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時代銅鍍金:菩薩立像

2020-12-22 旃檀佛藝

飛鳥時代 7世紀

重要文化財

銅製鍍金

像高38.0 cm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頭髮紮起宛如頭巾、僅裝飾在正面的髮結式頭飾、下擺翻起的裙,菩薩像的這些特點令人聯想起印度風俗。菩薩像的面容和姿態、天衣及衣裙的穿法、前端帶有稜角的臺座蓮瓣形狀等,都與法隆寺相傳的錘鍱佛像中的阿彌陀三尊及比丘像(例如N-198)的侍從菩薩像具有相同之處。

本體及臺座為分別鑄造。本體部分包括雙腳下造出的榫採用一次鑄成,頭部到裙擺的內部為中空,裙擺底面的雙腳之間向外開口。銅層厚度較薄且整體厚度基本均勻。從頭頂至腹部的內部殘留有鐵芯。腹部及背面腰帶的各中央設有方形的芯撐。

背面腰部下方有2處鑲金,據推測左手第5指的指尖也曾鑲嵌有其它物品,但現已缺失。整個臺座也是一次鑄成,蓮肉頂面設有容納本體部分雙腳下榫頭的榫孔及背光支柱用榫孔。整個本體及臺座可見鑄造氣孔,尤其在本體頭頂部及腳部下半處等部位較多。本體及臺座的鍍金保留狀況均完好,但只有本體部分上色,頭髮為群青,嘴唇為朱色(也可能是鐵丹),眉、髭鬚、眼及嘴唇輪廓為墨繪。

相關焦點

  • 一尊造型奇特的飛鳥時代木雕菩薩立像
    木雕菩薩立像飛鳥時代木造、彩色像高93.7cm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這是飛鳥時代、7世紀日本佛像雕刻黎明期的珍貴作品。這些都可以說是從中國引進朝鮮半島流行的飛鳥時代的佛像的特徵吧。從同一時期製作的金銅佛中類推的話,頭上會有像冠一樣大的裝飾。仔細看的話,可以看到衣褶上有青黑色的綠藍色,耳朵到脖子上有金色的漆箔。在製作的時候,身體被金箔覆蓋,衣服被塗上了鮮豔的顏色。可能和現在的印象有很大的不同。
  •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飛鳥時代觀音菩薩立像
    飛鳥時代 7世紀銅製鑄造鍍金像高23.1 cm東京國立博物館菩薩像包括本體及雙足下的榫在內為實芯一次鑄成。頭部、腰部及腹部等部位可見較大鑄造氣孔。像表面多處已剝露出底色,鍍金極少,僅發現天衣前端等部位施有鍍金,色彩狀況無法辨認。
  • 飛鳥時代金銅佛像——如來坐像
    如來坐像 銅製鑄造鍍金 坐高17.2cm 飛鳥時代 7世紀除了頭髮部分之外佛像整體的鍍金基本保留完好,現已確認頭髮色彩為群青,嘴唇為朱色(也可能為鐵丹),眉、髭鬚、鬍鬚為墨繪。像內除頸下緣至胸部外整面塗有丹朱(部分露出白底)。
  • 飛鳥時代金銅釋迦太子像
    飛鳥時代誕生釋迦佛立像材質:銅造、鍍金規格:総高11.5,像高8.3,髪際高7.6所蔵者 東京國立博物館這再現了佛陀誕生時香水從天上注入的傳說,在日本從飛鳥時代開始就延續著這個傳統。這尊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僅在腰上纏著布,上半身裸露的嬰兒太子雕像,雖然很小,但是卻給人一種威嚴的感覺。眉毛和嘴角的表情都顯得十分認真,是適合作為禮拜的對象的造像。
  • 合金鏨花蓮花手觀世音菩薩立像
    合金鏨花蓮花手觀世音菩薩立像 蓮花手觀世音菩薩一面雙臂,頭戴三葉冠,螺發高髻,束髮繒帶呈兩小扇面形,裝飾於耳邊。據《大譯師仁欽桑布傳記》記載: 「為了報答慈父之恩,大譯師攜帶二十兩黃金前往克什米爾專為父親的圓寂定製與慈父身材等同的觀世音菩薩立像。畢後,在克什米爾大班智達夏達噶熱瓦彌進行加持後運回阿里,供奉於寺廟」。從史料得知,此尊佛像鑄造於11世紀,具有一定的學術、藝術價值,是一件工藝精湛的上乘之作。
  • 中國寺廟之最:世界最大鍍金銅佛 扎什倫布寺強巴佛
    雄獅四腳移動,伸長脖子,俯視大殿,遊人進殿都得看它一眼,它那兇猛的神態使人為之一震,似乎是不可戰勝的衛士,不許人們驚動殿內的菩薩和擾亂殿裡的幽靜。大殿上部簷下懸掛著一排排銅鈴,隨風搖曳,不時發出悅耳的叮噹聲。 殿內供奉著的強巴佛,盤坐在高達3.8米的蓮花基座上,坐北朝南,俯瞰著整個寺宇樓群。佛教認為:5億7000年以後,強巴佛將接替釋迦牟尼而成為佛教至尊,因而受到善男信女的崇敬。
  • 日本飛鳥時代的佛寺布局 | 一帶一路佛教藝術展專題
    期間,筆者多次前往奈良縣的明日香村、橿原市、斑鳩町,大阪府的天王寺區、羽曳野市等地,探尋日本飛鳥時代佛寺遺址,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  飛鳥時代(588-710),是日本全面學習大陸文化的時代,也是佛教在日本迅速發展的時代。這一時期的日本佛教寺院,帶有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和朝鮮三國時代(百濟、新羅、高句麗)的深刻烙印。
  • 「每日文物鑑賞」慈航之寶——金觀音菩薩立像
    南京博物院藏品中有一部分來自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另一部分來自建國後的考古發掘徵集、收購、捐贈、接收及交換藏品的年代從舊石器時代直至當代金觀音菩薩立像金觀音菩薩立像通高88釐米用41斤純金打造而成上面還點綴了不少珍珠和寶石
  • 鎌倉時代旃檀釋迦如來立像
    京都嵯峨清涼寺本尊木造釋迦如來立像,是入宋僧奝然於北宋雍熙2年(985)臨摹優填王思慕像而製造並帶回日本之像,作為「三國傳來之釋迦」 歷來備受尊崇,並收集而來。
  • 銅鎏金觀音像,青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更是拍場新星
    >「鎏金銅佛像」指的是用銅或者青銅鑄造的,表面鎏金的佛造像。從藝術層面上來說,鎏金佛像主要展現其光輝燦爛的神性,且在大眾眼力,佛像大部分給人呈現的都是金色的視覺,因為過於珍貴,所以也很少有純金佛像,大部分都是用汞鍍金在銅佛表面上貼金。始於兩漢時期,隋唐時候盛行,明清時期傳承,一直到民國。明朝時期,士大夫都熱衷於修建寺廟,而且動不動就會立碑興造寺院。在士大夫的觀點裡,佛教是儒文化的核心,對普通民眾有很好的教化意義。
  • 次時代的好青年——齋藤飛鳥
    說起次時代這個詞,很多對於偶像文化深入了解的人都不陌生。一旦一個組合進入到了次世代,就說明之前所創造的一切成就都可以成為過去。正所謂「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對於一個組合而言,次時代能不能延續前一代的輝煌,那個充當ace角色的人就至關重要。
  • 北齊青石菩薩與白石菩薩:六行-孫振華分享鄴城展系列十一
    北齊青石菩薩與白石菩薩 「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展」選取了171件展品,其中佛造像精品131件,分為鄴城概貌、玉石梵像、鄴都樣式和佛韻至美四個部分,從造像環境、造像本體特色、地域時代風格及造像藝術來展示佛造像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西南約20公裡處,主要由南、北毗連的鄴北城和鄴南城組成。
  • 菩薩身上的獸皮是慈悲還是罪孽?
    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出現的肩搭獸皮的彌勒均在晚唐時代,也正是這些密教經典在初唐譯出後一二百年之後,河西走廊出現的八大菩薩像的圖樣應該是來自 長安或洛陽,只不過由於會昌年間的滅佛運動,東西兩京的實物均湮沒不存了。以上二例是彌勒菩薩肩搭鹿皮的壁畫實例,除此之 外,彌勒菩薩肩搭獸皮的漢傳佛教雕塑像則極為罕見。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飛鳥時代
    飛鳥時代(593年-710年)首先,作者對日本「飛鳥時代」一詞的命名就非常困惑,為什麼稱之為「飛鳥」?指日本奈良縣的飛鳥地區,在當時被稱之為藤原京。因為當時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都位於此,所以這一段時期也被稱之為飛鳥時期。若有讀者知道對錯也可以留言告知,謝謝。
  • 故宮博物院珍藏,乾隆時期琺瑯器,鍍金工藝融入,金碧輝煌的效果
    外底做對稱的勾蓮花四朵,中心嵌銅鍍金圓片,上面做藍地金字「乾隆年製」楷書款。 摩翔紋因是魚身魚尾,又稱魚龍紋,它是印度神話中的河水之精,生命之本。4世紀末傳入中國。隋唐時期,摩用融入龍首的特徵。明清時期摩羯紋在琺瑯器中有所運用。
  • 我和我的飛鳥時代
    學校裡面有個尊師公園,鳥非常多,這寫的就是學校上課時候,鳥兒成群結隊飛出的情景天地浩蕩,好像只剩這場飛鳥盛舞。像是有目的的,大多數鳥以圓形方陣環飛,又有幾組鳥穿梭迴旋完成獨舞。枯葉無一的高柳,參差在常綠的松與竹裡,在無陽光無烏雲的天空下,幾隻飛鳥使 它成為一幅可遠眺可近觀的畫。但大多數時候,他們會成群地從尊師公園起飛,呼啦啦地一下子佔據高三教學樓裡視線所及的天空。鳥兒很小,仰看像中國水墨畫中為意境而添的兩筆式的飛鳥。無雜色,純黑。當然所描摹之形貌只是遠觀。飛鳥只出現在我的秋冬的記憶裡,它們或許是候鳥吧,又或是我以前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