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 」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2021-01-12 以史為鑑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很高興在#百家文瀾:博物館探秘#活動中給大家接著分享一些博物館館藏國寶的故事,今天是第七期,今天我們聊一下雲南省博物館館藏的鎮館之寶,也是雲南古文明的代表之作--牛虎銅案的故事。

在上世紀的考古圈中流傳著一句著名的俗話:「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這句貌似開玩笑的話語,其實卻體現著上世紀中國考古大發現中,一南一北兩件傳奇國寶的故事。

漢代銅奔馬

馬踏飛燕現在叫做銅奔馬,也叫馬超龍雀,也是本期央視節目《國家寶藏》的重要一環。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

銅奔馬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造型極為精美,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體現了當時漢代工匠極為出色的鑄造水平和藝術水平,可以說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文物,是國寶中的國寶!如今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能與「馬踏飛燕」齊名,雲南省博物館這件鎮館之寶:牛虎銅案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也是極品,我們今天就聊聊牛虎銅案這尊雲博鎮館之寶的傳奇故事。

牛虎銅案

一、牛虎銅案簡介

戰國牛虎銅案,高43釐米、長76釐米、寬36釐米。器物主體為一頭大牛,站立狀,牛角飛翹,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飾一隻縮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狀,張口咬住牛尾;

大牛腹下中空,橫向套飾一隻站立狀小牛。大牛與小虎用模鑄造,一次成型,小牛則另鑄再焊接於大牛腹下。

作為古滇國的一件祭器,牛虎銅案在力學和美學上都達到了極高水平,幾近完美,既有中原地區四足案的特徵,又具有濃鬱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此銅案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極具藝術觀賞價值,是中國青銅藝術品的傑作,更為我國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牛虎銅案

二、一斤三塊錢的銅還是無價之寶?

上世紀60年代,雲南省江川縣的一些農民在李家山挖出一批古代文物,後來被證實這些文物來自2000多年前神秘的古滇國。這引起了專家的興趣,隨著對李家山滇池墓葬進行考古發掘,很快發現,在李家山附近分布著近百個古滇國墓葬。

197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對李家山24號墓進行發掘時,發現了包括牛虎銅案在內一批豐富的隨葬品。

剛剛出土的牛虎銅案已經斷成好幾截,牛頭是牛頭,盤子是盤子,小牛是小牛。當年參與發掘的雲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張永康說,發掘時,請了20多個當地人。每天的工錢是兩三毛。當時很多老百姓都難以理解,為何要花這麼多錢來發掘:「你們挖的銅,每公斤能賣3塊。我替你們算了帳,最後還是虧了。」

張永康就給農民解釋說:「我們不拿了賣,是拿了給國家收藏、研究。」

當地人又質疑:「收起來麼,爛了嘛。有什麼用。」

張永康回答:「我們會修復的,要拿來研究雲南的歷史。」

1972年,牛虎銅案發掘的簡報刊登在文物雜誌上。當時剛好在甘肅發現了馬踏飛燕,於是就有了「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的說法,牛虎銅案在當時的名氣非常大。

牛虎銅案

三、意義

古滇國存在於戰國到漢武帝近500年間,但是除了史記上有提到一筆,找不到其他資料。但通過出土的青銅器,可觸摸到這個神秘國度。

祭祀禮器往往是統治者權威的象徵。像牛虎銅案這樣的禮器,絕不是一般貴族可以擁有的。因此有專家推測,這座墓葬的主人應該是一位王室成員。還有專家認為牛虎銅案的主人有可能就是滇王本人。

牛虎銅案造型的地標

在2000多年前,不僅僅是大漢,像匈奴、滇國等國,牛都是財富的重要標誌,吃牛肉是地位和權力的象徵。而且古滇族人認為公牛是傳承生命的種子,是他們民族繁衍不息的象徵,更加珍貴。這尊牛虎銅案對於古滇國的民族史、農牧史、冶金史、美術史、民俗史等等,均具有重要的價值。

相關焦點

  • 來看這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你有沒有被震撼到?
    如果還沒有也沒關係,今天,小新就帶你看看,這些精美的「鎮館之寶」:  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  朝代:商  大小:上口最大徑44.4釐米、高58.6釐米、重34.6千克四羊方尊。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  四羊方尊在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之中體型最大。
  • 2000多年前的牛虎銅案,第一次揭開古滇王國的神秘面紗
    直到石寨山、李家山等墓葬的發掘,尤其是滇王金印,牛虎銅案等大量反映古滇國社會面貌的珍貴文物的出土,才讓這個已經消失2000多年的王國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原來它是存在過的,也沒有神秘消失,邊陲小國卻富足繁榮,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青銅文化。說到牛虎銅案,在中國文博界曾流傳這樣一句話「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 它於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中被發掘出來。
  • 國寶「馬踏飛燕」人盡皆知,為何從沒正面照?專家:怕你憋不住笑
    大家中學時期一定學過「馬踏飛燕」這篇課文,其詳細介紹了這件古代文物的巧奪天工,也是大部分第一個接觸到的國寶級文物。而「馬踏飛燕」並不是它真正的名字,正兒八經其實應該叫「東漢銅奔馬」。他們先後清理出了200多件文物,其中便包含了前文中提到的「馬踏飛燕」。後來考古學家根據墓室裡相關文獻記載,以及碳十四斷代,發現這是一座東漢時期的古墓,距今已快有2000年歷史。而出土的眾多文物裡,最著名的自然還是那件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的「東漢銅奔馬」。其也被視作當年的年度文物,郵局還專門為其發行了郵票。
  • 「馬踏飛燕」人人皆知,為何從沒正面照?專家:怕你忍不住笑出聲
    說起「東漢銅奔馬」,可能人們對此有一定的陌生感,但「馬踏飛燕」這個名字就幾乎是家喻戶曉了。這件國寶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也是一件傑出的古代藝術品,除了眾所周知的馬踏飛燕以外,它還有馬超龍雀、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美名。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可能是只鷹
    呂昆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圖像之一,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的命名一直存在爭議,而對於「馬踏飛燕」這一傳播最廣的名字,學術界也一直頗多質疑,其實,這一文物多以「銅奔馬」命名,雖然當年公布旅遊形象標誌時的新聞稿中稱謂是「馬超龍雀」。
  • 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十大經典館藏文物
    在官方的「文案上」,宣傳的是對「十大鎮館之寶」的展示和講解。不過在一個多小時的直播裡,實際展示了11件(組)藏品。不過講解員「小姐姐」自始至終只對一件文物,提到「鎮館之寶」四個字。這就是世人皆知的「銅奔馬」,以前曾被叫做「馬踏飛燕」。甘肅省博物館最具特色的兩個展館就是「絲綢之路」展和彩陶展。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也正是這一篇文章,讓馬踏飛燕再次上了熱搜,其實這件國寶級文物自從其出土,他的名稱就一直有爭議,因為這件文物是在太傳神了,因此關於其稱謂就變得炙手可熱,畢竟名字要能夠符合這件文物的藝術形態,於是就誕生了諸如:馬超龍雀、馬踏飛燕
  • 中國30 個知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漲知識!
    這種感覺在看完紀錄片《鎮館之寶》後,感受更加清晰。 《鎮館之寶》是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國寶檔案》欄目製作的10集大型系列紀錄片,該紀錄片在全國範圍內精選十座最具有影響力的博物館,並從中選取十件代表不同器物類別、不同朝代的鎮館之寶作為展示對象。用現代人的視角去感受鎮館之寶的歷史傳承。讓觀眾通過文物完成一次歷史與現代的穿越。
  • 隨州2件「國寶」被評為省博十大「鎮館之寶」,速看!
    其中隨州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被納入省博十大「鎮館之寶」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中國各地博物館鎮館之寶!讓你一次看個夠!
    那麼這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都是什麼,你了解嗎?大開眼界的國寶揭秘,趕緊收藏! 北京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司母戊 「馬踏飛燕」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
  • 中國旅遊的標誌——「馬踏飛燕」的故鄉
    儘管墓葬早已被盜過,仍出土珍貴文物231件,古代錢幣三萬多枚,被考古學界稱為一座「地下博物館」。在出土的文物中,最珍貴的是99件銅車馬儀仗俑。其鑄造之精湛,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精良,造型之別致均為我國青銅器製作之冠。其中貴中之貴的當屬被稱為「馬踏飛燕」的銅奔馬。1973年,銅奔馬作為我國考古成就到法國、日本、英國等14個國家進行巡展,在世界上引起轟動。
  • 蘭州這座博物館 高居亞太區第八位 藏多件「鎮國之寶」卻少有人知
    大家在學生時代都學過「馬踏飛燕」這篇課文,對圖中這匹剽悍的銅馬一定不會陌生,它也是大部分人接觸到的第一個國寶級文物。 「馬踏飛燕」不僅獲得國內專家學者的好評,1973年在英國和法國展出時,也得到了外國學者的一致好評。自1973年以來,我國共發行了5枚「馬踏飛燕」郵票。
  • 曾被兩次當廢品賣出,以兩倍價格買回,成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
    大家都知道,文物都是非常有價值的,他們代表著華夏五千年中經歷的許多事情,到現在,我們中國已經出土了許多的文物,為了安放他們也在各地設立了博物館,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件文物,便是屬於青銅器中的青銅雕塑,而青銅器我們都看過,但是很少見到過青銅雕塑,所以青銅雕塑也是非常稀有。
  • 省博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主辦方來...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王亮)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啟動省博十大「鎮館之寶」評選以來,在業界及廣大網友中引起廣泛反響,「湖北省博上新啦」等話題成微博熱門話題,不少網友留言表示想和館長一起喝咖啡,聊國寶、聊楚文化。
  • 盤點各省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你認為哪件能真正稱的上國之重寶!
    並且每個省的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小編今天整理了我國各省市的掌上明珠,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國的璀璨文明!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這件器物被認為是傳統泥範法鑄制的巔峰之作,由於這件傑作達到的水平令人難以置信,一度被誤以為採取了新的鑄造工藝。中國國家博物館:后母戊鼎后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全稱為后母戊大方鼎。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
  • 中國旅遊商標的圖案「馬踏飛燕」:讓國人認識武威
    甘肅武威雖然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結點,但查看網上的遊記介紹的並不多,只說它原是一個古城,歷史上有過一次強地震把古城和古蹟都破壞了,現存沒有什麼古蹟可玩。其實武威並不是無景點可看,古代的涼洲就是現在的武威,涼洲詞很多人都讀過,還有中國旅遊商標的圖案「馬踏飛燕」就是武威的雷臺漢墓出土的,還有文廟也是4A級景點,海藏寺也有特色,據說還與藏傳佛教有著淵源,等等這些景點都是在市裡,市郊還有一些景點。
  • 甘肅武威1800年的古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自這裡
    在中國的許多城市都能看到這樣的標誌,一批駿馬騰空而起正在飛奔,這是中國旅遊的標誌。這個標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馬踏飛燕」,出土自甘肅武威的一座墓葬中,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這裡曾經非常繁華,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往返於絲綢之路的客商雲集於此,給武威這座城市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在武威城北有個雷臺,是前涼國王張茂所建的靈鈞臺,因臺上有明清時期所建的古建築雷祖殿而得名,是武威一處知名的旅遊景點。1969年在雷臺發現一座東漢晚期的墓葬。在雷臺漢墓中發現的文物中,最為珍貴的就是馬踏飛燕了。
  • 出土了國寶「馬踏飛燕」的雷臺,沒用粘合劑,還抗住了8級地震
    1969年9月,甘肅武威農民在雷臺挖掘防空洞時,無意中發現了東漢末期的大型磚房墓, 這座墳墓的埋葬雖然已經被盜多次,但依然保留著大量文物,出土了3萬多件古錢,金、銀、玉、銅、陶、骨等貴重文物231件,其中包括「馬踏飛燕」,至今雷臺漢墓被中國文化界稱為「地下博物館」。
  • 「雲」上博物館的奇妙夜
    布達拉宮總共有7座金頂,分為2大類,一種是天山頂,另一種是圓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蒙氏金頂,金頂群是布達拉宮的一大建築特點。」在高原陽光照耀下,金碧輝煌的金頂和初雪未融的拉薩交相輝映,直播間的觀眾有幸見證了這一珍貴的美景。
  • 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出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孫夏)12月13日,備受期待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鎮館之寶」。