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歌星到斯坦福博士,更厲害的是三個兒子全部考入斯坦福
這個優秀的「學霸媽媽」就是當年與鄧麗君齊名,與張國榮同臺的陳美玲,在上世紀70年代可謂是「紅透半邊天」。
然而因為父親的一句話:「錢財、名譽如流水。一旦出事立刻會被奪走。但是,知識一旦記入腦子,就不會被人奪去,它會成為你一生的寶物。所以在你能學習的時候要珍惜機會,好好學習」。陳美玲在人生的高光時刻,聽從了父親的勸誡,退出歌壇,去了多倫多大學攻讀社會兒童心理學的學位。從此,傳奇的時刻開始。
1985年結婚,翌年誕下大兒子,但並未退出演藝界。1989年,陳美玲到美國史丹福大學修讀教育博士,同年11月生下第二個兒子。1994年取得斯坦福教育學博士學位。在讀博期間,負責課程學習的同時,還要照顧兩個兒子。2015年,第三個兒子小兒子再次進入史丹福大學,引起熱議。三個兒子和自己的母親,一家四口人都是史丹福大學學生。
後來,陳美玲結合自己的專業與育兒經驗,寫了《50個教育方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一書。書中在「培養好學孩子」的篇章中,提到:孩子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愛好等都要儘早培養,關鍵期就是小學階段。
現在全國小學生寫作業統一「磨洋工」
很多媽媽非常苦惱,孩子自從上小學,沒有一天「安生日子」生活幸福指數突然降低。
1.上課專注力差,聽課時間短,走神,搞小動作。
2.寫作業磨磨蹭蹭到半夜都還寫不完。
3.沒有主動學習的習慣,放學回家先玩兒。
4.學習習慣不好,做不到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不愛記筆記,不愛打草稿。
5.粗心大意馬馬虎虎,自己的書包整理不好,丟三落四。
6.孩子和自己就像陌生人一樣,拿家長說的話當耳旁風。
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
1.專注力時間短,由於孩子年齡小,身心發育不完全。,專注力相對較短。
2.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責任。
3.時間管理能力差,分不清主次。
4.家長為孩子大包大攬做的太多,導致孩子沒有獨立能力。
5.孩子沒有目標,沒有夢想。
6.家長陪伴孩子的太,給予孩子的關注度低。
小學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的影響
1.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和孩子都累。
2.學習成績不好,導致孩子厭學。
3.小學打不好基礎算了,直接影響初中高中學習力以及成績。
4.不自信,長期的自我否定,導致自卑型人格。
5.喪失信心,變得不思進取,認為學習是一種負擔。
6.與家長生疏,越長大難教育。
《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教育方法,很有借鑑意義。
1.小學階段,讓孩子愛上學習
陳美齡提到,孩子上學後,她會經常和孩子們討論「為什麼要學習」、「學習到底有什麼意義?」、「學習會帶來哪些好處」。
要讓孩子知道,學習不是負擔,而是一件積極向上,開心的事情。讓孩子意識到學習能給自己帶來極大的幫助,對自己的未來有很大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要讓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在孩子的不同成長發育階段,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與幫助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用對方法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後面的學習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小學階段,父母的關注與陪伴很重要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說:「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現在的父母都工作忙,壓力大,但是也不能因為工作而忽略孩子,這是陳美玲對於經常告誡。
她認為,有質量,有溫度的陪伴,包括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至少要堅持到初中。
12歲以後,進入青春期,思維能力和思考能力越來越強,自我意識越逐漸增強,更加在意尊重自我和自己的想法,所以孩子叛逆嚴重。
所以在小學階段,家長必須以孩子為重。當初我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才能在孩子12歲之後是價值觀與父母保持一致。
3.幫助孩子樹立信心,讓孩子學會自我肯定
陳美齡認為:一顆認同自我的內心,是人格形成的基礎;而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教會孩子自我肯定。
孩子從三歲出現自我意識,到六歲的時候開始對內心需求要求增強,懂得害羞與內疚。尤其到小學後,孩子會變得自尊心更強,顧慮更多,羞於表達,害怕自己說的話有錯誤,不被認同,不被認可,甚至在課堂上都不敢舉手發言。一定要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階,否則孩子喪失了信心,會變得不思進取,並且自卑。
(1)不拿孩子與別人比較,要比較也是跟自己的比較
比如:「這一次比上次的成績更好了,你的努力很有效果。」「這一次的成績比上一次退步了,可以說一下問題出在了哪裡嗎?」
(2)不打不罵,和平溝通
家長在情緒發洩,大喊大叫控制不了自己的時候,孩子的大腦出於自我保護機制是完全放空的,對於此時父母說的話,孩子完全都記不住。他只是站在那裡面蒙了,而不是你所謂的「聽話」。
(3)為孩子做好心理疏導
很多孩子有事情不喜歡主動的出出來,而是憋在心裡。雖然我們的家長不拿他跟別人比較,但是在外面也難免會有比較,所以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要及時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
4.幫助孩子樹立目標與夢想
陳美齡一直對兒子們說:「小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夢。」她還時常鼓勵孩子們:「希望你們擁有爸爸媽媽想都不敢想的偉大夢想,教育就是一個教會孩子做夢的過程,而這顆種子一定要在上初中之前種下。」
孩子心中有夢想,學習就會變成他的求知慾以及長久內在驅動力。
無論孩子有什麼樣的夢想,我們都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並且不要因為孩子當時的夢想幼稚而打擊孩子。
如同哈羅德·威爾遜所說:「我們因夢想而偉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夢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