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野生的鳥類而言,搭什麼樣的巢就遭什麼樣的罪,如果只能造簡單的上不封頂的巢穴,下雨的時候顯然沒辦法抵擋雨水,只有成鳥張開羽翼護著幼鳥,也因此常有幼鳥夭折。
築巢並不是所有鳥都有的能力,也不是鳥類獨有的能力。儘管鳥巢的形式多樣,但是功能都是一致的,最大的目的是為了繁衍,而為了這個目的,在春天我們會看到燕子在幾天的時間內不停地銜泥,用唾液將泥巴溼潤混合草築巢,在巢完全築城之後才開始下卵和孵化。
此時有些雌鳥就一直趴在窩裡不動,下幾顆蛋然後開始孵化,鳥窩的材質加上雌鳥張開的羽翼,可以使鳥窩裡就較高的溫度,也利於剛孵化的幼鳥存活,雄鳥則承擔外出覓食並帶回來的責任。孵化對於雌鳥來說可能是一種本能,只認巢穴不認蛋,不是自己的蛋蛋只要在自己的巢裡就孵化,有的鳥類即便是將鳥窩裡的蛋換成石頭,它們也會繼續孵化。
鳥類的種類很多,巢穴的形式也很多,還有的鳥壓根不會造巢穴,只能在山間林地找一些樹洞之類的地方當巢穴,叼一些草或者羽毛鋪墊,不過也足以使巢穴內的溫度比外界環境高1-7℃,而且能很好地遮風擋雨。會造巢穴的鳥類的巢有很多形式,有的是像喜鵲那樣的簡陋巢穴,用小樹枝搭成上不封頂,下雨了只能淋雨,通常只有成鳥張開羽翼為幼鳥遮風擋雨,鳥類的羽毛緻密,外表溼了翅膀下的絨毛卻可能還是幹的,仍然能給幼鳥提供較高的溫度環境;
有的鳥類會在較為隱蔽的樹枝或者房簷下築巢,有遮風擋雨的地方;還有的鳥類的巢穴構造相當複雜,開口在巢穴下邊的位置,上邊封頂,開口和巢穴之間有一條通道,可以避免鳥蛋或者幼鳥掉落下來,也可以防止蛇蟲輕易地突破,能更好地哺育幼鳥。
我們人類有一句比喻「在****的羽翼之下快樂的成長」,人是沒翅膀的,所以這樣說大概就是看到了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現象,然後用於比喻父母含辛茹苦地哺育孩子。野外環境比人類生活殘酷的多,鳥類只能通過較高的繁殖速度來保持種群的穩定,很多鳥甚至沒被孵化就已經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