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都考入斯坦福,陳美玲直言:小學教育是孩子成材的關鍵期

2020-12-08 欣欣寶貝的媽媽

從歌星到斯坦福博士,更厲害的是三個兒子全部考入斯坦福

這個優秀的「學霸媽媽」就是當年與鄧麗君齊名,與張國榮同臺的陳美玲,在上世紀70年代可謂是「紅透半邊天」。

然而因為父親的一句話:「錢財、名譽如流水。一旦出事立刻會被奪走。但是,知識一旦記入腦子,就不會被人奪去,它會成為你一生的寶物。所以在你能學習的時候要珍惜機會,好好學習」。陳美玲在人生的高光時刻,聽從了父親的勸誡,退出歌壇,去了多倫多大學攻讀社會兒童心理學的學位。從此,傳奇的時刻開始。

1985年結婚,翌年誕下大兒子,但並未退出演藝界。1989年,陳美玲到美國史丹福大學修讀教育博士,同年11月生下第二個兒子。1994年取得斯坦福教育學博士學位。在讀博期間,負責課程學習的同時,還要照顧兩個兒子。2015年,第三個兒子小兒子再次進入史丹福大學,引起熱議。三個兒子和自己的母親,一家四口人都是史丹福大學學生。

後來,陳美玲結合自己的專業與育兒經驗,寫了《50個教育方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一書。書中在「培養好學孩子」的篇章中,提到:孩子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愛好等都要儘早培養,關鍵期就是小學階段。

現在全國小學生寫作業統一「磨洋工」

很多媽媽非常苦惱,孩子自從上小學,沒有一天「安生日子」生活幸福指數突然降低。

1.上課專注力差,聽課時間短,走神,搞小動作。

2.寫作業磨磨蹭蹭到半夜都還寫不完。

3.沒有主動學習的習慣,放學回家先玩兒。

4.學習習慣不好,做不到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不愛記筆記,不愛打草稿。

5.粗心大意馬馬虎虎,自己的書包整理不好,丟三落四。

6.孩子和自己就像陌生人一樣,拿家長說的話當耳旁風。

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

1.專注力時間短,由於孩子年齡小,身心發育不完全。,專注力相對較短。

2.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責任。

3.時間管理能力差,分不清主次。

4.家長為孩子大包大攬做的太多,導致孩子沒有獨立能力。

5.孩子沒有目標,沒有夢想。

6.家長陪伴孩子的太,給予孩子的關注度低。

小學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的影響

1.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和孩子都累。

2.學習成績不好,導致孩子厭學。

3.小學打不好基礎算了,直接影響初中高中學習力以及成績。

4.不自信,長期的自我否定,導致自卑型人格。

5.喪失信心,變得不思進取,認為學習是一種負擔。

6.與家長生疏,越長大難教育。

《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教育方法,很有借鑑意義。

1.小學階段,讓孩子愛上學習

陳美齡提到,孩子上學後,她會經常和孩子們討論「為什麼要學習」、「學習到底有什麼意義?」、「學習會帶來哪些好處」。

要讓孩子知道,學習不是負擔,而是一件積極向上,開心的事情。讓孩子意識到學習能給自己帶來極大的幫助,對自己的未來有很大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要讓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在孩子的不同成長發育階段,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與幫助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用對方法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後面的學習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小學階段,父母的關注與陪伴很重要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說:「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現在的父母都工作忙,壓力大,但是也不能因為工作而忽略孩子,這是陳美玲對於經常告誡。

她認為,有質量,有溫度的陪伴,包括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至少要堅持到初中。

12歲以後,進入青春期,思維能力和思考能力越來越強,自我意識越逐漸增強,更加在意尊重自我和自己的想法,所以孩子叛逆嚴重。

所以在小學階段,家長必須以孩子為重。當初我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才能在孩子12歲之後是價值觀與父母保持一致。

3.幫助孩子樹立信心,讓孩子學會自我肯定

陳美齡認為:一顆認同自我的內心,是人格形成的基礎;而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教會孩子自我肯定。

孩子從三歲出現自我意識,到六歲的時候開始對內心需求要求增強,懂得害羞與內疚。尤其到小學後,孩子會變得自尊心更強,顧慮更多,羞於表達,害怕自己說的話有錯誤,不被認同,不被認可,甚至在課堂上都不敢舉手發言。一定要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階,否則孩子喪失了信心,會變得不思進取,並且自卑。

(1)不拿孩子與別人比較,要比較也是跟自己的比較

比如:「這一次比上次的成績更好了,你的努力很有效果。」「這一次的成績比上一次退步了,可以說一下問題出在了哪裡嗎?」

(2)不打不罵,和平溝通

家長在情緒發洩,大喊大叫控制不了自己的時候,孩子的大腦出於自我保護機制是完全放空的,對於此時父母說的話,孩子完全都記不住。他只是站在那裡面蒙了,而不是你所謂的「聽話」。

(3)為孩子做好心理疏導

很多孩子有事情不喜歡主動的出出來,而是憋在心裡。雖然我們的家長不拿他跟別人比較,但是在外面也難免會有比較,所以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要及時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

4.幫助孩子樹立目標與夢想

陳美齡一直對兒子們說:「小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夢。」她還時常鼓勵孩子們:「希望你們擁有爸爸媽媽想都不敢想的偉大夢想,教育就是一個教會孩子做夢的過程,而這顆種子一定要在上初中之前種下。」

孩子心中有夢想,學習就會變成他的求知慾以及長久內在驅動力。

無論孩子有什麼樣的夢想,我們都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並且不要因為孩子當時的夢想幼稚而打擊孩子。

如同哈羅德·威爾遜所說:「我們因夢想而偉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夢想家。」

相關焦點

  • 3個兒子都送進史丹福大學,陳美玲的教育秘訣,值得父母學習
    前幾天我在刷視頻的時候,看到了陳美玲育兒經驗的一個採訪,陳美玲本人是史丹福大學的博士,在20世紀70年代她是著名的歌星,曾與鄧麗君齊名。而且她還是日本聯合國國際兒童緊急基金協會大使,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美貌和才華於一身的女子,同時她也是三個兒子的母親。
  • 3個兒子都被斯坦福錄取,博士媽媽總結:這5件事父母必須要做到
    在70年代,陳美玲是鄧麗君、翁美玲齊名的歌星。後來,她選擇隱退,結婚生子,去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後成為了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也是三個兒子的媽媽。現在,這3個兒子,全部都考入了史丹福大學。
  • 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陳美齡:提高孩子內驅力,小學做好一件事
    想想我們的學生時代,好像並沒有人逼著學習,都是自己主動學。父母反倒不喜歡孩子學習,總是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孩子反而更拼命擠時間學習。不禁感嘆,真是時代不同了!可從來沒有父母想過這是為什麼,已經給孩子提供了這麼好的條件,孩子怎麼反倒不愛學習。在這裡不得不提一提陳美齡的故事。
  • 教育學博士陳美齡,將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大學,育兒技巧在這
    她將三個兒子相繼送入了史丹福大學,並且獲得了博士學位。 陳美玲曾經說過:「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性格品行都是在12歲之前養成的。」所以在孩子上初中之前,家長要學會這些技巧,幫助孩子擁有一個「開掛」的人生。
  • 陳美玲與哈佛女校長育兒觀念不謀而合:為什麼我要帶孩子去旅行?
    在孩子成長中你會為他做什麼呢?有人說給孩子好的生活質量,也有人說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培養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不過有一些家長的教育方式讓我很認同,比如陳美玲。陳美玲在80年代可以和鄧麗君相提並論,她有三個兒子,讓我佩服的是她不僅有美貌和才華,還把三個兒子都培養成了史丹福大學高材生。
  • 孩子成績下滑又叛逆,可怕的「三年級現象」,父母如何幫娃度過?
    家長圈中流傳著:「三年級是坎兒、三年級是坑,三年級的孩子成績保準降!」 相信很多父母都發現自家娃,明明一二年級成績都挺好的,怎麼到了三年級學習成績就滑坡了呢?
  • 窮爸爸養出5個博士1個碩士:想讓孩子優秀,小學階段是教育關鍵期
    在提到孩子養育的「秘方時,蔡笑晚說:孩子的智力相差無幾,家長給予正確的引導,才是讓孩子成材的第一步,而關鍵就在於小學階段。清晨,他會給孩子放英語日語節目,培養孩子對外語的興趣。在父母的引導下,6個孩子尊重老人,互相愛護,感情非常好。教育不是孩子一個人使勁兒,父母要帶著孩子一起跑。而飛奔起來的底氣就是父母的愛和陪伴。
  • 殷紅博:七歲前是培養頂級人才的關鍵期
    只有具備了獨創的音樂理論和頂級的音樂作品,並且影響了幾十年,才可能被稱為音樂大師。貝多芬、李斯特、施特勞斯都可以被稱為世界級音樂大師。」「在教育領域,一個頂級的、獨具創新的教育管理者、一個頂級的桃李滿天下的教師也不能成為教育大師。只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才可能成為教育大師。1、擁有原創的頂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體系。2、擁有原創的頂級教育方法和系統性、操作性極強的課程體系。
  • 小學是孩子成長關鍵期,一年級是幼小銜接關鍵期,您準備好了嗎
    佳寶已經告別幼兒園兩個月,即將步入小學,剛步入小學一年級三個月的時候,開啟了佳寶人生中第一次月考,這個期間,在其他地區的期中考試都已經接近尾聲了,而我們對於孩子的學習方面都有了部分的了解。一年級是孩子幼小銜接關鍵期,把握2個方面,家長提前做好準備1、讓孩子遠離電子設備對於我家大寶來說,在他步入小學開始,他就已經跟所有的電子設備說再見了,不僅如此,連在幼兒園的時候就沒有給他看過電視
  • 一家三代出12個學霸!教育專家:教育沒有捷徑,得狠抓小學階段
    姥爺是哈工大碩士、大舅是清華碩士、父親是建大碩士、姑姑是西北大學中文碩士、姑父是數學碩士、姐姐金融博士、姐夫能源博士、妹妹和妹夫如今博士在讀、表妹是德州大學碩士、張女士和丈夫也都是碩士。而提到自己的「學霸家庭」,張女士直言:「都是普通人,主要都是依靠個人學習習慣和努力。」
  • 租房20年培養3學霸:孩子12歲之前的陪伴教育到底有多重要
    其實,盲目跟風追著潮流跑並不一定能為孩子贏得未來,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父母的教育方法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每個孩子都有學霸基因,在孩子12歲前,尤其是小學階段,只要父母給到孩子最好的陪伴,充分地挖掘孩子的潛質,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遠大的家國情懷,那麼,孩子成為學霸、擁有輝煌的人生便不在話下。
  • 一家三代12人全是碩博!教育專家:教育沒有捷徑,得狠抓小學階段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學霸家族」,一家三代12人全是碩博! 看得我羨慕極了,不過光羨慕也沒用,既然父輩沒出過什麼文化人,那就得在教育孩子上下功夫,爭取讓自家孩子也有機會像這樣曬學歷!
  • 培養愛閱讀的孩子,抓住3個關鍵期,時間不會虧待愛讀書的孩子
    今天我根據自己的經歷,講講親子閱讀的三個關鍵時期。希望能幫助更多關注閱讀的朋友,尤其是新手家長。現在大寶上三年級了。現在他每天閱讀不少於2小時。最讓我吃驚的是,他認識很多字,還能堅持看完一本枯燥的文學作品。培養愛讀書的孩子,父母要把握三個關鍵時期第一個關鍵期是閱讀的萌芽期(0-2歲)這個時期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 小學是孩子成長黃金期,一年級是幼小銜接關鍵期,您準備好了嗎?
    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已經2個多月了,經歷了第一次月考,有的地區期中考試也結束了,對於孩子各方面的情況,家長有了初步的了解。有的孩子在家長的幫助指導下,適應得很快,學習成績優秀,生活自理能力很強,人際關係良好,漸入佳境。有的孩子遲遲找不到感覺,一年級學習就有點兒跟不上,生活習慣也不好,家長也很頭疼。
  • 從學霸到北大清華,父母主抓家庭教育「核心三點」,小學時就開始
    興趣會讓孩子自發產生動力,進而形成習慣。 愛讀書的孩子,他的理解能力、邏輯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比不愛讀書的孩子更勝一籌。 著名影星陳美玲,把三個兒子培養進了史丹福大學深造。她對於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也十分重視。
  • 一道一年級數學題,全班59個孩子都錯了,家長直言:題目套路太多
    01一道一年級數學題,全班59個孩子都錯了,家長直言:題目套路太多>王女士的兒子晨晨上小學一年級了,平時下班時間王女士可沒少給孩子輔導作業,有時也會請家教老師到家「開小灶」。有一天,數學老師在家長群裡公布了孩子們的期末考試情況,其中有一點格外引人注目:全班無一人考滿分,錯誤題目集中在「車輛座位剩餘數」這道題目上,全班59個孩子都錯了,無一人做對。王女士看了兒子的試卷,他果然也沒寫對,再細看,題目為看圖題。
  • 初二學習瓶頸期,兒子變成了木偶,李玫瑾:小學時父母先做好這點
    初二遭遇學習瓶頸期,兒子成了「缺了零件」的木偶「你自己愛學不學,跟我半點關係都沒有!」這是一年前每次和兒子吵到不可開交時,我最愛說的話。兒子整個人就像少了零件的木偶,一點動力都沒有。小小的身軀背著大書包,每天渾渾噩噩地上學,看似充實,卻什麼都沒學到。我真的不知道他腦子裡都在想什麼。隨著青春期的到來,我們之間的爭吵也越來越多。我恨他不學習,他恨我管得多;我看不慣他每天浪費時間,他討厭我碎嘴說個沒完。
  • 7歲孩子暑假做了376張試卷,卻「一問三不知」,這樣的孩子太辛苦
    徐媽媽認為小朋友沒有快樂的童年,他需要的是一個嚴格的學習環境和態度;對於兒子徐敬愷來說,她的要求會更高。徐媽媽說:兒子要是偷懶的話,加一張試卷;錯三道題目,也加一張試卷;孩子做題粗心不仔細,也加一張試卷,做到仔細為止。
  • 大平臺販賣焦慮家長往往都買單,給娃報的每一個班,都源於不自信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鄧麗君作為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是對於和她齊名的陳美玲,還是有很多人記憶模糊。在陳美玲最紅的時候,她選擇攻讀兒童心理學,並且拿到了斯坦福教育博士學位。
  • 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人生是場馬拉松,你不必贏在起跑線上
    3歲孩子學5歲的東西,5歲學7歲的課程,小學提前補習初中知識,還有排滿整個周末的課外補習……總之,絕對不能被落下。龍應臺當初在臺灣給安安尋找幼稚園時,發現幼稚園每天排滿課程,認字、美術、算術、英文等等,每節課時長45分鐘,這陣仗就是提前進入小學的節奏。在龍應臺的觀念裡,以及德國的教育中,幼稚園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