字的邏輯思維視角是不同。閱讀實際上也就是在持續創建思維方式,你閱讀書籍越多,創建的思維方式越多。思維方式並不是分文科理科,邏輯思維是還可以相互之間通,借鑑,變通。
  • 為什麼說全腦學能教育是最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
    全腦學能教育,不是一種補習和培訓,更不是一種興趣班,而是當今全球最為科學的教育方法之一。全腦學能課程是由清華大學教授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研發出的系統的全腦開發課程,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專注力,想像力,思維能力……以及情商,讓孩子養成科學用腦的習慣。能力的訓練比一味生硬的灌輸知識更重要,學習做事都得講究方法!
  • 【直播回顧 | 同濟MBA】史丹福大學教授Barry Katz:不同時期設計...
    6月20日,在連續兩場海外名師的線上系列講座後,同濟MBA邀請到史丹福大學教授 Barry Katz主講「不同時期設計思維的運用」,展開精彩的線上互動分享。卡茨教授是IDEO全球設計與創新顧問,加州藝術學院工業與互動設計教授,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諮詢教授。教授在矽谷任教30多年,著作七本都是與創新思維與設計思維及方法論相關。其著作一直被業界人士奉為經典。早在1980年便前往中國,現每年往返於中國,為中國客戶進行創新、設計等方面的諮詢,深諳中美思維與創新差異。卡茨教授曾獲得近20個教學與研究嘉獎。
  • 史丹福大學教授:當代孩子最普遍的問題是沒有目標感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對青少年發展和品格教育有著深厚研究,他認為真正沒有目標的孩子只是少數,但急功近利的家庭與校園環境,正在逐步消解孩子們的目標感。針對這一現象,威廉教授認為父母要成為孩子的引導者,高度參與到孩子的興趣發展中來,他也分享了4種方法幫助解決兒童「空心病」。
  • 白巖松:高手的人生不是「不忘初心」,而是「不斷試錯」
    史丹福大學任教的兩位教授,比爾·伯內特和戴夫·伊萬斯聯合所著的《史丹福大學的人生設計課》給出了非常好的答案。重新定義實際上是擺脫困境的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型,通過重新定義,我們能認識到問題的關鍵。在人生設計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人生不可能被設計的很完美,人生也不可能只有一種活法, 正如對於:「你長大後想做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重新定義下就是「長大後,你想成為誰,」或者「長大後,你想成為誰那樣的人?」
  •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擁有這14種思維方式
    美國杜克大學用14幅漫畫向畢業生講述了學校對其未來的期許,這也是真正受教育者終其一生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 接受教育不僅是獲得知識, 學會學習,才能自我升級。
  • 哈佛教授:頂尖學霸都具備這6條思維特質
    那種依靠在學校時學到的知識就可以應付一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哈佛商學院的柯偉林(W.C.Kirby)教授認為,以傳統的方法去學習,是一個迅速減值的過程;而以學習力去獲取知識,則是不斷增值的過程。
  • 「停課不停學」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中國的教育窮得只剩「知識」
    從目的來講,教育要實現人的社會化,並使人能用自己受過教育的認知和能力服務社會,並最終和社會和諧相處。教育有著非常廣泛的內涵及外延,它最核心的目的是要實現人的身心發展和人與社會生活的和諧。教育的內容包含知識又不限於知識,還包括任何能夠促進受教育者身心靈發展的事物。教育的目的是真實地還原生活,而不是脫離生活,要讓受教育者回歸社會,回歸真實生活。
  • 猶太人:想出人頭地,關鍵不是學多少知識,而是這2個層次要覺醒
    從小以來,父母、老師都在灌輸著一個認知:不停地學知識就能出人頭地。有太多人因為這個認知走入了「死讀書」的誤區,最後知識沒少學人卻越來越呆板,生活絲毫沒有任何的改變。在猶太民族看來,知識固然重要,是成才的必要基礎,但是若是想要出人頭地,更重要的是這2種覺醒。第一層次覺醒:思維猶太人認為,窮人和富人的本質區別就在於思維不同。很多人上了二十多年的學,仍然沒有形成一個好的思維,他的言行舉止都是依靠自己的本能去驅動的,可能連簡單的事情都處理不好,更不要說是出人頭地了。
  • 解析《三傻大鬧寶萊塢》:打破固化思維,才是「因材施教」的開始
    這不僅僅是一部喜劇,更是一部引人深思且具有教育意義的片子。當《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片子剛開始出來的時候,很多人一開始認為這就是一部無釐頭的搞笑片,但是當他們看完之後才發現這部片子的不同尋常之處。劇名中的三傻大鬧的並不是電影的好萊塢劇場,而是一所校風極其嚴格的印度大學。
  • 從中國教育身上,英美國家啥也學不到
    缺乏透明度並不是PISA測試最大的問題,PISA測試最根本的問題是,它並不把公民、藝術以及道德發展等教育當回事,而且還鼓勵諸如死記硬背等臨時抱佛腳的方法,也就是說,PISA並不衡量學生在學校到底學了什麼。實際上,在2013年公布的PISA測試結果中,上海、新加坡、香港、臺灣和韓國的學生都在高分區扎了堆。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美國家的學生在類似PISA的測試上都輸得非常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